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01
1
作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3-294,共2页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1]。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达20%~30%,在西方国家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1]。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达20%~30%,在西方国家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3位。在我国虽然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影像学诊断 述评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60例报告) 被引量:180
2
作者 刘延玲 +5 位作者 张戈军 曾筝 徐仲英 李澎 唐红伟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 0例 ,年龄 5~ 5 3(31 0 0± 12 31)岁 ,体重 18~ 79(5 1 19± 12 12 )kg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ASD直径平均为 6~...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 0例 ,年龄 5~ 5 3(31 0 0± 12 31)岁 ,体重 18~ 79(5 1 19± 12 12 )kg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ASD直径平均为 6~ 2 8(18 14± 6 18)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 3例有大小紧邻的两个房间隔缺损存在 ,采用较大封堵器 ,一并封堵两个缺损。术后 2 4小时、1月、3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6 0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8~ 32 (2 1 42± 6 11)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0~ 34 (2 3 12± 5 72 )mm。 6 0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TEE显示 10例 (16 7%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小时行TTE检查示 8例 (13 3% ,包括 3例多发ASD)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 ;术后 1月TTE示 6例 (10 % ,包括 1例多发ASD)存在少量分流。 40例完成 3月随访 ,除 1例 (2 5 % )外 ,TTE显示ASD完全闭合 ,无残余分流 ;10例完成术后 1年随访 ,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X线检查 :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室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100
3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张岩 刘延玲 王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症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占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 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 封堵术 肺动脉瓣 先心病 ASD 球囊成形术 严格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83
4
作者 曹程 +4 位作者 荆宝莲 何沙 程显声 杨有优 何建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VS)或单层序列扫描(SSM),层厚3mm或6mm(以3mm为主),扫描时间0.1秒,造影剂流速约2.8~3.3ml/s,造影剂总量约45~90ml,扫描延迟时间10~20秒。结果对20例442支血管进行分析,255支发生肺动脉栓塞(57.7%)。47.5%肺叶以上动脉(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双侧中间段动脉)、63.3%肺叶动脉及59.7%肺段动脉受累。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76.9%)、附壁充盈缺损(9.2%)、完全堵塞(9.6%)及轨道征(4.3%)。其中前三者为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征象,而轨道征则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动态显示还可见栓子在腔内活动。②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纵隔窗)。(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肺窗)及肺梗死灶。其他还包括肺纹理稀疏、右心室增大及右心功能下降等。结论EBCT是一种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CT 诊断 EBCT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75
5
作者 蒋世良 +8 位作者 赵世华 张戈军 黄连军 曾筝 凌坚 金敬琳 谢若兰 郑宏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开拓介入治疗新领域——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72
6
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疗法 Rashkindd法 Sederis法
原文传递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4
7
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6
8
作者 张戈军 +6 位作者 刘延玲 荆宝莲 崔炜 蒋世良 曾筝 黄连军 谢若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 评价左、右室功能及左房收缩功能在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治疗术后及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对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 2 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于封堵治疗术前、术后及术后 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右室容积采用单平... 目的 评价左、右室功能及左房收缩功能在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治疗术后及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对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 2 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于封堵治疗术前、术后及术后 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右室容积采用单平面面积 -长度法计算 ,以左室晚期充盈分数作为反映左房收缩功能的指标。结果 ASD封堵治疗术后 ,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则未见明显改变 ,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增大。左室偏心率及长径 /短径比值均较术前缩小 ,左室前负荷、收缩功能及几何构型在随访中持续改善。ASD封堵治疗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量及右室射血分数 (RVEF)均减小 ;随访中上述指标除RVEF外均进一步减小 ,而RVEF未见显著改变。置入封堵器后及随访左室晚期充盈分数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SD封堵治疗既减轻了右室的容量负荷 ,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及几何构型。在短期随访中 ,左室功能及几何构型持续改善 ,右室功能维持于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功能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8
9
作者 杨有优 +3 位作者 孟悛非 荆宝莲 何沙 白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 2 1例 ,其中男 13例 ,女 8例。年龄 3~ 63岁 ,平均 15 .6岁。 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 2 1例 ,其中男 13例 ,女 8例。年龄 3~ 63岁 ,平均 15 .6岁。 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三维重建。 17例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 ,其中 9例单纯行造影 ,4例单纯行手术 ,4例造影后手术。结果  2 0例术前资料 ,EBCT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 12例 ,部分型肺静脉异常连接 8例。前者包括心上型 3例 ,心脏型 8例和混合型 1例。EBCT均清晰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数目、分布和位置。 1例术后复查病例 ,EBCT示吻合口狭窄。 7例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者 ,EBCT提示合并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 8例有手术对照者 ,EBCT对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定性、定位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EB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位置、数目和术后狭窄 ,对明确胸腹并发畸形有明显优势 ,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电子束CT 肺静脉异常连接 诊断
下载PDF
超高速CT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2
10
作者 白桦 +5 位作者 吕滨 张少雄 荆宝莲 曹程 何沙 任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评价超高速CT(UFCT)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69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超高速CT检查。其中平扫1862次,单层增强279次,电影序列1101次,血流序列295次,连续容积扫描82次。结果:疑... 目的:评价超高速CT(UFCT)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69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超高速CT检查。其中平扫1862次,单层增强279次,电影序列1101次,血流序列295次,连续容积扫描82次。结果:疑诊冠心病1792例,其中平扫发现冠状动脉钙化707例(39%),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80%。其他包括瓣膜病79例,心肌病30例,心包疾患25例,心脏肿瘤11例,大血管疾患97例,先天性心脏病25例,肺动脉血栓栓塞10例。结论:UFCT扫描可得到高分辨率的心脏大血管解剖影像,并可以评价心脏功能、器官灌注和血液动力学资料,在心血管病理上可以得到更详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CT 超高速 诊断
原文传递
不同前置滤线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放射剂量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高建华 孙宪昶 +4 位作者 李剑颖 李娜 夏庆堂 赵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8-861,共4页
目的通过对选用不同前置滤线器模式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64层螺旋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时以较低放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连续选取60例患者,进行 CT 冠状动脉检查。将患者分为 ... 目的通过对选用不同前置滤线器模式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64层螺旋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时以较低放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连续选取60例患者,进行 CT 冠状动脉检查。将患者分为 L、C 2组,每组30例。L 组选用体部滤线器(large bowtie)模式,C 组选用心脏滤线器(cardiac bowtie)模式。扫描中采用相同的参数,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 L、C 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计算其均值及标准差,记录并比较 L 和 C 组平均 CT 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CTDI、DLP 及 ED 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C 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2、3.73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 P>0.05);(2)L、C 2组图像噪声值均值分别为30.05、27.80,C 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 L 组(降低约7.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5);(3)L、C 2组平均 CTDI、DLP、ED 分别为83.97和77.66 mGy;1007.64和931.92 mGy/cm;17.13和15.84 mSy。C 组 CTDI、DLP、ED 明显低于L组(降低约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在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时使用心脏滤线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接受的 X 线剂量,同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少雄 +7 位作者 高润霖 何沙 吕滨 荆宝莲 白桦 姚康宝 陈纪林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因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用电子束CT(EBCT)检查其冠状动脉钙化。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因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用电子束CT(EBCT)检查其冠状动脉钙化。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01),二者积分分别为229±363,42±125。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钙化积分呈正相关。全组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75%及79%,与老年组相比,年轻组的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T 冠状动脉钙化 定量研究
原文传递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被引量:46
13
作者 金敬琳 +2 位作者 何沙 荆宝莲 白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40-742,共3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 2 0 0 0年 4月 15 0 0 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 2 63例 ,其中 2 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 2 1例 ,女 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 2 0 0 0年 4月 15 0 0 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 2 63例 ,其中 2 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 2 1例 ,女 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matron 15 0 XP型EBCT扫描机 ,连续容积增强扫描 ,层厚 3mm ,扫描时间为 0 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 ,共 14 0层。结果不典型夹层EBCT血管造影 (EBCTA) :直接征象为 :( 1) 2 5例主动脉壁均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 ,达 5~2 3mm ,平均 15 3mm ,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 ,CT值 5 0~ 87HU ,累及长度为 2 5~4 9 0cm ,平均 16 3cm ;( 2 )内膜钙化移位 5例 ;( 3 ) 6例治疗后EBCT随访 ,管壁厚度呈动态变化。间接征象为 :( 1)主动脉壁增厚溃疡形成 7例 ;( 2 )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12例。上述征象结合临床急性胸痛病史 ,诊断可以成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 (StanfordA型 ) 6例 ;仅累及降主动脉 (StanfordB型 ) 19例。全部病例临床均采取保守治疗 ,其中 6例EBCT复查 ,3个月至 1年血肿吸收。结论 急诊胸痛鉴别诊断中EB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电子束CT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肺栓塞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41
14
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3-264,共2页
关键词 肺栓塞 影像诊断 X线胸片
原文传递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9
15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 刘延玲 王浩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将其分为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组、局部血管并发症组及其他组。结果 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7 5 % (5 3/ 710 ) ,其中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有 2 7例 (3 8% ) ,2 7例中心电图改变 2 3例 ,包括ST段抬高 15例 ,心房颤动 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分离各 1例 ;另外 ,残余分流 3例 (0 4 2 % ) ,主动脉 右房瘘 1例 (0 14 % )。局部血管并发症 6例 (0 85 % ) ,包括股动静脉瘘 5例 ,髂股静脉痉挛 1例。其他并发症 2 0例 (2 8% ) ,包括头痛 17例 ,封堵器脱落 2例 ,封堵器脱载 1例。紧急手术 2例 (0 2 8% )。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但晚期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严格地定期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并发症 AMPLATZER封堵器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局部 发生率 心脏 动静脉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股静脉
下载PDF
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 被引量:42
16
作者 赵世华 蒋世良 +5 位作者 黄连军 曾筝 金敬林 徐仲英 刘少忠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慢性动脉阻塞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65岁。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阻塞(髂、股等)后,经导管借助微量泵输入国产尿激酶(10万单位/小时)。结果急性阻塞患者6例,病...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慢性动脉阻塞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65岁。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阻塞(髂、股等)后,经导管借助微量泵输入国产尿激酶(10万单位/小时)。结果急性阻塞患者6例,病程0.5小时至3天,血管全部再通,尿激酶用量人平均为60万单位。慢性病程血管总再通率65%(11/17),其中长期缺血、病程在2年内者12例,再通率92%(11/12),尿激酶用量人均为102万单位;病程在7年以上者5例,溶栓后无明显改善。结论溶栓是治疗外周血管闭塞性疾患优先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塞性疾病 尿激酶 溶栓疗法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高建华 +4 位作者 郑静晨 王贵生 李剑颖 崔英 赵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滤线器模式。采集图像后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使用 C_2和不使用 C_2的重组,得到 C_2组和 N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 C_2、N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对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2)连续选取30例(B 组)患者进行 CT 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将 X 线管电流降为450 mA,其他技术参数不变。采集图像后均使用 C_2重组,得到2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2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图像噪声值,并对2C_2组和 NC_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3)将2C_2、NC_2(C_2)组检查时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的平均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换算成有效剂量(ED),对2组 CTDIvol、ED 值进行 t 检验。结果(1)C_2组、NC_2组和2C_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3.72±0.29)和(3.67±0.34)分,C_2、NC_2组间及2C_2、NC_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组、NC_2组和2C_2组噪声值分别为22±4、27±5和26±3,C_2组较 NC_2组图像噪声下降约18%,2C_2、NC_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C_2、NC_2(C_2)组 CTDIvol 值分别为(60±5)和(88±10)mGy;ED 值分别为(12.3±1.0)和(18.0±2.0)mSv,2C_2组 CTDIvol 和 ED 均值明显低于NC_2组(约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4层 MSCT 心脏成像时应用 C_2重组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约30%的管电流,从而有效减少了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2
18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9 位作者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张岩 金敬琳 吕滨 刘玉清 王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6-980,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1986年4月至2009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6029例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88例并发症和5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1986年4月至2009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6029例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88例并发症和5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遗留严重功能障碍及需要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为严重并发症,将患者离开导管室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定为迟发。结果6029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4%,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7.69%(184/2392);动脉导管未闭(PDA)组为4.20%(87/2070);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1.31%(10/761);室间隔缺损组为14.94%(85/569);体肺侧支栓塞术组为3.13%(3/96);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组为30.95%(13/42);冠状动脉瘘栓塞术组为12.50%(2/16);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为20.00%(2/10);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66.67%(2/3)。6029例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65%,其中迟发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22%。总病死率为0.08%,其中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26%(2/761),PDA封堵术组为0.05(1/2070),房间隔造口术组为9.10%(1/11),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33.33%(1/3)。紧急手术占0.22%(13/6029),择期手术占0.13%(8/6029),安装永久起搏器占0.03%(2/6029),其余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介入处理。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低,术前应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沟通,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部分介入治疗术后迟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转归的电子束CT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支爱华 +5 位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曹程 吴海英 孙立忠 白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患者EBCT检查≥2次,男19例,女4例,年龄30-81岁,平均57.78岁,随访时间4-405d(平均105.84d)。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mm,床进3.5mm或层厚3mm,床进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4例A型IMH,其中3例分别于1.0、1.5、4.0个月完全吸收,1例无明显变化。19例B型IMH患者,完全吸收9例,部分吸收4例;无变化4例;进展2例,其中1例进展为真性动脉瘤。患者4-15d内短期随访血肿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15-30d壁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溃疡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EBCT可作为IMH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且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振文 +3 位作者 张戈军 徐仲英 蒋世良 胡盛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 2 73例 ,其中外科手术组 15 9例 ,介入治疗组 114例。外科... 目的 对比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 2 73例 ,其中外科手术组 15 9例 ,介入治疗组 114例。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年龄分别为(2 0 7± 15 1)岁和 (2 5 4± 16 1)岁 (P =0 0 13) ,ASD大小分别为 (18 9± 6 1)mm和 (16 5± 5 0 )mm(P =0 0 1)。结果 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 96 9%和 10 0 % (P =0 0 0 7) ,残余分流率分别为 2 7%和 1 2 % (P =0 5 0 5 ) ,介入治疗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 (P <0 0 5 )。介入治疗组中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 ,而外科手术组中 6 6例患者需要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 (5 77± 191)ml。相关分析表明 ,年龄越小 ,输血量越多 (r =0 5 73)。介入治疗组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外科手术组 ,两组分别为 (44 188 38± 3189 35 )元和(2 0 6 87 92± 4 80 7 95 )元 (P <0 0 0 5 )。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 (2 87± 1 82 )d和 (12 91± 3 74 )d(P <0 0 0 5 )。结论 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 ,但两组残余分流率相同。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 患者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并发症发生率 输血量 ASD 大小 成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