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型肺癌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鉴别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立萍 张勇 +1 位作者 郭坤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4期59-61,共3页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另选择4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明确手术病理佐证及完整胸部CT影像学资料,...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另选择4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明确手术病理佐证及完整胸部CT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不同病症的CT影像学差异。结果 周围型肺癌患者CT影像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分叶”、“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而肺内炎性肿块患者CT影像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可见钙化及多发空洞、边缘模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变形态分类为标准,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2.50%(29/40)、65.00%(26/40)、68.75%(55/80);以病变形态分类为基础,结合征象及病史进行修正后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00%(34/40)、77.50%(31/40)、81.25%(65/80)。结论 从CT检查所反映的病灶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周围肺部改变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史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或可更好地区分这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肺内炎性肿块 CT 影像学特点
下载PDF
8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表现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2
作者 靳激扬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3-408,共6页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MRI表现。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8例pPNET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发生于软组织、骨骼、鼻道、内脏,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较大软组织肿块,CT呈不均匀等低密...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MRI表现。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8例pPNET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发生于软组织、骨骼、鼻道、内脏,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较大软组织肿块,CT呈不均匀等低密度,MRI呈不均匀等长T_1等长T_2信号,境界不清,易坏死、囊变,无明显钙化,增强强化不均匀,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位于骨骼的pPNET还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无明显肿瘤骨形成及骨膜反应,可继发病理性骨折。结论:pPNET影像学无明显特异征象,需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但影像学检查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内部结构、毗邻关系、血供情况、侵犯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嵇卫英 黄立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2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2年8月间19例超声怀疑CSP并行盆腔MR检查的患者。结果:本组病例中,Ⅰ型1例、Ⅱ型7例、Ⅲ型11例;8例孕囊拉长变形且大...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2年8月间19例超声怀疑CSP并行盆腔MR检查的患者。结果:本组病例中,Ⅰ型1例、Ⅱ型7例、Ⅲ型11例;8例孕囊拉长变形且大部分位于宫腔内,11例孕囊呈类圆形,完全位于瘢痕处并向周边生长;7例呈囊型,增强无强化,7例胚囊型,壁厚且见强化,5例呈包块型,信号混杂,强化不均;12例孕囊与邻近瘢痕、子宫肌层、膀胱分界不清,7例分界较清。结论:MRI可以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手段,降低其漏诊率及误诊率,为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术后评估提供影像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诊断 剖宫产瘢痕妊娠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
4
作者 嵇卫英 黄哲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136-138,14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8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综合临床评估...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8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综合临床评估将患者分为治疗好转组(n=6)和治疗一般组(n=5),测定每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容积比(VR)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计算出rFA、rVR、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脑梗死患者中,康复治疗好转组6例,一般组5例。治疗前,两组脑梗死患者患侧FA、VR、ADC值及rFA、rVR、r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1~2个月患侧部分区域FA、VR、rFA、rVR值及康复治疗后3~9个月内囊后肢患侧FA、rFA、VR值、放射冠区患侧ADC值,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内囊后肢FA值、VR值升高率均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及内囊后肢ADC值升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末次复查CS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精确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走行区患侧FA值、VR值、ADC值的变化及神经纤维束的形态学改变,可以作为评估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康复治疗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
5
作者 姜雪琴 顾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21-23,27,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确诊为VBD的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确诊为VBD的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及MRA检查,根据有无血管性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对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及MRI、MRA影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序列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延长,图像上呈流空低信号,部分显示高信号。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图能够完整显示迂曲扩张,原始图像结合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图像可清晰显示迂曲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直径、长度、高度、位置评分以及椎动脉(VA)直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MRA可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扩张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VBD诊断提供可靠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下载PDF
11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与MRI影像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嵇卫英 +1 位作者 张庆华 刘伟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1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8例行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1例行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表现为大脑后部病变...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1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8例行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1例行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表现为大脑后部病变,10例两侧基本对称,1例单侧发生。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灰白质交界模糊,皮层变薄,脑沟变浅;MRI表现为脑回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高信号,DWI及eADC呈等低信号,ADC呈等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异常强化。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可作为本病的筛选手段,MRI应作为确诊和疗效观察的首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疾病 CT MRI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嵇卫英 黄立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PACS系统筛选了44例腹部CT发现并经胃镜证实或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佐证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由2名由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判读分析。结果:回顾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PACS系统筛选了44例腹部CT发现并经胃镜证实或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佐证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由2名由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判读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38例患者十二指肠憩室位于降部,1例位于水平部,5例位于球部;憩室最大直径在1cm及以下的共有8个,在1cm到2cm之间的有21个,在2cm以上的有15个;CT平扫表现为向十二指肠环外突出的类圆形或半圆形的囊袋影,其中11例增强示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MSCT可清楚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的位置、形态、大小,并可以显示憩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十二指肠憩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