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单胺类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赵俊 田会玲 +7 位作者 宋洪涛 王旭 罗彤 艾丽雅 赵江豪 赛音朝克图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2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百会、印堂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单胺类递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电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孤养,并接受CUMS刺激方式...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百会、印堂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单胺类递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电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孤养,并接受CUMS刺激方式造模。各组大鼠分别于应激前和应激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并记录数据,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与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电针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和时间的百分比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相关神经递质含量均有所升高,以NE、DA的改变为最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模型大鼠抑郁症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单胺类物质含量,这可能是电针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清 炎性因子 单胺类递质 抑郁
下载PDF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miRNA-16及5-羟色胺转运体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俊 田会玲 +6 位作者 李昱颉 罗彤 艾丽雅 赵江豪 赛音朝克图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1期69-74,共6页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印堂、百会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缝核miRNA-16及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影响研究,揭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印堂、百会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缝核miRNA-16及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影响研究,揭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电针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孤养,并接受CUMS刺激方式造模。各组大鼠分别于应激前1天、应激后1天进行强迫游泳试验并记录数据,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运用RT-R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缝核miRNA-16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观测各组大鼠海马、中缝核SER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强迫游泳时被动漂浮时间延长(P<0.01),大鼠提前表现绝望;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电针组被动漂浮时间缩短(P<0.05),表现较活跃;与氟西汀组比较,电针组漂浮时间较短(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缝核miRNA-16含量升高(P<0.01),SERT表达水平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和中缝核miRNA-16含量降低(P<0.05),SERT含量亦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区miRNA-16的变化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而电针能通过抑制脑区SERT的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海马 中缝核 miRNA-16 SERT 抑郁
下载PDF
电针对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相关蛋白MuSK和AP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娜娜 +4 位作者 杨光 赵俊 罗彤 王荣国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6期75-80,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恢复过程中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的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恢复过程中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的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组(C组),每组18只。采用自制重物打击装置建立大鼠右侧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A组不造模。B组造模后自然恢复,C组选取左侧“足三里”和右侧“阿是穴”在造模后24 h行电针治疗,15 min/次,2 d 1次。于造模后7、28、56 d分别取材6只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uSK及APP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腓肠肌肌纤维排列整齐,呈粉色,肌细胞大小均匀整齐。造模后7 d,B组大鼠腓肠肌肌纤维溶解断裂、排列紊乱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出现少量新生肌细胞和肌纤维形成且排列略为整齐;造模后28 d,B组大鼠新生肌细胞增多,炎性细胞减少,有部分肌纤维形成但排列仍不整齐;C组大鼠肌纤维进一步增多且排列较为整齐;造模后56 d,B组大鼠肌纤维排列逐渐整齐,炎性细胞明显减少;C组大鼠腓肠肌损伤基本愈合,形态结构基本完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正常大鼠骨骼肌中MuSK、AP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少;造模成功后,与A组相比各取材时间点B组大鼠骨骼肌内MuSK、APP蛋白的表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组MuSK和APP蛋白在损伤后第7天时表达升高,第28天时达到峰值,56 d时表达有所回落,且各取材时间点C组表达高于B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促进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骨骼肌的恢复,正向调控骨骼肌修复过程中MuSK、APP的表达,从而有利于NMJ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骨骼肌修复 神经肌肉接头 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 淀粉样前体蛋白
下载PDF
韩国舍岩针法的形成与传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珉在 占天为 +2 位作者 赵俊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5期90-94,共5页
对于舍岩针法在韩国的传承发展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论述舍岩针法的形成背景、介绍近现代前后舍岩针法发展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创新点,明晰舍岩针法的发展渊源及脉络,探讨舍岩针的起源、治疗原则及其配穴、舍岩... 对于舍岩针法在韩国的传承发展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论述舍岩针法的形成背景、介绍近现代前后舍岩针法发展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创新点,明晰舍岩针法的发展渊源及脉络,探讨舍岩针的起源、治疗原则及其配穴、舍岩针法的现代继承研究等,以期对舍岩针的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从而实现真正的舍岩针法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岩针法 发展源流 传承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