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转归的电子束CT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5 位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曹程 吴海英 孙立忠 白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患者EBCT检查≥2次,男19例,女4例,年龄30-81岁,平均57.78岁,随访时间4-405d(平均105.84d)。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mm,床进3.5mm或层厚3mm,床进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4例A型IMH,其中3例分别于1.0、1.5、4.0个月完全吸收,1例无明显变化。19例B型IMH患者,完全吸收9例,部分吸收4例;无变化4例;进展2例,其中1例进展为真性动脉瘤。患者4-15d内短期随访血肿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15-30d壁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溃疡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EBCT可作为IMH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且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2
2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3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张岩 赵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中2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可能),肿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并侵及肺动脉(1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病,1例未手术),另1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未手术);2例行MR和DSA检查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5例患者中3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病。结论子宫平滑肌肿瘤可以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罕见,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病,临床有一定特点。CT、MRI、DSA有相应的征象,影像学表现常呈生物学恶性征象,但积极手术治疗仍可得到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经静脉 右侧心腔 诊断 病经 征象 DSA检查 延伸 例子 MR
原文传递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累及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沛 爱华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评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累及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01至2013—11我院经临床诊断为FH的14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8~39【(平均(24.43±9.88)】岁。14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 目的:评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累及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01至2013—11我院经临床诊断为FH的14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8~39【(平均(24.43±9.88)】岁。14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4例患者均有黄色瘤和(或)腱黄瘤,其中10例为纯合子,4例为杂合子。病变累及左主干10例、前降支8例、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9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4例患者中6例左心室壁普遍肥厚,6例左心室增大,4例左心室功能减低。所有患者主动脉均呈粥样硬化性改变,13例表现为主动脉根窦部管壁明显增厚、钙化斑块形成;7例患者主动脉瓣受累;10例主动脉瓣上狭窄;8例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管腔不规则、多发狭窄;1例表现为主动脉全程明显扩张,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及大量附壁血栓形成。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共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主动脉瓣上狭窄矫正术(其中1例患者同时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结论:FH患者早发心血管系统受累,早期明确病变程度及特点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对预防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早发冠心病 主动脉瓣上狭窄 计算机断层摄影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分析及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魏以桢 吕滨 +3 位作者 爱华 高鑫 蒙延海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10.48)岁,47例(81.0%)有高血压病史,56例(96.6%)有急性胸背部疼痛,64排螺旋增强CT均可见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2例。均给予降压和负性肌力药物治疗。54例内科药物治疗,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随访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16±6.14)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在2周至3个月期间30例(62.5%)患者血肿部分或完全吸收。1例患者CT复查形成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仍保守治疗,2例患者仍有心慌、气短,偶有胸背痛的症状,其余患者恢复满意。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64排螺旋增强CT有助于提高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改善预后。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观察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4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吕滨 曹程 白桦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2-725,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研究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意义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35例患者,经临床及CT检查诊断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0-79(56... 目的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研究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意义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35例患者,经临床及CT检查诊断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0-79(56.2±10.8)岁,随访时间7-730(平均135)天,全部患者经电子束CT(EBCT)或多排CT检查≥2次。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 mm/床进3.5mm或层厚3 mm/床进3 mm,扫描时间为0.1 s;或美国通用电器公司Lightspeed-16扫描机进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75 mm/床进1 mm,扫描时间为0.6 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20-140层。测量溃疡的深度、口径及范围。结果35例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患者,均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采用CT检查明确诊断。35例患者CT诊断31例合并壁内血肿,采用保守治疗;1例弓部大溃疡保守治疗;2例行血管内膜支架隔离术治疗;1例合并主动脉弓部瘤,外科手术治疗。31例溃疡伴有壁内血肿的患者行保守治疗,CT随诊,与首次CT检查结果比较,3个月、6个月时,溃疡口径、深度、长度随时间延长分别有加大、加深、延长的趋势(均P<0.05);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厚度有明显吸收[首次:(11.96±4.16) mm,3个月:(7.69±4.24) mm,6个月:(3.06±1.67) mm,均P<0.05]。结论CT对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患者定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根据病变的特点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壁内血肿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诊断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蒋世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利用电子束 CT(EBCT)探讨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壁内血肿、夹层和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8例经 EBCT 诊断的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采用EBCT 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0 mm,床进3.5 mm或层厚3.0 mm,床进... 目的利用电子束 CT(EBCT)探讨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壁内血肿、夹层和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8例经 EBCT 诊断的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采用EBCT 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0 mm,床进3.5 mm或层厚3.0 mm,床进3.0 mm,扫描时间为0.1 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20~140层。结果 68例患者中并发壁内血肿36例(52.94%),均伴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并发动脉瘤15例(22.59%);并发夹层3例(4.41%)。溃疡的形态表现:乳头状17例,指状2例,蘑菇状21例,半圆形10例;多发不规则形18例。22例为稳定性溃疡,46例有活动性溃疡且常伴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P<0.01)。不同形态的溃疡与不同特性的溃疡(稳定性和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例溃疡灶的分布:升主动脉3例,主动脉弓34例,降主动脉18例,腹主动脉13例,主动脉弓较其他部位更易形成溃疡(P<0.01)。结论 EBCT 能对主动脉病变精确定位,对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形态、性质等细节特点作出精确判断,对临床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自制铜圈栓塞兔髂动脉及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爱华 阎东 +4 位作者 韩正林 普成荣 袁曙光 李迎春 王家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探讨自制铜圈对兔髂、肾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 自制铜圈、弹簧钢圈、丝线分置体外抗凝血皿中 ,观察其促凝血性。 2 0只兔一侧髂、肾动脉用铜圈栓塞 ,另侧髂动脉用医用钢丝栓塞作对照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及其病理学改... 目的 探讨自制铜圈对兔髂、肾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 自制铜圈、弹簧钢圈、丝线分置体外抗凝血皿中 ,观察其促凝血性。 2 0只兔一侧髂、肾动脉用铜圈栓塞 ,另侧髂动脉用医用钢丝栓塞作对照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及其病理学改变 ;测肝、肾功能及血清铜离子浓度。结果体外实验示铜圈有较强的促凝血作用。血管造影示铜圈闭塞动脉效果优于钢丝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病理检查表明铜圈能早期诱发血栓且较钢丝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铜圈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与钢丝对比不明显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血液铜离子术后3d较术前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1周后与栓前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肝、肾功能 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自制铜圈对活体兔髂、肾动脉栓塞效果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圈 栓塞 髂动脉 肾动脉 实验研究 对比研究 动脉栓塞
原文传递
2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文娟 蒋雄京 +5 位作者 祁晓鸥 爱华 李崇剑 吴海英 刘国仗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便早期正确处理,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1例经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T)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果:21例患者均有突发持续胸背痛,... 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便早期正确处理,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1例经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T)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果:21例患者均有突发持续胸背痛,高血压18例,一半以上患者有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可见非特异性征象,而EBT均可见特异性征象。其中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17例。除1例Stanford A型行外科手术外,均给予降压及负性肌力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共随访到17例,1例Stanford A型死亡,1例Stanford A型进展为典型主动脉夹层,4例Stanford B型血肿吸收好转,其余11例无症状存活,但未复查EBT。 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可提高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早期识别,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 血肿 患者 征象 随访 临床分析 诊断 结论 正确处理 目的
下载PDF
提高对冠状动脉肌桥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 被引量:4
9
作者 戴汝平 爱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1-32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肌桥 临床意义 壁冠状动脉 EFFECT 心肌纤维 心肌桥 肌纤维束 解剖异常
下载PDF
冠状静脉窦闭锁的诊断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爱华 张沛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患者的诊断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02至2014-05我院诊断的22例CSOA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5~76[平均(50.88±14.97)]岁。22例患者均行心电门控心脏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 目的:评价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患者的诊断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02至2014-05我院诊断的22例CSOA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5~76[平均(50.88±14.97)]岁。22例患者均行心电门控心脏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结果:22例患者经心电门控心脏增强CT诊断为CSOA。按患者冠状静脉内血液回流方向分类:9例患者血液回流入左心房[3例伴永存左上腔静脉(LSVC)且其内血液亦入左心房,其中2例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5例血液回流入右心房(直接回流入右心房2例,间接经LSVC回流入右心房3例);8例经细小分支血液既入左心房亦入右心房属混合型(4例伴LSVC)。CSOA患者9例伴LSVC。按患者LSVC内血液回流方向分:3例患者LSVC血液直接引流入左心房;6例患者LSVC血液经无名静脉-右上腔静脉-引流入右心房。超声心动图均未诊断CSOA。心电图显示5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其中3例射频消融成功,1例射频消融失败,1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2例患者中6例合并先天性心内畸形(6/22,27.27%),其中1例伴房间隔缺损,5例伴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复杂先心病患者中3例术前行心电门控心脏增强CT检查发现CSOA;另2例复杂先心病患者术后仍存在症状,经CT检查发现CSOA。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均行手术,本组无因单纯CSOA行外科手术者。结论:明确诊断CSOA患者中心律失常、LSVC和心内畸形等并发情况,对预防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心电门控心脏增强CT对CSO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静脉窦闭锁 左上腔静脉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下载PDF
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霞 爱华 +1 位作者 刘儒林 程秀臻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8-140,共3页
目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慢性酒精中毒的共有损伤,也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最初表现。文章从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此病进行了阐述,以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78-01/2004-07... 目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慢性酒精中毒的共有损伤,也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最初表现。文章从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此病进行了阐述,以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78-01/2004-07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lcoholism”和“peripheralnervoussystemdiseases”,然后分别和“pathology,diagnose,therapy”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7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诊断,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酒精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1个关于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22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因9个实验系重复的同一研究,故排除。资料综合:收集的文献中有慢性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动物实验侧重于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的研究,临床实验则主要研究本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结论: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有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和间接损害两种观点;病理改变为轴索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MDCT诊断冠状静脉窦闭锁 被引量:6
12
作者 常宗平 蒋世良 +6 位作者 禹纪红 吕滨 胡海波 金敬林 吴文辉 爱华 李世国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提高对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的认知,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CS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经MDCT检查诊断为CSOA的10名患者,年龄2月~74岁,平均年龄41.8±7.3岁,男女比例为6:4。结果经MDCT检查诊... 目的提高对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的认知,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CS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经MDCT检查诊断为CSOA的10名患者,年龄2月~74岁,平均年龄41.8±7.3岁,男女比例为6:4。结果经MDCT检查诊断为CSOA的10名患者中,6例冠状静脉异常回流至左心房,1例通过异常血管回流至右心房,3例异常回流至右心房及左心房。结论提高对CSOA的认知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非常重要,而MDCT在CSOA的诊断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窦闭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永存左上腔静脉
原文传递
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的CT诊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2 位作者 蒋世良 吕滨 张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心血管系统的Behcet综合征影像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搜集1995年7月至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患者11例的电子束CT(EBCT)或64层MSCT检查资料,回顾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11例Behcet综合征患者的CT... 目的探讨累及心血管系统的Behcet综合征影像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搜集1995年7月至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患者11例的电子束CT(EBCT)或64层MSCT检查资料,回顾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11例Behcet综合征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累及主动脉瓣4例(其中2例同时累及二尖瓣),右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其中1例同时形成右腋动脉假性动脉瘤,3.5年后无诱因出现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伴腹主动脉下段闭塞),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及溃疡1例,主动脉弓部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1例,肺动脉栓塞伴房间隔瘤1例。结论CT作为Behcet综合征诊断及定期随访的检查手段,可明确心血管系统受累情况,根据其病变的影像特点,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动脉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性质对CTCA、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园园 楚坤义 +2 位作者 张辉 杨素君 爱华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患者钙化斑块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性质斑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行CTCA检查的冠状动脉钙化患者1 021例行年龄相关分析,对56例均行CTC...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患者钙化斑块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性质斑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行CTCA检查的冠状动脉钙化患者1 021例行年龄相关分析,对56例均行CTCA和CAG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钙化节段统计,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冠状动脉钙化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0);83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07段存在≥50%的管腔狭窄,有钙化斑块67段,钙化为主斑块30段,混合斑块77段。CTCA在观察斑块的性质方面优于CAG,在对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和钙化为主斑块的CTCA评价与CAG评价在95%的可信区间内差异性较小,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程度评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CAG比较,CTCA评价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高,在评价斑块性质方面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钙化 年龄 冠状动脉成像
下载PDF
肝段栓塞治疗肝癌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爱华 阎东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1-183,共3页
肝癌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 ,同时亦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讨论肝癌介入治疗的技术方法、理论依据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肝癌 肝血管栓塞 介入疗法 生活质量 THSAE
下载PDF
MRI诊断右心房血管肉瘤一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爱华 张岩 +4 位作者 蒋世良 刘玉清 戴汝平 李莉 阮英茆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6-557,共2页
关键词 MRI 诊断 右心房血管肉瘤 心悸 气短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诊断 被引量:4
17
作者 爱华 戴汝平 +5 位作者 蒋世良 曹程 祁晓鸥 白桦 陈瑶 段秀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EBCT)表现.方法对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施行EBCT扫描(连续容积或单层序列横断面扫描),男9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其中10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患者行...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EBCT)表现.方法对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施行EBCT扫描(连续容积或单层序列横断面扫描),男9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其中10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EBCT扫描显示,主动脉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7例,瓣缘连续线状对比剂外溢3例,大量对比剂外溢4例.二尖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1例(该患者同时伴有主动脉瓣周大量对比剂外溢).EBCT扫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阳性率为11.57%(14/121).结论 EBCT可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随访及再次手术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电子束CT诊断 瓣周漏 二尖瓣双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CT扫描 二尖瓣置换术 横断面扫描 对比剂 常规检查 再次手术 EBCT 患者 外溢 线状 阳性率 治疗前
原文传递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立英 爱华 +1 位作者 程秀臻 刘儒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090-6091,共2页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变化,了解糖尿病与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将24只将造模成功大鼠按血糖值的高低,分为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分别在第14,21,28天采用棋盘格...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变化,了解糖尿病与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将24只将造模成功大鼠按血糖值的高低,分为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分别在第14,21,28天采用棋盘格模式翻转(patternreversal,PR)刺激,记录大鼠全野PRVEP。结果:大鼠正常PRVEP,其P波的潜伏期、幅值分别为(107.130±9.22)ms,(7.44±2.09)μV。糖尿病组大鼠,P波潜伏时随血糖的升高逐渐延长,幅值随血糖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随血糖值的升高、病程天数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P<0.01)。低血糖组与高血糖组潜伏期、幅值比较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RVEP可检测糖尿病大鼠视觉传导路的异常,为临床糖尿病性神经病诊断及预后提供可靠的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视觉诱发电位 升高 视神经病 糖尿病性 血糖值 高血糖 结论 差异 模式
下载PDF
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沛 爱华 +1 位作者 戴汝平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2-505,共4页
目的:评价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方法:分析1999-08至2013-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治的9例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病因包括粥样硬化病变(4例),Behcet’s综合征(3例),先天性冠状... 目的:评价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方法:分析1999-08至2013-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治的9例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病因包括粥样硬化病变(4例),Behcet’s综合征(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瘤破裂(1例),不明原因(1例)。9例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9例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累及前降支5例,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2例。2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2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为特发性,另1例为先天性);心脏移植1例(粥样硬化性);开胸探查手术1例(Behcet’s综合征);3例保守治疗(2例为Behcet’s综合征患者,另1例为粥样硬化性病变);1例随诊观察;1例失访。本组患者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结论: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CTA可以确诊。术前明确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可以采用保守、介入或外科旁路移植术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医源性 冠状动脉 假性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评估胸廓内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倪亦琨 爱华 +2 位作者 丁力 孙洋 张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SCTA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199例...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SCTA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199例胸廓内动脉主干及其终支均能清晰显现,其中45例发生起源变异,变异率为22.6%,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类型以甲状颈干共干多见,占42例(21.1%),另有1例(0.5%)起自肩胛上动脉,2例(1.0%)起自腋动脉.左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193.80±28.74)m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胸廓内动脉的起源、主要分支及变异等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胸廓内动脉 乳内动脉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