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
被引量:
9
1
作者
惠
永
照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3,共7页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他批判地接受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情感"概念,后者贯穿康德道德哲学的始终。不过在不同时期,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成熟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他批判地接受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情感"概念,后者贯穿康德道德哲学的始终。不过在不同时期,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成熟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主要指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这种敬重感充当了道德的动机。不过围绕道德动机存在着诸多争议,针对情感因素在动机中的作用,也存在理智主义与情感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解释。然而如果将人类的道德状态描述成一个由道德现实到道德理想的渐进而无限的历史进程,那么两种解释都可以被包容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
敬重
动机
理智主义
情感主义
原文传递
情感、认知和意动:康德敬重感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
2
2
作者
惠
永
照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状态。从认知的维度看,敬重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的意识;二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的意识;三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认同的意识。这三层意识伴随着敬重的情感状态并构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绪激荡消退后留存于内心的东西。从意动的维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机,首先在于人性的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意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颠倒,从而我们仍然有机会再将其颠倒过来;其次在于敬重对自爱动机的克服,从而使道德法则的权威向主体显现;最后在于主体对自爱原则和道德法则的重新排序,从而道德法则被选择为行为的动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出于敬重感的强制,而是仍然建基于主体的自主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敬重
情感
认知
意动
原文传递
情感的变奏——康德道德哲学接纳情感的三种方式
3
作者
惠
永
照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258-274,共17页
虽然康德道德哲学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但情感仍然可以通过“变奏”而被接纳进道德哲学之中。情感进行变奏从而进入康德道德哲学的方式有三种:由理性而生发,由义务而纯化和由目的而升华。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情...
虽然康德道德哲学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但情感仍然可以通过“变奏”而被接纳进道德哲学之中。情感进行变奏从而进入康德道德哲学的方式有三种:由理性而生发,由义务而纯化和由目的而升华。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敬重和道德愉悦这类智性的道德情感由理性自身而生发,爱和同情等经验性的道德情感通过成为德性义务而获得纯粹化,美和激情等自然情感基于道德目的论也获得了道德上的某种承认,因而由目的而得以升华。然而情感的道德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自然情感,自然情感也并不能够被道德情感所取代,自然情感服务于人的幸福,道德情感服务于人的德性,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人生两个相对独立但都极其重要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情感
道德情感
情感的变奏
敬重
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性限度内的同情——论康德同情的义务
4
作者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38-50,301,302,共15页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同情被看作一项基于人性的特殊的、有条件的义务。通过区分“实践的人性”和“感性的人性”,同情的义务被限定在了互相传达情感的能力和意志上,为此就要培养我们同情的自然情感,将我们对他人苦难的反应从一种自然...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同情被看作一项基于人性的特殊的、有条件的义务。通过区分“实践的人性”和“感性的人性”,同情的义务被限定在了互相传达情感的能力和意志上,为此就要培养我们同情的自然情感,将我们对他人苦难的反应从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同情提升为一种道德的同情。康德将同情看作促进实际的和理性的仁慈的手段,这意味着一方面同情的义务是促进“爱的义务”中的“慈善的义务”的手段,另一方面同情的义务也是一个具有自己内容的独立义务,即要我们积极主动地走近他人,理解他人的状态,而不要自我孤立,与他人相隔离;与此同时,要积极地传达情感,而不要对他人的苦难冷漠待之。虽然康德本身有众多“反同情”的发言,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发言旨在强调同情情感中的自主性,因而是在倡导一种理性限度内的同情,而非对他人无动于衷的冷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实践的人性
感性的人性
敏感性
不动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德切身与性格生成——论康德的“道德愉悦”
被引量:
2
5
作者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康德的伦理学并不拒斥道德愉悦,被康德认可的道德愉悦是一种智性的、实践的愉悦。从愉悦与欲求的关系上看,道德愉悦不是作为欲求的原因而先于欲求,而是作为欲求的结果而后于欲求;从愉悦的内容上看,道德愉悦是由德行带来的自我满足,居于...
康德的伦理学并不拒斥道德愉悦,被康德认可的道德愉悦是一种智性的、实践的愉悦。从愉悦与欲求的关系上看,道德愉悦不是作为欲求的原因而先于欲求,而是作为欲求的结果而后于欲求;从愉悦的内容上看,道德愉悦是由德行带来的自我满足,居于感性的幸福和上帝的至福之间。道德愉悦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愉悦使道德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直观化,有限的道德主体由此认识到道德与自己的切身相关性;另一方面,道德愉悦能够增进主体对道德的理性兴趣,稳固主体的道德意向,增强主体的德性力量,最终促进道德主体形成一种既愉悦又有德的稳定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愉悦
自我满足
切身性
性格
原文传递
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意义与困境
被引量:
1
6
作者
惠
永
照
郭景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7,共5页
社会工作诞生于现代社会之中,社会工作及其对象——案主产生的可能性机制内蕴于现代性。现代性将自身客体化为案主,而社会工作等人文科学牵涉案主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展示与描绘的过程。社会工作是现代性的一个隐喻,现代性的困境同样...
社会工作诞生于现代社会之中,社会工作及其对象——案主产生的可能性机制内蕴于现代性。现代性将自身客体化为案主,而社会工作等人文科学牵涉案主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展示与描绘的过程。社会工作是现代性的一个隐喻,现代性的困境同样也构筑了社会工作的困境,社会工作何以在助人之时不会束缚人,这是社会工作一直无法回避的质疑,社会工作面对这一质疑和挑战,应当拥有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社会工作
案主
诞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康德实践判断中的想象力
被引量:
1
7
作者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3,共7页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想象力是一种兼具直观和综合、接受性和自发性、再生性和生产性的自由的创造能力,它在康德的理论判断、审美判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拒绝了想象力及其图型在实践判断中的居间角色,...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想象力是一种兼具直观和综合、接受性和自发性、再生性和生产性的自由的创造能力,它在康德的理论判断、审美判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拒绝了想象力及其图型在实践判断中的居间角色,转而用知性的模型作为沟通道德法则和具体行为的桥梁。虽然想象力在实践判断中不再发挥中介作用,但是在实践判断中仍然有想象力的综合活动,而且在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的象征关系以及准则普遍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判断力
图型
模型
象征
原文传递
论康德的“实践的爱”
被引量:
2
8
作者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1,共6页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观上的体验,但"什么是实践的爱"这一问题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学者对实践的爱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完全切中实践的爱的内涵。康德把实践的爱定义为善意的准则,而善意应当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悦三个部分构成,所以实践的爱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我们的善行中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病理学的爱
实践的爱
善意
善行
原文传递
康德道德哲学对直观的拒斥和运用
9
作者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15年第1期33-45,共13页
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的。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的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的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
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的。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的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的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的"德性义务的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律、社会和公民:法治的三重基础——基于对柏拉图《克力同》的分析
10
作者
惠
永
照
《唐都学刊》
2017年第1期47-51,共5页
法治社会的建立和维护依赖于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法律、社会和公民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构建起来的,其中公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和对法律的自愿服从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决定着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一个秩序良好社会的建立和维护。...
法治社会的建立和维护依赖于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法律、社会和公民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构建起来的,其中公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和对法律的自愿服从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决定着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一个秩序良好社会的建立和维护。《克力同》是柏拉图早期的一篇对话,它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守法的榜样。在对《克力同》的分析以及对古代希腊与现代社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对于当前法治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克力同》
法律
社会
公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被引量:
1
11
作者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18年第1期3-46,238-239,共45页
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
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蚯蚓发光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2
作者
吴自荣
惠
永
照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79-480,487,共3页
发光蚯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Wampler研究了蚯蚓发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Mulkerrin等还分离纯化了发光蚯蚓的荧光酶,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于蚯蚓发光体系可用于许多生化分析,因而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首次报道从我国无...
发光蚯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Wampler研究了蚯蚓发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Mulkerrin等还分离纯化了发光蚯蚓的荧光酶,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于蚯蚓发光体系可用于许多生化分析,因而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首次报道从我国无锡发现的发光蚯蚓,并从其体液中提取荧光素酶粗提取物,在体外重新组成新的发光体系。研究了这一发光体系的性质,并对蚯蚓发光反应机制和可能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生物发光
荧光素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休谟道德普遍化的困境与康德式回应
13
作者
惠
永
照
《唐都学刊》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休谟的伦理学将道德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为了克服情感的私人性,休谟引入了“同情”和“明智的观察者”来探寻道德的普遍化,最终用来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道德感,而是建立在同情之上的“明智的观察者”的道德感。但通...
休谟的伦理学将道德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为了克服情感的私人性,休谟引入了“同情”和“明智的观察者”来探寻道德的普遍化,最终用来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道德感,而是建立在同情之上的“明智的观察者”的道德感。但通过“明智的观察者”所达到的普遍立场并不能真正解决情感的不可普遍化与道德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康德早年的伦理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也曾将道德建立在某种情感之上,但对道德客观普遍性的寻求使康德疏远了情感主义而走向了理性主义,并最终在先验的层面上建立起了道德的普遍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道德感
同情
明智的观察者
普遍化
康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发光小蚯蚓的观察及研究
14
作者
许智芳
杨林
惠
永
照
《生物学通报》
1988年第9期11-11,4,共2页
1987年1月,在无锡县华庄镇发现了一种可以发光的小蚯蚓(属于巨蚓科、棘蚓亚科),现将对其发光现象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发光小蚯蚓的生态环境发光小蚯蚓生活在阳暗、潮湿和腐殖质含量极为丰富的土壤中.
关键词
发光现象
研磨处理
双氧水
过氧化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
被引量:
9
1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及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12&ZD12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他批判地接受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情感"概念,后者贯穿康德道德哲学的始终。不过在不同时期,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成熟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主要指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这种敬重感充当了道德的动机。不过围绕道德动机存在着诸多争议,针对情感因素在动机中的作用,也存在理智主义与情感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解释。然而如果将人类的道德状态描述成一个由道德现实到道德理想的渐进而无限的历史进程,那么两种解释都可以被包容在其中。
关键词
道德情感
敬重
动机
理智主义
情感主义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情感、认知和意动:康德敬重感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
2
2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康德伦理学中的敬重思想研究”(编号2020BZX01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状态。从认知的维度看,敬重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的意识;二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的意识;三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认同的意识。这三层意识伴随着敬重的情感状态并构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绪激荡消退后留存于内心的东西。从意动的维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机,首先在于人性的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意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颠倒,从而我们仍然有机会再将其颠倒过来;其次在于敬重对自爱动机的克服,从而使道德法则的权威向主体显现;最后在于主体对自爱原则和道德法则的重新排序,从而道德法则被选择为行为的动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出于敬重感的强制,而是仍然建基于主体的自主性之中。
关键词
康德
敬重
情感
认知
意动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B516.31
原文传递
题名
情感的变奏——康德道德哲学接纳情感的三种方式
3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258-274,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康德道德心理学研究”(22BZX07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虽然康德道德哲学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但情感仍然可以通过“变奏”而被接纳进道德哲学之中。情感进行变奏从而进入康德道德哲学的方式有三种:由理性而生发,由义务而纯化和由目的而升华。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敬重和道德愉悦这类智性的道德情感由理性自身而生发,爱和同情等经验性的道德情感通过成为德性义务而获得纯粹化,美和激情等自然情感基于道德目的论也获得了道德上的某种承认,因而由目的而得以升华。然而情感的道德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自然情感,自然情感也并不能够被道德情感所取代,自然情感服务于人的幸福,道德情感服务于人的德性,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人生两个相对独立但都极其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
自然情感
道德情感
情感的变奏
敬重
爱
Keywords
natural emotion
moral emotion
variation of emotion
respect
love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性限度内的同情——论康德同情的义务
4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38-50,301,302,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康德道德心理学研究”(项目编号:22BZX07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同情被看作一项基于人性的特殊的、有条件的义务。通过区分“实践的人性”和“感性的人性”,同情的义务被限定在了互相传达情感的能力和意志上,为此就要培养我们同情的自然情感,将我们对他人苦难的反应从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同情提升为一种道德的同情。康德将同情看作促进实际的和理性的仁慈的手段,这意味着一方面同情的义务是促进“爱的义务”中的“慈善的义务”的手段,另一方面同情的义务也是一个具有自己内容的独立义务,即要我们积极主动地走近他人,理解他人的状态,而不要自我孤立,与他人相隔离;与此同时,要积极地传达情感,而不要对他人的苦难冷漠待之。虽然康德本身有众多“反同情”的发言,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发言旨在强调同情情感中的自主性,因而是在倡导一种理性限度内的同情,而非对他人无动于衷的冷漠。
关键词
同情
实践的人性
感性的人性
敏感性
不动心
Keywords
Sympathy
Humanitas Practica
Humanitas Aesthetica
Sensitivity
Apa-thy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德切身与性格生成——论康德的“道德愉悦”
被引量:
2
5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0BZX01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ZZJH-208)。
文摘
康德的伦理学并不拒斥道德愉悦,被康德认可的道德愉悦是一种智性的、实践的愉悦。从愉悦与欲求的关系上看,道德愉悦不是作为欲求的原因而先于欲求,而是作为欲求的结果而后于欲求;从愉悦的内容上看,道德愉悦是由德行带来的自我满足,居于感性的幸福和上帝的至福之间。道德愉悦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愉悦使道德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直观化,有限的道德主体由此认识到道德与自己的切身相关性;另一方面,道德愉悦能够增进主体对道德的理性兴趣,稳固主体的道德意向,增强主体的德性力量,最终促进道德主体形成一种既愉悦又有德的稳定性格。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愉悦
自我满足
切身性
性格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意义与困境
被引量:
1
6
作者
惠
永
照
郭景萍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
出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7,共5页
文摘
社会工作诞生于现代社会之中,社会工作及其对象——案主产生的可能性机制内蕴于现代性。现代性将自身客体化为案主,而社会工作等人文科学牵涉案主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展示与描绘的过程。社会工作是现代性的一个隐喻,现代性的困境同样也构筑了社会工作的困境,社会工作何以在助人之时不会束缚人,这是社会工作一直无法回避的质疑,社会工作面对这一质疑和挑战,应当拥有信心。
关键词
现代性
社会工作
案主
诞生
Keywords
modernity
social work
case subject
birth
分类号
C916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康德实践判断中的想象力
被引量:
1
7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26)
文摘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想象力是一种兼具直观和综合、接受性和自发性、再生性和生产性的自由的创造能力,它在康德的理论判断、审美判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拒绝了想象力及其图型在实践判断中的居间角色,转而用知性的模型作为沟通道德法则和具体行为的桥梁。虽然想象力在实践判断中不再发挥中介作用,但是在实践判断中仍然有想象力的综合活动,而且在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的象征关系以及准则普遍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关键词
想象力
判断力
图型
模型
象征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康德的“实践的爱”
被引量:
2
8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ZX07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ZX008)
文摘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观上的体验,但"什么是实践的爱"这一问题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学者对实践的爱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完全切中实践的爱的内涵。康德把实践的爱定义为善意的准则,而善意应当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悦三个部分构成,所以实践的爱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我们的善行中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关键词
康德
病理学的爱
实践的爱
善意
善行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康德道德哲学对直观的拒斥和运用
9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德国哲学》
2015年第1期33-45,共13页
文摘
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的。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的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的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的"德性义务的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
关键词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Keywords
Intuition Morality
Schema
Analogy
Symbol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律、社会和公民:法治的三重基础——基于对柏拉图《克力同》的分析
10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唐都学刊》
2017年第1期47-51,共5页
文摘
法治社会的建立和维护依赖于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法律、社会和公民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构建起来的,其中公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和对法律的自愿服从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决定着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一个秩序良好社会的建立和维护。《克力同》是柏拉图早期的一篇对话,它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守法的榜样。在对《克力同》的分析以及对古代希腊与现代社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对于当前法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柏拉图
《克力同》
法律
社会
公民
Keywords
Plato
Crito
law
society
citizen
分类号
B502.23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被引量:
1
11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德国哲学》
2018年第1期3-46,238-239,共45页
文摘
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关键词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Keywords
Reason
Feeling
Incentive
Limited Rational Being
Moral Teleology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蚯蚓发光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2
作者
吴自荣
惠
永
照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无锡市新安中学
出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79-480,487,共3页
文摘
发光蚯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Wampler研究了蚯蚓发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Mulkerrin等还分离纯化了发光蚯蚓的荧光酶,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于蚯蚓发光体系可用于许多生化分析,因而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首次报道从我国无锡发现的发光蚯蚓,并从其体液中提取荧光素酶粗提取物,在体外重新组成新的发光体系。研究了这一发光体系的性质,并对蚯蚓发光反应机制和可能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蚯蚓
生物发光
荧光素酶
分类号
Q959.193 [生物学—动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休谟道德普遍化的困境与康德式回应
13
作者
惠
永
照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康德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继承与超越关系研究”(2020-ZZJH-208)阶段性成果。
文摘
休谟的伦理学将道德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为了克服情感的私人性,休谟引入了“同情”和“明智的观察者”来探寻道德的普遍化,最终用来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道德感,而是建立在同情之上的“明智的观察者”的道德感。但通过“明智的观察者”所达到的普遍立场并不能真正解决情感的不可普遍化与道德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康德早年的伦理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也曾将道德建立在某种情感之上,但对道德客观普遍性的寻求使康德疏远了情感主义而走向了理性主义,并最终在先验的层面上建立起了道德的普遍必然性。
关键词
休谟
道德感
同情
明智的观察者
普遍化
康德
Keywords
Hume
moral sense
sympathy
sensible observer
universalization
Kant
分类号
B561.29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8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发光小蚯蚓的观察及研究
14
作者
许智芳
杨林
惠
永
照
机构
南京大学生物学系
无锡县新安中学
出处
《生物学通报》
1988年第9期11-11,4,共2页
文摘
1987年1月,在无锡县华庄镇发现了一种可以发光的小蚯蚓(属于巨蚓科、棘蚓亚科),现将对其发光现象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发光小蚯蚓的生态环境发光小蚯蚓生活在阳暗、潮湿和腐殖质含量极为丰富的土壤中.
关键词
发光现象
研磨处理
双氧水
过氧化氢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
惠
永
照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9
原文传递
2
情感、认知和意动:康德敬重感的三个维度
惠
永
照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3
情感的变奏——康德道德哲学接纳情感的三种方式
惠
永
照
《哲学评论》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理性限度内的同情——论康德同情的义务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道德切身与性格生成——论康德的“道德愉悦”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原文传递
6
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意义与困境
惠
永
照
郭景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康德实践判断中的想象力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原文传递
8
论康德的“实践的爱”
惠
永
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原文传递
9
康德道德哲学对直观的拒斥和运用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法律、社会和公民:法治的三重基础——基于对柏拉图《克力同》的分析
惠
永
照
《唐都学刊》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惠
永
照
《德国哲学》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蚯蚓发光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吴自荣
惠
永
照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休谟道德普遍化的困境与康德式回应
惠
永
照
《唐都学刊》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对发光小蚯蚓的观察及研究
许智芳
杨林
惠
永
照
《生物学通报》
198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