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157
1
作者 葛全胜 戴君 +2 位作者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弓I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 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 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 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 C,最适估算为6.18Pg 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 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碳循环
原文传递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2
2
作者 葛全胜 戴君 +3 位作者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赵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5-832,共8页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资源 数量变化 驱动因素 耕地面积 时空变化 过去300年
下载PDF
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77
3
作者 葛全胜 戴君 郑景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年第3期310-316,共7页
文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综述了现代物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物候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物候学是全球生态学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线索;现代物候研究中,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动监测技术的... 文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综述了现代物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物候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物候学是全球生态学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线索;现代物候研究中,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动监测技术的引入使物候观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取得较大进展;此外,传统物候观测继续受到重视,但研究对象更精致、细微,逐渐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国际物候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物候研究遇到空前挑战。因此,中国的物候学研究者任重道远,许多基础性工作有待于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物候学 中国物候观测网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与生态补偿实践 被引量:66
4
作者 戴君 王焕炯 +1 位作者 王红丽 陈春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63-969,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很多研究对不同尺度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有效地增强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关系的认识。但其中一些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偏离实际较多,...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很多研究对不同尺度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有效地增强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关系的认识。但其中一些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偏离实际较多,对生态补偿等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作用有限。因此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框架,为客观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各框架的优点,总结出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并强调了评估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尺度及利益相关者问题。该理论框架要求以人类的支付意愿(Wish To Pay,WTP)为基本原则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合理估价,并将各项服务的具体价值分配到不同尺度的利益相关者。这可以增强价值评估结果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为生态补偿标准及对象的确定提供指导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补偿
原文传递
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综述 被引量:48
5
作者 戴君 崔海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3-249,共7页
高山林线作为山地郁闭林和高山草甸的分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山地生态的研究远少于对其它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高山林线方面的研究就更为缺乏。讨论了高山林线的概念和内容,对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及特点作了简单... 高山林线作为山地郁闭林和高山草甸的分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山地生态的研究远少于对其它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高山林线方面的研究就更为缺乏。讨论了高山林线的概念和内容,对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及特点作了简单回顾,指出高山林线的研究意义及在我国开展此项研究的初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气候变化 过渡带 森林分布
下载PDF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被引量:58
6
作者 何凡能 葛全胜 +1 位作者 戴君 林珊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40,共11页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变迁 清代 民国时期 中国
下载PDF
1982-2006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学珍 戴君 葛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61,共9页
分析了中国东部1982-2006年4-5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空间分布,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他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的春季植被活动呈现南强... 分析了中国东部1982-2006年4-5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空间分布,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他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的春季植被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由强到弱的过渡带大约位于34°-39°N;(2)1982-2006年,华北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春季植被活动呈显著增强的趋势,其中华北平原NDVI增速高达0.03/10年(r2=0.52;p〈0.00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则呈显著减弱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NDVI减速达-0.016/10年(r2=0.24;p=0.014);(3)1982-2006年春季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鲜明,并呈现层次性特征,首先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前者呈减弱趋势,后者呈增强趋势,其次是呼伦贝尔草地、华北以及江南—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南部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差异,前者持续增强,后者以1998年为分界点先增强后减弱,再次是各个模态年际变率的差异;(4)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地和农田区植被活动与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半湿润—湿润的森林区植被活动与温度变化显著正相关,温度或者降水最高能解释NDVI60%的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春季 植被活动 区域差异 NDVI
原文传递
贵阳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6
8
作者 白洁 葛全胜 戴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06-1614,共9页
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 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降,其中夏季气温降低最为明显,2月平均气温略有上升;春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等三种物候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而秋季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春季物候期与物候期发生前若干月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特别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中,2月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春季三种物候期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贵阳站2、3月的日照时数也对春季物候期的提前起到促进作用;秋冬季物候期变化和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这同秋季物候变化的复杂性和秋季物候期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物候 气候变化 响应
原文传递
五台山高山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6
9
作者 戴君 潘嫄 +3 位作者 崔海亭 唐志尧 刘鸿雁 曹燕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6-223,共8页
根据五台山高山带草本群落特征种的生长、分布和高山林线树种的年轮分析,揭示了近 20年来气候变暖对高山植被的影响。高山草甸和林线过渡带的某些植物种向上爬升的趋势与同期区域气温升高密切相关。草本群落及其特征种沿垂直梯度的爬升... 根据五台山高山带草本群落特征种的生长、分布和高山林线树种的年轮分析,揭示了近 20年来气候变暖对高山植被的影响。高山草甸和林线过渡带的某些植物种向上爬升的趋势与同期区域气温升高密切相关。草本群落及其特征种沿垂直梯度的爬升与五台山高山带近年来的增温趋势相符合,进一步说明了高山带植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体。树木年轮宽度序列分析和响应函数表明夏季降水对五台山的高山带木本植物生长有较大影响。由于夏季温度较高,冻土融化,提高了降水的利用效率,促进了树木生长。根据树轮宽度指数与 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关系,重建了 20世纪五台山地区 7月份的降水量,基本反映了其间降水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五台山 20世纪 20年代、30年代中期至 40年代是相对比较干旱的时期, 30年代初期和 50年代是相对湿润期,近年来,降水量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山带 五台山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温带季风区植物花期春季霜冻风险变化 被引量:40
10
作者 戴君 王焕炯 葛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3-601,共9页
中国温带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春季霜冻常对该地区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本文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的物候观测数据和对应站点气象资料,应用物候模型方法,对1963-2009年各站点的霜冻频次和多种木本植物的始花期... 中国温带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春季霜冻常对该地区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本文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的物候观测数据和对应站点气象资料,应用物候模型方法,对1963-2009年各站点的霜冻频次和多种木本植物的始花期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在花期的霜冻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3-2009年,研究区内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始花期分别以-1.52天/10a(P<0.01)和-2.22天/10a(P<0.01)的速度提前。在同一时段,研究区春季霜冻日数显著减少,终霜冻日显著提前。综合考虑花期和霜冻频次的变化,霜冻风险指数,即木本植物花期受到霜冻的物种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在东北地区以-0.37%/10a的速度降低(不显著);而在华北地区,霜冻风险指数则以-1.80%/10a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过去半个世纪研究区植物花期霜冻风险在降低,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该结论可为农业和森林管理者制订应对春季霜冻害的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候 始花期 霜冻风险 终霜冻日
原文传递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鸿雁 曹艳丽 +3 位作者 田军 戴君 田育红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3-269,共7页
通过草本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结合对乔木和灌木分布的分析 ,确定了五台山高山林线的几条植被界线以及五台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的性质。结果表明 :1 )阳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 2 60 5~ 2 790m ,阴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 2 81 0~ 3 0 1 5m ;... 通过草本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结合对乔木和灌木分布的分析 ,确定了五台山高山林线的几条植被界线以及五台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的性质。结果表明 :1 )阳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 2 60 5~ 2 790m ,阴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 2 81 0~ 3 0 1 5m ;2 )草本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阴坡和阳坡从郁闭林到山顶均依次分布林下草本层、林缘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 ,草本植物的分布很好地体现了林线内部景观的差异性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景观 高山林线 五台山 植被界线
下载PDF
物候模型在北京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爱英 王焕炯 +1 位作者 戴君 丁德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以北京地区玉渊潭公园杭州早樱(1998-2012年)、密云农业气象试验站白玉兰(1996-2012年)及颐和园公园山桃(1981-2012年)物候观测资料和海淀、密云气象站的1981-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分别应用国际通用的3种物候模型(... 以北京地区玉渊潭公园杭州早樱(1998-2012年)、密云农业气象试验站白玉兰(1996-2012年)及颐和园公园山桃(1981-2012年)物候观测资料和海淀、密云气象站的1981-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分别应用国际通用的3种物候模型(SW 模型、UniChill 模型和统计模型)对以上植物的始花期和盛花期建模,并评估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SW 模型在北京地区3种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中适用性最高,其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仅为1.93~3.58 d,其次为 UniChill 模型(均方根误差为2.49~3.79 d),统计模型效果最差(均方根误差为2.36~4.24 d)。因此,推荐在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业务中采用 SW 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模型 开花期 预测 适用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 被引量:34
13
作者 刘俊 李云云 +2 位作者 刘浩龙 葛全胜 戴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4-512,共9页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天和4.16天。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变化趋势及周期对比、两者相关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成都桃花节组织者通常会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赏花节开幕日期,但2000-2008年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产生了影响。管理部门调节节庆日期的方式是赏花旅游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策略。研究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其他时令旅游活动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中国赏花旅游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赏花旅游 影响与适应 旅游 成都
原文传递
1963-2012年中国主要木本植物花期长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陶泽兴 仲舒颖 +3 位作者 葛全胜 戴君 徐韵佳 王焕炯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63,共11页
花期物候变化研究对赏花活动安排、园林景观布置和致敏花粉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始花期与盛花期的变化趋势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很少有研究辨识了花期长度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统计了196... 花期物候变化研究对赏花活动安排、园林景观布置和致敏花粉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始花期与盛花期的变化趋势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很少有研究辨识了花期长度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统计了1963-2012年中国42个站点23种广布木本植物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分析了花期长度变化的时空格局、种间差异和变化形式。主要结论为:所有的259条花期长度时间序列中,61.39%的序列呈延长趋势,其中显著延长的占21.24%(P<0.05)。灌木花期的延长趋势比乔木更加显著。东北地区南部、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多数站点花期长度主要呈缩短趋势。在东北地区北部、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大多数物种的花期长度呈延长趋势。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在20°N^22°N间最大(0.94 d/a)。西部地区(87°E^112°E)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平均0.28 d/a)高于东部地区(平均0.05 d/a)。花期长度的总体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3-1980年(偏短)、1981-1997年(与多年平均值接近)和2001-2012年(偏长),但不同物种的花期长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花期长度延长的序列中,43.39%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大于开花末期;在花期长度缩短的序列中,62.00%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小于开花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花期长度 始花期 时空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西安木本植物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33
15
作者 白洁 葛全胜 +1 位作者 戴君 王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4-1282,共9页
根据1963–2007年中国物候观测网西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站34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 根据1963–2007年中国物候观测网西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站34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3年以来,西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明显突变,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西安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呈现提前趋势。在45年中,观测到的34种植物的展叶始期平均提前1天,展叶盛期平均提前1.4天,始花期平均提前9天,盛花期平均提前12天;以突变点为界,34个物种1995–2007年的4种物候期比1963–1994年平均提前了4.34±0.77天;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一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叶物候和物候发生期前一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花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物物候 木本植物 西安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33
16
作者 陈春阳 戴君 +1 位作者 王焕炯 刘亚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70-977,共8页
本文采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理论框架,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社会经济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对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 本文采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理论框架,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社会经济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对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包括食物生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源涵养、控制侵蚀、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7项。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达到602.94亿元、601.58亿元、603.60亿元、669.90亿元,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价值占据较大比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将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三江源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何凡能 李士成 +2 位作者 张学珍 葛全胜 戴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0-1200,共11页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其可靠性如何,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为基础,从全区、...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其可靠性如何,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为基础,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km×60km)三个空间尺度,对SAGE(2010)和HYDE3.1数据集中有关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AGE(2010)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其中1700-1950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1950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HYDE3.1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70%或>70%)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超过90%(<-90%或>90%)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国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据集 分析对比 中国传统农区 过去300年
原文传递
五台山高山带景观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曹燕丽 崔海亭 +2 位作者 刘鸿雁 戴君 王高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基于 TM数据和 GIS技术 ,通过气候参数插值、地形三维分析、气候参数和景观图与 DEM的叠加、景观参数计算 ,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五台山高山带的景观特征。研究认为 :将气候参数插值图和景观组分图叠加在 DEM上 ,能更好地反映山地景观... 基于 TM数据和 GIS技术 ,通过气候参数插值、地形三维分析、气候参数和景观图与 DEM的叠加、景观参数计算 ,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五台山高山带的景观特征。研究认为 :将气候参数插值图和景观组分图叠加在 DEM上 ,能更好地反映山地景观的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五台山是华北地区半湿润 -半干旱背景上一个寒冷、湿润的中心 ;海拔 2 890 m以上存在气候上的林线 ,应划入高山带 ;五台山高山带景观主要是高山嵩草草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高山带景观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TM数据 气候参数 山地景观
下载PDF
广东阳春现代樟树树轮宽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4
19
作者 邢秋茹 刘鸿雁 +4 位作者 孙艳荣 崔海亭 戴君 李平日 谭惠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077-2080,共4页
树木年轮方法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获取复本等 ,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受树木生理特性的影响 ,树轮研究工作开展较少。通过广东阳春过渡热带现代樟树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 ,发现秋季降... 树木年轮方法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获取复本等 ,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受树木生理特性的影响 ,树轮研究工作开展较少。通过广东阳春过渡热带现代樟树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 ,发现秋季降水是影响研究区樟树生长的重要因子。树轮记录的准 4~ 4 .92 a周期的树轮指数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的周期有关 ,即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产生影响。尽管樟树生长快 ,树轮不清晰 ,交叉定年困难 ,但由于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旱季 ,樟树树轮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过渡热带 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2010中国小麦物候变化时空分异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玉洁 陈巧敏 +1 位作者 葛全胜 戴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88-898,共11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可靠有力的指示物之一,作物物候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地区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由于缺乏长时段连续观测数据,全国尺度的作物生长季内连续多个物候期的变化,尤其是物候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物候是气候变化可靠有力的指示物之一,作物物候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地区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由于缺乏长时段连续观测数据,全国尺度的作物生长季内连续多个物候期的变化,尤其是物候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基于全国4个小麦种植区内48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记录,量化了小麦10个关键物候期和相应生长阶段长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10年期间,在小麦生长季内气候显著变化背景下,小麦物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国尺度,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和乳熟期平均推迟幅度分别为0.19、0.06、0.05和0.06d a^(-1);而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平均提前幅度依次为0.02、0.15、0.21、0.17、0.19和0.10d a^(-1);营养生长阶段长度和生长季长度分别平均缩短0.23和0.29d a^(-1),而生殖生长阶段长度平均延长0.06d a^(-1).不同种植区小麦物候期及生长阶段长度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小麦生长季长度对生长季内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春、冬小麦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春(冬)小麦生长季长度均随着生长季内平均温度上升而缩短(延长);所有种植区小麦生长季长度均随生长季内降水和日照时数增加而延长.其中,春小麦生长季长度对降水的敏感度小于冬小麦,但对日照时数的敏感度大于冬小麦.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小麦物候变化及其对不同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物候 时空分异 气候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