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引导下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飒华 肖占祥 +4 位作者 岳劼 陈浩 曾昭凡 李振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763,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 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周径差以及溶栓后造影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87例患者80例穿刺成功(91.9%),其中胫后静脉穿刺成功68例,胫前静脉穿刺成功12例,未穿刺成功7例行胫后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均行碎栓术,并行留置导管溶栓。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患者小腿周径差明显减小[(4.28±1.02)cmvs.(1.06±0.42cm)],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降低[(10.25±1.84)vs.1.9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简便、有效、疗效确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机械溶栓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TEVAR术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鸿 曾昭凡 +2 位作者 吕云福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49-1454,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4月23例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联合TEVAR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覆膜支架近端放...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4月23例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联合TEVAR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覆膜支架近端放置Z0区3例,Z1区6例,Z2区14例。重建40条分支血管,包括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9条,左锁骨下动脉23条,迷走左椎动脉3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开槽技术重建15条,开窗技术25条。9条左锁骨下动脉被遮盖,技术成功率77.5%。31条分支血管术后通畅,随访中1条分支血管血栓形成,6条失访。4例(17.4%)内漏,2例随访中消失,1例减少。围手术期2例缺血性脑卒中(8.7%),1例死亡(4.3%),无截瘫发生。结论:主动脉弓部疾病TEVAR治疗中应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十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乔平 曾和松 +1 位作者 马建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815-817,826,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间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探讨,以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 037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间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探讨,以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 037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分析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十年期间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107例(10.32%),(53.23±10.37)岁,未死亡930例(89.68%),(53.59±11.81)岁。死亡患者入院到死亡的天数(4.17±1.65)d,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院时低血压(P=0.047,OR=1.378,95%CI:1.654~2.171)、脉搏快(P=0.031,OR=1.321,95%CI:1.003~1.039)、心包积液(P=0.016,OR=2.031,95%CI:1.147~3.619)、白细胞计数(P=0.018,OR=1.281,95%CI:1.013~1.162)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P=0.011,OR=1.269,95%CI:1.028~1.119)是主动脉夹层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药物是其保护因素,能减少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结论入院时低血压、脉搏快、心包积液、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药物是主动脉夹层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死亡
原文传递
妊娠晚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卢敏 +2 位作者 陈浩 黄珊萍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73-1779,共7页
目的:总结妊娠晚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治疗经验,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妊娠晚期VTE患者,其中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5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7例,单纯PTE 1例。总结其临床表现... 目的:总结妊娠晚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治疗经验,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妊娠晚期VTE患者,其中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5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7例,单纯PTE 1例。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同期非VTE的妊娠晚期妇女43例为对照,分析VT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予抗凝治疗,其中单纯抗凝治疗31例,足背浅静脉溶栓1例,胫后静脉穿刺导管接触溶栓3例,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例,胫后静脉穿刺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例,胫后静脉穿刺导管接触溶栓+肺动脉碎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例。6例新生儿早产。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症状性的DVT和PTE发作。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有血栓病史、吸烟、卧床久坐、初产妇、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度卵巢过度刺激征为妊娠晚期VTE发病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妊娠晚期VTE,抗凝是基础治疗,部分股青肿患者可以考虑导管接触溶栓,出现威及生命的PTE时,及时行肺动脉碎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对于高危孕妇,需积极预防VT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妊娠末期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5 位作者 曾朝凡 刘飒华 张文波 李振振 吴鸿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利用打磨过的导丝硬头进行穿刺破膜、球囊扩张,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路。结果9例开窗成功,1例胸主动脉瘤开窗失败,改行烟囱支架植入。开窗成功的9例术后随访13~53(29.8±16.1)月,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行原位开窗的技术简单,经济,有效,适用于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技术
下载PDF
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26例 被引量:9
6
作者 曾昭凡 陈浩 +5 位作者 李振振 岳劼 刘飒华 吴鸿 肖占祥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间对26例中/高危APE患者行肺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股总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 目的 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间对26例中/高危APE患者行肺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股总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导管导丝插入血栓内部,旋转猪尾导管以碎解血栓、同时灌注尿激酶溶栓,必要时可采用球囊辅助碎栓.结果 26例患者肺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肺动脉造影显示2例肺动脉主干及13例左或右肺动脉干完全开通,6例大部分开通,5例肺叶动脉部分开通.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由术前(42 ±7) mmHg降至术后(34±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P<0.01);动脉PaO2由术前(61 ±5) mmHg升至术后(8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P<0.01).基本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0.7%,随访时间(16±3)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3例遗留轻度肺动脉高压,无不良出血事件.结论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中/高危APE可以迅速恢复肺灌注量,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全身情况,降低死亡率;并可减少出血、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le dysfunction,RVD)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栓溶解疗法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双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附21例报告 被引量:9
7
作者 曾昭凡 肖占祥 +1 位作者 李振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并发急性肺栓塞(AP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对21例LEDVT并发APE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导管碎栓、溶栓及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APE发生部... 目的:探讨应用双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并发急性肺栓塞(AP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对21例LEDVT并发APE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导管碎栓、溶栓及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APE发生部位:肺动脉主干2例、左肺动脉8例、右肺动脉6例、叶肺动脉5例;LEDVT发生部位:左侧9例、右侧12例。结果:21例患者均完成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双介入治疗。术中即刻造影显示2例肺动脉主干完全开通,左/右肺动脉干8例完全开通,6例大部分开通,5例叶肺动脉部分开通。肺动脉压由(52±7)mmHg降至(27±4)mmHg,PaO2由(62±6)mmHg升至(82±6)mmHg(均P<0.01)。患肢血管彩超检查示血栓均有不同程度溶解,血流全部或部分恢复。健患侧膝上、下15 cm周径差分别由(9.0±4.0)cm和(5.0±2.0)cm降为(2.3±0.9)cm和(1.0±0.7)cm(均P<0.01)。结论:对LEDVT并发APE患者的双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恢复肺灌流量,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全身情况,以及溶解患肢深静脉血栓,改善肢体循环,减轻肢体症状,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学 下肢 肺栓塞 治疗
原文传递
机械性血管吻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朱晒红 王国慧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22-225,共4页
机械性血管吻合技术是以特制的血管吻合装置替代或部分替代缝线的一种血管吻合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器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论述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分析了... 机械性血管吻合技术是以特制的血管吻合装置替代或部分替代缝线的一种血管吻合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器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论述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类血管吻合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相应地提出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 血管吻合 装置
原文传递
HMGB1与RAGE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曾昭凡 李振振 +3 位作者 吴鸿 张文波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77-158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继发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经全主动脉CTA以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AAD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继发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经全主动脉CTA以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AAD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静态吸氧状态下氧合指数(PaO_2/FiO_2)大小将患者分为肺损伤组(21例)与非肺损伤组(35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AAD患者入院后每4小时抽血次,对照组受试者仅抽取1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RAGE水平,同时检测PaO_2、计算PaO_2/FiO_2。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AAD患者入院后24 h的HMGB1、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两者在肺损伤组均明显高于非肺损伤组(均P<0.05)。两组AAD患者入院后HMGB1、RAGE水平不断上升,而PaO_2/FiO_2逐渐降低,并均入院后48~60h达到峰值,肺损伤组的3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非肺损伤组(均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HMGB1、RAGE水平达到峰值后下降,PaO_2/FiO_2逐渐回升。AAD患者中,HMGB1与RAGE水平与PaO_2/FiO_2均呈明显负相关(r=-0.940、-0.794)。结论:HMGB1/RAGE信号通路可能在AAD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HMGB1、RAGE水平的升高,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监测HMGB1、RAGE水平可以对AAD并发肺损伤的风险进行评估;对HMGB1/RAGE信号通路深入研究可能会为AAD肺损伤的干预提供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肺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高级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性受体
原文传递
腹膜后解剖外旁路术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占祥 陈浩 +5 位作者 曾昭凡 岳劼 李振振 刘飒华 吴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163-165,16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解剖外旁路术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采用腹膜后旁路术治疗4例I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将分叉型人工血管通过动脉瘤旁的后腹膜隧道引向腹主动脉及两... 目的探讨腹膜后解剖外旁路术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采用腹膜后旁路术治疗4例I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将分叉型人工血管通过动脉瘤旁的后腹膜隧道引向腹主动脉及两侧髂外动脉,并做人工血管-肾下腹主动脉端端吻合及髂外动脉端侧吻合,关闭后腹膜;切开动脉瘤清理瘤腔,缝扎腰动脉及髂总动脉远段(根据水肿情况尽量保留髂外逆流血入髂内通路),双氧水及稀释碘液处理瘤腔,瘤腔置引流管并填塞缝固大网膜。除1例患者于入院当天行急诊手术外,余3例术前给予抗生素4周,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本组围术期无死亡,术后3~5周出院;随访6个月至5年,所有病例无发热、腹痛,情况良好。结论腹膜后解剖外旁路术是治疗IAAA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感染性 解剖外旁路术 腹膜后
下载PDF
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鸿 曾昭凡 +1 位作者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5-662,共8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机械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原文传递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占祥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6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2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380例次。鼻烟窝内瘘39例次,通畅率92.3%;前臂标准内瘘280例次,通畅率92.9%;PTFE人造血管襻式和直形内瘘分别45和7例次,通畅率98.1%;4例患者最终无法建立内瘘。结论各种术式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选择手术方式。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延长的血管通路维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术式
下载PDF
shRNA下调Tspan8基因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武金才 李灼日 +5 位作者 周开伦 计斌 张震生 郑进方 陈家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Tspan8基因对人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及组织中Tspan8的表达;应用shRNA—Tspan8(Lv/GFP/Tspan8)下调Tspan8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基质... 目的探讨Tspan8基因对人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及组织中Tspan8的表达;应用shRNA—Tspan8(Lv/GFP/Tspan8)下调Tspan8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2表达改变;最后应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高表达Tspan8见于高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Tspan8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感染Lv/GFP/Tspan8、LV/GFP后,LV/GFP/Tspan8感染肝癌细胞的Tspan8表达显著下调(P〈0.01);下调Tspan8后,细胞增殖反应变化不明显(24h,48h与72h,P〉0.05);但MMP-12表达抑制明显(P〈O.0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下调Tspan8基因的表达对肝癌侵袭与转移能力有明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侵袭 转移 RNA干扰
原文传递
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6 位作者 曾昭凡 岳劼 刘飒华 李振振 吴鸿 张文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海南籍汉族VTE患者共计101名以及海南籍健康人群104名,检测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APCR现象,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LFP)以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基因。结果 VTE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在101名VTE患者当中检出1例杂合突变FV Leiden和3例FV HongKong基因型,未发现纯合突变FV Leiden以及FV Cambridge基因型。对照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异常基因。结论 APCR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人群VTE发病的危险因素,FV Leiden基因在海南人群中少见,FV HongKong可能是海南地区VTE人群较特异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惠暄 +7 位作者 刘飒华 陈浩 张文波 吴鸿 刘震东 许语阳 肖占祥 李振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25,共8页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8月—2022年8月间14例EVAR术后发生ILO的病例资料。以同期435例无ILO的EVAR病例作为对照,分析EVAR术后发生ILO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者行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183.9±32.6)min,术中出血量(187.1±70.2)mL。10例经杂交手术取栓恢复腔内血流,2例杂交手术失败后行双侧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例采用吸栓导管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恢复腔内血流。清除髂支内血栓后,对髂支及远端髂外动脉(EIA)残余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缓解。随访期,所有患者未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EIA起始端直径(P=0.045)、髂动脉扭曲≥60°(P=0.003)、髂动脉狭窄≥50%(P=0.007)、髂支远端锚定于EIA(P=0.015)、髂支远端放大率≥15%(P=0.028)等因素与EVAR术后ILO的发生有关。结论: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是EVAR术后ILO的首选治疗。关注ILO的危险因素,并在EVAR方案设计和操作时积极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手术后并发症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原文传递
海南热带地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研究
16
作者 李振振 刘敏 +4 位作者 钱昊 肖占祥 刘震东 许语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本地居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方法本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3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26例海南本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临床分级(Ruth...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本地居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方法本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3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26例海南本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临床分级(Rutherford分级)及影像学分型(TASCⅡ分型)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626例患者中,男性占比(χ^(2)=62.449,P<0.001)、吸烟率(χ^(2)=39.979,P<0.001)、糖尿病患病率(χ^(2)=30.575,P<0.001)、空腹血糖(F=10.674,P<0.001)及甘油三酯(F=12.612,P<0.001)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升高,而女性占比(χ^(2)=62.449,P<0.001)、收缩压(F=3.579,P=0.028)、高血压患病率(χ^(2)=15.401,P<0.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Rutherford4~6级[即严重下肢缺血(CLI)]占89.94%(563/626),Rutherford4~6级组踝肱指数(ABI)低于Rutherford1~3级组(0.36±0.22比0.48±0.20,t=4.275,P<0.001);TASCⅡC~D型占70.61%(442/626),TASCⅡC~D型组ABI低于TASCIA~B型组(0.32±0.21比0.48±0.22,t=8.247,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Rutherford4~6级占比增大,治疗有效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3,P=0.002;χ^(2)=6.261,P=0.043)。TASCⅡ C~D组中CLI患者占比更高(92.53%比83.70%,χ^(2)=11.212,P=0.001),CLI组中TASCⅡC~D型占比更高(72.65%比52.38%,χ^(2)=11.21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南本地ASO患者的病变以TASCⅡC~D型和Rutherford4~6级为主,年龄越大,分级越高。吸烟、男性、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能是ASO患病年轻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热带地区 患病特征 踝肱指数
原文传递
复杂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肖占祥 +4 位作者 曾昭凡 岳劫 李振振 刘飒华 陈浩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夹层(AD)及胸主动脉瘤(TAA)腔内隔绝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共76例行腔内治疗的复杂AD及TAA病例,其中行单纯腔内隔绝术52例,结合烟囱技术的腔内隔绝术6例;结合支架近端开槽的腔内隔绝术5例;颈部杂交手术13例。结果围手术...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夹层(AD)及胸主动脉瘤(TAA)腔内隔绝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共76例行腔内治疗的复杂AD及TAA病例,其中行单纯腔内隔绝术52例,结合烟囱技术的腔内隔绝术6例;结合支架近端开槽的腔内隔绝术5例;颈部杂交手术13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4小时死于心跳骤停,1例杂交手术患者术后死于脑血管意外。5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平均18个月,1例TAA杂交手术患者人工血管全段闭塞,但患者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1年出现支架远端破口再行腔内隔绝术。1例AD患者术后6个月时出现支架近端新破口。在随访期死于肺癌和冠心病各1例。结论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开槽技术及颈部血管搭桥的腔内隔绝术,可提高复杂AD及TAA的疗效,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基于“PETTICOAT”技术的支架系统在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主动脉重构中的有效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匹配”比较研究
18
作者 胡诚凯 杨珏 +16 位作者 王伟 戴向晨 陆信武 张宏鹏 张宇翀 邱首继 曹根茂 王恩慈 林朋 莫凡迪 李仕毅 李哲昀 左梓昂 司逸 符伟国 王利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0-356,共7页
目的比较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修复和标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远端主动脉的重塑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经Fabulous支架治疗的134例TBAD患者以及对应的多中心进行标准TEVAR治疗的159例TBAD患者... 目的比较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修复和标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远端主动脉的重塑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经Fabulous支架治疗的134例TBAD患者以及对应的多中心进行标准TEVAR治疗的159例TBAD患者的数据。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预后和主动脉重塑效果。结果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一共62例Fabulous治疗的患者和匹配的62例标准TEVAR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裸支架区域的主动脉重塑方面,Fabulous组患者在真腔最小直径[10.6(4.4,14.5)mm比4.7(0.9,10.7)mm,P=0.001]和假腔最大直径[-24.2(-30.5,-4.9)mm比0.7(-11.8,2.3)mm,P<0.001]的变化趋势均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且Fabulous组患者的假腔完全血栓化比例明显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62.9%比37.1%,P=0.042)。结论TBAD患者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有更好的远端主动脉重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假腔血栓化 主动脉重塑
原文传递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昭凡 肖占祥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60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包...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60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球囊扩张(PTA)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Stent)。手术操作在介入室进行,狭窄为主的病例以球囊扩张为主,若扩张后有夹层形成或不能维持扩张效果的,则植入支架。结果 60例患者中,支架植入34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2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PTA),5例因导丝导管无法通过病变段管腔而放弃治疗。总成功率为92%。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血管破例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成功病例中,8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股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13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腘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7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胫后或足背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另有23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增加,9例患者(包括手术失败的5例)术后血运无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新兴、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它可与以往传统的血管外科治疗手段优势互补,遵循安全简单有效的原则,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减少了并发症,并为一些治疗困难,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缺血 腔内治疗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降低食管曲张静脉复发(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晒红 +4 位作者 刘浔阳 刘波 李瑞珍 周平 王国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评价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术(EVL+Hassab’s手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135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按分层随机原则分别接受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Hassab’s手术和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采用内镜超声微探头记录了治疗... 目的:评价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术(EVL+Hassab’s手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135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按分层随机原则分别接受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Hassab’s手术和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采用内镜超声微探头记录了治疗前后食管下段静脉图像,术后随访。结果:经EVL治疗后,食管曲张静脉完全消失,而穿静脉和食管周围静脉仍然明显,随访3年,食管曲张静脉复发率为83%。单纯Hassab’s手术后发现食管周围静脉被完全离断,食管曲张静脉仍然存在,只是程度上较术前减轻,再出血和复发率分别为30%和95%。而腔内外联合断流术后,食管曲张静脉、穿静脉和食管周围静脉完全消失,随访3年有3例(8%)轻度复发。结论:食管下段明显扩张的穿静脉和食管周围静脉导致单纯EVL术后食管曲张静脉的复发。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能有效地减少食管曲张静脉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曲张静脉 穿静脉 食管周围静脉 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Hassab’s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