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78
1
作者 傅泽强 蔡运龙 +1 位作者 杨友孝 戴尔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319,共7页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 ,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21世纪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 ,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将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 ,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21世纪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 ,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将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地部分流向非农化利用 ,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论文分析了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状况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 ,结论表明 ,中国21世纪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耕地的数量保持和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相关关系 中国 粮食自给能力 人地矛盾 耕地保护
下载PDF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被引量:434
2
作者 蔡运龙 傅泽强 戴尔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4,共8页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士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中国 农业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时空变化 被引量:176
3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1 位作者 戴尔 刘玉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3-189,共7页
三江源是我国最大的水源供给和涵养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受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水源供给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本文探讨了1981—2010年三江源区降水和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1980—2005年三江... 三江源是我国最大的水源供给和涵养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受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水源供给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本文探讨了1981—2010年三江源区降水和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1980—2005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水源供给量,分析了不同时期水源供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三江源区的降水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降水径流系数的递减趋势比较显著,表明区域地表产流能力下降;潜在蒸散发有减少趋势,但并不明显,其变化趋势为-0.226mm·a-1.1980—2005年,三江源区水源供给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黄河源区的下降趋势最明显.三江源区水源供给量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主要通过改变降水和潜在蒸散来影响水源供给量;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及下垫面改变可能是三江源区水源供给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供给 InVEST模型 三江源区
原文传递
1971~2008年我国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的归因 被引量:119
4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戴尔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226-2234,共9页
潜在蒸散的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603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校正的FAO56-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1971~2008年以来我国的潜在蒸散,研究了我国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定... 潜在蒸散的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603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校正的FAO56-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1971~2008年以来我国的潜在蒸散,研究了我国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各气候要素对潜在蒸散变化的作用,对潜在蒸散时空变化进行了归因.结果表明,我国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变化及其原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1971~2008年我国年平均潜在蒸散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所增加,主要归因于风速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温度变化对潜在蒸散变化的贡献较小.风速减小是影响我国北方温带和青藏高原地区年潜在蒸散降低的主要原因,夏季影响范围缩小至西北,秋冬季影响范围扩大至全国.日照时数减少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年潜在蒸散减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夏季分布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东南部地区.潜在蒸散的变化因主导因子不同,对陆地表层生态和环境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分析 主导因子 辐射 风速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 被引量:97
5
作者 戴尔 王晓莉 +1 位作者 朱建佳 高江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50-1259,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权衡或彼此增益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作用特征、表现形式、驱动机制和尺度效应,对于提升人类福祉和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双赢&qu...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权衡或彼此增益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作用特征、表现形式、驱动机制和尺度效应,对于提升人类福祉和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双赢"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研究的理论基础,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表现形式、驱动机制和尺度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不足,并进一步探讨和展望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和评估优化,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化模型、与自然—人文复合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和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衡 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管理
原文传递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48
6
作者 戴尔 蔡运龙 傅泽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1-238,共8页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1999年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 ,结果发现虽然近十年来唐山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在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 指标体系 持续性评价 唐山地区 系统特征 土地利用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框架 被引量:79
7
作者 杨园园 戴尔 付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1-47,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估是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补偿核算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定量评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众多分类中以MA...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估是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补偿核算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定量评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众多分类中以MA的分类得到普遍认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估亦有诸多方法,其中物质量、价值量和能值方法估算结果动态性不足,且空间化表达和分析比较困难;RS和GIS能实现部分功能空间化动态评估,但对旅游价值、科研文化价值估算方面则略显不足;基于GIS平台的InVEST模型以空间数据为基础,量化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以地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估的空间化和动态化,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估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 被引量:67
8
作者 靳京 吴绍洪 戴尔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评价方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促进资源科学综合研究、丰富资源科学理论,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地位等也具...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评价方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促进资源科学综合研究、丰富资源科学理论,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地位等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包括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因子-能量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的理论指导和研究途径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发展方向,即在理论综合的指导下,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当在尺度综合、多因素综合和方法综合等层面展开今后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 效率评价 评价方法 资源科学 生产函数法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综合 科学评价 分析法
下载PDF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71
9
作者 刘燕华 郑度 +5 位作者 葛全胜 吴绍洪 张雪芹 戴尔 张镱锂 杨勤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9,共9页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若干问题 区划研究 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域系统 综合区划 相互作用关系 动态演示系统 区划方案 社会经济 研究工作 研究目标 服务对象 科学技术 理论体系 变化过程 特征分析 地理格局 集成方法 情景分析 典型区 部门
下载PDF
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 被引量:65
10
作者 李双成 吴绍洪 戴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1-626,共6页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针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境 3个方面 ,评价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群...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针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境 3个方面 ,评价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群落覆盖度、NPP、建群种年生长量、地表干燥度以及土壤有机碳等。评价系统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 4级。作为案例研究 ,构建了结构和性能优化的多层感知器 ,评价了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脆弱性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67
11
作者 徐新创 张学珍 +1 位作者 戴尔 宋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35-1347,共13页
探讨区域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于揭示区域气候变化规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75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及年均降水)强度的年际、年... 探讨区域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于揭示区域气候变化规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75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及年均降水)强度的年际、年代际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等级降水变化在降水量增量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中,降水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显著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地区;在不同等级降水强度中小雨强度变化趋势最为显著,中雨以上级别降水强度则相对稳定。在年代际变化中,各区域年代际降水强度变化差异明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下降显著,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的前10年则上升明显。此外,降水强度对降水量增量贡献由东至西呈"大—小—大—小"的相间带状分布;在中国西部,小雨、中雨、大雨强度对降水量增量起主导作用,而在中国东部暴雨降水强度在降水量贡献中起主导作用,且在东北区东南、黄淮海西北以及西南中部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降水强度 变化趋势 降水量
原文传递
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53
12
作者 殷洁 戴尔 吴绍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70-1376,共7页
中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人口、房屋与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从台风灾害成灾机理出发,在采用历史灾情数据构建台风灾害损失标准的基础上,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台风在每... 中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人口、房屋与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从台风灾害成灾机理出发,在采用历史灾情数据构建台风灾害损失标准的基础上,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台风在每一个县域单元内的发生可能性,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台风发生可能性评估结果,应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同一强度等级不同承灾体的风险、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风险进行综合,实现台风灾害风险分区,划分为3类(高、中、低风险)9个大区,并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风险评估 综合 区划
下载PDF
结构-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3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2 位作者 彭韬 吴绍洪 戴尔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脆弱性 石漠化 结构—功能—生境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4
作者 戴尔 吴绍洪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8,共10页
自1990年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在新德里举行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提出土地持续利用思想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土地持续利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在明确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 自1990年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在新德里举行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提出土地持续利用思想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土地持续利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在明确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其次从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分析、土地合理利用评价和综合研究模型三个方面论述了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并且对国内近年来土地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评述,最后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系统分析 评价 综合研究模型
下载PDF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15
作者 吴绍洪 戴尔 何大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作用 生态效应 跨境生态安全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
下载PDF
基于生态分区的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张清雨 赵东升 +1 位作者 吴绍洪 戴尔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1,共8页
基于GIMMS数据和MODIS数据反演1982~2011年内蒙古生长季NDVI,分析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内NDVI变化时空特征,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30a来内蒙古生长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 基于GIMMS数据和MODIS数据反演1982~2011年内蒙古生长季NDVI,分析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内NDVI变化时空特征,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30a来内蒙古生长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部分地区NDVI有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近30a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其中人类活动在西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南端草原区以及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促进植被生长,在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区抑制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分区 NDVI 内蒙古 影响因素 相关系数
下载PDF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分级方法论探研——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 被引量:50
17
作者 刘毅 吴绍洪 +1 位作者 徐中春 戴尔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并以山西省地震...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并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主要改进在于:确定灾害损失率和环境参数以建立地震灾害可能损失计算模型,计算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能损失量;用标准差和对数位转换的相关计算对地震灾害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案例结果显示:山西全省发生地震灾害,可能损失风险包括房屋破坏风险超过3百万间,经济损失风险超过130亿元,人员伤亡风险将近30万人。山西省各县市之间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差异明显,最高风险区域是太原市辖区、大同市辖区、晋中市辖区等15个县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风险评估 分级方法 地震灾害 山西省
原文传递
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1 位作者 赵东升 戴尔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7,共9页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水量平衡
原文传递
区域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44
19
作者 徐新创 葛全胜 +2 位作者 郑景云 戴尔 刘成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83-890,共8页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历史降水资料、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以地级市为评估单元,以各评估单元3种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评价对象,在发展和完善现有连续无雨日干...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历史降水资料、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以地级市为评估单元,以各评估单元3种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评价对象,在发展和完善现有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干旱反应的差异,设计了一套农业作物干旱等级判定及其概率研究方法,同时,提出评估单元不同作物干旱等级损失率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损失评估的计算模型。本文以西南区为案例区进行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结果发现:①采用研究方法求算的各评估单元风险损失结果能有效地表达各评估单元之间的农业干旱风险差异;②根据计算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划分的风险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案例区内农业干旱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③西南区农业干旱高度和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该区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高原、山地之中,而轻度和中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其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风险 连续无雨日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草地生长季植被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4
20
作者 张清雨 吴绍洪 +1 位作者 赵东升 戴尔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4-764,共11页
基于MODIS NDVI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类型草地生长季NDVI对温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DVI整体年增长速率为0.735%,典型草原最为明显,年... 基于MODIS NDVI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类型草地生长季NDVI对温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DVI整体年增长速率为0.735%,典型草原最为明显,年增长率达到1.063%;但是仍有31.807%的草地NDVI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有8.664×104、6.814×104、2.841×104km2。除东北部草甸草原外,大部分草地生长季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于温度;草地生长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均呈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变化规律。内蒙古草地植被变化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具有滞后作用,且具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特征,其滞后时间随着经度和纬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NDVI 草地类型 滞后效应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