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位和述位 被引量:392
1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年第1期1-9,共9页
§0 引言 0 Halliday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中,提出了可对话语进行语义切分的理论,即一句话语可以划分为主位(theme,T) 和述位(rheme,R)。这一理论,对语言运用和语言教学,都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句子 述位 主位 已知信息 受话者 新信息 语言教学 HALLIDAY 语言运用 语义切分
原文传递
礼貌原则新拟 被引量:164
2
作者 徐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共7页
一、导言 李奇(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是浯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的浯用学论著对此都有章节加以阐述,我国的外语刊物也曾发表文章作过译介。 李奇的礼貌原则是为了“拯救”语用学经常提到的另一原则——合作原则而提出来的(... 一、导言 李奇(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是浯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的浯用学论著对此都有章节加以阐述,我国的外语刊物也曾发表文章作过译介。 李奇的礼貌原则是为了“拯救”语用学经常提到的另一原则——合作原则而提出来的(参看Leech,1983),它解释了合作原则未能解释的某些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原则 礼貌语言 李奇 身份地位 第三方 参赛者 合作原则 付出代价 LEECH 节目主持人
原文传递
再论主位和述位 被引量:142
3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年第4期19-25,共7页
§.1 导言 我在“主位和述位”(徐1982)一文中曾以英语为例对主位、述位的问题作过初步讨论。经过近几年的观察研究,觉得有些认识还可以加深、拓展,有些问题可重新探讨。鉴于这个问题对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Firbas,19... §.1 导言 我在“主位和述位”(徐1982)一文中曾以英语为例对主位、述位的问题作过初步讨论。经过近几年的观察研究,觉得有些认识还可以加深、拓展,有些问题可重新探讨。鉴于这个问题对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Firbas,1966)和语言分类(lan-guage typology)(Li & Thompson,1976)的研究有着重要关系,现把一些想法写下来,以期得到大家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位和述位 COMMUNICATIVE 再论 交际动力 语言分类 新探讨 重要关系 观察研究 英语 已知信息
原文传递
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被引量:160
4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7,共7页
本文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VNNconstruction)。通常所区分的“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 ,都可看作是归属于VNN构块式的统一的句法现象 ,都受VNN构块意义的制约。本文还从“名动互含”的假设出发 ,探讨了VNN构块式的语法化过程 ,并... 本文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VNNconstruction)。通常所区分的“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 ,都可看作是归属于VNN构块式的统一的句法现象 ,都受VNN构块意义的制约。本文还从“名动互含”的假设出发 ,探讨了VNN构块式的语法化过程 ,并从认知原则对这一构块作了初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构块式 构块意义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 被引量:146
5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共11页
本文讨论常规关系与认知化的问题。本文所说的“认知化”是专指这样的情况:某一因素被涉及进入认知科学所定义的认知活动并起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就“认知化”了,成为认知活动的认知工具。常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被认知化了的因素。从广义... 本文讨论常规关系与认知化的问题。本文所说的“认知化”是专指这样的情况:某一因素被涉及进入认知科学所定义的认知活动并起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就“认知化”了,成为认知活动的认知工具。常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被认知化了的因素。从广义的认知活动来说,常规关系是人类以概念范畴掌握世界的认知工具;从言语交际理解这一特定的认知活动来说,常规关系成为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特别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常规关系可进一步抽象成常规范型,常规范型的形成可能经历四个阶段:经验运算——关系抽象——范型结晶——同化经验成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关系 认知化 常规范型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 被引量:132
6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共8页
本文试图发展一种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研究范式,一方面继承当代语用学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又有别于过去对含意推导研究以“原则”为取向的范式。本文的研究参照认知心理学关于人认知能力的研究成果,采取心理实在论的立场... 本文试图发展一种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研究范式,一方面继承当代语用学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又有别于过去对含意推导研究以“原则”为取向的范式。本文的研究参照认知心理学关于人认知能力的研究成果,采取心理实在论的立场,将心理建模作为推理的基本形式,将语用推理过程看作是在下向因果关系作用下局域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进展为话语的整体性解释这样的过程。根据语用推理同日常话语的理解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一“认知连续统”的观点,有望这一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也能为语言理解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普遍成立的工作假说,即为语言理解活动的认知机制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模型 语用推理 常规关系
原文传递
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 被引量:134
7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6-443,共8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英语中动结构句法程式的理据 ,主要考察其有界化过程和语义数量特征 ,认为在中动句的主语受事句法框架内状语同谓语动词之间语义数量特征的不相容性销蚀了动词的动作性 ,使句子弱化为对状态的表述 ,而状语作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英语中动结构句法程式的理据 ,主要考察其有界化过程和语义数量特征 ,认为在中动句的主语受事句法框架内状语同谓语动词之间语义数量特征的不相容性销蚀了动词的动作性 ,使句子弱化为对状态的表述 ,而状语作为量性成分又使谓语动词有界化 ,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合语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英语 中动结构 有界化 语义数量特征
原文传递
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 被引量:130
8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3,共9页
本文提出,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名动转用),在语义上说,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份;同样,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份。本文将名词、动词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份这一假说称为“名动互含... 本文提出,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名动转用),在语义上说,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份;同样,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份。本文将名词、动词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份这一假说称为“名动互含”假说。本文分析了名词里所含的某一表动作的语义成份是如何在一定的语境作用下成为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的,并讨论了影响转用可能性大小的有关语义因素。作为结束语,本文最后还讨论了“名动互含”假说可能有的理论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语义基础 动词 语义内容 语境作用 语义因素 蕴涵 动作
原文传递
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 被引量:101
9
作者 徐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1,共9页
本文研究汉语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陈述性的内容或指令性的内容,这时疑问句的探询功能就迁移到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上来。迄今为止,疑问句陈述功能的用法是作为反法疑问句在修辞学里研究的,指令功能的用法是作为间... 本文研究汉语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陈述性的内容或指令性的内容,这时疑问句的探询功能就迁移到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上来。迄今为止,疑问句陈述功能的用法是作为反法疑问句在修辞学里研究的,指令功能的用法是作为间接言语行为在语用学里研究的。本文认为,疑问句探询功能的减退与迁移,都是疑问句语用嬗变链上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现象;迁移成为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本质上都受疑问句运用过程中同一因素的影响,受同一机理的制约。本文拟提出"疑问句语用嬗变理论模型",对这些功能及体现这些功能的疑问句现象作出统一的分析。观察表明,疑问句探询功能的减退与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现象,所表现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在汉语及其他许多语言中有着基本类似的表现。我们希望这一理论模型具有跨语言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句 理论模型 正反问句 疑问结构体 是非问句 语用学 探询 指令功能 迁移 弱发问
原文传递
含意本体论研究 被引量:99
10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27,80,共8页
含意的运用同语言的运用一样古老,但迟至二十世纪末新格赖斯会话含意推导机制的提出,才为含意本体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供考虑的理论假设。根据这一假设,含意是语句中提及的事物之间或与他事物之间所体现的常规关系的解读。含意的运用... 含意的运用同语言的运用一样古老,但迟至二十世纪末新格赖斯会话含意推导机制的提出,才为含意本体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供考虑的理论假设。根据这一假设,含意是语句中提及的事物之间或与他事物之间所体现的常规关系的解读。含意的运用不只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修辞性的技巧运用;它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表意的一种“原方式”,也是人类思维、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意 本体论 常规关系
原文传递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被引量:121
11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374,479-480,共11页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有同一性,用以作譬,这就可以引起隐喻,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一心智过程: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通过心...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有同一性,用以作譬,这就可以引起隐喻,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一心智过程: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议中的喻体的意象,形成"(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结构;本体转换为喻体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一次格式塔转换。喻体的意象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得出一个"(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表达式,这个隐喻就生成了。对隐喻生成全过程的考察揭示了隐喻所蕴含的语言创造性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心物同构 同一性 格式塔转换
原文传递
“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90
12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4,共7页
本文以认知的视野,从对“成都小吃团”等一类用语的分析说起,研究话语的含意。含意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话语的字面表达通常是不完备的,有含意寓于其中。话语的字面表达称为显性表述,字面表达所蕴含的内容称为隐性表述。受话人... 本文以认知的视野,从对“成都小吃团”等一类用语的分析说起,研究话语的含意。含意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话语的字面表达通常是不完备的,有含意寓于其中。话语的字面表达称为显性表述,字面表达所蕴含的内容称为隐性表述。受话人要运用常规关系进行常规推理,用隐性表述补足/阐释显性表述,使之成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至对话语的恰当的理解。常规关系可以抽象为相邻/相似关系。语言运用总是设定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这一潜规则把相对完备的表达同不完备表达、清楚明白的表达和迂回含蓄的表达的两极维系起来,加以融合:当其他情况相同,需要利用常规关系来补足或阐发的越多,话语就越迂回含蓄,反之就越明白直接,直至一定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小吃团” 显性表述/隐性表述 常规关系/常规推理 相邻/相似关示
原文传递
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 被引量:92
13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3-170,共8页
“格赖斯循环”的症结在于“明说的”与“隐含的”区分得太绝对。含意本体论认为,含意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话语“明说的”显性表述通常都不完备,有待它所蕴含的隐性表述加以补足或阐释;补足或阐释依赖的是常规关系和常规推理。从比较抽... “格赖斯循环”的症结在于“明说的”与“隐含的”区分得太绝对。含意本体论认为,含意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话语“明说的”显性表述通常都不完备,有待它所蕴含的隐性表述加以补足或阐释;补足或阐释依赖的是常规关系和常规推理。从比较抽象的层次来说,常规关系可表现为两事物间的两种基本关系:[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话语提到的有相邻/相似关系的事物分别倾向于被识解为一个整体,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将不完备的表述连成一个可以连通、解释和预测的网络。根据这样的原理可以建立起含意的常规推理模型。这样来看待话语和含意,格赖斯的推导循环就可被消解。从常规推理角度研究“格赖斯循环”的消解,有可能对语言运用是如何达成理解这一问题获得更多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推理 “格赖斯循环” 句法结构 语用研究 合作原则
原文传递
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 被引量:94
14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6,共9页
本文是《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的姐妹篇。两篇文章在理论上有相同的考虑:希望能对句式结构和话语理解的理据提供总体的解释。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经过认知的折射,成为把握语言运用的认知工具。根据这一原理,并根据认知语言学... 本文是《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的姐妹篇。两篇文章在理论上有相同的考虑:希望能对句式结构和话语理解的理据提供总体的解释。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经过认知的折射,成为把握语言运用的认知工具。根据这一原理,并根据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影的假说,本文将“语句中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常规关系”这一设定作为语言交际的一般前提和达至相互理解的语用基础,进而提出“句式结构常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SVN句式结构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常规关系理论来研究句式结构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关系 句式结构 汉语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句式 理据 认知语言学 陷性表述 显性表述
原文传递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被引量:113
15
作者 徐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共12页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意向性 属性二元论 随附性 涌现属性
下载PDF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89
16
作者 徐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9-67,共9页
"幂姆"(meme)是英国学者RichardDawkins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即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幂姆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是从考察语篇间关系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可以从多... "幂姆"(meme)是英国学者RichardDawkins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即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幂姆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是从考察语篇间关系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可以从多种理论进行探讨,"幂姆"论(memetics)可以是其中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根据这一理论,幂姆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互文性发生的一种"酶源"。本文试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以幂姆为分析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供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互文性 文化传播 古典诗词 分析手段 理论框架
下载PDF
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量:80
17
作者 徐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40,共8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自主和依存关系在语言运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试图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框架内,以相邻和相似关系为中介,构建一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探讨语言运作特别是语言表达形式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 自主/依存 相邻/相似 生成机理
原文传递
隐喻为什么可能 被引量:90
18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隐喻的发生,依靠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关系;传承可以归结为若干模式。隐喻表达还涉及对可能世界逻辑的运用。
关键词 隐喻 外延内涵传承 可能世界逻辑
下载PDF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 被引量:75
19
作者 徐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6,82,共9页
§1. 格赖斯理论:从"古典"向"新"的发展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现在,对会话含意的研究,已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class... §1. 格赖斯理论:从"古典"向"新"的发展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现在,对会话含意的研究,已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发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对语用推理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 常规关系 说话人 列文森三原则 语言学 表达形式 语用学 荷恩等级关系 语用推理 句子
原文传递
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 被引量:90
20
作者 徐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84,318,共11页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一次具体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意向性框架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态度下分三个次范畴。意向性可具认识论意义。意向性可用于语言研究。意向性框架是人的心智活动比较确定...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一次具体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意向性框架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态度下分三个次范畴。意向性可具认识论意义。意向性可用于语言研究。意向性框架是人的心智活动比较确定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对语言进行意向性分析是一项比较易于确定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认识论意义 意向内容 意向态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