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监测与调查处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金少华 粒子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58-461,共4页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 处置 研究 进展
原文传递
合肥市高中学生性知识、性心理和性行为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淑芬 粒子 王志强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中学生性知识、性心理和性行为现状,为开展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合肥市4所高中学校1 379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44.3%的学生对个体性成熟有所了解。65%以上的学生对自身出现第二性征能...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中学生性知识、性心理和性行为现状,为开展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合肥市4所高中学校1 379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44.3%的学生对个体性成熟有所了解。65%以上的学生对自身出现第二性征能够接受。对生育能力、手淫与健康、性病传播回答正确的分别为42.3%、23.2%、74.3%。有93.1%的学生生活中有异性朋友。与异性间有过拥抱、接吻、抚摸、性交行为的学生分别为33.1%、15.3%、21.1%、4.1%。对以上行为有26.6%的学生反感;28.8%的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38.9%的学生做过有关性的梦;22.1%的学生有手淫现象,频繁手淫者占2.0%。结论高中学生对性知识掌握不够,大部分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学生中异性交往和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客观存在。今后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帮助男女中学生健康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性知识 性心理 性行为
原文传递
安徽省成年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因素调查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庆生 李建 +3 位作者 王淑芬 贾尚春 粒子 谢建嵘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因素分布状况,为制定慢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慢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使用问卷、医学体检方法调查。结果我省成年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现在吸烟率、...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因素分布状况,为制定慢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慢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使用问卷、医学体检方法调查。结果我省成年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现在吸烟率、被动吸烟率、人群缺乏体育运动率、体重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1.9%、56.8%、83.7%、28.0%、8.5%,男性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更分别高达62.7%、79.0%。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分别为34.9%、11.2%。农村居民每天食用腌制品者达22.0%。结论必须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降低人群患慢病的危险性,对重点人群应加大预防干预力度,大力加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 慢性病 因素
原文传递
安徽省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调查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庆生 戴振威 +5 位作者 金少华 李建 王淑芬 贾尚春 粒子 谢建嵘 《疾病监测》 CAS 2006年第10期541-543,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及流行特征。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5038例,采用询问调查、医学体检方法收集资料。结果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2.9%,标化患病率16.9%,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患... 目的了解安徽省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及流行特征。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5038例,采用询问调查、医学体检方法收集资料。结果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2.9%,标化患病率16.9%,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群、超重、长期过量饮酒、每天食用腌制品、缺乏水果类食物摄入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P<0.01)。结论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调查 患病率
下载PDF
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金少华 粒子 +1 位作者 崔杰 陈志飞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了解和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方法在12个县抽取1 185所中小学校191 181名学生,监测学校食堂供餐模式、学生体格发育和微量营养素状况、学生膳食摄入等。结果 90%以上学校供餐模式为"企业供餐";学生... 目的了解和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方法在12个县抽取1 185所中小学校191 181名学生,监测学校食堂供餐模式、学生体格发育和微量营养素状况、学生膳食摄入等。结果 90%以上学校供餐模式为"企业供餐";学生身高、体重指标略低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14.6%,贫血率9.1%;25%学生的肉、蛋、奶、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频率和每周食用量偏低。结论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存在营养健康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改善计划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中小学生 营养监测 评价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07~2010年食物中毒现况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粒子 金少华 +1 位作者 陈志飞 王淑芬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59-60,64,共3页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1/3以上的人群发生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 000万~8 000万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入院治疗,5 000人死亡[1]。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1/3以上的人群发生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 000万~8 000万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入院治疗,5 000人死亡[1]。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11 946例食物中毒,并导致207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安徽省城市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淑芬 粒子 +2 位作者 张丽华 吕建萍 支艳红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92-1494,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和伤害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安徽省3个城市1084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 目的了解安徽省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和伤害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安徽省3个城市1084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结果安徽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率为16.4%。伤害的主要原因依次有扭伤、跌坠伤,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学校内体育场/馆和学校其他地方、公路街道或车站/渡口/码头等。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曾经发生过的报告率均较高,大多在20%~90%之间;经常或总是发生的报告率在10%左右,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家庭环境中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亦不同。结论安徽省青少年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学校、家庭及社区积极开展对青少年的安全和心理卫生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危险行为 对比研究 青少年 城市
原文传递
安徽省城市青少年饮食行为习惯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淑芬 粒子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84-186,200,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青少年饮食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经济水平好、中、差选择安徽省3个城市(合肥市、芜湖市、宿州市),在这3个城市随机抽取初中、高中、职业学校... 目的了解安徽省青少年饮食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经济水平好、中、差选择安徽省3个城市(合肥市、芜湖市、宿州市),在这3个城市随机抽取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共10 84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饮食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显著性卡方检验。结果每天喝软饮料、吃甜点、油炸食物和经常吃(≥3次/周)路边摊食物的报告率分别为13.7%、24.0%、13.8%和16.1%;40.4%的学生有偏食习惯;能保证每天吃新鲜水果、蔬菜、早餐和喝牛奶的报告率分别为43.4%、71.1%、64.5%、38.8%;不吃或很少吃早餐6.9%。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住宿学生中不良饮食行为报告率较核心家庭、大家庭和非住宿学生为高。以锻炼方法控制体重的学生仅占53.0%。结论安徽省城市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应大力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饮食行为 分析
原文传递
安徽省学生近20年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淑芬 粒子 方俊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09-610,共2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的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85,1995,2000,2005年4个不同时期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7~22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等常见病的患病状况进行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的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85,1995,2000,2005年4个不同时期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7~22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等常见病的患病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0a间,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从1985年的55.5%下降到2005年的5.3%;龋患率1985年至2000年明显上升,从32.1%上升到42.6%,200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达18.8%;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居高不下,从1985年的23.0%上升到2005年的55.2%,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高达70%~80%。结论通过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学生贫血患病率和龋患率明显下降,但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居高不下,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龋齿 贫血 患病率 学生
下载PDF
2016—2017年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国平 孟灿 +3 位作者 粒子 吴静 张昱堃 李卫东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查询2016—2017年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及病例,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 目的了解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查询2016—2017年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及病例,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安徽省共报告毒蕈导致的中毒事件129起,中毒223人,死亡2人,主要发生在8~10月,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主要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皖北与皖中交接区域和皖南山区,病例主要为40岁以上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首诊诊断为疑似毒蕈中毒的正确率为69.23%(90/130)。结论安徽省毒蕈中毒具有季节性、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宣传,减少毒蕈中毒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中毒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安徽
原文传递
安徽省1996~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文琴 金少华 +3 位作者 贾尚春 谢建嵘 粒子 李建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为制订本地区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比较全部恶性肿瘤和主要肿瘤的分地区和性别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恶性肿瘤的死亡构成,比较不同部位肿瘤的构成比。结果1996-2005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为制订本地区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比较全部恶性肿瘤和主要肿瘤的分地区和性别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恶性肿瘤的死亡构成,比较不同部位肿瘤的构成比。结果1996-2005年安徽省恶性肿瘤平均粗死亡率为127.69/10万(标化率为113.35/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农村地区为胃癌、肝癌和食管癌。无论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上升明显,且女性上升幅度超过男性。45岁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肿瘤死亡的90.32%。结论肺癌、胃癌、肝癌是安徽省恶性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肺癌应成为我省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女性肺癌快速上升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保障中老年人健康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死亡率 安徽
原文传递
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庄众 郭云昌 +9 位作者 杨淑香 耿雪峰 李薇薇 李娟娟 王连森 王三桃 梁效成 粒子 朱姝 付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78,共6页
目的了解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食源性农药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国内文献数据以及国家监测数据,剔除重复事件,对中毒因素、不同原因食品和发生环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目的了解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食源性农药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国内文献数据以及国家监测数据,剔除重复事件,对中毒因素、不同原因食品和发生环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农药中毒因素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361起,占64.23%),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除草剂;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水果类,分别占33.45%(188/562)、14.41%(81/562)、8.36%(47/562);引发环节以农药残留过高为主(200起,占35.59%)。结论蔬菜类食品有机磷残留是食源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农药(尤其是杀虫剂)的管理,向大众普及农药使用安全教育,将发病风险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 农药中毒 归因分析
原文传递
2017—2021年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分析
14
作者 樊勇 粒子 +2 位作者 孟灿 王志强 李卫东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7—2021年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22家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医院上报被采集肛拭子/粪便的腹泻病例信息,并按要求对采集的患者标本开展...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7—2021年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22家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医院上报被采集肛拭子/粪便的腹泻病例信息,并按要求对采集的患者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分类资料采用χ^(2)_(趋势)或χ^(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017—2021年共采集标本15484份,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3.75%(3678/15484)。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0.01%(1550/15484);其次是沙门菌(6.16%,954/15484)、致泻大肠埃希菌(6.10%,944/15484)、副溶血性弧菌(1.66%,257/15484)、志贺菌(1.00%,155/15484)。不同年份(χ_(2)_(趋势)=11.249,P<0.05)和不同季度(χ^(2)_(趋势)=146.119,P<0.05)病原体的检出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人群中,年龄<11岁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30.29%,1123/3708);学生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分别是肉类及其制品(17.62%,648/3678)、粮食及其制品(15.17%,558/3678)和多种食品(13.78%,507/3678)。可疑暴露场所主要是家庭(69.93%,2572/3678)。结论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体主要为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总检出率呈逐季度上升趋势,主要可疑暴露食品和场所分别为肉类及其制品和家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季节、暴露食品和场所,制定不同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腹泻病例 病原体 诺如病毒 家庭 食源性致病菌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23年度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婉婉 龚磊 +16 位作者 吴家兵 肖永康 侯赛 宋丹丹 张宁 粒子 冯玉杰 祝茜 朱梦 聂爽 孙袁芳 魏鸿园 储娜 陈秀芝 李明 李青 毕念念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 评估安徽省2023年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工作。方法 评估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近5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料以及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数据,使用... 目的 评估安徽省2023年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工作。方法 评估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近5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料以及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数据,使用专家咨询法筛选风险评估议题,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结果 2023年安徽省需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登革热、水痘、麻疹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毒蕈中毒事件、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高温中暑事件,每个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所关注的程度不同。结论 2023年安徽省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议题较多,各地需在不同月份做好重点关注传染病或有关事件的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卫生应急 疾病控制
原文传递
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项目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少华 吴守文 +2 位作者 粒子 顾平牛 贾尚春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的模式,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户为单位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人群分类管理,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项目实施后,一般人群健康行为有所改善,但健康行为符合率仍不...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的模式,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户为单位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人群分类管理,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项目实施后,一般人群健康行为有所改善,但健康行为符合率仍不到1/5;入组患者高血压KAP各项得分高于非入组患者(P<0.001);人群分类健康教育活动显示,一般人群受益比例最低(30.1%),患者人群最高(60.3%);管理患者和管理高危人群的血压水平均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其中管理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达优良等级达53.3%,管理高危人群有56.5%转为正常血压(<130 mmHg/85 mmHg)。结论在农村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服务,廉价有效。高危人群干预是关键抓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高血压防治 项目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2010—2020年中国大陆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婷婷 崔春霞 +7 位作者 宋壮志 郭云昌 刘长青 粒子 桑向来 计融 付萍 李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 分析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文献检索的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0—2... 目的 分析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文献检索的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03起(监测系统694起,文献数据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原因食品中肉类食品最高,占28.3%(199/703),主要引发环节中因食品存储不当最高,占15.2%(107/703),主要发生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最高,占85.2%(599/703);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各季节事件发生数均最多。除肉类食品外,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主要原因食品还有糕点类食品和米面食品,这两种食品多以存储不当而引发。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暴发事件中肉类食品和米面食品主要是由于加工时污染致病因子引发,而糕点类食品主要是由于存储不当引发。结论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以肉类食品高发,应对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加工、储存等环节加强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 归因分析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16―2019年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建胜 孟灿 +3 位作者 粒子 赵云霞 林超 苏虹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3-597,620,共6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探讨滞后效应及识别易感人群。方法收集2016―2019年安徽省各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类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市日均气温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然后采用Meta分析合... 目的分析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探讨滞后效应及识别易感人群。方法收集2016―2019年安徽省各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类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市日均气温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然后采用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结果研究期间,安徽省共填报34895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年均发病率0.13%。日均气温与食源性疾病发病呈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单日滞后中,其效应在当天(lag0)最大,效应值为1.0096(95%CI:1.0047~1.0190),即日均气温每增加1℃,当日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0096倍。到滞后第3天及以后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累积滞后中,lag05对应的RR值最大,为1.0199(95%CI:1.0126~1.027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较≥65岁年龄组更易受到影响。结论气温升高会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气温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粒子 樊勇 李卫东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 分析2020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2019年和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资料来源于国家食源... 目的 分析2020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2019年和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资料来源于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结果 安徽省2020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7起,累计发病1 061人。较2016—2019年年均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减少了17.4%、31.2%。2020年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场所,其事件数占比(52.2%)和发病人数占比(23.2%)较前3年均有上升;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占比(39.5%)和发病人数占比(70.8%)较前3年有明显下降。在2020年已查明事件原因中,致病因素主要为毒蘑菇,占已查明原因事件数的46.9%,高发时间为6—9月,事件数和发病人数达到前3年的2倍。引发因素主要为误食误用,占已查明事件数的59.8%。结论 2020年安徽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有明显改变,其中事件发生主要场所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均与前3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新冠肺炎 重大疫情防控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城市社区居民烹调用油、盐摄入及相关膳食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粒子 金少华 +1 位作者 贾尚春 王淑芬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27-429,共3页
目的研究城市居民烹调用油脂及食盐摄入水平,为制定切合实际的社区居民控油、控盐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个城市社区,共220户,采用《社区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问卷》、《家庭食用油、盐类摄入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居民每标准... 目的研究城市居民烹调用油脂及食盐摄入水平,为制定切合实际的社区居民控油、控盐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个城市社区,共220户,采用《社区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问卷》、《家庭食用油、盐类摄入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居民每标准人日食用油脂摄入量平均46g,是推荐标准的1.8倍;多数居民(66%)的食盐摄入量达到了我国的初步控盐目标(每标准人日不超过8g);人群中"只吃植物油"的比例为主,"只吃动物油"的人数很少(2.3%),但仍有约40%的人同时兼吃动物油;约有1/4的居民经常食用油炸和腌制食品;约有一半的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结论应进一步指导居民建立健康文明的膳食行为、降低烹调用油和食盐的消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居民 烹调用油 食盐 摄入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