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形顶管隧道施工碳排放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崔光耀 戴艾蒙 +1 位作者 麻建飞 宁茂权 《现代隧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依托莆田火车站站前广场矩形顶管工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并结合排放系数法,研究矩形顶管隧道的施工碳排放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泥、钢铁和电力是矩形顶管隧道施工中主要的碳排放来源,隧道顶进长度与工程总碳排放量... 依托莆田火车站站前广场矩形顶管工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并结合排放系数法,研究矩形顶管隧道的施工碳排放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泥、钢铁和电力是矩形顶管隧道施工中主要的碳排放来源,隧道顶进长度与工程总碳排放量呈正比关系,但与每延米碳排放量呈反比关系,其中顶进长度从224 m增加到424 m时,每延米碳排放量减排最多,减幅超过26%;当管片宽度从1.2 m增加到2.4 m,管节防水碳排放量减幅达到72%;同一开挖长度情况下,管片宽度从1.2 m增加到1.5 m的减排效益最好,最大减幅为4.3%,管片宽度超过1.5 m时,每延米碳排放量的减排幅度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隧道 施工期 碳排放 计算方法 管片宽度 顶进长度
下载PDF
复合地层双线矩形隧道近接下穿高铁三维影响分区及应用研究
2
作者 崔光耀 戴艾蒙 +2 位作者 克旭 宁茂权 田宇航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609-3620,共12页
为安全、合理地提出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加固方案,依托某矩形双线隧道近接下穿既有杭深线高铁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双线矩形隧道三维影响分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推导的横向、纵向影响判别表达... 为安全、合理地提出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加固方案,依托某矩形双线隧道近接下穿既有杭深线高铁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双线矩形隧道三维影响分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推导的横向、纵向影响判别表达式,可以建立该双线矩形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三维影响分区模型;(2)在强影响区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及轨道沉降,使双线矩形隧道安全下穿既有高铁;(3)采用优选加固方案后,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各项监测指标误差均符合规范控制标准,验证影响分区模型的合理性及加固措施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双线隧道近接下穿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双线矩形隧道 近接施工 三维影响分区 加固措施
原文传递
重庆地铁人和站先隧后站明挖法分步施工技术研究
3
作者 崔光耀 戴艾蒙 王明胜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基于人和站开挖的原有基坑支护方式,结合单护盾TBM先行掘进过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该方法以获得对明挖车站的安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隧后站明挖施工的地表最大沉降为2.05 mm;支护结构中,桩顶最大水平、竖向位移分别为13.04 mm、... 基于人和站开挖的原有基坑支护方式,结合单护盾TBM先行掘进过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该方法以获得对明挖车站的安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隧后站明挖施工的地表最大沉降为2.05 mm;支护结构中,桩顶最大水平、竖向位移分别为13.04 mm、1.89 mm,锚喷支护坡顶最大水平、竖向位移分别为13.57 mm、1.77 mm,坑底回弹最大值为7.68 mm,锚索最大轴力为310 kN;管片结构中,拱顶、仰拱最大上浮分别为2.34 mm、3.51 mm,最大净空收敛0.58 mm,最大拉应力2.088 MPa、压应力为-2.428 MPa,安全系数最小值为3.4。位移值、内力值均满足控制标准要求,研究成果可为TBM掘进过站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单护盾TBM 先隧后站 明挖支护 分布施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