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7
1
作者 张在其 陈文标 +8 位作者 陈玮莹 郭彦池 符岳 杨正飞 方向 蒋龙元 黄子通 赖欣 黄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以04:00-06:00为最低(23 237次、占2.40%).②在109 682次出车中,白云区出车量最多(29 364次、占26.77%),其次是海珠区(20 069次、占18.30%)、天河区(19 962次、占18.20%).③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的比例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57.65%(56 394)比38.48%(37 641),死亡率:59.17%(3 269)比33.95%(1 876)].④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34.57%(33 820),尤其是交通意外,占11.56%(11 307);且以21~50岁青壮年者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⑤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5 525例,占5.65%.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居首位(1 827例、占33.07%),其次分别为其他系统急症死亡(1 646例、占29.79%)、创伤类死亡(866例、占15.67%)、呼吸系统急症死亡(413例、占7.48%)、神经系统急症死亡(329例、占5.95%);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其他系统急症死亡以61岁以上的老年者最多,创伤类死亡以21~40岁中青年者最多.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 调查
原文传递
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26
2
作者 Wanchun Tang 方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国内外的专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减少致残...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国内外的专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减少致残率。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以Peter Safar和Max Harry Weil等为首的国际先驱们,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对心肺脑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92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2005年复苏指南的出版,从1975年举办的首届国际Wolf Creek心肺复苏高峰论坛到2005年的第八届Wolf Creek心肺复苏高峰论坛,在这一系列现代心肺脑复苏研究过程中,即便作为有多年深厚感情的好朋友,为了共同目标,他们往往为学术上的分歧激烈争辩。正是他们锲而不舍、严谨治学、无私的科学态度,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研究的向前发展。在此我们向这些先驱们致以崇高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术 高峰论坛 PETER 心跳骤停 科学态度 国内外
原文传递
构建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彤 万智 +2 位作者 符岳 方向 黄子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7期7318-7321,共4页
背景: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可造成梗死部位相对一致的心肌梗死,其左室功能和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心肌梗死相似。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均是以该模型为基础。目的:建立和完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并进行评估。设计、时间及地点... 背景: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可造成梗死部位相对一致的心肌梗死,其左室功能和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心肌梗死相似。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均是以该模型为基础。目的:建立和完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并进行评估。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观察,于2007-01/08主要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材料:8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500±25)g,分为实验组10只,假手术组8只。方法:实验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动物只开胸,不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大鼠心电图。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扎效果,右颈总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处死后从左心室根部插管注射蓝色墨水,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冰冻切片检查左心室壁的厚度。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包括心电图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下降、血流动力学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dP/dt40和-dP/dt下降、蓝色墨水提示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冰冻切片证实左心室前壁厚度明显变薄。结论: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后可较理想地得到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肌梗塞 大鼠 组织构建
下载PDF
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军 方向 +4 位作者 符岳 姜骏 李恒 梁嘉康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 对比窒息法与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顶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24 h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 目的 对比窒息法与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顶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24 h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n=30)模型,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型中以上监测指标在复苏前、按压10 s、按压1 min、按压3 min、ROSC 1 h、ROSC 2 h的变化及其与ROSC率及24 h存活率的关系.结果 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及心电图在两种复苏动物模型各有其变化规律.室颤组ROSC大鼠在复苏前、按压1 min与按压3 min时的PETCO2高于Non-ROSC大鼠(P<0.05),24 h存活大鼠在ROSC 1 h与ROSC 2 h的PETCO2高于24 h死亡大鼠(P<0.05).而窒息组ROSC及24 h存活大鼠在各时间点的PETCO2与Non-ROSC及24 h死亡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颤组在ROSC 1 h,ROSC2h的dp/dt40与-dp/dt40均低于窒息组(P<0.05).结论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动物模型各有特点,PETCO2在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有助于预判ROSC及24 h生存率.研究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验目的 以及模拟的不同临床状况对所需的动物模型作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窒息 室颤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大鼠
原文传递
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3)——基础生命支持 被引量:17
5
作者 方向 符岳 黄子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39-240,F0003,共3页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 心血管急救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早期电击除颤 心跳骤停 指南 国际 解读 美国心脏协会
下载PDF
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骏 符岳 +3 位作者 方向 常建星 蒋龙元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复氧实验模型,并尝试确定该模型最合适的缺氧缺糖时间点。方法新生SD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7d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OGD组和对照组。OGD组根据氧糖剥夺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h,2h...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复氧实验模型,并尝试确定该模型最合适的缺氧缺糖时间点。方法新生SD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7d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OGD组和对照组。OGD组根据氧糖剥夺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h,2h,4h,6h,8h,10h亚组。OGD组细胞置于含0.5%氧气的三气培养箱,同时将培养液换成无糖Earle氏液,模拟体内脑缺血损伤。复氧复糖24h后观察对照组和OGD各组的神经元形态,测定MTF细胞光密度值(OD)和培养液LDH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rmett—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缺氧缺糖时间的延长,OGD各组神经元形态学损伤逐步加重,细胞OD值和存活率逐渐下降(rs=-0.961和rs=-0.966,P〈0.01),LDH值逐渐升高(rs=0.990,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6h时,细胞的凋亡率接近50%。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结合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率,建议将6h作为该模型合适的缺氧缺糖损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氧糖剥夺/复氧 凋亡 模型
原文传递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部分支持通气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明根 黄子通 +4 位作者 蒋龙元 邓义军 何志捷 余涛 方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min,结束后改...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min,结束后改为AC2模式(参数设置与AC1一致),通气时间为45min。记录上述三个45min后的呼吸力学和呼吸做功的参数。结果ASV模式下的气道峰值压和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P分别小于0.01和0.05。ASV下的内源性PEEP(PEEPi)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AC1的PEEPi发生率46.7%(P<0.05)。ASV的器械附加功(WOBimp)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明显降低(P<0.01)。而两种呼吸模式的血气分析和血液动力学,以及前后两次AC模式的各种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的部分支持机械通气过程中,ASV较常规通气模式有利于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降低呼吸负荷和呼吸做功,因而能降低呼吸氧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呼吸力学 呼吸功
原文传递
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的标准化问题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子通 方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很高,即使复苏成功也往往出现严重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神经功能缺陷等后遗症,因而心肺脑复苏研究是目前急救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上心脏骤停发生往往突然、多变,心肺复苏过程中混杂因素也较多,现代心肺复... 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很高,即使复苏成功也往往出现严重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神经功能缺陷等后遗症,因而心肺脑复苏研究是目前急救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上心脏骤停发生往往突然、多变,心肺复苏过程中混杂因素也较多,现代心肺复苏研究依靠于合理设计动物心搏骤停模型,以达到模拟人类心搏骤停事件。这些动物心搏骤停模型被研究者们用于探索新的治疗措施、优化复苏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动物模型 标准化问题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心搏骤停 神经功能缺陷 医学研究 心脏骤停
原文传递
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大循环与微循环变化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乔华 郑胜才 +3 位作者 凌钦 伍靓靓 杨正飞 方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的大循环以及微循环的动态改变和协调一致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450~550 g)随机分为2组(n=10):失血性休克组(H-Shock)和脓毒性休克组(S-Shock)。H-Shock组于1 h内抽出全身血容量的40%;S-Shoc... 目的探讨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的大循环以及微循环的动态改变和协调一致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450~550 g)随机分为2组(n=10):失血性休克组(H-Shock)和脓毒性休克组(S-Shock)。H-Shock组于1 h内抽出全身血容量的40%;S-Shock组行盲肠结扎穿孔后关腹。两组均连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于基线状态(BL)后1、2、3 h以此类推行心脏超声、舌下微循环检查,共观察12 h或大鼠死亡(End)。于BL、MAP≤65 mmHg(Shock)、End时测量动脉血气。结果 H-Shock组中反映大循环和微循环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监测值较BL均下降(P <0.05);S-Shock组中反映大循环的MAP、ETCO2、心输出量等指标在3 h内无明显变化(P> 0.05),而微循环指标各时间点监测值与BL相比均下降(P <0.05);随着休克进展,两组动物的酸碱度均进行性降低,乳酸则进行性升高(P <0.05)。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变化基本一致;脓毒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不协调,大循环早期明显滞后于微循环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大循环 微循环
下载PDF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及预后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向 蒋龙元 黄子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据此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以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情况做出预测。方法 对 5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 ,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据此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以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情况做出预测。方法 对 5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 ,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再出血、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根据高危因素所建立的判别函数 ,阴性预测值为 94 3% ,阳性预测值为 93 3% ,判别准确率为 94 %。结论 再出血、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据此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数学模型简单 ,理论上可以较准确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判别分析 预测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广州市2008年度院前急救调查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在其 陈文标 +8 位作者 陈玮莹 郭彦池 符岳 杨正飞 方向 蒋龙元 黄子通 赖欣 黄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7-72,共6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在97823次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尤其是交通意外),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3)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它类的死亡位居第二,以61岁以上的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三,以21~40岁中青年阶段最多。(4)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2)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电刺激诱发猪心室颤动模型的研究和改进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彤 吴海东 +6 位作者 符岳 江志鹏 常瑞明 方向 袁园 周明根 黄子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左颈静脉插入电极导线建立稳定的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的动物模型。方法:取健康成年猪10只,体重30~40kg,腹腔及耳缘静脉注射氯胺酮、戊巴比妥钠麻醉,行气管插管、双侧颈内静脉插管、右股动脉插管,予以30~40V的交流电... 目的:探讨通过左颈静脉插入电极导线建立稳定的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的动物模型。方法:取健康成年猪10只,体重30~40kg,腹腔及耳缘静脉注射氯胺酮、戊巴比妥钠麻醉,行气管插管、双侧颈内静脉插管、右股动脉插管,予以30~40V的交流电通过心室内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结果:电极导线插入18~22cm,室颤诱发成功率为100%,室颤3分钟后除颤均能成功并且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该心室颤动模型具有满意的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诱发室颤效果非常好,能够满足心肺脑复苏及电击除颤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动物模型 电刺激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改进心功能及心肺复苏结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彤 黄子通 +1 位作者 符岳 方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PBS中的5×106MSC或仅用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注射后2周及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注射磷酸缓冲液相比,注射MSC 2周(67%±4%vs 56%±5%,P<0.001)及4周后(67%±6%vs 53±13%,P<0.01)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脏指数、dp/dt40、-dp/dt、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改善;虽然2组的复苏成功率没有明显区别,但72 h生存率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58.6±20.6 vs 26.1±21.6,P<0.05)。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有大量的PKH26标记的细胞存在。【结论】心肌梗死后MSC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72 h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室颤动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肌梗死 射血分数 心功能
下载PDF
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 被引量:8
14
作者 符岳 方向 +3 位作者 王彤 罗志刚 杨柳青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研发由电磁阀系统总控制、压缩气体驱动的新型大鼠电刺激诱发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6... 目的研发由电磁阀系统总控制、压缩气体驱动的新型大鼠电刺激诱发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6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5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5%。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结论本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机械装置
原文传递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和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彤 符岳 +1 位作者 方向 黄子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诱导因子诱导下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MSC,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5-杂氮胞苷(5...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诱导因子诱导下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MSC,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5-杂氮胞苷(5-AZA)诱导P3代MSC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法鉴定分化细胞。[结果]大鼠MSC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流式细胞仪分析所培养的P3代细胞为纯度超过95%的MSC;P3代MSC经5-AZA诱导后1周,相差鼹微镜下见细胞呈长梭形、多核;2周可见肌管样结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肌钙蛋白I、结蛋白、α-肌动蛋白为阳性。[结论]MSC易分离和培养,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可连续传代,在5-AZA的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诱导 分化 心肌样细胞
下载PDF
大鼠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6
作者 符岳 方向 +1 位作者 罗志刚 黄子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3,6,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 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 大鼠
下载PDF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模型心脏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宇敏 赵燊 +2 位作者 黄子通 方向 徐雯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对比大鼠窒息法和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在复苏后不同时期心脏的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动物模型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诱导8min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模... 目的对比大鼠窒息法和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在复苏后不同时期心脏的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动物模型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诱导8min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模型及假手术组,于复苏成功后4、24、72h行心肌HE染色、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心脏彩超的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E染色4h室颤组肌溶解较窒息组明显,72h二组肌纤维排列紊乱;RCR4h室颤组低于窒息组,24h恢复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颤组4h低于窒息组(29.68% vs.42.16%,P=0.031),24h室颤组与假手术组无异,而窒息组72h方与假手术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h两组左室前壁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增加(2.41mm vs.1.72mm,P=0.013;2.61mm vs.1.72mm,P=0.0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颤模型在复苏后早期心肌损伤较窒息模型严重;中间期两种模型均有所恢复,且室颤组较窒息组更早恢复;复苏后后期两组均出现代偿性心肌肥厚,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室颤 窒息 线粒体呼吸功能 心脏彩超
原文传递
便携式肺功能仪与传统肺功能仪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向 李祖勇 陈国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75-376,380,共3页
目的:探讨便携式肺功能仪与传统肺功能仪参数测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肺功能检查的健康人群或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准确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种仪器的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无明显统... 目的:探讨便携式肺功能仪与传统肺功能仪参数测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肺功能检查的健康人群或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准确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种仪器的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两种仪器测量参数FVC、FEV1、FEV1/FVC、FEF25-75%和P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85、0.966、0.953和0.943,P<0.001。结论:便携式肺功能仪代替传统肺功能仪用于肺功能检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肺功能仪 肺功能检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休克兔器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莉莉 黄子通 +5 位作者 蒋龙元 符岳 方向 常建星 周明根 陈健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内毒素休克兔血压及重要器官形态学的影响。方法3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休克组、长托宁低剂量组(0.05mg/kg)、长托宁中剂量组(0.15mg/kg)和长托宁高剂量组(0.45mg...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内毒素休克兔血压及重要器官形态学的影响。方法3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休克组、长托宁低剂量组(0.05mg/kg)、长托宁中剂量组(0.15mg/kg)和长托宁高剂量组(0.45mg/kg)。采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制作内毒素休克模型。长托宁各组分别于静注脂多糖后立即静注不同剂量长托宁。连续监测给药后动物平均动脉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心、肺、肝、肾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给药后90min,中剂量组动物血压较休克组明显改善,低、高剂量组改善不明显。长托宁低、中、高剂量组动物各组织病变不同程度较休克组减轻,中剂量组病变减轻更明显。结论长托宁能改善内毒素休克兔的血压,减轻内毒素休克引起的重要器官的组织损伤;相对于低、高剂量长托宁,中剂量在改善血压及减轻组织损伤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内毒素休克 形态学
原文传递
血红素氧合酶对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晓红 方向 +2 位作者 黄子通 符岳 李文静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表达对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CPR)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CPR组、血晶素组(Hemin组)、血晶素+锌原卟啉... 目的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表达对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CPR)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CPR组、血晶素组(Hemin组)、血晶素+锌原卟啉组(Heroin+ZnPP组),各复苏组又分复苏后6h及24h2个亚组。各实验组记录血流动力学资料;测定血清肌酸肌酶同功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心肌组织匀浆HO-1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复苏组复苏后平均动脉压(MBP)显著低于复苏前(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Heroin+ZnPP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显著低于复苏前(P〈0.05),但Heroin组复苏前后dp/dt40值无显著性变化,-如/dt值仅复苏后0.5h和1h低于复苏前(P〈0.05);Hemin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复苏后6h及24h血清CPK-MB、LDH水平,Hemin组均低于CPR组及Heroin+ZnPP组(P〈0.05),但CPR组和Heroin+ZnPP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min组复苏后6h心肌超微结构完整性明显优于CPR组及Heroin+ZnPP组。复苏后6h及24h心肌组织匀浆HO-1水平,Heroin组均高于CPR组及Heroin+ZnPP组(均P〈0.05),但CPR组和Hemin+ZnPP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HO-1表达可有效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保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 心肺复苏 心功能不全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