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氟醚和七氟醚及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罗行 缪长虹 +1 位作者 蒋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69,共6页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导6 h的RLMV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量,RT-PCR半定量法检测ICAM-1水平。结果:1.0 MAC的异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1.0 MAC的七氟醚、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0.05);2.0 MAC的地氟醚对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不同吸入麻醉药物对LPS诱导的RLMVECs VCAM-1的表达作用随浓度上升而下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0 MAC的七氟醚和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分子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毛细血管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麻醉药 吸入/药理学 异氟醚/投药和剂量 醚类/投药和剂量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microRNA与免疫调控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清源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
微小RNA(microRNA)又简称miRNA,是一类长约21~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能与特定的信使RNA靶向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可通过靶向免疫系统中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从而在多个环节上参与调控机体固... 微小RNA(microRNA)又简称miRNA,是一类长约21~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能与特定的信使RNA靶向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可通过靶向免疫系统中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从而在多个环节上参与调控机体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已经发现,miRNA参与调节肿瘤、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相关免疫性疾病。因此miRNA可能成为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一个侯选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原文传递
结核性肉芽肿的代谢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华 《生物医学转化》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结核病仍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结核性肉芽肿是结核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也是结核分枝杆菌Mtb逃避宿主免疫杀伤实现长期存活及潜伏感染的“避难所”。结核分枝杆菌还利用肉芽肿促进其在体内扩散和传播,导致疾病迁延不愈,难以根除。肉芽肿环... 结核病仍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结核性肉芽肿是结核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也是结核分枝杆菌Mtb逃避宿主免疫杀伤实现长期存活及潜伏感染的“避难所”。结核分枝杆菌还利用肉芽肿促进其在体内扩散和传播,导致疾病迁延不愈,难以根除。肉芽肿环境中的代谢级联反应和免疫细胞产生的相关代谢物在疾病进展和诱导抗结核保护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而Mtb可以通过自身毒力因子,靶向宿主关键代谢通路抵抗免疫防御,实现长期存活并伺机增殖促进肉芽肿进展。本文对结核性肉芽肿中Mtb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代谢免疫通路及其调控机制展开论述,为后续靶向肉芽肿发病进程开发新的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性肉芽肿 代谢免疫
下载PDF
结核病免疫机制及疫苗研制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海鹏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2年第1期-,共6页
TB主要是由结核病病原体—— Mtb感染引起的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传染病.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Mtb特有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后,引起大量特异性的细胞因子表达及细胞活性的提... TB主要是由结核病病原体—— Mtb感染引起的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传染病.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Mtb特有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后,引起大量特异性的细胞因子表达及细胞活性的提高.被激活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不仅可以直接吞噬Mtb或Mtb感染的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各种活性分子与抗原提呈来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Mtb在与宿主免疫系统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发展出各种干扰或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如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抑制巨噬细胞的自噬;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等,从而能够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目前,惟一使用的减毒Mtb活疫苗——BCG却缺乏有效性.人们对TB发生机制的认识不足,严重限制了对TB新型高效的抗Mtb疫苗的研发.尽管近年来在新型疫苗研制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目前进入临床状态的候选疫苗已达十几种,但是距离实际应用还任重而道远.按照免疫策略和改进方法,新型疫苗可以分为重组BCG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减毒Mtb疫苗.研发新型疫苗关键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如何筛选到优质的抗原;其次,如何筛选到优质的佐剂以增加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再次如何保证抗原的正确加工和有效提呈;第四,如何增加BCG的免疫记忆;第五,如何进一步降低BCG的毒力;最后,如何对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免疫学 卡介苗 疫苗 亚单位 疫苗 减毒 结核菌苗 佐剂 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