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楔形文字起源新论 被引量:17
1
作者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67,共8页
楔形文字起源新论拱玉书楔形文字是最早的自源文字之一。目前所见最早的楔形文字是从伊拉克南部的古代遗址乌鲁克出土的,属公元前4千纪末,即前3200—3000年。乌鲁克的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个过程。那么楔... 楔形文字起源新论拱玉书楔形文字是最早的自源文字之一。目前所见最早的楔形文字是从伊拉克南部的古代遗址乌鲁克出土的,属公元前4千纪末,即前3200—3000年。乌鲁克的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个过程。那么楔形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由不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文字起源 乌鲁克 泥板 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 楔形 公元前 助记符号 图画文字
原文传递
论苏美尔文明中的“道” 被引量:8
2
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14,共15页
苏美尔文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苏美尔人称之为"me"。这个概念内涵丰富,包括几个层次。一被用来表述天地母,即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推动力;二被用来表述某些物质和精神中固有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三被用来表述内含或拥有这种规... 苏美尔文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苏美尔人称之为"me"。这个概念内涵丰富,包括几个层次。一被用来表述天地母,即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推动力;二被用来表述某些物质和精神中固有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三被用来表述内含或拥有这种规律和属性的物质和精神。三层不同含义用一个词表述,这给现代学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以至于直到如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仍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找不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能被普遍接受的词来将这个概念转换成现代语言。本文释"me"为"道",以"道"论"me",认为"道"不但可以再现"me"的神韵,而且可以揭示"me"中蕴含的苏美尔人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以及他们在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美尔文明中的道 苏美尔人的认识论 神本论
原文传递
从说文解字说起——楔形文字造字、用字、解字刍议
3
作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说文解字”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提出的,但这种做法最早见于楔形文字文献。像汉字一样,苏美尔楔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具有形、音、义的独立存在。中国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界定,这个界定也适用于苏美尔楔形文字... “说文解字”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提出的,但这种做法最早见于楔形文字文献。像汉字一样,苏美尔楔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具有形、音、义的独立存在。中国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界定,这个界定也适用于苏美尔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发明的800多个楔形文字中,大约一半是“文”(单体字),而另一半是“字”(复合字),楔文说文解字基本是针对“字”而发的。十四种解(复合)“字”的表述方式体现了十四种造“字”方法。“文”都是通过象形造字法产生的。十四种造“字”法,一种造“文”法,合起来构成楔文十五种造“文”与“字”的方法。中国古人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基于道,而楔文十四种造“字”法基于术。基于道的造字法可以含盖所有基于术的造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文字 造字法 楔形文字中的“六书” 单体字 复合字
下载PDF
古代两河流域文字起源神话传说 被引量:4
4
作者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本文重新诠释了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反映的苏美尔人的文字起源观,认为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首先把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并首先将楔形文字泥版用于外交场合的人;苏美尔神话《伊楠娜与恩基》反映了苏美尔人... 本文重新诠释了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反映的苏美尔人的文字起源观,认为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首先把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并首先将楔形文字泥版用于外交场合的人;苏美尔神话《伊楠娜与恩基》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字神造观;与此同时,《伊楠娜与恩基》也反映了苏美尔人对书写和书吏的定位:在苏美人看来,书写属于手工艺范畴,而书吏就是从事书写工艺的“书匠”,与木匠、铁匠无异。本文还认为,《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的“钉子”(苏美尔语:gag,阿卡德语sikkatum)可能就是苏美尔人对楔文字形的概括,可能也是他们对楔文的称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两河流域 文字起源 神话传说
原文传递
楔形文字文明的特点
5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2期73-74,共2页
《世界历史》2023年5期,9000字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这五个“性”全面且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文明几个突出特点。这个概括对研究和评价其他文明很有启发作用。如何界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如果根据一个文明的特点... 《世界历史》2023年5期,9000字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这五个“性”全面且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文明几个突出特点。这个概括对研究和评价其他文明很有启发作用。如何界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如果根据一个文明的特点来给这个文明下个定义,那么,这个文明应该叫楔形文字文明,即用楔形文字记录语言以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文明。“书同文”是这个文明最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作用 楔形文字 书同文 《世界历史》 中华文明 创新性 传递信息 连续性
原文传递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流传演变 被引量:4
6
作者 狄兹.奥托.爱扎德 +1 位作者 欧阳晓利 毕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4-60,共7页
关键词 古巴比伦 文学研究 吉尔伽美什史诗 流传演变
全文增补中
语言文字与古代西亚文明史 被引量:1
7
作者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第3期8-9,共2页
一涉及文明史,西亚地区便显现出特殊性,即西方学者早就先人为主地主导了这个地区文明史的研究,也势不可挡地规定了相关学科的话语。以西方为出发点来观察这个地区已成为惯例,因此西亚便成了距离西方最近的'近东'(即现代国际政... 一涉及文明史,西亚地区便显现出特殊性,即西方学者早就先人为主地主导了这个地区文明史的研究,也势不可挡地规定了相关学科的话语。以西方为出发点来观察这个地区已成为惯例,因此西亚便成了距离西方最近的'近东'(即现代国际政治话语中的'中东')。我们已经没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文字 地区 古文字 苏美尔语 文明史 西亚 文化宝库 苏美尔人 古代东方 用字 人类历史 黏着语 苏美尔文明 亲缘关系 埃兰
下载PDF
前缀的威力——论苏美尔语中的nám-/nam-
8
作者 《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3期5-18,共14页
苏美尔语中是否有名词前缀?被置于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名词前的nám-或nam-应该如何解释?以nám/nam为首的名词是复合名词,还是带前缀的简单名词?nám-与nam-有什么区别?它们本身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也是... 苏美尔语中是否有名词前缀?被置于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名词前的nám-或nam-应该如何解释?以nám/nam为首的名词是复合名词,还是带前缀的简单名词?nám-与nam-有什么区别?它们本身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也是至今悬而未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美尔语 前缀 nám/nam 同音假借 抽象 抽象之抽象
原文传递
《世界历史》应重视脚注
9
作者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25-126,共2页
《世界历史》应重视脚注拱玉书读了最近几期的《世界历史》,受益非浅。但同时发现白璧中也有不少瑕疵,尤其是脚注错误多,现仅举1994年1-3期的脚注为例,目的绝不是借此贬低作者和编者,而是想唤起他们注意,使大家共同关心脚... 《世界历史》应重视脚注拱玉书读了最近几期的《世界历史》,受益非浅。但同时发现白璧中也有不少瑕疵,尤其是脚注错误多,现仅举1994年1-3期的脚注为例,目的绝不是借此贬低作者和编者,而是想唤起他们注意,使大家共同关心脚注,提高《世界历史》的质量。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脚注 拼写错误 东方学 大小写 北京大学 翻译错误 问题根源 汉译 马帝国
原文传递
最早的校规
10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6-143,156,共9页
《在校之日》是一篇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000年)的文献,描述的是一名学生的学校生活。这名学生因种种过失而受到不同教师或学长的体罚。本文从该作品描述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十项“校规”,发现校规是教职人员体罚学... 《在校之日》是一篇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000年)的文献,描述的是一名学生的学校生活。这名学生因种种过失而受到不同教师或学长的体罚。本文从该作品描述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十项“校规”,发现校规是教职人员体罚学生的依据,各种体罚都是依据校规实施的。校规中的每项规定都由专人负责检查监督,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罚学生是依规尽责。毋庸置疑,这些“校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校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规 体罚 古代教育 苏美尔文明
原文传递
笔间时有长虹气,不拘一格看古今——《吴宇虹教授论文集》代序
11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8年第4期3-9,123,共8页
下文是拱玉书教授为吴宇虹教授文集所作序文。文集作者与序文作者均为国际亚述学界知名学者。两位教授既有共同的学术渊源与研究领域,其学问传承与研究志趣却又有所分别。文中拱玉书教授对吴宇虹教授的成果进行评骘,并忆旧事、兼论治学... 下文是拱玉书教授为吴宇虹教授文集所作序文。文集作者与序文作者均为国际亚述学界知名学者。两位教授既有共同的学术渊源与研究领域,其学问传承与研究志趣却又有所分别。文中拱玉书教授对吴宇虹教授的成果进行评骘,并忆旧事、兼论治学,其间颇多见地,特予刊发以与学界共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集 不拘一格 长虹 代序 知名学者 学术渊源 亚述学 序文
下载PDF
女孩与蜥蜴
12
作者 本哈德.施林克 姚仲珍 《译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63-279,共17页
关键词 达尔曼 犹太人
原文传递
也谈“一国两字”
13
作者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6-37,共2页
也谈“一国两字”拱玉书1993年7月26日,台湾的《中央日报》转载了《光华》杂志的《一国两字》一文,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该文开头是这样一段文字:“今年四月,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至大陆商谈挂号信,暨文书查证事宜,与大... 也谈“一国两字”拱玉书1993年7月26日,台湾的《中央日报》转载了《光华》杂志的《一国两字》一文,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该文开头是这样一段文字:“今年四月,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至大陆商谈挂号信,暨文书查证事宜,与大陆海协会协商,为尊重双方语言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化字 语言习惯 中国文字 汉字 体字 大陆 书同文 沟通障碍 “字” 优越条件
下载PDF
叙事诗《可怜的尼普尔人》简介
14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叙事诗《可怜的尼普尔人》简介拱玉书《可怜的尼普尔人》是楔形文字文学中的一篇叙事诗。它以一个普通贫困百姓吉米尔·宁努尔塔为主人公,以他与市长的矛盾为主线,描述他遭到市长的污辱后,三次设法对市长进行报复的过程。故事情... 叙事诗《可怜的尼普尔人》简介拱玉书《可怜的尼普尔人》是楔形文字文学中的一篇叙事诗。它以一个普通贫困百姓吉米尔·宁努尔塔为主人公,以他与市长的矛盾为主线,描述他遭到市长的污辱后,三次设法对市长进行报复的过程。故事情节大致如下:有一个叫吉米尔·宁努尔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诗 尼普 市长 米尔 《一千零一夜》 公民身份 无赖 美索不达米亚 社会背景 小男孩
原文传递
可怜的尼普尔人
15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可怜的尼普尔人拱玉书译1.有个尼普尔人,贫困不堪,2.名字叫吉米尔·宁努尔塔,①非常可怜,3.他住在尼普尔,②惨惨。4.同是民,他却没有银,5.同为人,他却没有金。6.粮仓空空无颗粒,7.五内如焚何为食!8.... 可怜的尼普尔人拱玉书译1.有个尼普尔人,贫困不堪,2.名字叫吉米尔·宁努尔塔,①非常可怜,3.他住在尼普尔,②惨惨。4.同是民,他却没有银,5.同为人,他却没有金。6.粮仓空空无颗粒,7.五内如焚何为食!8.欲食酒肉愁满面,9.空腹而卧度月日。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普 巴比伦尼亚 市长 阿卡德语 苏美尔人 米尔 阿卡德人 神庙区 畜牧业 巴比伦人
原文传递
楔形文字文明的特点
16
作者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3,共7页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这五个“性”全面且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文明几个突出特点。这个概括对研究和评价其他文明很有启发作用。下面我谈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更确切地说,楔形文字文明的特点,不求全面,仅以一...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这五个“性”全面且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文明几个突出特点。这个概括对研究和评价其他文明很有启发作用。下面我谈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更确切地说,楔形文字文明的特点,不求全面,仅以一孔之见向各位专家和同仁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作用 楔形文字 中华文明 创新性 连续性 统一性 突出特点 包容性
原文传递
谈楔文文学的汉译 被引量:1
17
作者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101,159,共15页
楔文文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文学、历史、宗教、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汉译作品问世,其中有史诗、神话、法典、条约等。不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译文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而... 楔文文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文学、历史、宗教、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汉译作品问世,其中有史诗、神话、法典、条约等。不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译文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而译文风格多样的现象则主要反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有的译者将古代楔文文学译成白话文,有的译成散文诗,有的甚至按照汉代以前字法句法翻译,读来有《离骚》之韵,黍离之悲。孰良孰莠,孰雅孰俗,只有结合"信、达、雅"三原则,才能对楔文文学译著的得失加以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文文学 翻译准则 古典文献汉译 跨语际
原文传递
“努帝穆德咒”刍议
18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3年第3期2-12,112,共11页
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腊塔王》的第134—155行是乌鲁克王恩美卡让使者"说"给阿腊塔王的"努帝穆德咒"(nam-ubdnu-dím-mud-da)。其中讲到几个"那时",如"那时……普天之下,人民康而乐。对恩里... 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腊塔王》的第134—155行是乌鲁克王恩美卡让使者"说"给阿腊塔王的"努帝穆德咒"(nam-ubdnu-dím-mud-da)。其中讲到几个"那时",如"那时……普天之下,人民康而乐。对恩里勒神都把一种语言说。"这个"咒"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几个"那时"讲述的是一个时代,还是几个不同时代?史诗作者为什么把"咒"穿插在作品中?它在"心理战"中起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学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意在归纳各家的不同说法,分析其中的得失,提出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美尔史诗 黄金时代 “努帝穆德咒”
下载PDF
文字与文明——以楔形文字为例
19
作者 《古代文明辑刊》 2004年第1期380-404,共25页
本文探讨的重点不是文字本身的功能与特点,而是它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它与国家的关系。在进行讨论之前,有必要澄清文字的概念问题。学者对文字的理解不尽相同,给文字下的定义也多种多样。
关键词 语法 符号 关系 文字 问题 图形符号
原文传递
论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洪水故事的来源
20
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21,155,共14页
1872年英国学者史密斯发现《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这个发现因挑战了希伯来《圣经》中的洪水叙事的原创性而备受关注,《吉尔伽美什史诗》也一时成为《圣经》版洪水的源头。随着楔文研究的深入,更多和更早的洪水文本逐渐浮出水面... 1872年英国学者史密斯发现《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这个发现因挑战了希伯来《圣经》中的洪水叙事的原创性而备受关注,《吉尔伽美什史诗》也一时成为《圣经》版洪水的源头。随着楔文研究的深入,更多和更早的洪水文本逐渐浮出水面,《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的来源也成了问题。根据考古材料和通过文本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来自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伽美什史诗》 洪水故事 来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