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礼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
作者 《河北学刊》 200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关键词 礼学 经学 三礼
下载PDF
荀子礼论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53,共6页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传统礼制的维卫和依恋。苟子的礼论已完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论 研究 文化意蕴 制度规范 日常形为规范
下载PDF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被引量:6
3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先秦时期,儒学基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文化”。到汉代,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儒学突破原有形态,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用“社会化”来概括汉代儒学的这种变迁。所谓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推动下,儒家知识... 先秦时期,儒学基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文化”。到汉代,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儒学突破原有形态,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用“社会化”来概括汉代儒学的这种变迁。所谓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推动下,儒家知识分子及儒生化的官吏通过教育、教化的手段,将儒学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生活模式。这一文化进程不仅对儒学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传统思想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国家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今日所称的“儒教中国”就是汉代儒学社会化的结果。以前,学术界对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与国家政治的结合注意较多,相对忽视了儒学对社会生活的浸润.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些探讨,请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儒学 社会化 后汉书 《孝经》 儒学教育 社会成员 社会生活 礼仪规范 《论语》 白虎通义
原文传递
求实、力行、功利与包容——论荀子理性精神对燕赵文化的影响
4
作者 许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5-14,共10页
燕赵文化的理性精神之内核源自先秦的荀子学说,并得到后世燕赵思想家的认同、提倡和维卫。它涵盖了求实精神、力行精神、功利精神和包容精神等多元价值取向。求实精神主要体现在认识论方面,它是一种客观世界可知论的立场和实证的态度;... 燕赵文化的理性精神之内核源自先秦的荀子学说,并得到后世燕赵思想家的认同、提倡和维卫。它涵盖了求实精神、力行精神、功利精神和包容精神等多元价值取向。求实精神主要体现在认识论方面,它是一种客观世界可知论的立场和实证的态度;力行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行观上,它反对与现实无关、不能付诸实践的理论思维活动,坚持把“行”作为学习知识的根本途径和归宿;功利精神主要体现为学术价值取向,燕赵学人历来重视学术的社会功能,主张通经致用;面对不同思想学派和文化观念,燕赵思想家多秉持兼容并包、综合创新的学术立场,展现了燕赵文化的包容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燕赵文化 理性精神
下载PDF
论儒道“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6
5
作者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5-69,共5页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其说来自神秘的自然的威慑,不如说来自人类对自身逼近死亡的不可逆转的命运的失望。跨越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之间的巨壑鸿沟,从而超迈死亡大限,是天人合一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这种随人类一同诞生的生命本能和贯穿于人类全部活动的潜在目标,在儒家、道家哲学中有突出的然而又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 生命哲学 儒道 儒家 道家 人的生命 庄子 灵魂不死 天地 个体生命
下载PDF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新探 被引量:3
6
作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关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旨趣 ,一般认为是争官学地位 ,并归结为争博士一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本文提出 ,这一点并不是古文学者向今文经学发难的根本理由 ,维护学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格局 ,保持经学在政治生活中的独断权威 ,才是今古文经... 关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旨趣 ,一般认为是争官学地位 ,并归结为争博士一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本文提出 ,这一点并不是古文学者向今文经学发难的根本理由 ,维护学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格局 ,保持经学在政治生活中的独断权威 ,才是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实质。关于今古文经学的分歧 ,传统看法是两派对孔子和五经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本文认为 ,在尊奉孔子、崇拜五经等经学基本立场上双方并无原则分歧。文章重点从经典的字体、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治学宗旨 字体 内容 孔子思想 学术争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性实践精神 被引量:3
7
作者 《兰州学刊》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精神 道德修养 经世致用
下载PDF
礼与法:二程重构政治秩序的双重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敦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二程礼学思想继承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主张将礼的原则精神和制度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实现礼在改造现实社会秩序时的政治功用。同时,二程既注重礼治教化,又高度重视刑罚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避免社会动荡和危机时发挥的强制性... 二程礼学思想继承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主张将礼的原则精神和制度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实现礼在改造现实社会秩序时的政治功用。同时,二程既注重礼治教化,又高度重视刑罚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避免社会动荡和危机时发挥的强制性作用。在二程的政治哲学中,一方面提出了"礼治本于人性"的哲理化主张,从人的天性入手解决礼治的内在基础问题,进而逐步使"礼"由一种外在的仪式升华为本己的、内在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礼与法之间的紧张关系转化为教化为本、刑政为辅的主次关系。由此,二程的政治哲学在实践层面完成了礼与法的动态结合,在国家政治运作过程中时时处处彰显着礼法之间的体用关系,成为后来影响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礼治 法治 政治秩序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 被引量:2
9
作者 《管子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7-61,共5页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 人文精神 礼乐文化
下载PDF
宋代学者对《周礼》的争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子学刊》 2001年第4期60-66,共7页
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真伪及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尊信者认为 ,《周礼》为周公遗制 ,是最完备的治国大典 ,可以用之万世 ;怀疑者认为 ,《周礼》为刘歆傅会而成 ,内容荒诞不经 ,不符合上古社会 ,实为祸乱天下之典 ;折中者认为 ,《周... 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真伪及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尊信者认为 ,《周礼》为周公遗制 ,是最完备的治国大典 ,可以用之万世 ;怀疑者认为 ,《周礼》为刘歆傅会而成 ,内容荒诞不经 ,不符合上古社会 ,实为祸乱天下之典 ;折中者认为 ,《周礼》非纂于一人一时 ,其中既有周公旧章 ,又有后人陆续搀入的内容 ,还有学者认为《冬官》并未遗失。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周礼》不能推行于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周礼》 经学 拆衷说 尊信说 怀疑说 《冬官》不亡说 《周礼》不行于世说
下载PDF
仪式的意义——宋代学者论礼的起源与内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2,共8页
宋代学者在哲学层面重新阐发了礼的历史根源和价值根基。首先,礼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心性本体是礼的内在根源,礼是心性本体的外在形式。其次,礼的内涵有着三个层面:天理本体,天理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全部规范的总合。
关键词 宋代 礼仪 礼义 天理
下载PDF
试论儒学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12
作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147,共7页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儒学 黄老之学 统治思想
下载PDF
荀子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荀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荀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礼治 理学
下载PDF
陆九渊心学特征探究
14
作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5期13-16,共4页
一、心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学术界普遍认为,陆九渊所讲的心,“是与物质相对待的精神,与客观相对待的主观,和客体相对待的主体。”(王茂《论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载《论宋明理学》一书) 考察陆九渊的有关论述,上述结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 一、心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学术界普遍认为,陆九渊所讲的心,“是与物质相对待的精神,与客观相对待的主观,和客体相对待的主体。”(王茂《论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载《论宋明理学》一书) 考察陆九渊的有关论述,上述结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在陆九渊看来,作为哲学范畴的“心”不是人的(尤其不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意识或观念,而是一种先天的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独立自存的伦理实体。他说,“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以下凡引出此书只注页码)“四端者,即此心也,”(第149页)“仁,人心也。”(第232页)所谓“本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宋明理学 本心 唯心主义 宇宙万物 主观感觉 封建伦理道德 客观主义 道德规范
下载PDF
宋代礼治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6-41,共6页
在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 ,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 ,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 ,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 :以道德为内容 ,以教化为手段 ,培养百姓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在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 ,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 ,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 ,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 :以道德为内容 ,以教化为手段 ,培养百姓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遵守法度禁令的自觉性 ,从而消除社会动乱的根源。而刑罚也是推行道德教化的强制性手段。宋儒以礼治本于人性、刑政出自德礼的思想重建了传统儒家礼治论的形上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守法 社会动乱 刑罚 社会秩序 体用关系 道德 形上学 宋儒 儒家
下载PDF
“忠恕”之道与孔子思想体系刍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6期88-92,110,共6页
“忠恕”之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内在联结的纽带。然而,以往人们孤立地看待孔子的忠恕思想:或认为忠恕是仁的具体条目;或认为忠恕等于仁。这些看法把忠恕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内,缺乏对其内部结构及其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关系的剖析和阐释。... “忠恕”之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内在联结的纽带。然而,以往人们孤立地看待孔子的忠恕思想:或认为忠恕是仁的具体条目;或认为忠恕等于仁。这些看法把忠恕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内,缺乏对其内部结构及其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关系的剖析和阐释。有鉴于此,本文把忠恕之道判分为三个层面:道德论、方法论、本体论。通过层层剖剥,揭出忠恕之道的内在结构,站在它所达到的哲学高度,对孔子思想体系作一总体把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体系 三个层面 道德领域 孟子 道德论 道德规范 社会规范 荀子 论语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同情的了解与批判的超越——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宗桂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37-139,共3页
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洪流中,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西化派的自由主义构成了最有影响的三大思潮。这一点足以使现代新儒学有资格成为不容忽视的世纪性思想遗产。不仅如此,自7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迅速发展,开辟了一条被一些人... 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洪流中,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西化派的自由主义构成了最有影响的三大思潮。这一点足以使现代新儒学有资格成为不容忽视的世纪性思想遗产。不仅如此,自7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迅速发展,开辟了一条被一些人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中国现代化进程 同情的了解 政区体系 马克思主义 现代新儒家 “中体西用” 综合创新论 中国社会现代化 当代中国
下载PDF
性恶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18
作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0-55,共6页
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性恶论既是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性论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和生长点。性恶论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它人人人的本性出发,论证... 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性恶论既是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性论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和生长点。性恶论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它人人人的本性出发,论证了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性恶论为明清之际中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提供了理论武器,是中国早期个人主义思潮的思想源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中国古代文化 人性论思想 封建专制主义 宋明理学 气质之性 性善论 董仲舒 天地之性 启蒙思想家
下载PDF
汉代儒学的法典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义特别是《春秋》经义被视为一代大法,具有超乎法律之上的权威地位,支配了汉代的法律生活和政治生活。随着经学政治作用的提高,统治者加强了对经学的控制。宣帝在石渠阁会议上"称制临决",不仅促进了经义...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义特别是《春秋》经义被视为一代大法,具有超乎法律之上的权威地位,支配了汉代的法律生活和政治生活。随着经学政治作用的提高,统治者加强了对经学的控制。宣帝在石渠阁会议上"称制临决",不仅促进了经义的统一,还促进了儒学经义向具体的典章制度、礼义规范的转化,从这种意义上说,石渠阁会议堪称是一次制宪会议。《白虎通义》的结论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由汉章帝亲自裁定,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因此,它对人们思想行为的约束具有法典的性质和效力。皇权与经学通过长期的双向互动,终于使儒学由一种思想学说转化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也使皇权由单纯的政治权威变成思想权威。皇帝对经义的干涉和裁定,使经典的权威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和肯定;而王权肯定的经义不再单纯是一种经说,而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了法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儒学 法典化 《白虎通义》
下载PDF
名教的衰落与复兴——论宋代礼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被引量:1
20
作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20,共6页
宋代礼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有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两个方面。历史背景指宋代以前的思想文化潮流及其对礼学的影响,主要是魏晋以来玄学和佛教对儒家名教的冲击与挑战。现实背景指宋代理学思潮及其对礼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 宋代礼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有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两个方面。历史背景指宋代以前的思想文化潮流及其对礼学的影响,主要是魏晋以来玄学和佛教对儒家名教的冲击与挑战。现实背景指宋代理学思潮及其对礼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理学的兴起为儒家礼教的复兴营造了思想舆论氛围;二是理学为传统的礼仪形式重新确立了形上学基础;三是理学的学风对礼学尤其是礼经学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礼学 理学 名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