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仲年 《现代实用医学》 2006年第7期465-465,474,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行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对比临床诊断结果,探讨病理分级、分期与临床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21例慢性乙...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行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对比临床诊断结果,探讨病理分级、分期与临床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21例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3.35%,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的符合率分别为86.46%、44.44%、48.5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不强,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应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诊断 诊断技术和方法 病理学
下载PDF
2例EV71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EV71宁波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仲年 胡爱荣 +5 位作者 张岳灿 顾文珍 蒋素文 胡耀仁 陆传统 朱德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4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2例感染EV71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分析2例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 目的探讨2例感染EV71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分析2例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大脑及脑干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坏死及软化灶等,脑脊膜炎症明显;肺脏显著充血,主要为水肿和出血,肺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空肠及回肠部分区域肠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层、浆膜均坏死,细胞核消失,胞质及间质溶解,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及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坏死;心肌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水肿,心外膜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脾、肾、胰腺病理改变不明显。肠内容物及总肠道组织EV 71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EV 71病毒全基因共7414个碱基,该2株EV71均为C4亚型。结论危重型HFMD(EV 71感染)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严重的脑干脑炎、脑膜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C4亚型EV71感染的重症HFMD患儿肠道的损害亦极为显著,肠道功能保护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尸体解剖 肠道病毒71 基因型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3
作者 仲年 《现代实用医学》 2006年第8期567-567,588,共2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5例死亡和92例好转出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作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MELD平均为18.38±7.49,好转出院组患者MELD平均为12.5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5例死亡和92例好转出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作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MELD平均为18.38±7.49,好转出院组患者MELD平均为12.51±6.1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所有死亡患者中,MELD<10、20 ̄29、≥30患者分别占15.56%、26.67%、11.11%,而在好转出院患者中则分别占39.13%、7.61%、2.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95%CI为0.650~0.831。最佳临界值为17,相应的敏感性为62.2%,特异性为82.6%。结论MELD评分较低的患者预后好于MELD评分高者。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仲年 周文红 丁世雄 《现代实用医学》 2006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G1896A(nt1896G→A)、A1814C(nt1814A→C)及HBV C基因启...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G1896A(nt1896G→A)、A1814C(nt1814A→C)及HBV C基因启动子(BCP)T1762A、G1764A(nt1762A→T、nt1764G→A)四位点突变,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及ALT、AST水平。结果95份血清标本中,有91份分别检测到了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阳性率95.8%,其中61896A突变33例(36.3%),A1762T+G1764A联合突变64例(70.3%),G1896A+A1762T+G1764A联合突变22例(24.2%),未检测到A1814C突变毒株。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BCP区突变率较HBeAg阳性的患者明显增高。G1896A突变后血清ALT水平与未变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各组的肝功能无显著变化。G1896A+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后,血清HBV DNA水平较未变异组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特定变异位点,可一次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HBV前C区/BCP区突变对血清HBVDNA水平和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C区/BCP区基因 突变 基因芯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