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T-proBNP快速检测在AECOPD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少峰 李燕玲 +2 位作者 卢建华 杨自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614-1615,共2页
目的探讨NT-pro BNP快速检测在AECOPD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che Elecsys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T-pro BNP浓度,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LVEF值。结果 AECOPD患者伴不同程度低氧血症,... 目的探讨NT-pro BNP快速检测在AECOPD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che Elecsys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T-pro BNP浓度,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LVEF值。结果 AECOPD患者伴不同程度低氧血症,血浆NT-pro BNP浓度<300 pg/ml组18例,≥300 pg/ml组82例,两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组60例,非低氧血症组40例,两组血浆NT-pro BN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不全组76例,心功能正常组24例,两组血浆NT-pro BN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 BNP快速检测可用来评估早期AECOPD患者的病情,指导AECOPD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 动脉血氧分压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Padua和Caprini评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傅永鸿 傅威 +3 位作者 陈泳华 孙云聪 曾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4期2235-2238,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APE)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探讨Padua和Caprini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经本院确诊的4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APE)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探讨Padua和Caprini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经本院确诊的4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临床预后和结局。使用平行线分析和Ordinal回归分析Padua评分系统和Caprini评分系统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结局的指导作用。结果患者罹患急性肺梗塞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外科大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静脉血栓史、癌症;APE常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常见体征为缺乏临床特异性的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Padua分级低危和高危的患者分别为16例、28例,组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分级: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患者分别为9例、13例、7例、15例,各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Padua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无明显意义,Caprini评分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Padua Caprini 预后
下载PDF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和高流量湿化氧疗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智超 宋志 +1 位作者 彭相虹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高流量湿化氧疗(HFHCO)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26例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根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次数,将其分为CPAP组(32例... 目的探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高流量湿化氧疗(HFHCO)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26例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根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次数,将其分为CPAP组(32例次)和HFHCO组(32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前及诊疗操作过程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操作前后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操作中,HFHCO组患者心率[(121±3)次/min vs.(130±3)次/min]、呼吸频率[(21.3±2.7)次/min vs.(26.1±2.3)次/min]及平均动脉压[(99±7)mmHg vs.(109±8)mmHg]均较CPAP组患者显著降低(t=5.232、5.164、6.424,P均<0.001)。操作后,CPAP组和HFHCO组患者pH值[(7.45±0.05)vs.(7.45±0.07)]、PaO2[(86.5±7.3)mmHg vs.(88.3±6.7)mmHg]、PaCO2[(40.1±7.5)mmHg vs.(39.4±6.8)mmHg]及SpO2[(93.9±2.4)%vs.(94.1±2.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2、0.468、0.420、0.348,P=0.731、0.670、0.684、0.697)。与同组操作前比较,CPAP组和HFHCO组患者操作中心率[(86±4)次/min vs.(130±3)次/min,(87±4)次/min vs.(121±3)次/min,t=9.826、9.612,P均<0.001]、呼吸频率[(17.8±2.5)次/min vs.(26.1±2.3)次/min,(16.7±2.9)次/min vs.(21.3±2.7)次/min,t=8.488、5.837,P均<0.001]及平均动脉压[(78±7)mmHg vs.(109±8)mmHg,(77±7)mmHg vs.(99±7)mmHg,t=9.104、8.224,P均<0.001]及操作后PaO2[(67.8±2.6)mmHg vs.(86.5±7.3)mmHg,(68.9±4.0)mmHg vs.(88.3±6.7)mmHg,t=7.126、6.395,P均<0.001]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气胸等事件。结论对于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的患者,在应用CPAP或HFHCO给氧方式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均可改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高流量湿化氧疗 纤维支气管镜
原文传递
ICU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彭相虹 +1 位作者 杨智超 宋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2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内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47例ICU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根据5 d内是否脱机分为成功脱机组(<5 d,22例)和延迟脱机组(≥5 d,25例)。对两组患者年龄、烟酒史(吸烟指数>200)...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内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47例ICU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根据5 d内是否脱机分为成功脱机组(<5 d,22例)和延迟脱机组(≥5 d,25例)。对两组患者年龄、烟酒史(吸烟指数>200)、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有无高碳酸血症、膈肌功能、自主呼吸试验(SBT)试验时最大吸气负压(Pimax)、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有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ICU内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成功脱机组平均年龄(45.00±6.29)岁、BMI指数(23.80±2.91)kg/m^2、有吸入性肺炎比例36.36%、最大吸气负压(-18.36±4.25)cm H2O(1 cm H2O=0.098 kPa)、PCO2(34.73±2.5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延迟脱机组的(52.00±4.37)岁、(26.87±3.55)kg/m^2、72.00%、(-7.51±5.55)cm H2O、(46.89±3.86)mm Hg,膈肌活动度(14.53±1.73)cm高于延迟脱机组的(10.08±2.9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膈肌活动度<10 cm、有吸入性肺炎、PCO2≥45 mm Hg为ICU内急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脱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BMI≥25 kg/m^2、膈肌活动度<10 cm、有吸入性肺炎、PCO2≥45 mm Hg为ICU内急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能否撤机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脱机困难 膈肌功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嗜铬细胞瘤危象致心源性休克患者一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杨智超 宋志 +3 位作者 彭相虹 王杰 叶冰洁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33-237,共5页
嗜铬细胞是一种大多角形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等部位内的嗜铬组织中,具有合成、贮存和释放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现临床中常指肾... 嗜铬细胞是一种大多角形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等部位内的嗜铬组织中,具有合成、贮存和释放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现临床中常指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能够合成、存储和分泌儿茶酚胺,并因后者的释放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血压剧烈波动、心悸、头痛和代谢紊乱等临床症状,短期内迅速加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被称为儿茶酚胺危象(嗜铬细胞瘤危象)[1,2]。在临床上此病如误诊或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生命危险,近期深圳大学总医院诊治了1例嗜铬细胞瘤危象发生儿茶酚胺心肌病致心源性休克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加以探讨以增加对此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嗜铬组织 生命危险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髓质 嗜铬细胞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