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潘美慧 宋春晖 +3 位作者 李吉均 张军 张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8-585,共8页
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孙家剖面的第17~20层古土壤、下山剖面的第79~82层古土壤)微形态、粒度、碳酸钙含量、Rb/Sr、CIW、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中新世古土壤发育强度普遍高于当地现代土壤,其中早中新世中... 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孙家剖面的第17~20层古土壤、下山剖面的第79~82层古土壤)微形态、粒度、碳酸钙含量、Rb/Sr、CIW、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中新世古土壤发育强度普遍高于当地现代土壤,其中早中新世中晚期古土壤发育程度相对较弱,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森林草原型褐土-碳酸盐褐土,成壤时期气候为湿润-半湿润,指示亚洲季风可能在早中新世中晚期已经出现,强度较弱,但仍高于现代当地季风强度;中中新世古土壤发育程度强,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淋溶型褐土至棕壤,成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说明中中新世夏季风可能已很强盛,并且明显高于现在当地季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地区 古土壤 微形态 古环境
下载PDF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常婧 +2 位作者 耿豪鹏 胡小飞 潘保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25-1932,共8页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孢粉传播 干旱区 黑河中游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下载PDF
甘肃秦安崖湾剖面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军 颉光普 +4 位作者 李吉均 宋春晖 赵志军 王修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4-621,共8页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确认秦安县城西北部约15.5km郭嘉镇附近的崖湾剖面属于新近系沉积,其沉积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共37层),并于第二段的23层(褐红色砂质泥岩层)和28层(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三趾马动物群,共包含有5目10科11属13种。其中上化石层(第28层)三趾马动物群主要代表性属种有Hipparion chiai,H.weihoense,H.fossatum,H.plocodus,Acerorhinus fuguensis,Chilotherium wimani,Ch.habereri,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Palaeotragus microdon等,其化石组合时代大致与府谷喇嘛沟动物群和临夏盆地大深沟动物群相当,时代可能为保德期早期,相当于欧洲MN11。下化石层(第23层)哺乳类可能为晚中新世灞河期晚期,相当于欧洲MN10。由下本地区正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青藏高原区的过渡区,因此,崖湾剖面上化石层动物群代表了晚中新世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与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之间过渡区域的三趾马动物群面貌,其化石组合特征反映出当时该区可能属于亚热带稀树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气候相对较为适宜,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的。该区具有过渡性质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境内的分异与东西演化、确定该区地层年代以及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动物群 生态环境 晚中新世 崖湾剖面 秦安
下载PDF
兰州西津黄土色度指标记录的第四纪气候演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沈曼丽 张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9-817,共9页
为了更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历史,选取已建立可靠年代的兰州黄河南岸西津黄土钻孔剖面为研究载体,应用CM-700D型分光测色计对等间距取样的417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过去2.2 Ma的兰州地区色度指标记录序列。结合... 为了更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历史,选取已建立可靠年代的兰州黄河南岸西津黄土钻孔剖面为研究载体,应用CM-700D型分光测色计对等间距取样的417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过去2.2 Ma的兰州地区色度指标记录序列。结合剖面已有其他古气候代用指标,与周边已有记录及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2.2 Ma以来兰州地区气候演化整体呈现阶段性逐渐冷干化趋势,可能反映了全球第四纪气候长期变冷的影响。此外,在1.24 Ma和0.43 Ma左右经历了两次重要气候事件,1.24 Ma事件之后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同时发生了增强,与“昆黄运动”起始时间一致,表明该事件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驱动;而0.43 Ma事件则是对全球中布容气候转型事件(MBE)的响应。因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双重调控,二者对不同气候事件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西津黄土 色度 第四纪 气候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战方 张军 +5 位作者 宋春晖 李吉均 刘佳 刘善品 彭廷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78,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该区下山剖面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TOC含量变化特征,揭示该区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17.02~12.26Ma时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该区下山剖面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TOC含量变化特征,揭示该区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17.02~12.26Ma时期降水较多,气候相当暖湿;12.26~10.92Ma时期气候相对冷湿;10.92~8.50Ma时期降水减少,气候相对冷干;8.50~7.05Ma时期气候相对暖湿;7.05~6.05Ma时期气候相对冷干。其中12.26~10.92Ma气候相对冷湿,与全球降温有关。10.92~8.50Ma时期沉积物碳酸盐中δ18 O较10.92Ma之前偏重1.5‰,可能由于10.92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到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高度,阻遏了西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携带湿润气流到达或很少到达该区域。7.05Ma以来气候相对冷干,代表亚洲内陆干旱化开始形成。这些为深入理解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隆升历史、亚洲内陆干旱化及该区域的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天水盆地
下载PDF
中原地区荥阳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6
作者 刘畅 冯兆东 +2 位作者 冉敏 裴宏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1-2279,共19页
为进一步理解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变化的时空特征,特别是中原地区全新世EASM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本文基于荥阳盆地湖相-湿地相剖面的正构烷烃和沉积学指标(粒度和总有机碳),重建了荥阳盆地~17.8 ca... 为进一步理解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变化的时空特征,特别是中原地区全新世EASM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本文基于荥阳盆地湖相-湿地相剖面的正构烷烃和沉积学指标(粒度和总有机碳),重建了荥阳盆地~17.8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重建结果表明,~17.8-~11.7 cal ka BP是草原环境下的黄土状堆积阶段。~11.7-~8.5 cal ka BP为湿地沉积时段,是森林和湿地扩展的时期。~8.5-~2.8 cal ka BP为湖泊存在时段,木本植物和水生植物丰度达到最高后波动降低。~2.8-~2.4 cal ka BP为湿地存在阶段,菌藻类和/或微生物、沉水浮游植物的烷烃贡献量很大。~2.4-~1.1 cal ka BP为草原环境下的黄土沉积时段。本文进一步基于荥阳盆地长链正构烷烃的平均碳链长(ACL_(27-33),简称ACL)和C_(27+29)/C_(31+33)比值,结合渑池盆地木本花粉百分含量和禾本科/(蒿属+藜科)比值,重建了中原地区全新世以来湿度变化,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指黄河以北地区)的全新世湿度序列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的干旱时段(~7.0-~4.0 cal ka BP或~8.0-~5.0 cal ka BP)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期的干旱时段基本对应。这一时段的干旱对应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强度的较低值(即La Nino态)时段和赤道西太平洋SST较高温时段。控制上述EASM影响区的中国中部地区全新世湿度空间格局的主要机制可能是ENSO状态以及由ENSO调控的亚热带西太平洋高压(WPSH)的南北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阳盆地 正构烷烃 全新世 东亚夏季风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原文传递
洛阳盆地的4.2 ka BP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亮 冯兆东 +5 位作者 冉敏 李开封 李洪彬 刘畅 张样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562,共17页
在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的影响下,世界主要文明和中国境内大部分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断层或崩溃,但中国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却支持了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传承和成功转型,使中国文明得以一脉相承.为探究洛阳盆地这一时期的环境状... 在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的影响下,世界主要文明和中国境内大部分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断层或崩溃,但中国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却支持了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传承和成功转型,使中国文明得以一脉相承.为探究洛阳盆地这一时期的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基于HZ-1湿地剖面孢粉分析及磁化率和粒度等指标的分析,本文重建了洛阳盆地4990~3890 cal a BP期间自然环境(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历史.自然环境重建结果显示,4990~4330 cal a BP期间气候较干,灰嘴湿地水较浅;4330~4155 cal a BP期间气候湿润,是灰嘴湿地存在的最盛阶段;4155~3995 cal a BP期间气候变干,灰嘴湿地快速萎缩;3995~3890 cal a BP期间气候短暂变湿后再次转干,发育了一层较薄的强风化层后被黄土覆盖.人类活动强度重建结果表明,4990~4330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较弱;4330~4155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有所增加;4155~3995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3995~3890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再次减弱.用大尺度的视角审视灰嘴记录后,我们发现,在4400~3950 cal a BP时段的亚洲季风减弱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洛阳盆地所在的黄土高原南缘地区确实捕捉到4.2 ka BP气候突变的信号,但二者的干湿状况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弱东亚季风事件较早出现(4400~4100 cal a BP),而黄土高原南缘地区(包括洛阳盆地)的弱东亚季风事件较晚出现(4200~3950 cal a BP).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ENSO由La Ni?a阶段转向El Ni?o阶段有关的赤道太平洋东西方向的热力梯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耦合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4.2 ka BP气候事件 孢粉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渑池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洪彬 冯兆东 +6 位作者 翟秋敏 李开封 石天宇 陈亮 刘畅 张样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0-1246,共17页
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变化的时空特征,特别是全新世东亚季风的进退模式,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基于渑池湖相-湿地剖面的孢粉和沉积学指标(粒度、碳酸钙和总有机碳)的分析资料,重建了渑池盆地18.7 cal ka BP(ka BP... 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变化的时空特征,特别是全新世东亚季风的进退模式,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基于渑池湖相-湿地剖面的孢粉和沉积学指标(粒度、碳酸钙和总有机碳)的分析资料,重建了渑池盆地18.7 cal ka BP(ka BP表示距今千年)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重建结果表明:18.7~14.8 cal ka BP是草原环境下的黄土堆积时段.14.8~6.7 cal ka BP为湖泊存在时段,此时段是一个森林扩展和支持水域及湿地也扩展的时期.6.7~1.2 cal ka BP为湿地时段.此阶段的孢粉经历了3个亚阶段的变化,第一亚阶段(6.7~5.0 cal ka BP):草本花粉显著增加;第二亚阶段(5.0~2.8 cal ka BP):木本花粉显著增加;第三亚阶段(2.8~1.2 cal ka BP):草本花粉显著增加.基于木本花粉百分比和禾本科/(蒿属+藜科)比值重建的湿度序列显示,渑池盆地早全新世较为湿润(10~8 cal ka BP),中全新世前半段(8~5 cal ka BP)最为干旱,中全新世后半段(5~2.8 cal ka BP)最为湿润,晚全新世(2.8~1.2 cal ka BP)较为干旱.本文将中原地区的全新世湿度序列(即MC-1)与以北(中国北方)和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全新世湿度序列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中原地区全新世最干旱时段发生在8.0~5.0 cal ka BP,中国北方全新世最湿润期的时段发生在7.8~5.0 cal ka BP.二者均很好地对应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强度的低值阶段(8.0~5.0 cal ka BP).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干旱期时段(7.0~3.0 cal ka BP)与ENSO强度的低值阶段也大致相对应.控制东亚季风影响下的中国东部全新世湿度空间格局的主要机制是ENSO状态以及由ENSO调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的南北向移动.介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北方之间的中原地区的全新世湿度状况似乎在二者之间摆动:有时候中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起变化(如7.0~3.0 cal ka BP时段),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渑池盆地 孢粉 全新世 东亚季风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炭屑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学文 魏晓 +2 位作者 陈鹏 石天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历史的有效替代性指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炭屑记录,重建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火-植被-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区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5.30~13.60 Ma时期,炭屑总浓度变化范围为59~4324粒·g^(-1),平均浓度为835粒·g^(-1)。炭屑形状以次圆形为主,且几乎所有的炭屑粒径都小于50μm,反映出研究区天然火活动是以乔木植物燃烧的森林火活动为主,主要是区域性火活动。根据炭屑总浓度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分为2个主要阶段。阶段Ⅰ(15.30~14.00 Ma):炭屑总浓度逐步增加,平均浓度为866粒·g^(-1)。其中,阶段Ⅰ又可以细分为3个次要阶段,Ⅰa(15.30~14.38 Ma):炭屑总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693粒·g^(-1);Ⅰb(14.38~14.20 Ma):炭屑总浓度快速减少,平均浓度为1140粒·g^(-1);Ⅰc(14.20~14.0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增加,平均浓度为988粒·g^(-1)。阶段Ⅱ(14.00~13.6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减少,平均浓度为777粒·g^(-1)。(2)孢粉数据重建的研究区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5.30~14.38 Ma时期为开阔的森林植被,湿度较低;14.38~14.00 Ma时期乔木增加,湿度增加;14.00~13.60 Ma时期乔木属种显著减少,湿度降低。(3)经过对比分析,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与乔木类花粉百分比趋势相近,次圆形炭屑浓度趋势与阔叶类植物花粉的百分比趋势显著正相关,认为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的天然火活动与森林植被的盖度(尤其是阔叶林的盖度)有较强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浓度高。此外,通过对比炭屑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盆地 中中新世 炭屑 天然火 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