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陆坡高速堆积体的物质来源 被引量:75
1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2 位作者 韦刚健 刘颖 殿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28-833,共6页
自1.05 Ma以来, 发育于东沙群岛东南侧的沉积堆积体沉积速率高达49 cm/ka. 尽管在不同时期其沉积速率略有改变, 陆源物质中的稀土等元素含量则基本保持一致, 表明本地区沉积物源区在不同时期没有大的改变. 在La-Th-Sc以及Th-Sc-Zr/10构... 自1.05 Ma以来, 发育于东沙群岛东南侧的沉积堆积体沉积速率高达49 cm/ka. 尽管在不同时期其沉积速率略有改变, 陆源物质中的稀土等元素含量则基本保持一致, 表明本地区沉积物源区在不同时期没有大的改变. 在La-Th-Sc以及Th-Sc-Zr/10构造环境分析图中, 本区样品均落入大陆岛弧的范畴, 与台湾样品相重合, 而与以火山岛弧物质来源为特征的南海深海表层样品及代表珠江来源的冰后期沉积物样品明显不同, 表明其和台湾西南部样品在物质来源上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证据表明, 构成南海北部陆坡高沉积速率堆积体的陆源物质应当来自东北方向, 包括台湾, 极有可能由源自台湾方向的河流经澎湖水道搬运进南海, 揭示了南海北部深海沉积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海洋沉积 沉积地球化学 南海 大洋钻探 沉积堆积体 沉积速率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成藏与勘探 被引量:83
2
作者 朱伟林 钟锴 +2 位作者 李友川 徐强 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33-1841,共9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海相烃源岩也有生烃贡献,并可能成为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深水-超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东部来自珠江物源的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目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主要勘探领域,来自深水区西部的红河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可能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并已得到了该盆地深水钻探的初步验证;深水区大中型构造圈闭是当前深水勘探的首选目标,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是今后深水勘探的潜在领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推动南海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动我国深水相关产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油气勘探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3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殿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1
4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殿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中国近海近几年油气勘探特点及今后勘探方向 被引量:31
5
作者 朱伟林 米立军 +2 位作者 高阳东 高乐 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中海油近几年在中国近海不断加大自营勘探力度,储量发现连年创历史新高。近几年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具有以下特点: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指导思想;转变勘探思路,从区域研究入手,加强领域研究和勘探;坚持针对中国近海地质特点的地质认识... 中海油近几年在中国近海不断加大自营勘探力度,储量发现连年创历史新高。近几年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具有以下特点: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指导思想;转变勘探思路,从区域研究入手,加强领域研究和勘探;坚持针对中国近海地质特点的地质认识创新和勘探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优化勘探风险投资组合;加强中长期勘探规划并指导年度勘探部署。中国近海今后的勘探方向:对于成熟探区,要立足富生烃凹陷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加强对以往钻井资料的重新认识,积极探索新层系和新圈闭类型;对于新区新领域,首先要加强区域研究和基础研究,优选勘探潜力大的领域进行勘探,其次要做好高风险地区风险勘探的准备,同时要加快深水区的勘探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油气勘探 勘探特点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沙海区南部近30ka来的古生产力记录 被引量:23
6
作者 殿 翦知湣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8期2005-2008,共4页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0ka来的表层古生产力 .结果发现南沙海区南部末次冰期的古生产力增大 ,约为全新世的 1 6倍 ,推测与冰期海平面下降 ,该柱状样所在位置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通量 古生物 海洋 古生产力
原文传递
Provenance of a prominent sediment drif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5
7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2 位作者 韦刚健 刘颖 殿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The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e sediment drift in the southeast of Dongsha Islands is as high as 49 cm/ka in the last 1.05 Ma. Although the sedimentation rate changes with time, the con tents of rare elements of the sed... The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e sediment drift in the southeast of Dongsha Islands is as high as 49 cm/ka in the last 1.05 Ma. Although the sedimentation rate changes with time, the con tents of rare elements of the sediments remain almost the same,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 area of the sediments has been constant with time. On the triangular diagrams of La-Th-Sc and Th-Sc-Zr/10, the s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 of Dongsha Islands fall within the continental island arc field, overlapping the samples from Taiwan, while the samples from the Pearl River, those from the west of the Philippines that contain volcanic material, are separated from the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ast of Dongsha Island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ose from Taiwan in terms of provenance. In fact, the sediment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derived from northeast direction, as well as from Taiwan, most probably transported from Taiwan through Penghu channel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terrigenous part of the deep-sea sediments in the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provided by different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VENANCE marine sediment GEOCHEMISTRY South China Sea Ocean Drilling Program
原文传递
南海ODP1148站深海相渐新统硅质成岩作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殿 王汝建 +3 位作者 邵磊 祁景玉 汪品先 池树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9,共5页
南海 ODP114 8站分析结果显示 ,井深 4 75~ 6 0 0 m的硅质化石主要表现为蛋白石 - CT。随着深度增加 ,硅质化石破壳率增大 ,蛋白石 - CT的 X射线衍射峰强度减弱 ,自生石英的衍射峰则相应增强 ,反应了蛋白石 - CT向石英的转变。井深 6 2... 南海 ODP114 8站分析结果显示 ,井深 4 75~ 6 0 0 m的硅质化石主要表现为蛋白石 - CT。随着深度增加 ,硅质化石破壳率增大 ,蛋白石 - CT的 X射线衍射峰强度减弱 ,自生石英的衍射峰则相应增强 ,反应了蛋白石 - CT向石英的转变。井深 6 2 0 m附近 ,硅质化石完全溶解 ,蛋白石 - CT衍射峰消失 ,蛋白石 - CT全部转变为石英。样品取心率从 4 70 m处的近 10 0 %降到 4 85 m处的 8% ,可能是硅质成岩作用 ,尤其是蛋白石 - A向蛋白石 - CT的转变影响所致。而取心率的降低 ,则是此井未能观察到蛋白石 - A /蛋白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相 硅质成岩作用 蛋白石-A 蛋白石-CT 石英 渐新世 南海
下载PDF
北极圈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卢景美 邵滋军 +1 位作者 殿 王欣然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3,共5页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待发现的油气资源超过4 000亿桶(545亿t)油当量,占世界待发现资源量的四分之一之上,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本文应用BP、IHS和USGS等多家石油和能源公司以及评估...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待发现的油气资源超过4 000亿桶(545亿t)油当量,占世界待发现资源量的四分之一之上,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本文应用BP、IHS和USGS等多家石油和能源公司以及评估机构的研究数据,对北极圈内已发现油气和待发现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分别作了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4个国家,待发现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8个主要的含油气盆地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喀拉海和东巴伦支海盆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以及临近海域。本文针对这3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盆地作勘探潜力分析,并初步探讨中国油气公司进入北极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已发现油气 待发现油气资源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南海南部约30ka来沉积有机质的生物输入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贾国东 彭平安 +1 位作者 殿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1,共5页
对位于南沙海区的 1796 2柱状样中的有机质进行了热解色谱分析 ,估算了沉积有机质中水生生物输入和陆源生物输入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两种输入的高分辨率的堆积速率曲线 ,并依此探讨了有关的古海洋事件。发现Younger Dryas、Heinrich及 B... 对位于南沙海区的 1796 2柱状样中的有机质进行了热解色谱分析 ,估算了沉积有机质中水生生物输入和陆源生物输入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两种输入的高分辨率的堆积速率曲线 ,并依此探讨了有关的古海洋事件。发现Younger Dryas、Heinrich及 Bond周期事件在本海区皆有表现 ,说明“西太平洋暖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生物输入 南海 海洋沉积物 热解色谱质谱 海洋事件 堆积速率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三万年来南沙海区古环境重建:生物标志物定量与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建芳 彭平安 +4 位作者 贾国东 殿 张干 傅家谟 汪品先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8,共8页
1796 2钻孔沉积物提供了南沙海区 3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对 314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有机分析 ,提取了相关的古环境信息 ,揭示出南沙海区末次冰期的古海洋环境及古气候是不稳定的 ,水生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沉... 1796 2钻孔沉积物提供了南沙海区 3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对 314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有机分析 ,提取了相关的古环境信息 ,揭示出南沙海区末次冰期的古海洋环境及古气候是不稳定的 ,水生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沉积通量在冰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H3时出现了海洋生产力增大事件 ;陆源指标如高碳类脂物的沉积通量 ,既反映了陆源物对南沙海区海洋沉积的贡献 ,又揭示了造成末次冰期南沙海区陆源物质增高的古气候事件。高碳正烷烃、长链脂肪醇、长链脂肪酸的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 δ1 3C值 :- 34.2‰~ - 2 8.6‰、- 35 .8‰~ - 2 6 .6‰、- 31.8‰~ - 2 7.1‰都显示其陆源 C3植物输入的特征 ,末次冰期的普遍的干旱化在这一地区并不存在。这些化合物的堆积速率在 H3都出现了极大值 ,反映出在南海海平面降低 ,巽它陆架出露背景下这一时期丰富的季风降雨导致河流洪水泛滥 ,从而引起南沙海区输入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 ,海洋表层生产力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古环境 生物标志物 单体碳同位素 古气候 沉积记录 沉积物 有机分析 有机地球化学 堆积速率
下载PDF
Neogene oxygen isotopic stratigraphy,ODP Site 1148,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殿 汪品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934-942,共9页
A detailed stable isotopic study based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1165 samples of ODP Site 1148 (18° 50.17.3’N, 116° 33.93’E, water depth 3308.3 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rovides an excellent oxygen... A detailed stable isotopic study based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1165 samples of ODP Site 1148 (18° 50.17.3’N, 116° 33.93’E, water depth 3308.3 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rovides an excellent oxygen isotopic record with an average resolution of 30 ka. It contains the most continuous δ18O data with highest resolution for the whole Neogene sequence in the world. The δ18O curve shows a step-like increasing upwards and records 5 increases, 3 decreases and 2 stable stages during the Neogene, reflect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cooling. Among these events the δ18O decrease at 17.2–14.5 Ma, and two δ18O increases at 14.5-13.6 and 3.0-2.4 Ma are most marked and globally comparable. The intervals at 13.6-10.2 and 6.0-3.0 Ma with the lowest-amplitude and least fluctuation in δ18O represent the most stable bottom water periods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stable isotope benthic foraminifera STRATIGRAPHY PALEOCEANOGRAPHY NEOGENE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渐新世的蛋白石沉积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汝建 殿 +3 位作者 邵磊 陈木宏 夏佩芬 祁景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67-872,共6页
南海北部陆坡ODP1148孔蛋白石沉积的研究发现, 在距今约30-27.5 Ma的早、晚渐新世界线附近, 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丰度以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H4SiO4突然增加, 反映南海在这段时间有较高的蛋白石沉积和保存. 几乎与此同时(约30-28 Ma),... 南海北部陆坡ODP1148孔蛋白石沉积的研究发现, 在距今约30-27.5 Ma的早、晚渐新世界线附近, 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丰度以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H4SiO4突然增加, 反映南海在这段时间有较高的蛋白石沉积和保存. 几乎与此同时(约30-28 Ma), 赤道中太平洋的生物硅质沉积的含量亦高. 与大西洋ODP929孔蛋白石沉积的对比表明, 渐新世太平洋与大西洋低纬区的蛋白石沉积呈互补性关系. 早、晚渐新世界线附近在大西洋保存的生物硅质沉积物降低而在太平洋增高, 可能反映了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和加强, 从而导致两大洋盆之间底层水分馏作用的增强. ODP1148孔沉积物的X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 大部分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溶解和再沉淀作用的改造, 已经由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石沉积 大洋底层水 分馏作用 保存状况 渐新世 南海北部 互补性关系
原文传递
南海沉积物中C_(30)—C_(32)烷基二醇的检出及可能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建芳 彭平安 +2 位作者 殿 贾国东 汪品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9-578,共10页
从南海17962钻孔沉积物中检出了C30—C32长链烷基二醇类化合物。C30长链烷基二醇的碳同位素值在-30.17‰~-38.98‰之间,反映出其先质母体为水生生物,认为是海洋微藻———黄绿藻Eustigmatophytes。这类化合物的含量能够反映以黄绿藻为... 从南海17962钻孔沉积物中检出了C30—C32长链烷基二醇类化合物。C30长链烷基二醇的碳同位素值在-30.17‰~-38.98‰之间,反映出其先质母体为水生生物,认为是海洋微藻———黄绿藻Eustigmatophytes。这类化合物的含量能够反映以黄绿藻为代表的海洋古生产力的变化:冰期时C30二醇的高沉积通量显示出南海南部末次冰期黄绿藻Eustigmatophytes初级生产力增高。计算C30和C32二醇的相对比值获得二醇参数(diolsindices),发现本柱状样二醇参数的变化指示了南海3万余年来的古海洋及古气候变化:南海经历了从半封闭到开放的演化,其气候经历了三次Heinrich冷事件,在Heinrich事件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百年到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即D/O循环;全新世的YoungerDryas事件也有明确反映,说明南海与高纬度地区3万余年来的气候变化存在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烷基二醇 黄绿藻 二醇参数 南海 沉积物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从生物扰动构造看古近纪东营湖的湖水分层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传联 殿 王慧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9-63,T001,共6页
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与湖水充氧条件及湖水分层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山东东营凹陷下第三系 5套油源岩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分析 ,分别讨论了其沉积时期古湖泊水体的分层状况。富有机质纹层页岩中无生物扰动构造 ,生物扰动指数为 0 ,表明其... 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与湖水充氧条件及湖水分层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山东东营凹陷下第三系 5套油源岩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分析 ,分别讨论了其沉积时期古湖泊水体的分层状况。富有机质纹层页岩中无生物扰动构造 ,生物扰动指数为 0 ,表明其沉积时为一稳定分层、底层水缺氧的古湖泊 ;钙质块状纹层泥岩中含显微生物扰动构造 ,主要分布在细粒方解石纹层中 ,生物扰动指数为 1,反映较稳定分层、缺氧但有短暂充氧的沉积环境 ;钙质纹层页岩中显微生物扰动构造可局部富集呈层 ,生物扰动指数为 1~ 2 ,反映当时古湖泊有季节性回水 ,含氧量呈季节性变化 ;红、灰条带状粉砂质泥岩肉眼即可观察到生物扰动构造 ,主要分布在红色层中 ,生物扰动指数为 2~ 3,反映为不分层、充氧的古湖泊环境 ;块状泥岩扰动最为强烈 ,生物扰动指数为 6 ,表明为不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构造 湖水分层 早第三纪 东营凹陷 东营湖 沉积环境 充氧条件
下载PDF
南沙南部近30ka来的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5
16
作者 殿 成鑫荣 +1 位作者 吴国瑄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1-86,共6页
南海南部 1796 2柱状样 (7°11′N、112°5′E,柱长 8m,水深 196 8m)中近 30 ka来的沉积物堆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 ,该孔冰期平均堆积速率为全新世的 3倍多。其变化与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地表径流所携陆源物质增多、全新世时海平... 南海南部 1796 2柱状样 (7°11′N、112°5′E,柱长 8m,水深 196 8m)中近 30 ka来的沉积物堆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 ,该孔冰期平均堆积速率为全新世的 3倍多。其变化与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地表径流所携陆源物质增多、全新世时海平面的回升以及陆源物质的提前卸载有关。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该孔的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冰期 /全新世差值高于南海的平均值 ,更大于开放性大洋赤道西太平洋低纬度区的平均值。Ca CO3变化则受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控制 ,而溶解作用对其影响并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速率 氧同位素 全新世 末次冰期 南沙
下载PDF
钙质成岩作用对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殿 赵泉鸿 +2 位作者 成鑫荣 关平 李洋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6,共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 baromoenensis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 baromoenensis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18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成岩作用 钙质 浮游有孔虫 陆源物质 次生方解石 海洋沉积物 有孔虫壳体 Δ^18O 孔隙水 南海北部 定量分析 变化趋势 南海海盆 离子浓度 沉积速率 渐新世 深海相 开放性 低纬度 重结晶 扩张 航次 大洋 海底 陆架
下载PDF
30ka来南沙海区表层水的P_(co_2)记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建芳 贾国东 +2 位作者 彭平安 殿 赵泉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1667-1670,共4页
通过对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的高分辨分子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其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百分含量)、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δ13Corg)、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沉积有机质中反映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信息,计算了柱... 通过对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的高分辨分子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其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百分含量)、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δ13Corg)、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沉积有机质中反映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信息,计算了柱状样沉积有机质中来源于水生碳的碳同位素大小(δ13C水生).在前人建立的δ13Corg-PCO2.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δ13C水生代替δ13Corg,较为准确地计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表层水的PCO2,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的PCO2在末次冰期平均为240μL/L,在全新世平均为320μL/L,对比冰芯记录,全新世南海南部表层水可向大气释放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PCO2记录 南海表层水 末次冰期 古二氧化碳分压 全球碳循环 碳同位素分布
原文传递
大洋钻探科学研究的新焦点——深海生物圈
19
作者 殿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4期11-12,24,共3页
关键词 有氧呼吸 海底沉积物 有机质 微生物 大洋钻探科学 深海生物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