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被引量:121
1
作者 刘东生 施雅风 +13 位作者 王汝建 赵泉鸿 翦如湣 汪品先 王苏民 袁宝印 吴新智 邱占祥 徐钦琦 黄万波 黄慰文 安芷生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28,共21页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陆相地层新的划分方案。本文作者在各自对不同的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参照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尝试,自然就产生了以氧同位素阶段为参照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设想。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MIS地层表,只求“有”,尚不能求“准”,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我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对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 同位素地层 地层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被引量:70
2
作者 汪品先 赵泉鸿 +7 位作者 翦知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06-2215,共10页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三千万年 深海记录 大洋钻探184航次 深海地层剖面 气候周期演变 同位素连续剖面 岩石物理剖面
原文传递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被引量:48
3
作者 汪品先 田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93-799,共7页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氧同位素分析 气候转型 地层 南沙海区
原文传递
探索大洋碳储库的演变周期 被引量:33
4
作者 汪品先 田军 +2 位作者 刘传联 徐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16-2227,共12页
南沙深海钻孔ODP1143井的5Ma沉积记录,揭示出碳同位素变化有0.4~0.5 Ma长周期,并通过对比证明为全大洋所共有,反映了大洋碳储库的低频变化.此类周期性也见于碳酸盐和热带风尘沉积,说明是由季风等低纬区过程所引起.无论1143井或其他大... 南沙深海钻孔ODP1143井的5Ma沉积记录,揭示出碳同位素变化有0.4~0.5 Ma长周期,并通过对比证明为全大洋所共有,反映了大洋碳储库的低频变化.此类周期性也见于碳酸盐和热带风尘沉积,说明是由季风等低纬区过程所引起.无论1143井或其他大洋的第四纪记录,都表明碳同位素重值期(δ13Cmax)所反映的大洋碳储库改组,发生在冰盖大扩张和冰期旋回变型(如“中更新世革命”、“中布容事件”)之前,证明了碳循环对于冰期变化的调控作用.可见第四纪冰期旋回应当是高纬与低纬过程,物理作用(冰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碳循环)相互结合下“双重驱动”的产物,不能只靠北半球高纬区响应轨道驱动的物理因素来解释.由于当前地球正处在又一次碳同位素重值期,理解大洋碳储库的周期演变及其气候影响实属当务之急.文中还对第四纪以前大洋碳、氧同位素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在0.4Ma偏心率长周期上两者同步变化,随着北极冰盖的发育才失去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碳储库 演变周期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热带驱动 碳循环 轨道周期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1
5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32
6
作者 黄宝琦 +1 位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水体结构 东亚季风 有孑L虫壳体 同位素
下载PDF
Transition of Quaternary glacial cyclicity in deep-sea records at Nansha,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7
7
作者 汪品先 田军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926-933,共8页
High-resolution oxygen isotope records over the last 2249 ka (MIS 1-86)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cores of the upper section (105.08 m) at ODP Site 1143 (water depth of 2772 m)drilled in the Nansha area, southern South ... High-resolution oxygen isotope records over the last 2249 ka (MIS 1-86)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cores of the upper section (105.08 m) at ODP Site 1143 (water depth of 2772 m)drilled in the Nansha area,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sampling resolution is at about 2 ka intervals, resulting in one of the best oxygen isotope records over the global ocean. The oxygen isotope curves, displaying details in the Pleistocene glacial cycles, have revealed a nearly 300 ka long stage of transition from a predominant 40 ka to 100 ka periodicity. Therefore, the 'Mid-Pleistocene Revolu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transition rather than an abrupt change. Within the 100 ka glacial cycles, the changes in tropical sea surface water were found to lead those in high-latitude ice sheet. Our comparisons show that the ice sheet expansion and the glacial stage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the 100 ka cycles must have been driven not by ice sheet itself, but by processes outside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s Mid-Pleistocene Revolution oxygen isotope stages Nansha area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有孔虫和介形虫及其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3 位作者 张在秀 王可 郑洪波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内陆架、暖水)种的丰度,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8cal.kaBP)、内陆架外缘(9.8—7.8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内侧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8—3.4cal.kaBP)。台湾暖流在8.0cal.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5.7—2.8和0.7—0cal.kaBP二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4.9—3.2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介形虫 古环境 全新世 东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被引量:21
9
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上新世晚期 同位素 有孔虫 南海 频谱分析 太阳辐射量 海水温度
下载PDF
南沙深海沉积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 被引量:27
10
作者 赵泉鸿 翦知 +2 位作者 李保华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首次在南沙北部海域 1 795 7 2柱状样 ( 1 0°5 3.9′N ,1 1 5°1 8.3′E ,水深2 1 95m)柱深 7.80m至 8.1 0m层段中发现的大量微玻陨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圆球形为主 ;直径一般小于 1mm ;颜色以透明或半透明... 对首次在南沙北部海域 1 795 7 2柱状样 ( 1 0°5 3.9′N ,1 1 5°1 8.3′E ,水深2 1 95m)柱深 7.80m至 8.1 0m层段中发现的大量微玻陨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圆球形为主 ;直径一般小于 1mm ;颜色以透明或半透明棕色为主 ;多数内部具气泡构造 .根据大洋粗组分地层学和有孔虫、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 ,确定该层微玻陨石的地质时代在古地磁B/M界线附近约 780kaBP ,显然与印度洋、澳大利亚和我国黄土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和大型玻陨石属同一次地外物体撞击事件的产物 .这不仅是海、陆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可靠标志 ,也为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玻陨石 南海 中更新世 古环境 深海沉积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被引量:24
11
作者 翦知湣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 只有在约2.2~0.9 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上新世-更新世 北半球冰盖形成 中更新世革命 南海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从超微化石看南沙海区近2Ma海水上层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传联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34-839,共6页
位于南沙深海区的ODP1143站2.32 Ma以来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极为丰富, 平均每克沉积物中含16 × 106枚, 最高可达53 × 106枚, 最低也有0.5 × 106枚, 超微化石堆积速率变化在 1 × 106枚到278 × 106枚/ cm2 ka之... 位于南沙深海区的ODP1143站2.32 Ma以来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极为丰富, 平均每克沉积物中含16 × 106枚, 最高可达53 × 106枚, 最低也有0.5 × 106枚, 超微化石堆积速率变化在 1 × 106枚到278 × 106枚/ cm2 ka之间. 其中以生活在下透光带的Florisphaera profunda为主, 平均占70%. 超微化石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及F. profunda百分含量在垂向上呈现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一种是随冰期-间冰期旋回而波动, 另一种是历时数十万年的较长演化阶段. 从2 Ma来的6个阶段中可以看出南沙海区营养跃层深度的相应变化. 文中还初步讨论了引起这种变化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营养跃层 海水上层结构 南沙海区 堆积速率 绝对丰度
原文传递
南海南部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钙质超微化石证据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传联 祝幼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66,共6页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 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 ,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 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 ,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1.5 6 Ma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呈现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是随冰期 -间冰期旋回而变化 ,间冰期时 ,表层海水生产力高 ,而冰期时则降低 ;另一种则是大约 40万年的长周期变化 ,自 1.5 6 Ma以来 ,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旋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古生产力 第四纪 南海 海水 海洋生产力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上升流区海水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黄宝琦 翦知湣 +1 位作者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48-952,共5页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南海西部(17954柱状样)却在间冰期时出现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的状况.两区温度、温跃层的这种变化为上升流所致,而上升流的强、弱变化又与东亚季风的演化相联系.根据现代东亚冬、夏季风分别在东、西两侧引起上升流的规律,可推断冰期时冬季风加强,间冰期时夏季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晚第四纪 上层水体结构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 上升流区
原文传递
南海ODP1143站上新世至更新世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被引量:18
15
作者 田军 汪品先 +1 位作者 李前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9,共9页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 5Ma ,分辨率小于 5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 .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 5 9站和东太平洋O...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 5Ma ,分辨率小于 5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 .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 5 9站和东太平洋ODP84 6站 ,但在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剖面 .以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 114 3站底栖有孔虫的δ18O为材料 ,建立了西太平洋地区跨越 5Ma、分辨率达 2~ 3ka的天文年代标尺 .天文调谐的基本原理参照Imbrieetal.( 1984 ) ,并将斜率周期上 8ka的相位差和岁差周期上 5ka的相位差从晚更新世扩展到 5Ma ;调谐目标选用Laskar( 1990 )的斜率和岁差 ;调谐方法采用了有别于ODP6 5 9站和ODP84 6站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 (YuandDing ,1998) .调谐结果显示 ,114 3站 190 .77m、191个冰期、间冰期的深海沉积记录了 5 .0 2Ma的南海古海洋学历史 ;114 3站布容 /松山磁性反转事件的年龄为 0 .78Ma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15个识别出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部分与已经发表过的年龄相吻合 ,部分为该生物事件在南沙海区的新年龄 .由年代标尺推导出的南海沉积特征显示 ,2 .9Ma是沉积速率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只有 3 9.5m/Ma ,冰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ODP1143站 上新世 更新世 天文年代标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传联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908-910,共3页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钙质超微化石 第三纪 海相化石 渤海湾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早期夏季风极强事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文光 郑洪波 +2 位作者 谢昕 周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5-430,共6页
在AMS ^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南海北部MD05—2905站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粒度、元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11.2~8.5kaB.P.期间发生异常,根据夏季风指标认为这是夏季风极强事件。将本站位相同纬度(20°N)的夏季... 在AMS ^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南海北部MD05—2905站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粒度、元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11.2~8.5kaB.P.期间发生异常,根据夏季风指标认为这是夏季风极强事件。将本站位相同纬度(20°N)的夏季平均日辐射量与季风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全新世早期(11.2~8.5kaB.P.)东亚夏季风极强事件对应着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和热带辐合带(ITCZ)的位置向北移动,说明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突然增强可能是在岁差周期控制下,较高的太阳辐射量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及其有关的雨场向北移动,在南海北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导致氧同位素偏负、碳酸盐的含量较低以及线性沉积速率较高。这与前人对相邻地区湖光岩玛珥湖的孢粉研究、江西南岭地区泥炭的记录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季风最强事件与阿拉伯海发现的早全新世季风最强事件以及根据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早全新世甲烷最大值推测低纬地区湿地扩张相一致,这反映了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与全球低纬地区早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全新世 夏季风极强事件 太阳辐射 热带辐合带
下载PDF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记录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泉鸿 汪品先 +5 位作者 王吉良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翦知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8-815,共8页
南海北部ODP 1148A孔(18°50.17′N, 116°33.93′E, 水深3308.3 m)中新世24-5 Ma底栖有孔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和 C. kullenbergi及18-5 Ma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两者的δ13C曲线总体上同步波动, 呈现由... 南海北部ODP 1148A孔(18°50.17′N, 116°33.93′E, 水深3308.3 m)中新世24-5 Ma底栖有孔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和 C. kullenbergi及18-5 Ma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两者的δ13C曲线总体上同步波动, 呈现由早-中期重值向晚期轻值的演化趋势; 记录了早-中期23.1-22.2和17.3-13.6 Ma两次显著的正位移和晚期10.2-9.4和6.9-6.2 Ma的两次负位移, 这些位移都具全球意义, 为南海与全球进行同位素地层学对比提供了基础, 更是研究全球碳储库及其相关的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有孔虫 古海洋学 中新世 南海 “碳位移”事件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运用超微化石探索晚第四纪冲绳海槽上层海水垂向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下透光带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profunda的相对丰度 ,为揭示混合层厚度等海水上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冲绳海槽南北 3个站位近两万年来的沉积分析一致表明 ,F .profunda的百分比从冰期到全新世显著增高 ,海槽南部在距今约 4k... 下透光带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profunda的相对丰度 ,为揭示混合层厚度等海水上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冲绳海槽南北 3个站位近两万年来的沉积分析一致表明 ,F .profunda的百分比从冰期到全新世显著增高 ,海槽南部在距今约 4ka前再次一度减低 ,其变化与热带深层水种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趋势一致 ,反映冰期时黑潮东移 ,海水混合层减薄 ,温跃层变浅 ,同时海水上层的浊度可能增大 .距今 4ka前黑潮可能再度东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水 冲绳海槽 超微化石 第四纪 垂向结构
原文传递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4 位作者 陈木宏 邵磊 乔培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4-542,549,共10页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显高出相邻的间冰期,特别是间冰期MIS9、MIS5、MIS1表层水温都较低.温跃层在MIS5与MIS1最浅,MIS9其次.主要表现在浮游有孔虫深层高营养种的含量增高,表明上升流增强.间冰期的低水温很可能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影响所致,当然表层盐度由于多雨而降低也可能影响到间冰期的水温估算.冰期时较高的表层水温,喜暖高盐型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大量繁殖,说明冰期时南部海区受来自北部强冬季风的制约使上升流活动减弱,海平面降低后与邻区通道的关闭也造成水体置换明显减弱,可能有淡水盖层发育,最终导致上层海水分层增强和冬季表层水温保持相对较高.晚更新世时期的南海南部由于冰期低海平面造成半封闭的海盆环境和季风变化,是影响其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响应与北部和开放大洋不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期旋回 浮游有孔虫 古水温 季风 南海 MD01-2392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