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丽波 能斌 +4 位作者 应红梅 钱飞中 赵倩 杨炳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8,共5页
基于近7年来的连续监测数据,对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在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检测出94种VOCs,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芳烃、烯烃、卤代烃、卤代芳烃、含氧有机物等,有37种属有... 基于近7年来的连续监测数据,对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在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检测出94种VOCs,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芳烃、烯烃、卤代烃、卤代芳烃、含氧有机物等,有37种属有毒有害物质,其中苯系物含量最高;宁波市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程度与国内外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近年来的污染状况变化不大,没有明显恶化;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一类保护区VOCs的排放以天然源为主,二类各功能区VOCs的排放由天然源和局部人为污染源共同形成,三类区以工业污染源排放为主;时间变化趋势显示VOCs在冬季和春季的平均浓度比其他季节高,VOCs的日变化基本呈现2个主浓度峰值特征,跟城市交通流量变化具有很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市 环境空气 VOCS 污染状况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_(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丽波 +5 位作者 能斌 李申杰 杨炳建 俞杰 汪伟峰 赵倩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08,共6页
通过典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结合气固相分配模拟)和传统大流量大气采样仪的比对试验,探讨了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大气固相二英毒性... 通过典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结合气固相分配模拟)和传统大流量大气采样仪的比对试验,探讨了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大气固相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气固相分配模拟(利用Harner-Bidleman模型)的大气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相比,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和气固相分配模型,具有采样成本低、代表性强和易于普及等优点,适合不同区域尺度大气二英的长期同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英 大气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PM10滤纸 气固相分配 Harner-Bidleman模型
下载PDF
某高铁站房室内消防设计
3
作者 《科技资讯》 2018年第8期70-71,共2页
某高铁站房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层数不多、超大空间等特点,针对高铁站房的建筑特点和使用性质,本次消防设计采用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超细干粉灭火系统、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高大空间范围采用了新型的消防水炮自动... 某高铁站房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层数不多、超大空间等特点,针对高铁站房的建筑特点和使用性质,本次消防设计采用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超细干粉灭火系统、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高大空间范围采用了新型的消防水炮自动灭火系统。本文针对高铁站房的消防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灭火系统的选择、用水量的计算、相关设备型号及其系统控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房 消火栓 自喷 固定消防炮 气体灭火
下载PDF
CO_(2)转化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刚 汪晨曦 +5 位作者 罗春林 郭泽宇 刘敏 张洪雷 吴韬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3-22,共10页
2022年全球CO_(2)排放量约为360.7亿t,仅2.3亿t CO_(2)被捕获并利用,占比仅为0.64%。为了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CO_(2)排放量需降至50亿t,CO_(2)利用总量需达到12亿t,其利用占比将增至24%,提高CO_(2)利用水平迫在眉睫。碳捕集、利用... 2022年全球CO_(2)排放量约为360.7亿t,仅2.3亿t CO_(2)被捕获并利用,占比仅为0.64%。为了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CO_(2)排放量需降至50亿t,CO_(2)利用总量需达到12亿t,其利用占比将增至24%,提高CO_(2)利用水平迫在眉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经成为减少CO_(2)排放、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选择之一,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但不同的转化技术对于CO_(2)减排的潜在贡献仍存在不确定性。对近年来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聚焦于3种具有代表性的CO_(2)转化路径和产品,并结合工业应用案例,对不同技术路径和不同产品的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CO_(2)的碳酸化、利用CO_(2)生产聚合物产品等路径具有较高的碳负排放潜力,对于减少总体CO_(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利用技术 全生命周期评价 碳负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