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检测骨代谢标志物、降钙素的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志坚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21年第3期473-475,共3页
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降钙素(CT)水平与高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高龄O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BM... 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降钙素(CT)水平与高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高龄O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BGP)及CT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分析BMD与血清25(OH)D3、β-CTX、TPⅠNP、BG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低于健康组,β-CTX水平高于健康组,腰椎BMD、股骨颈BMD小于健康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均P<0.05),β-CTX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OP患者血清25(OH)D3、TPⅠNP、BGP、β-CTX、CT表达异常,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能反映骨代谢情况,为临床防治OP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 骨代谢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史君 王晓乐 +1 位作者 赵志坚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修复,并分析该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特点。结果术后皮瓣一期愈合,患者均...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修复,并分析该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特点。结果术后皮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16个月,皮瓣成活质量良好。结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可直接缝合、皮瓣面积大、重建受区远端血供等优点,在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Flow-through皮瓣 修复
下载PDF
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 III C型损伤的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继胜 朱鑫 +7 位作者 陈阳 李国盛 丁丁 赵志坚 陈坤峰 张传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9例,其中胫前动脉缺损6例,缺损长度6.0~12.6 cm... 目的探讨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9例,其中胫前动脉缺损6例,缺损长度6.0~12.6 cm;胫前动脉长段闭塞3例,闭塞长度8.0~16.8 cm,骨缺损长度3.0~6.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15.0 cm×21.5 cm^20.0 cm×30.0 cm,创面严重污染。一期清创后VSD处理5~17 d,控制炎症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12.0 cm×23.0 cm^16.0 cm×38.0 cm,外固定支架并行固定双下肢。二期手术:于一期手术后8~12周取出骨水泥后行自体骨植骨,同时对皮瓣进行修整。结果9例预后良好,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6个月。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8例,二期愈合1例,愈合时间13~20 d,骨折愈合时间7~10个月,平均8个月,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式皮瓣 GustiloⅢC型 小腿损伤 膜诱导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细胞膜片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邢飞 +3 位作者 陈龙 李浪 龙也 项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对细胞膜片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应用细胞膜片技术进行骨与软骨修复重建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通过多种不同方法构建出的细胞膜片有效地保护了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片... 目的对细胞膜片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应用细胞膜片技术进行骨与软骨修复重建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通过多种不同方法构建出的细胞膜片有效地保护了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片通过自身折叠、包被相应生物材料以及不同膜片间叠加等方式,在骨与软骨组织修复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细胞膜片技术作为骨与软骨组织工程领域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片技术 骨组织工程 软骨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开放性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僵硬的预后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第24期55-59,共5页
目的探索开放性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僵硬的预后相关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2例Sanders CT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开放性跟骨骨... 目的探索开放性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僵硬的预后相关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2例Sanders CT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行距下关节松解术术前及术后跟骨内翻角度、外翻角度、背伸角度、踝关节跖屈、后足功能以及运动疼痛模拟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放性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僵硬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行距下关节松解术术前与术后6个月间跟骨内翻角度、外翻角度、后足功能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行距下关节松解术术前与术后6个月间踝关节跖屈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行距下关节松解术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间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开放性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僵硬的预后与患者术前血钙、麻醉方式、中药使用相关;距下关节松解手术能够有效治疗Sanders CT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僵硬,能够改善患者的保留关节活动度,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僵硬 预后转归 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继胜 +6 位作者 陈坤峰 赵志坚 白天峰 丁丁 韩文龙 李国盛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0年第4期83-84,共2页
目的探究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比。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急诊组(31例)和择期组(33例)。急诊组... 目的探究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比。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急诊组(31例)和择期组(33例)。急诊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于入院6h内进行手术治疗,择期组选择患者病情稳定后3~7d进行择期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骨折恢复、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急诊组与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大于择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其Cobb角、椎管占位、前缘高度丢失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急诊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神经感觉评分、神经运动评分指标水平大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治疗能促进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对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无负面影响,且未见并发症风险提高,但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有积极影响。因而在明确患者病情,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选择急诊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髓神经损伤 急诊手术 择期手术 术后恢复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7
作者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0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探究多模式镇痛(MMA)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126例接受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镇痛,即术... 目的:探究多模式镇痛(MMA)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126例接受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镇痛,即术中予以股神经阻滞(FNB)+坐骨神经阻滞(SNB);观察组予以MMA,即术前予以塞来昔布口服预防性镇痛,术中予以FNB+SNB,术后予以帕瑞昔布钠静滴。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6 h、12 h、24 h、48 h膝关节在静息与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Lysholm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24 h、48 h的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补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在静息与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ROM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0、3.511,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0、0.083、0.329,P>0.05)。观察组术后的镇痛补救率为20.63%,低于对照组的3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0,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0.403、0.434、0.403、0.559,P>0.05)。结论:MMA方案可有效缓解髌骨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多模式镇痛 膝关节功能 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