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侨乡小年兜
1
作者 粘良图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一地自有一地的风俗,闽南晋江的“小年”不在家家煮汤圆敬祖宗的冬至,不在办酒席酬伙计的尾牙,也不在摆果盒送诸神上天的腊月廿三,而是在除夕的前一日,通常是在廿九日,俗语说是“腊月廿九小年兜”。闽南人管除夕叫“年兜”,年兜夜一家... 一地自有一地的风俗,闽南晋江的“小年”不在家家煮汤圆敬祖宗的冬至,不在办酒席酬伙计的尾牙,也不在摆果盒送诸神上天的腊月廿三,而是在除夕的前一日,通常是在廿九日,俗语说是“腊月廿九小年兜”。闽南人管除夕叫“年兜”,年兜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接着就烧起篝火跳“火群”,然后一家人围炉守岁,等待子时过后“敬天公”,大放烟花鞭炮,迎接薪新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侨乡 闽南人 烟花鞭炮 除夕
原文传递
守望元宵的那盏灯
2
作者 蔡长兴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3年第2期6-10,共5页
《诗经》中的《风》描写的是地方民间风俗,如《邶风》《卫风》《王风》等。《诗经》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起到“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功能。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中原士族林、黄、陈、郑诸族氏人闽,沿晋江而居,带来中原先进的... 《诗经》中的《风》描写的是地方民间风俗,如《邶风》《卫风》《王风》等。《诗经》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起到“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功能。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中原士族林、黄、陈、郑诸族氏人闽,沿晋江而居,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发展水利,垦拓耕地,捕鱼煮盐,烧砖制瓷,传播道教文化。自唐以降,晋江文教礼乐渐兴,民俗淳朴,知礼重义,有“海滨邹鲁”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国风 《风》 《诗经》 永嘉之乱 民间风俗 道教文化 晋江 海滨邹鲁
原文传递
回眸
3
作者 李锦秋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3年第2期11-13,共3页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泉州,我们称之为上元节。“民以食为天”,泉州的上元节首先应该用上“吃”这个字,吃润饼菜,吃上元丸。小时候过上元节那天,母亲总会用大铁锅,炒出胡萝卜、豆干、扁豆、米粉、三层肉、海蛎煎等东西,排兵布阵似的把它们...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泉州,我们称之为上元节。“民以食为天”,泉州的上元节首先应该用上“吃”这个字,吃润饼菜,吃上元丸。小时候过上元节那天,母亲总会用大铁锅,炒出胡萝卜、豆干、扁豆、米粉、三层肉、海蛎煎等东西,排兵布阵似的把它们平贴在锅里,利用锅的余热将润饼皮一并煨热。想吃的时候,就扯一张圆圆薄薄的润饼皮平摊开,把各色菜肴放人其中,而后卷成春卷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元节 豆干 排兵布阵 米粉 春卷 胡萝卜 元宵节 菜肴
原文传递
晋江除夕:群火烛天海内外
4
作者 蔡长兴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2年第2期29-32,共4页
晋江是著名侨乡。海内外晋江人有多少?以前是300万,现在是500万。晋江侨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开疆拓土、绵延不断,从唐宋开始,以晋江为圆心,外沿从东南亚划到非洲、欧洲,几乎涵盖全球;一个是闽南话代代相传,生命不息的母语从未中... 晋江是著名侨乡。海内外晋江人有多少?以前是300万,现在是500万。晋江侨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开疆拓土、绵延不断,从唐宋开始,以晋江为圆心,外沿从东南亚划到非洲、欧洲,几乎涵盖全球;一个是闽南话代代相传,生命不息的母语从未中断。举一个例子:2017年4月10 日,100多名华裔青少年从菲律宾、新加坡和港澳台齐聚晋江安海,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和本地学生一同完成毛笔、剪纸创作,吃了一碗又一碗的当地美食土笋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疆拓土 晋江 结对子 闽南话 侨乡 华裔青少年 土笋冻 港澳台
原文传递
中秋月,晋江圆
5
作者 蔡长兴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2年第9期21-26,共6页
月亮,闽南话叫“月娘”。一字之差,反映出月亮在闽南人心中的特殊感情。这话怎讲?先看这首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 。
关键词 闽南童谣 闽南话 闽南人 中秋月 月光光 一字之差 月亮
原文传递
月娘月光光
6
作者 李锦秋 (摄影) 《海内与海外》 2022年第9期27-29,共3页
在我的老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母亲和村民们都沿袭旧俗,摆供品,烧金纸,焚香祷告,来诚敬他们心中的神明。“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纷纷“举头望明月”,在我们晋江则有“低头拜月娘”的习俗。
关键词 举头望明月 月光光 晋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