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153
1
作者 于海波 +1 位作者 王军 刘晓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8,共14页
深入分析渤中凹陷天然气资源基础、低潜山圈闭形成机制、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和天然气保存条件,总结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多套巨厚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在高演化阶段大量生气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 深入分析渤中凹陷天然气资源基础、低潜山圈闭形成机制、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和天然气保存条件,总结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多套巨厚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在高演化阶段大量生气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印支期以来多期次构造演化形成了大规模的深埋低潜山圈闭,郯庐断裂活动形成了多类型储集层,潜山太古界变质岩和古近系孔店组砂砾岩是本区优质储集层。巨厚的超压湖相泥岩与较弱的新构造运动配置形成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渤中19-6气田属于大型特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类型为腐殖-腐泥气和干酪根降解气,具有气层厚度大、气柱高度大、成藏过程先油后气的特征,潜山为块状气藏,孔店组砂砾岩为层状气藏,气藏具有超压源岩多途径强充注、多套常压—弱超压储集层汇聚、厚层超压泥岩盖层保存、天然气超晚期快速成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19-6气田 凝析气 低潜山 变质岩储集层 成藏特征 太古界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基本思想、概念体系及控砂模式 被引量:128
2
作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21,共12页
以渤海海域为例,首次尝试将从"源"到"汇"的研究思路应用到断陷湖盆沉积体系研究中来,提出将沉积物从剥蚀到搬运、堆积的整个沉积动力学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来探讨砂岩的富集机理。在复杂的陆相断陷盆地,一... 以渤海海域为例,首次尝试将从"源"到"汇"的研究思路应用到断陷湖盆沉积体系研究中来,提出将沉积物从剥蚀到搬运、堆积的整个沉积动力学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来探讨砂岩的富集机理。在复杂的陆相断陷盆地,一个砂岩富集区常常都对应一个完整的源-汇时空耦合系统。源-汇时空耦合体系包括有效物源体系、高效汇聚体系和基准面转换体系,其中有效物源体系包括显性物源体系和隐蔽性物源体系,隐蔽性物源体系包含时间上的隐蔽性物源体系和空间上的隐蔽性物源体系,识别隐蔽性物源体系对陆相断陷盆地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效汇聚体系由输砂通道、坡折带、碎屑物质的可容纳空间共同构成;基准面转换体系主要控制了一个层序内砂体发育的时期。渤海海域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盆缘断裂墙角式源-汇体系、盆缘断裂走向斜坡式源-汇体系、盆缘断裂相向消减式源-汇体系、盆缘断裂沟谷式源-汇体系、盆缘走滑断裂源-汇体系、凸起轴向源-汇体系及缓坡沟谷式源-汇体系等7种常见的源-汇时空耦合控砂模式;勘探实践证明,在源-汇时空耦合控砂体系这一认识指导下,大大提高了渤海古近系储层预测成功率,为推动渤海古近系勘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其他类似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和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对其他类似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和储层预测具
下载PDF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4
3
作者 赖维成 +2 位作者 薛永安 于水 程建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6,共4页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古沟谷 构造坡折 残留可容纳空间 储集层预测 古近系 渤海海域
下载PDF
中国陆源碎屑盆地层序地层与储层展布 被引量:52
4
作者 邓宏文 王洪亮 +1 位作者 翟爱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充填样式、展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前陆盆地的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逆冲挠曲变形和负载释放的交替作用,层序展布上表现为极度的不对称;克拉通盆地因地形平坦,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起主要控制作用,层序特征在较大的... 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充填样式、展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前陆盆地的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逆冲挠曲变形和负载释放的交替作用,层序展布上表现为极度的不对称;克拉通盆地因地形平坦,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起主要控制作用,层序特征在较大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断裂不同规模、不同级次的幕式活动控制了陆内裂谷盆地层序各级次旋回的发育,因此,盆地层序往往具有多级旋回的特征;大型坳陷盆地由于水体广阔,层序特征可与被动陆缘类比;山间坳陷盆地的层序发育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气候以及物源等因素的影响;山前断陷盆地的层序发育则主要受走滑拉分作用的控制。上述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盆地的生储盖类型及其配置关系有较大差别。就一般而言,各级次旋回中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是烃源岩发育的位置;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中形成的各类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碎屑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储集层 中国
下载PDF
渤海走滑转换带及其对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9
5
作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8-1560,共13页
渤海海域郯庐走滑断裂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但是长期以来,该带对大中型油气田控制作用不明确.利用覆盖渤海郯庐断裂带的三维地震资料和400多口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与大中型油田形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新... 渤海海域郯庐走滑断裂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但是长期以来,该带对大中型油气田控制作用不明确.利用覆盖渤海郯庐断裂带的三维地震资料和400多口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与大中型油田形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渤海海域发育了多类型、多成因、多级次、多期次的走滑转换带;根据转换带在走滑断裂带中发育的位置,可以将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划分为断边转换带、断间转换、断梢转换带三大类,进一步根据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渤海海域转换带分为S型转换带、叠覆型转换带、双重型转换带、帚状转换带、叠瓦扇型转换带、共轭转换带以及复合转换带7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分为增压型转换带和释压型转换带;根据转换带的规模,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可以分为一级转换带、二级转换带和三级转换带;增压型转换带控制了大型有效圈闭的发育、运移条件通畅等大中型油田基本成藏要素,进而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增压型转换带 释压型转换带 大中型油田 渤海海域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8
6
作者 杜晓峰 +1 位作者 赵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体系的"源-汇"研究集中于沉积事件的触发机制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复杂陆相断陷盆地在储层预测方面创新形成了"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及相应的控砂模式。"源-汇"研究将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应用于古源区恢复与古水系重建中。针对陆相断陷盆地局部物源背景下的"源-汇"系统,潜在剥蚀区的层序地层学精细研究恢复了隐伏物源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化表征与储层的定量预测正在逐步探索之中,建立从源到汇的定量响应关系是最终目的,而在"源-汇"系统定量化约束下的沉积过程模拟,为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重视物源体系研究、定量化储层预测、多学科、多方法融合、过程化与机制化研究,形成工业化应用标准是未来沉积体系"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 物源示踪 时空耦合控砂原理 局部物源 定量化 沉积模拟 大陆边缘盆地 陆相断陷盆地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 被引量:85
7
作者 朱筱敏 董艳蕾 +4 位作者 杨俊生 张琴 李德江 于水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0,共10页
充分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依据层序界面特征,将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东营组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可细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由进积准层序组构成,湖侵体系域主要由退积准... 充分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依据层序界面特征,将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东营组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可细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由进积准层序组构成,湖侵体系域主要由退积准层序组构成,而高位体系域则以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沉积类型主要有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的SEs4-Ek,SEs3和SEs1+2层序中,SEd3,SEd2和SEd1层序则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在各层序的凹陷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常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最后指出最有利的储集区位于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辽西凹陷中部为较有利储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地区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原文传递
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古地貌恢复和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82
8
作者 加东辉 +5 位作者 杨波 杨香华 吴小红 周心怀 滕玉波 赖维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辽东带中南部 古近纪 古地貌 物源供给系统 沉积体系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渤海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7
9
作者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6期365-371,共7页
渤海海域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幕裂陷、多旋回叠加、多成因机制复合的特征,盆地中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尺度、不同产状、不同性质的断层纵横交错和上下叠置,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构造极其复杂而有层次,造就了渤海海域极具特色的坡折类型。根... 渤海海域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幕裂陷、多旋回叠加、多成因机制复合的特征,盆地中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尺度、不同产状、不同性质的断层纵横交错和上下叠置,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构造极其复杂而有层次,造就了渤海海域极具特色的坡折类型。根据坡折带的成因、平面组合样式及控相的差异性,可将渤海海域古近系坡折带划分为伸展型边界断裂坡折带、走滑型边界断裂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基底先存地形坡折带等4种类型,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坡折带是陆相断陷盆地碎屑物质富集的主要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坡折就一定能找到砂体,“山(有效物源)—沟(大型长期侵蚀沟谷)—坡(古坡折带)—面(层序界面)”的有效配置是在坡折处形成砂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成因类型 伸展型边界断裂坡折带 走滑型边界断裂坡折带 沉积坡折带 基底先存地形坡折带 沉积体系 渤海海域 古近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构造格架与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74
10
作者 许效松 +2 位作者 丘东洲 赖维成 周心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辽西凹陷是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的一箕状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2个次凹,岛两侧... 辽西凹陷是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的一箕状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2个次凹,岛两侧沉积相差异明显;轴向上构造格架比横向上复杂,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割。在构造格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在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和5个层序,并详细阐述了每个层序界面的成因、地震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以及每个层序的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在构造与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本区不同层序沉积相古地理,发现各个时期的古地理均呈有规律的分布,即凹陷西部为冲(洪)积扇、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向东为三角洲相和湖相。辽西凹陷中南部沉积相古地理演化受构造面的转换、走滑构造、古地貌、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且4个因素对湖盆沉积作用的制约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效应。不同演化阶段控制因素有主、次之别,其中古气候周期性变化决定湖扩与湖缩,构造是控制有效可容纳空间的关键;基准面以及湖平面的变化不仅决定碎屑物供给率,也是控制湖盆沉积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层序地层格架 凹间链状岛 古地理 辽东湾 辽西凹陷 古近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75
11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3 位作者 吕丁友 魏刚 王桂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 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断裂多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NW向断裂主要与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有关,并与NE向断裂发生了相互剪切作用,共同构成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近EW向断裂可分为两类:大型近EW向断裂带多构成南部地区凸起和凹陷的分界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作用的叠加,在剖面上多表现为铲式主干正断层和浅层走滑分支断层相组合的似花状特征;浅层密集发育的小型近EW向断裂多是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派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新生代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三角洲的发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1
12
作者 姜培海 +2 位作者 武法东 杨波 厉大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88-594,共7页
长期以来 ,受勘探程度的影响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上第三系一直都被认为是河流相沉积 ,缺乏良好的盖层 ,勘探风险较大 ,这一认识束缚了渤海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勘探。随着近年来勘探程度的增强 ,认识到渤海海域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晚第... 长期以来 ,受勘探程度的影响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上第三系一直都被认为是河流相沉积 ,缺乏良好的盖层 ,勘探风险较大 ,这一认识束缚了渤海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勘探。随着近年来勘探程度的增强 ,认识到渤海海域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晚第三纪的主要汇水区之一 ,在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发现了湖相沉积及湖泊内的重要储集体—三角洲沉积。本文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等方面阐述了渤中坳陷湖相沉积及三角洲沉积存在的地质证据 ,并将该区上第三系的三角洲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湖泊正常三角洲和辫状三角洲 ,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 ,总结了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渤中坳陷三角洲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油气勘探 辫状三角洲 上第三系 渤中坳陷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9
13
作者 赖维成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4期231-236,共6页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 500 m的古近系地层)构造复杂,储集体埋藏深、相带变化大,储层预测困难,钻探失利井有一半以上因储层预测不准确而致。储层预测结果已成为制约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合渤海...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 500 m的古近系地层)构造复杂,储集体埋藏深、相带变化大,储层预测困难,钻探失利井有一半以上因储层预测不准确而致。储层预测结果已成为制约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合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包括陆相层序地层分析、古地貌分析、地震相组合与地震属性解释以及成岩动力学分析等。以辽东湾JZ-S地区沙一、二段储层预测为例,简要介绍了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古近系 中深层 储层预测 技术 方法 应用效果 储层预测技术 应用 层序地层分析
下载PDF
陆相盆地源—汇系统要素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4
作者 朱红涛 +3 位作者 朱筱敏 曾洪流 姜在兴 刘可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1-1870,共20页
源-汇系统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陆相盆地作为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洋陆边缘源-汇系统,其源-汇系统要素多样、过程复杂、沉积体系多变,耦合模型预测难度大,且尚处于起步阶段.陆相盆地源-汇系... 源-汇系统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陆相盆地作为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洋陆边缘源-汇系统,其源-汇系统要素多样、过程复杂、沉积体系多变,耦合模型预测难度大,且尚处于起步阶段.陆相盆地源-汇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深时古气候、沉积盆地古物源区演化恢复与古水系重建、源-汇系统要素分析及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单因素分析与耦合模式探讨.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的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分析,为地下陆相盆地古源区恢复、古水系重建及沉积体系的沉积地貌和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关注不同母岩区源-汇系统差异,开展现代考察与古代源-汇相结合,并尝试定量化源-汇系统耦合-过程研究,最终形成工业化标准与规范是陆相盆地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要素分析 耦合模式 不同母岩类型 沉积学 陆相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8
15
作者 于水 +3 位作者 林畅松 王昕 王粤川 李慧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27-635,共9页
陆相断陷湖盆边缘构造带是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紧邻生油中心,是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主要富集带之一。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可划分为伸展型湖盆边缘和走滑型湖盆边缘两大类,伸展型湖盆边缘又可划分为陡坡断裂型湖盆边... 陆相断陷湖盆边缘构造带是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紧邻生油中心,是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主要富集带之一。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可划分为伸展型湖盆边缘和走滑型湖盆边缘两大类,伸展型湖盆边缘又可划分为陡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缓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简单缓坡带型湖盆边缘和轴向斜坡型湖盆边缘。伸展型湖盆边缘在全区各大凹陷均可见,走滑型湖盆边缘仅发育在盆地的东部地区,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不同类型湖盆边缘的构造活动方式和构造演化过程各不相同,因而其所形成的地貌形态有较大的差别,可容空间和沉积基准面的变化各具特色,从而导致不同构造样式的湖盆边缘具有不同的沉积层序构成模式。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对层序构成的控制作用的分析对储集层预测和岩性圈闭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型湖盆边缘 走滑型湖盆边缘 构造样式 层序构成 古近系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55
16
作者 项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运用适合于陆相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渤海古近系可划分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 运用适合于陆相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渤海古近系可划分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至下降的转换位置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位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的晚期是砂体发育的位置,中期层序界面与层序界面附近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与长期活动的断层一起构成了渤海复杂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渤海海域古近系有6种隐蔽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在层序中出现的位置可以预测的。以JZA气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古近系 隐蔽油气藏 成藏要素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5
17
作者 杜晓峰 +2 位作者 刘晓健 郝轶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7,294,共14页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优质储集层 潜山 太古界 渤中19-6构造 渤中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混积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50
18
作者 解习农 叶茂松 +2 位作者 杜晓峰 杜学斌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26-3539,共14页
陆相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储层勘探不断突破,使之成为一类新的优质储层而备受沉积学家关注.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已钻遇混积岩岩心的储层沉积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 陆相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储层勘探不断突破,使之成为一类新的优质储层而备受沉积学家关注.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已钻遇混积岩岩心的储层沉积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以陆源碎屑为主和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这类储层除保存较好的原生孔隙,还保存一定的与生物组构有关孔隙以及次生孔隙.混积岩储层主要经历了泥晶化、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压实作用等成岩作用.准同生期泥晶化作用、早成岩期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是导致混积岩中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包壳结构抑制了早期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早期大气淡水淋滤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为混积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并对陆相断陷湖盆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断陷湖相 混积岩优质储层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地层记录中的古气候信息及其与烃源岩发育的相关性——以渤海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48
19
作者 刘占红 李思田 +2 位作者 辛仁臣 程建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30-840,共11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凹陷中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决定于有利的古气候和古湖盆环境,并受控于断陷期快速沉降的构造背景。着重论述了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根据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典型钻井样品中的孢粉、藻类等古生物资料,并结合...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凹陷中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决定于有利的古气候和古湖盆环境,并受控于断陷期快速沉降的构造背景。着重论述了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根据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典型钻井样品中的孢粉、藻类等古生物资料,并结合岩相特征,对该地区古近纪各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特征进行了恢复,本区古近纪共存在4个气候湿热、古湖盆水体发育的时期。另外通过与烃源岩发育特征的对比,发现各湿热的古气候时期均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气候影响烃源岩形成和保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古气候 古环境 烃源岩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被引量:27
20
作者 邓宏文 王洪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4-279,284,共7页
通过对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侏罗统中可识别出7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7个地震层序。7个中期旋回可合并成两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并分别与盆地的稳定沉降阶段和强烈断陷阶段相对... 通过对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侏罗统中可识别出7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7个地震层序。7个中期旋回可合并成两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并分别与盆地的稳定沉降阶段和强烈断陷阶段相对应。运用旋回对比原理,可建立起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经研究,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发育的大套泥岩段是区内的主要烃源层和良好的区域盖层。基准面旋回上升和下降阶段形成的各类砂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生储盖组合在纵向上的配置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阶段易形成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组合;基准面下降阶段易形成下生上储组合。基准面上升阶段形成的储盖组合更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 生储盖组合 油气聚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