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地貌演化及其地质灾害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冯秀丽 +2 位作者 王腾 李安龙 林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7-20,共4页
根据多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埕岛海域现在的海底上主要存在5种微地貌形态区即冲蚀地貌区、滑动挤压脊和塌陷凹坑地貌区、侵蚀残留岗丘或台地、斑状海底地貌区、粗糙和平滑海底。三角洲特殊的地貌演化结果对海底管线、座底式平台稳定造成很... 根据多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埕岛海域现在的海底上主要存在5种微地貌形态区即冲蚀地貌区、滑动挤压脊和塌陷凹坑地貌区、侵蚀残留岗丘或台地、斑状海底地貌区、粗糙和平滑海底。三角洲特殊的地貌演化结果对海底管线、座底式平台稳定造成很大危害,在构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貌演化 地质灾害 地基稳定性
下载PDF
海滩-珊瑚礁系统风暴响应特征研究——以1409号台风“威马逊”对清澜港海岸影响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超 +1 位作者 蔡锋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珊瑚礁海岸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发育,海滩-珊瑚礁海岸的动力地貌过程是认识该类海岸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海南铜鼓岭-高隆湾岸段的台风"威马逊"前后跟踪观测,讨论了海滩风暴响应特征及其与珊瑚礁发育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岸段海滩在"... 珊瑚礁海岸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发育,海滩-珊瑚礁海岸的动力地貌过程是认识该类海岸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海南铜鼓岭-高隆湾岸段的台风"威马逊"前后跟踪观测,讨论了海滩风暴响应特征及其与珊瑚礁发育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岸段海滩在"威马逊"风暴作用下响应最为剧烈的区带位于平均海平面(MSL)以上,表现为后滨冲越,以及岸线蚀退、滩肩变窄、滩面侵蚀等响应特征。海滩风暴响应特征与近岸珊瑚礁发育密切相关,在无珊瑚或珊瑚受损的岸段海滩响应剧烈,剖面平均变化率(MPC)为其他岸段的3~6倍,珊瑚礁通过消耗波能对相邻海滩提供良好保护。海滩-珊瑚礁系统对风暴的响应特征受控于珊瑚礁对海岸波浪的消耗能力和海滩固有的缓冲能力。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出风暴极端动力条件下海滩-珊瑚礁海岸的4种风暴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珊瑚礁系统 风暴响应 “威马逊”台风
下载PDF
2008年广西北仑河口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敏 蓝东兆 +3 位作者 任建业 兰彬斌 苏博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根据2008年对广西北仑河口海域16个站位的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油类等11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海域海水水质污染较... 根据2008年对广西北仑河口海域16个站位的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油类等11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海域海水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Pb和Hg为该海区的主要污染物,且海水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主要是氮),同时还有油类的污染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海水质量 水质评价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指数法
原文传递
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敏 兰彬斌 +3 位作者 沈林南 蓝东兆 方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1-334,共14页
本文对西菲律宾海盆186个表层沉积硅藻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硅藻6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26个属。西菲律宾海盆硅藻总平均丰度为1 111.5粒/g。硅藻属种主要以外洋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Hemidisc... 本文对西菲律宾海盆186个表层沉积硅藻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硅藻6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26个属。西菲律宾海盆硅藻总平均丰度为1 111.5粒/g。硅藻属种主要以外洋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Hemidiscus cuneiformis,Coscinodiscus africanus,Thalasiosira excentrica和Nitzschia marina,以上5种硅藻占所有硅藻百分含量的88%以上。西菲律宾海盆大部分站位热带远洋种含量均高于20%,这与现今黑潮暖流流经该区相吻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可分划为3个区域。此外,整个菲律宾海盆大部分海域都分布有Ethmodiscus rex,但西菲律宾海盆的分布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表层沉积 分布特征 西菲律宾海盆
原文传递
中国砂质海滩区域差异分布的构造成因及其堆积地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雷刚 蔡锋 +4 位作者 苏贤泽 曹惠美 刘建辉 于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成因特点,从而为我国海岸资源利用的宏观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1)中国沿岸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受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带控制,尤其受新构造期地壳断块升降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富集的格局.(2)中国砂质海滩基本形成在构造隆起带岬湾沿岸,并且富集在其中新构造期处于上升区的海岸,这主要在于其区域性海岸环境具有形成砂质沉积的物质基础.(3)构造隆起带滨海泥沙的输沙途径及其再分配形式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砂质海滩堆积地貌类型.(4)根据海岸地貌和沉积成因模式,将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划分为岬湾海岸叠置沙体沉积形式、滨外坝沙体连续沉积形式和浪控三角洲平原岸改造沉积形式等3种基本模型.(5)沿海晚第四世纪古夷平地貌面与现代海平面相对高程分布的分析表明,山丘岬湾岸型砂质海滩主要形成在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段或构造相对稳定区段,而台地岬湾岸型和泻湖-沙坝岸型形成在上升区段,浪控三角洲平原岸型则分布在断块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岸资源 砂质海滩 沉积环境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厦门湾波浪特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君 蔡锋 +1 位作者 郑吉祥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1-348,共8页
本研究使用成熟的SWAN模型对厦门湾的波浪场进行了1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同期的珍珠湾波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厦门湾年平均和夏、冬两季平均波高和波向的分布特征,厦门湾的风浪和涌浪组成,珍... 本研究使用成熟的SWAN模型对厦门湾的波浪场进行了1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同期的珍珠湾波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厦门湾年平均和夏、冬两季平均波高和波向的分布特征,厦门湾的风浪和涌浪组成,珍珠湾波浪观测海域主要的波浪能量生成和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厦门湾年平均有效波高较小,且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厦门湾平均有效波高较小,且湾内波向多为偏南向;冬季厦门湾平均有效波高相对较大,厦门岛北侧和东侧海域波向均为NE向.厦门湾湾内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小,风浪、涌浪比较大,均在3以上;从湾外向湾内,风浪、涌浪比逐渐增加,至厦门湾南岸和泉州石井镇附近海域,风浪、涌浪比增加到5~6;在厦门湾东部和北部海域,风浪、涌浪比均在10以上.珍珠湾海域波浪最主要的能量耗散过程是由底摩擦引起的能量耗散,虽然冬季风速较大,但夏季风能输入的能量和白帽破碎耗散的能量均大于冬季;因冬季波浪相对较大,夏季底摩擦耗散的能量要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SWAN 风浪 涌浪 波浪能量 厦门湾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建辉 蔡锋 +2 位作者 雷刚 苏贤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6,共12页
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 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海滩动力地貌与沙丘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为:(1)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地貌变化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海滩稳定-沙丘变化型;②海滩侵蚀-沙丘稳定型;③海滩侵蚀-沙丘后退型。(2)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地貌关系可以归纳为6种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完全耗散型、过渡型和低潮阶地型3种海滩地貌与沙丘规模和形态的对应关系,海滩的沉积状态与海滩-沙丘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动力地貌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沙丘系统 海滩动力地貌 地貌变化 福建海岸
下载PDF
北仑河口海域小型硅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敏 蓝东兆 +3 位作者 任建业 张学雷 兰彬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3-1062,共10页
北仑河口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北部湾沿岸与越南交界的一个重要入海河口。于2008年3、5、8和11月分别采集该海域小型浮游硅藻,同时测定水温、盐度等水体参数,以及氮、磷、硅等18项水化学指标,分析了小型硅藻群落结... 北仑河口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北部湾沿岸与越南交界的一个重要入海河口。于2008年3、5、8和11月分别采集该海域小型浮游硅藻,同时测定水温、盐度等水体参数,以及氮、磷、硅等18项水化学指标,分析了小型硅藻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该河口区的小型硅藻主要由纤细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gracillima、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和菱形藻Nitzschiasp.等优势种类组成,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演替。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北仑河口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N、Si、Hg和悬浮体质量浓度等,且不同季节的主控因素有所差异。菱形藻对温度和Cu、As、Zn和Hg等重金属的耐受性较强。纤细翼鼻状藻适宜于生长在水体透明度高的海域,悬浮体质量浓度以6.27 mg.L-1以下为宜。拟旋链角毛藻受Cr的影响较大,高含量的Cr会限制其生长。而细弱海链藻和中华齿状藻对Hg的耐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北仑河口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下载PDF
我国硬式护岸、渔港工程和人工岛等3类典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黎奕宏 雷刚 +2 位作者 蔡锋 朱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我国硬式护岸、渔港工程和人工岛等3类典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泉州青山湾护岸、泉州崇武中心渔港、海口南海明珠人工岛等建设前后海滩变化为例,开展对海滩岸线形态及部分典型剖面形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海硬式... 我国硬式护岸、渔港工程和人工岛等3类典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泉州青山湾护岸、泉州崇武中心渔港、海口南海明珠人工岛等建设前后海滩变化为例,开展对海滩岸线形态及部分典型剖面形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海硬式护岸岸前海滩发生明显下蚀,护岸下游海滩岸线侵蚀后退,发育侵蚀热点,剖面伴有下蚀;渔港工程拦沙堤附近岸线局部淤涨,下游海滩岸线大范围侵蚀后退,出现侵蚀热点,侵蚀热点处剖面明显下蚀;人工岛后波影区内海滩淤积,形成沙岬或连岛沙坝突出体,突出体两侧岸线均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退.通过分析典型工程案例,探讨了3类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的影响方式、影响尺度和原因,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的负面影响,可为海岸工程建设管理和海滩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硬式护岸 渔港工程 人工岛 海滩
下载PDF
海滩养护影响下的海岸风沙堆积——以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建辉 蔡锋 +4 位作者 李柏良 雷刚 张振伟 李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5-574,共10页
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后,在保护海岸抵御侵蚀的同时往往还产生其他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造成了滩面环境的改变,使滩面风沙搬运和沉积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前后的风沙沉积对比研究表明... 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后,在保护海岸抵御侵蚀的同时往往还产生其他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造成了滩面环境的改变,使滩面风沙搬运和沉积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前后的风沙沉积对比研究表明,养护后海滩的干滩宽度、滩面沉积物粒径、表层湿度、海滩高程等环境要素变化对滩面风沙搬运与沉积过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养护海滩干滩滩肩高程的提高增加了滩面风速,增大了滩面风沙输沙率;(2)养护海滩干滩宽度的增加既扩大了风区长度也为风沙搬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且不受潮汐过程影响,提供了持续的风沙物源供给,增加了风沙作用时间;(3)养护海滩剖面形态的变化使得海滩滩面沉积物含水率减小,降低风沙起动风速,增强了滩面风沙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养护 含水率 风区 风沙搬运 风沙堆积
原文传递
基于海滩形态指数的海滩形态提取方法研究
11
作者 王荣辉 +3 位作者 蔡锋 尹航 刘根 赵绍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海滩是沿海地区重要的自然和旅游资源,应用遥感手段实现快速稳定的海滩形态信息提取对海岸带管理与研究极其重要。本文构建了海滩形态指数(Beach Morphology Index,BMI)对厦门岛海滩形态信息进行识别,并利用砂质岸线与海滩在地理空间上... 海滩是沿海地区重要的自然和旅游资源,应用遥感手段实现快速稳定的海滩形态信息提取对海岸带管理与研究极其重要。本文构建了海滩形态指数(Beach Morphology Index,BMI)对厦门岛海滩形态信息进行识别,并利用砂质岸线与海滩在地理空间上的特殊关系进行噪声去除,由此实现了海滩形态的精确提取。通过与三种传统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BMI海滩形态提取方法在精确度、覆盖度以及提取效率上均有明显优势。进一步验证发现,该方法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源的遥感影像兼具一定的适应性,具有可推广的优点,可为今后海滩形态的提取途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形态 信息提取 遥感 BMI方法
下载PDF
厦门岛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控制因子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
12
作者 曾舒婷 陈敏 +5 位作者 蔡锋 赵绍华 黄国彪 许亚 刘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为探究沙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于2021年5月和9—10月对厦门岛7条砂质潮间带断面进行了春、秋两季的采样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6种,春、秋两季平均生... 为探究沙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于2021年5月和9—10月对厦门岛7条砂质潮间带断面进行了春、秋两季的采样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6种,春、秋两季平均生物量为9.0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5.59 ind/m^(2)。春、秋两季种类更替现象明显,春季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大于秋季。种类数和生物量分布特征为东岸多、南岸少,栖息密度分布不均。种类断面分布特征表现为珍珠湾沙滩XM2断面和观音山北侧沙滩XM7断面中潮区种类数较多,其他断面则表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与厦门岛沙滩大型底栖动物最相关的水体环境因子是亚硝酸盐(NO-2-N)、溶解氧(DO)和盐度(S),沉积物环境因子是影响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砾石增多和砂粒变细都使生物种类变多。人工修复沙滩能形成稳定生境,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与天然沙滩相差不大,修复沙滩的生态恢复情况良好。修复后底质改变会导致底栖动物群落发生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底栖动物 砂质潮间带 环境因子 沙滩修复
下载PDF
寡营养的南海海盆亚中尺度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生长与沉降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赵中华 许梦迪 +4 位作者 黄邦钦 卢文芳 蔡峰 江毓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24-2740,共17页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可以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沉降,因为它们的时间尺度相近,均为数天.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为期两年的观测,本研究探究了寡营养的南海海盆亚中尺度不稳定,特别是对称不稳定和混合层斜压不稳定的发生及其对...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可以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沉降,因为它们的时间尺度相近,均为数天.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为期两年的观测,本研究探究了寡营养的南海海盆亚中尺度不稳定,特别是对称不稳定和混合层斜压不稳定的发生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和沉降的调控作用.在北部海盆,近表层冬季藻华通常伴随季节性的混合层加深而发生.然而,BGC-Argo观测的前后两年冬季呈现了明显较强和较弱的藻华现象.在第一年冬季,当混合层浅于营养跃层约20~30m时,对称不稳定驱动的营养盐上涌促使冬季藻华在12月上旬发生.这相较加深的混合层触及中尺度气旋涡抬升的营养跃层而发生的藻华提前约20~30天.对称不稳定亦可促进近表层光合固定的浮游植物碳向深层沉降.相对地,在第二年冬季,中尺度反气旋涡促发的极强混合层斜压不稳定促使混合层比营养跃层更显著变浅,二者垂向距离增大,深层营养盐上涌、藻华和碳沉降因此受到抑制.相较于北部海盆,中部海盆BGC-Argo观测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亚中尺度不稳定呈现明显较弱的季节变化特征,这主要与冬季混合层较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尺度不稳定 浮游植物 营养盐输运 生物地球化学浮标 中国南海
原文传递
福建崇武半月湾渔港防波堤建成后下游海滩地形变化及养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建辉 蔡锋 +2 位作者 郑吉祥 雷刚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7,共8页
渔港硬式构筑物如防波堤等对海岸的影响显著。以福建泉州崇武半月湾渔港防波堤修建前后的海滩变化为例,通过对2003~2011年不同阶段海滩地貌形态、岸线变化分析以及2个海滩剖面多期监测比较发现,防波堤修建后海湾下游西侧海滩发生显著蚀... 渔港硬式构筑物如防波堤等对海岸的影响显著。以福建泉州崇武半月湾渔港防波堤修建前后的海滩变化为例,通过对2003~2011年不同阶段海滩地貌形态、岸线变化分析以及2个海滩剖面多期监测比较发现,防波堤修建后海湾下游西侧海滩发生显著蚀退,西端侵蚀强度最大,向东(靠近防波堤遮蔽段)逐渐减小,中东部遮蔽段转为淤涨。海滩变化的主要原因:1)E^SE向主入射波浪受到防波堤的阻挡作用,在堤头发生绕射,港内波影区动力变弱;2)防波堤阻碍了从东向西的沿岸流运动,形成东向为主的沿岸输沙,使得东端发生堆积,造成下游的西侧海岸的沉积物亏损,发生侵蚀。针对海岸变化机理提出了海滩养护防御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预测说明养护海滩以由西向东输沙为主,年均输沙量约3万m3,堆积于遮蔽段,最后,提出采用周期性抽取遮蔽段养护沙补充到西端的方法来实现海滩循环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港防波堤 海滩侵蚀 海滩养护 崇武半月湾
下载PDF
人工砾石海滩变化及输移率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跃 蔡锋 +2 位作者 张挺 刘建辉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87,共9页
在我国采用砾石海滩在某些强动力区域进行海滩养护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以厦门天泉湾人工砾石滩为研究对象,对2015年至2016年间10条海滩剖面开展了5次周期性监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人工砾石滩竣工完成后的一年时间内,滩... 在我国采用砾石海滩在某些强动力区域进行海滩养护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以厦门天泉湾人工砾石滩为研究对象,对2015年至2016年间10条海滩剖面开展了5次周期性监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人工砾石滩竣工完成后的一年时间内,滩肩外沿线、岸线及滩面底角的砂砾分界线大幅度后退,滩肩宽度变窄;滩肩外沿线明显隆起,形成滩肩脊线;滩面坡度变大,且上游侧海滩的滩面普遍比下游侧海滩的滩面陡,一年后,岸滩整体变化趋于稳定。针对砾石滩不断向西南方向运移的现状,采用Leo C.van Rijn输移率公式计算砾石滩年平均输移率,并通过测量断面法、体积变化量法对Leo C.van Rijn公式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砾石滩年平均输移率的范围约为1 015.66~2 392.5 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砾石滩 形态演化 输移率 厦门天泉湾
下载PDF
热带风暴作用下海滩地貌过程模式初探 以060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对半月湾海滩的作用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锋 +2 位作者 苏贤泽 曹惠美 王广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8-176,共9页
关键词 热带风暴作用 海滩 地貌过程
下载PDF
以3个典型个例探讨养护海滩侵蚀热点的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蔚广鑫 蔡锋 +1 位作者 刘建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2-60,共9页
基于厦门香山—长尾礁海滩、北戴河西海滩和平潭龙凤头海滩3个典型海滩养护后多期地形地貌测量数据、观测记录和遥感影像等,分析了养护海滩侵蚀热点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探讨了各处侵蚀热点的形成原因和控制因素.从野外调查来看,侵蚀热点... 基于厦门香山—长尾礁海滩、北戴河西海滩和平潭龙凤头海滩3个典型海滩养护后多期地形地貌测量数据、观测记录和遥感影像等,分析了养护海滩侵蚀热点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探讨了各处侵蚀热点的形成原因和控制因素.从野外调查来看,侵蚀热点在各养护海滩皆有分布,热点宽度为20~260 m不等.研究表明沿岸水下地形、排污管道的布设、岬角和岸线走向突变是诱发侵蚀热点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1)沿岸水下地形分布有离岸潜堤、沙坝、带有缺口的连续暗礁等结构时,会因波浪绕射引起波能辐聚而造成沙滩局部的强侵蚀,形成侵蚀热点;(2)排污管道的埋设会阻断沉积物的沿岸运移,会在其下游形成侵蚀热点;(3)岬湾海岸两端岬角或者人工拦沙堤对波浪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会造成岬角周边局部强侵蚀;(4)养护海滩岸线方向突变,特别是向海凸出的岸线,波浪会使这一位置岸线趋于平滑,造成突变点的强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滩养护 侵蚀热点 排污管道 沿岸水下地形
下载PDF
不同沉积物养护海滩对台风响应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束芳芳 蔡锋 +2 位作者 刘建辉 雷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115,共13页
本文通过对厦门天泉湾人工卵石滩和会展人工沙滩在1614“莫兰蒂”超强台风影响前后的典型剖面监测,结合水文动力要素的观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了台风影响过程的波浪场、总水位,分析了剖面形态和台风过程的剖面平均变化量。结果表明,强潮海... 本文通过对厦门天泉湾人工卵石滩和会展人工沙滩在1614“莫兰蒂”超强台风影响前后的典型剖面监测,结合水文动力要素的观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了台风影响过程的波浪场、总水位,分析了剖面形态和台风过程的剖面平均变化量。结果表明,强潮海岸人工卵石滩与人工沙滩对台风响应的特征明显不同,人工卵石滩横向上大部分卵石向岸输移堆积,滩面侵蚀,滩肩堆积形成更高的风暴滩肩,坡度明显变陡。而人工沙滩则表现为明显的沉积物离岸输运,上部滩面侵蚀,下部滩面淤积,滩面坡度明显变缓,受台风登陆后的强烈向岸风作用,滩肩顶有所夷平,滩肩高度变化很小。海滩滩肩在台风过程中是否侵蚀与台风登陆和影响过程的总水位(天文潮、风暴增水、波浪爬高)密切相关,两个人工海滩的风暴响应模式均为冲蚀;台风影响过程中,波浪能量相对强、滩面坡度相对陡的人工卵石滩比人工沙滩的剖面平均变化量小,对于台风的响应程度小,在强侵蚀高能海岸采用砾石等粗粒径沉积物进行海滩养护是减缓砂质海滩侵蚀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海岸 人工卵石滩 人工沙滩 台风响应
下载PDF
渤海、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敏 陈淳 +2 位作者 兰彬斌 蓝东兆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90,共8页
本文对2011年内采自我国长江口以北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11个站住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鉴定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1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0个属。主要以近岸广布种为主,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占绝大多数。硅藻平均丰度为7198粒/g,其中渤海为4... 本文对2011年内采自我国长江口以北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11个站住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鉴定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1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0个属。主要以近岸广布种为主,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占绝大多数。硅藻平均丰度为7198粒/g,其中渤海为4674粒/g、黄海北部为22427粒/g、黄海西部为6342粒/g,总体明显低于长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在长江口以北近岸海域共划分出6个硅藻组合和2个亚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近岸 表层沉积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Diatom distribution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林南 陈敏 +4 位作者 兰彬斌 张爱梅 蓝东兆 方琦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31-443,共13页
The distribution of diatom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was analyzed, with 68 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diatoms from 26 genera identified. Diatom abundance varied spatially, with the absolute ab... The distribution of diatom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was analyzed, with 68 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diatoms from 26 genera identified. Diatom abundance varied spatially, with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diatoms ranging from 0 to 3.4× 104 frustules/g. The seven tropical pelagic diatoms were Alveus marinus, Azpeitia africana, Azpeitia nodulifera, Hemidiscus cuneiformis, Hernidiscus cuneiformis var. ventricosus, Roperia tesselata and Rhizosolenia bergonii.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se species was greater than 20%,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sediments was overlaid by the flow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Ethmodiscus rex was present at 159 stations, formed the most abundant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diatomaceous ooze, and thus referred to as Ethmodiscus ooze. Ethmodiscus rex was also a major contributor to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mples and variations in diatom species from the WPB. Four diatom assemblages were distinguished, representing different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Kuroshio Current patterns in the region. These diatom assemblages can therefore be useful in deciphering late Quaternary palaeocean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TOMS surface sediments West Philippine Basin (WPB)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