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 被引量:190
1
作者 劳杰 顾玉东 +6 位作者 徐建光 方有生 赵新 张丽银 虞聪 刘靖波 董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 研究并分析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对手部掌、指骨骨折 3 1例 42处作切开复位、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外固定时间为 2~ 3d(平均 2 .3d)。X线片示骨... 目的 研究并分析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对手部掌、指骨骨折 3 1例 42处作切开复位、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外固定时间为 2~ 3d(平均 2 .3d)。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为 2~ 4周 (平均 2 .6周 )。重返工作岗位时间为 3~ 12周 (平均 4.6周 )。结论 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治疗手部骨折可以缩短术后外固定时间 ,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腕骨 掌骨 AO微型不锈钢板 治疗
原文传递
党参黄芪丹参等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方有生 陈德松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观察党参、黄芪、丹参、生地、当归及红花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草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均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立即进行缝合术。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检测两侧坐... 目的观察党参、黄芪、丹参、生地、当归及红花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草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均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立即进行缝合术。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组织学检测有髓神经轴突数目;计算腓肠肌肌湿重及最大收缩肌张力。结果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4周,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第8周、12周两时间组,中草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党参、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 创伤 损伤 中药 药理
原文传递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金武 陈德松 +2 位作者 王 方有生 顾玉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 (40侧 )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 :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 ,C2 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 目的 :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 (40侧 )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 :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 ,C2 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枕大神经 )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顶 ,C3~ 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 ,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 ,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 ,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项部皮肤。C5、C6骨纤维孔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 (5 .8± 4.0 )、(6 .2±4.5 )mm和背侧 (12 .2± 2 .5 )、(13 .6± 3 .9)mm。C5、C6骨纤维管中央点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 (4.5± 3 .4)、(4.7± 3 .4)mm和背侧 (18.4± 3 .3)、(18.4± 4.3)mm。结论 :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后支 卡压综合征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金武 陈德松 +1 位作者 方有生 顾玉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 1 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 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 ;对 2 4例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1 )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 ,穿过... 目的 :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 1 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 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 ;对 2 4例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1 )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 ,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 ,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 ,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 (2 )临床发现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 ,对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 卡压综合征 解剖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方有生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11期1610-1612,共3页
显微外科技术使周围神经修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疗效仍不理想。近来的动物实验证明可将神经生长因子及其他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物质通过周围神经再生室或直接注入神经外膜下或应用于损伤神经的周围来促进神经... 显微外科技术使周围神经修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疗效仍不理想。近来的动物实验证明可将神经生长因子及其他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物质通过周围神经再生室或直接注入神经外膜下或应用于损伤神经的周围来促进神经再生。此文回顾了临床用于促进神经再生的常用药物,以及近来有关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神经生长因子和其他物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起点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德松 方有生 +1 位作者 李建伟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uacic outlet syndromc,TOS)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学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 目的: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uacic outlet syndromc,TOS)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学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侧尸体中54侧出现小斜角肌,出现率为90%。C_8T_1神经根或臂丛下干在小斜角肌起始部腱性组织上跨过者30侧,占50%。C_5C_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者,分别为52、30侧。4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伴颈肩痛者34例,术后17例仍存在颈肩痛,其中5例加重。1996~1997年,对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时,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_5C_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7例伴颈肩痛者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_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_4C_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睫性起点是压迫C_5C_6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解剖学 骨骼肌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圣海 郭招英 +1 位作者 梁青青 方有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掌骨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1例。A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B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掌骨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1例。A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B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外观满意度。结果 A组功能优良率为90.32%,明显高于B组的6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与B组比较更长,骨折愈合时间与B组比较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感染、肌腱黏连、延迟愈合等,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6%(2/3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8%(7/3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观满意度为93.55%,明显高于B组的7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患者有显著疗效,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安全性高,患者外观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治疗掌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微型钢板 克氏针 内固定
下载PDF
肩胛背神经卡压征32例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17
8
作者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B06期32-34,共3页
目的 观察肩胛背神经的局部解剖、分析肩胛背神经被卡压的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 30具 6 0侧陈旧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学观察 ,观察肩胛背神经的起点、行径及与周边的关系。分析 32例肩胛背神经卡压征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观察肩胛背神经的局部解剖、分析肩胛背神经被卡压的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 30具 6 0侧陈旧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学观察 ,观察肩胛背神经的起点、行径及与周边的关系。分析 32例肩胛背神经卡压征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肩胛背神经的起始段常和胸长神经合干 ,由前内侧向后外侧从中斜角肌中穿过 ,此处常有腱性组织包绕 ,与胸长神经分开走行后 ,发出分支至肩胛部和腋下。 32例中均作保守治疗 ,2 3例 2 4侧疗效较好。 7例 8侧保守治疗无效 ,改作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3个月至 2年 ,症状完全或基本解除。结论 肩胛背神经卡压大部分包括于胸廓出口综合征中 ,但也可以单独出现。治疗以局部封闭为首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局部解剖学 治疗 肩胛背神经
原文传递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方有生 周俊明 +1 位作者 陈德松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臂丛神经、桡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76例、桡神经不完全损伤17例,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6个月...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臂丛神经、桡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76例、桡神经不完全损伤17例,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6个月,对照组则不作经皮电刺激治疗。电刺激6个月后观察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桡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肘关节屈曲度数、伸腕肌力,电刺激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可应用于宜保守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德松 方有生 +2 位作者 陈琳 薛锋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近 6年来收治的 2 4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在肩外展起始 30°时 ,冈上、下肌肌力明显下降 ;同时双上肢在伸直位、肩关节前屈 90°位 ,交叉于胸前时可诱发肩... 目的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近 6年来收治的 2 4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在肩外展起始 30°时 ,冈上、下肌肌力明显下降 ;同时双上肢在伸直位、肩关节前屈 90°位 ,交叉于胸前时可诱发肩胛部疼痛 ;此两点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特殊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肩胛上神经慢性损伤。 2 1例于肩胛切迹处痛点作局部封闭治疗。 3例手术治疗 ,切断肩胛横韧带。结果 保守疗法中 7例失访 ,14例获 6个月以上的随访 ,有效率达 5 7.14 % ,其中 3例因无效后期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6例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 ,症状完全消失 ,但肌萎缩均无明显改善 ,未发现有复发者。结论 颈肩痛患者系肩胛上神经卡压引起并不罕见 ,一旦确诊 ,可先于肩胛切迹处压痛点处作封闭治疗 ;如无显著效果 ,或出现明显肌萎缩者 ,应采取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卡压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神经压缩综合征
原文传递
DHI知识问答(一) 被引量:17
11
作者 方有生 《中国奶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57,共2页
1什么是DHI? 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牛群改良)的缩写,国际上通常用以代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奶牛牛群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是对个体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完整的牛奶记录体系.DHI测试即每月一次统一采集每头泌乳牛牛... 1什么是DHI? 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牛群改良)的缩写,国际上通常用以代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奶牛牛群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是对个体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完整的牛奶记录体系.DHI测试即每月一次统一采集每头泌乳牛牛奶样,进行奶产量记录、乳成分分析以及体细胞计数等,它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通过DHI测试的数据,作为评估公牛遗传素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I 奶牛 牛群改良 生产性能测定 DHI测试 保存 运输 奶样 采集
下载PDF
中国奶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方有生 《中国乳业》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奶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利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8
13
作者 高凯鸣 劳杰 +3 位作者 庄永青 赵新 方有生 刘靖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一微创技术,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使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11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一微创技术,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使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11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通过外固定支架的牵引和手法复位将骨折满意复位后以2枚克氏针经皮将第五掌骨与第四、第三掌骨固定。6周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及克氏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周,随访内容包括X线片、患肢VAS评分、手部运动功能以及手指握力,运动功能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TAM评分系统。结果11例患者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均未出现钉道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VAS评分为1.13分。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89.3%。患手运动功能根据TAM评分系统的评定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外固定器 第五掌骨基底部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交感神经刺激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沙轲 陈德松 +3 位作者 朱艺 陈琳 彭峰 方有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兴奋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和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颈交感神经兴奋在颈肩痛的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不同强度电流刺激大鼠颈交感神经后,用肌电图分别检测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潜伏期...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兴奋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和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颈交感神经兴奋在颈肩痛的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不同强度电流刺激大鼠颈交感神经后,用肌电图分别检测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潜伏期(latency,LAT)。结果电刺激大鼠颈交感神经能降低实验侧正中神经NCV,并使LAT延长,强度越大,NCV和LAT的变化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交感神经干受刺激可显著地降低其支配的周围神经的功能。周围神经功能降低程度与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强度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肌电描记术 周围神经 神经卡压
原文传递
小斜角肌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24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的形态及其与臂丛、血管的关系。2具成人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小斜角肌腱性组织成分。结...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24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的形态及其与臂丛、血管的关系。2具成人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小斜角肌腱性组织成分。结果:48侧尸体中,42侧有小斜角肌,出现率为87.5%,其止点的主要成分为腱性结构,臂丛神经下干从其止点上方跨过。结论:小斜角肌存在广泛,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因素之一。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中,应在切断前、中斜角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骨骼肌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有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清汉 陈德松 +1 位作者 方有生 张树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 :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 5例成人尸体标本 ,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 ,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 :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 3cm内分出足... 目的 :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 5例成人尸体标本 ,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 ,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 :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 3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 ,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 1cm内发出 1~ 2支神经 (跟内侧支 )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 ,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 ,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 8.2mm( 5.0~ 1 2 .5mm)。结论 :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 ,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管 胫后神经 应用解剖 踝管综合征 足跟痛
下载PDF
副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官士兵 陈德松 +2 位作者 方有生 蔡佩琴 顾玉东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1期21-22,32,共3页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 ,观察副神经的行程及其分支支配 ,为更合理的利用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显微解剖 30侧颈肩部人体标本 ,观测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区以及斜方肌深面的主干行程、分支部位及其毗邻和肌支支配...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 ,观察副神经的行程及其分支支配 ,为更合理的利用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显微解剖 30侧颈肩部人体标本 ,观测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区以及斜方肌深面的主干行程、分支部位及其毗邻和肌支支配情况。结果 :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方 (5 .2± 1.8)cm处穿出 ,向后、外、下斜行跨过颈后三角区 ,在锁骨中点后方 (5 .0± 1.6 )cm处进入斜方肌深面筋膜内 ,在斜方肌的深面副神经仍呈单干向下走行 ,沿途发出 3~ 6个分支支配斜方肌 ,在肩胛冈下方 (5 .0± 1.5 )cm副神经不同平面分出的终支水平进入斜方肌。结论 :在肩胛冈下方不同平面选择性的切断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而保留斜方肌上部的神经支配和部分功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解剖学 斜方肌 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健侧C_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天兵 彭峰 +3 位作者 高兴平 沙轲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02-404,共3页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3~1999年,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107例,3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31例,女5例;年龄7~44岁,平均27岁。受伤距第一次神经移...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3~1999年,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107例,3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31例,女5例;年龄7~44岁,平均27岁。受伤距第一次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为3~36个月,其中3~6个月4例,6~12个月29例,12~24个月2例,24~36个月1例,平均间隔时间9.4个月。整个手术过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将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或通过神经桥接至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腋前区皮下预置。第二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用于桥接的尺神经。第三期:肋间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胸背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吻合术。3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8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指标包括:桡神经支配肌肉运动改善情况,肌肉再生电位恢复情况,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改善者29例,占患者总数的80.6%;感觉功能改善者27例,占75.0%。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总体效果满意,但肱三头肌功能恢复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C7神经根移位 桡神经 治疗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人工血管在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中应用的临床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彭峰 陈琳 +2 位作者 蔡佩琴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人工血管在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2004年2月-2004年10月,对6例臂丛神经损伤合并大动脉损伤的患者,进行臂丛修复和人工血管移植修复。人工血管移植长度为7~18cm,平均12.3cm。结果术后桡动脉搏动... 目的研究人工血管在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2004年2月-2004年10月,对6例臂丛神经损伤合并大动脉损伤的患者,进行臂丛修复和人工血管移植修复。人工血管移植长度为7~18cm,平均12.3cm。结果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随访3-6个月,B超证实血管通畅率为100%。2例臂丛束支部不全损伤松解术后上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臂丛损伤同时合并有血管损伤时,采用神经、血管同步修复,有望术后改善患肢的血运,提高臂丛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损伤 血管损伤 人工血管
原文传递
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天兵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B06期65-67,共3页
目的 观察支配腕关节神经的来源、直径、数目及其行径 ;为去神经支配治疗腕关节疼痛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10具 2 0侧福马林固定的上肢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骨间后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尺神经腕背支支配... 目的 观察支配腕关节神经的来源、直径、数目及其行径 ;为去神经支配治疗腕关节疼痛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10具 2 0侧福马林固定的上肢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骨间后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尺神经腕背支支配腕关节背侧的腕关节支 ;骨间前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尺神经深支及其主干支配腕关节掌侧的关节支。结果 骨间后神经是支配腕关节背侧神经的主要来源 ;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尺神经腕背支也发支支配腕关节背侧。骨间前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尺神经深支发支参与支配腕关节的掌侧。结论 用去神经支配的方法治疗腕关节顽固性疼痛主要适用于腕背侧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去神经支配 局部解剖学 顽固性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