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德英 +2 位作者 张新涛 杨海风 杨传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17-225,共9页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了油气分布;研究区西部多洼共生,沙河街组烃源岩发育,并且被长期活动性油源断裂深切洼陷,为新近系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研究区南部由于缺乏深切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大断裂,难以将油气运移至浅层,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渤中凹陷西斜坡应该遵循"环洼选区、主断控带"的勘探理念,重视次洼周边的勘探,以寻找生烃次洼周边有效的运移断层为工作重点,研究区西北部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新近系 浅层勘探 油源 成藏期次 断层 渤中凹陷
下载PDF
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震 张新涛 +2 位作者 吴庆勋 李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I0005,共10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中生界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特征;经历印支运动期的近SN向逆冲挤压、燕山运动早期的NW向继承性挤压、燕山运动中期的NW-SE向强烈伸展断陷、燕山运动晚期的NWW向挤压隆升,以及喜山运动期以来的伸展、走滑复合叠加改造,428潜山发育长期活动、早期活动和晚期活动3类断层,一系列网格状裂缝及多个不整合面改善潜山储层物性,增强油气输导能力。该结果为渤中坳陷区域内潜山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构造演化 控藏作用 428潜山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辽西低凸起中南段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涛 王军 +3 位作者 石文龙 郑敬贵 王保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8-255,264,共9页
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控砂研究较为成熟,但由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动态变化对沉积物砂分散体系控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辽西低凸起中南段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依据体系域界面和各体系域内... 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控砂研究较为成熟,但由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动态变化对沉积物砂分散体系控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辽西低凸起中南段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依据体系域界面和各体系域内三角洲地震反射构型的变化,有效地识别了东二层序的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建立起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古地貌和沉积体系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辽西低凸起边界断层从北向南依次发育3个调节带,调节带的平面和空间差异活动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根据对各体系域砂体特征的描述,在东二层序识别了断层-岩性、上倾尖灭、岩性和地层超覆等4种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地层-岩性圈闭 辽西低凸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玉洪 罗小平 +4 位作者 王德英 云龙 侯明才 陈安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成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藏 配置关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深洼带垦利10-2新近系大型油田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薛永安 杨海风 +3 位作者 王航 孙希家 安俊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6,共10页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新近系 岩性油田 深洼带成藏 垦利10-2 勘探发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6-1亿吨级岩性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关键技术 被引量:11
6
作者 薛永安 杨海风 +3 位作者 王利良 高雁飞 谢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7-324,共18页
垦利6-1油田位于渤海海域南部的莱北低凸起,是一个新近系探明储量超过亿吨的整装、优质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的重大突破打开了渤海海域浅层高产岩性油藏勘探的新局面。垦利6-1油田的关键成藏条件主要有3个方面:(1)莱北低凸起处于... 垦利6-1油田位于渤海海域南部的莱北低凸起,是一个新近系探明储量超过亿吨的整装、优质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的重大突破打开了渤海海域浅层高产岩性油藏勘探的新局面。垦利6-1油田的关键成藏条件主要有3个方面:(1)莱北低凸起处于黄河口富烃凹陷的有利排烃方向,且其深层新生界底部不整合面之下发育两大隐伏汇聚脊,为浅层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供烃条件;(2)在中新世晚期的湖盆萎缩期,河、湖沉积交互背景下形成的大型复合河道型岩性圈闭为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储集条件;(3)连片复合河道砂体与区域湖侵泥岩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在垂向上集中分布。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使得垦利6-1油田的新近系具有以“深层远源汇聚-断裂垂向输导-浅层枝蔓式运移”为特征的高效成藏模式。以新近系大型岩性圈闭精细刻画和大型岩性油藏高效集束评价为核心的勘探关键技术为垦利6-1亿吨级油田的高效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近系 岩性油藏 垦利6-1油田 勘探关键技术
原文传递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晨杰 张新涛 +2 位作者 孔栓栓 张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7,共10页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等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区火山岩岩性主要...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等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区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其中,中酸性岩性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侵出相外带亚相和中酸性溢流相上部亚相的近源相带是优质储层分布的有利位置。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岩相和火山机构是控制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构造运动和风化淋滤对火山岩储层再改造,增加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最终明确了旅大25-A构造的北部及南部分别发育一个有利目标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北部 中生界火山岩 岩性 岩相 优质储层 储集空间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成因解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度揭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宇 +10 位作者 郭玲莉 刘永江 王光增 刘博 李三忠 关庆彬 蒋立伟 陈昭旭 李法坤 周琦杰 袁菁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是在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基础上,经由新生代深埋形成的叠合盆地,遭受了多期不同性质构造叠加改造。渤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逐步走向深层,深部潜山油气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本文以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以下简称428构造)为例... 渤海湾盆地是在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基础上,经由新生代深埋形成的叠合盆地,遭受了多期不同性质构造叠加改造。渤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逐步走向深层,深部潜山油气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本文以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以下简称428构造)为例,探索渤海湾盆地潜山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基于前人对渤海湾盆地内构造和储层特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地震剖面的精确解析,结合相干切片和其他地质资料,系统研究428构造各个阶段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对428构造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平面和剖面上的解析与断裂组合分析。结果发现:428构造东、西侧现今差异主要是由一条斜跨该构造的NEE向断裂导致的,对比邻区野外应变测量分析,识别出五期构造应力场,分别对应于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各阶段应力场变化,并结合428构造及其周缘残留地层等方面的证据,进而认为428构造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逆冲、燕山中-晚期伸展、燕山末期挤压及新生代右行右阶的走滑-拉分构造叠加的多期复合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走滑构造 潜山 构造叠加
下载PDF
渤海秦南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震 +2 位作者 郭瑞 李龙 杨传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1,167,共5页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秦南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平面和剖面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阶段与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一系列NNE向或NE向伸展断层组成了秦南凹陷的断裂体系;渐新世,该区断...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秦南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平面和剖面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阶段与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一系列NNE向或NE向伸展断层组成了秦南凹陷的断裂体系;渐新世,该区断裂体系表现为伸展-走滑性质,主断裂处发育大量多级"y"形、似花状构造样式,同时在弯曲段部位产生走滑增压区、释压区,次级断裂多表现为NEE向雁列状;新近纪时期断裂体系以马尾状和雁列状断裂为主,并发育"背形负花"状构造。结合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将研究区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强伸展-弱走滑期(古新世—始新世)、强走滑-弱伸展期(渐新世)、弱走滑-弱挤压期(新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演化阶段 形成机制 新生代 秦南凹陷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渤中西洼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震 +2 位作者 张新涛 郭瑞 张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6,共9页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渤中西洼地层展布特征、断裂结构特征、活动强度,明确多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中西洼划分为断陷期、断拗期、拗陷期及拗断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渤中西洼地层展布特征、断裂结构特征、活动强度,明确多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中西洼划分为断陷期、断拗期、拗陷期及拗断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渤中西洼强烈伸展控制形成东三段、沙河街组两套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断拗期、拗陷期构造相对稳定,拗断期渤中西洼构造重新活化,断层大量产生而形成多种类型圈闭,油源断裂及晚期调节断层的强烈活动将深部油气向浅层运移,促进研究区的晚期成藏作用。该研究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渤中凹陷西洼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秦皇岛27-3大型油田发现与地质新认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家雄 +4 位作者 杨海风 张宏国 张震 柳永军 张德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断裂斜坡区浅层油气运移、岩性圈闭刻画和油气成藏规律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认为:(1)研究区南北两侧被富生烃凹陷夹持,凸起边界大断层晚期强烈活动和陡坡带近源扇体普遍发育使凸起区成为规模性油气运聚的最终指向区;(2)凸起边界大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最小,馆陶组含砾砂岩输导层是石臼坨凸起之上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3)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和切脊断层组合控制顺向斜坡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当坡度小于1°且断层长度大于2.50 km、成藏期断距大于40 m时斜坡区可产生规模性的油气垂向运移,突破顺向断裂斜坡区“过路不留”的传统认识;(4)在凸起斜坡区,与构造脊方向斜交的砂体有利于油气保存,同时,提出井约束谱蓝化整形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斜坡区岩性圈闭有效刻画,优选出保存条件较好的斜向砂体开展钻探部署。基于上述新认识、新技术,2023年在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斜坡区成功评价了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实现了勘探老区浅层挖潜的重大突破,为渤海湾盆地高成熟探区持续油气发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27-3 顺向斜坡区 油气运聚 岩性圈闭刻画 石臼坨凸起 渤海海域 浅层 油田发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机构地质模式及建造过程 被引量:4
12
作者 单玄龙 王蔚 +5 位作者 张新涛 衣健 岳军培 刘鹏程 傅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5-688,共14页
精细刻画火山机构对火山岩储层预测十分重要。渤海海域中生界发育多类火山机构,且受后期改造强烈,目前缺乏对该区火山机构类型、结构及建造过程的系统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将渤海海域中渤中凹陷生界火山机构分为熔岩穹丘、... 精细刻画火山机构对火山岩储层预测十分重要。渤海海域中生界发育多类火山机构,且受后期改造强烈,目前缺乏对该区火山机构类型、结构及建造过程的系统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将渤海海域中渤中凹陷生界火山机构分为熔岩穹丘、复合层火山、火山碎屑岩席及盾状火山4种类型。分别刻画了这4种火山机构内部喷发单元及岩性、岩相构成,建立了地质模型,并概括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建立了4种火山机构对应的建造过程示意图。其中,熔岩穹丘具有高纵/横比,由厚层酸性熔岩构成,内部一般为块状构造;复合层火山在该盆地内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外部形态为丘状,但纵/横比小于熔岩穹丘,内部岩性复杂,多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构成的层状结构;盾状火山为平缓的低丘状外形,主要由基性岩组成,其岩浆黏度低、流动范围较大,所以形成的机构规模大,内部多为席状构造;火山碎屑岩席为席状及充填状,纵/横比极小,内部为多期喷发叠加形成的层状结构。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火山机构的物性,发现研究区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的储层物性最好,火山碎屑岩席次之,盾状火山最差;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机构可作为后续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建造过程 火山机构 中生界火山岩 渤中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沙河街组砂体展布规律与储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海风 钱赓 +2 位作者 高雁飞 康荣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68-3080,共13页
中央构造脊是在黄河口凹陷内受走滑挤压作用形成的水下同沉积洼内隆起,同时也是黄河口凹陷重要的油气聚集带;但脊内沙河街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其砂体展布与储层发育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深部勘探部署.通过三维地震、钻测井、岩矿数据分析... 中央构造脊是在黄河口凹陷内受走滑挤压作用形成的水下同沉积洼内隆起,同时也是黄河口凹陷重要的油气聚集带;但脊内沙河街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其砂体展布与储层发育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深部勘探部署.通过三维地震、钻测井、岩矿数据分析恢复了沙河街组沉积期中央构造脊古地貌特征、落实构造脊东西砂体展布与南北物源供给界限,并将构造脊细分为东、西、南3个主要单元对储层发育的差异性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微观储层分析刻画结合构造-沉积特征总结不同单元储层发育特征,表明东脊沙三段沉积期地势较低,为主物源通道,南北搬运距离远,砂体成熟度高;后期隆升诱导裂缝发育,渗透率升高,优质储层发育;西脊沉积期地势较高,为主物源侧翼,薄层杂砂岩,泥质含量高,局部钙质发育,储层欠发育;南脊持续隆升,作为南北物源交互区,脊内微隆起周期出露水面沉积淋滤碳酸盐岩造成临近砂体碳酸盐胶结强,物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 沉积体系 储层特征 差异性 中央构造脊 黄河口凹陷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姜黄素调控miR-134对癫痫海马突触重塑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林青 刘素芝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46-150,I0005,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调控miR-134发挥神经保护及潜在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姜黄素组3组,每组1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制备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造模后第2天...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调控miR-134发挥神经保护及潜在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姜黄素组3组,每组1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制备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姜黄素组大鼠每天固定时间腹腔注射2 mL/kg姜黄素,而癫痫组和对照组每天固定时间腹腔注射等量二甲基亚砜溶液,持续10 d。在造模后第14天,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3组大鼠,采用Timm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中苔藓纤维出芽程度,q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及血清中miR-134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IM激酶1(LIM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大鼠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出芽程度评分均升高(均P<0.05);与癫痫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出芽程度评分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34表达水平升高(P<0.05),LIMK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癫痫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34表达水平下降(P<0.05),LIM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和姜黄素组大鼠血清中miR-134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34表达,上调LIMK1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突触重塑,可能因此发挥神经保护及潜在的抗癫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癫痫 miR-134 海马 突触重塑
下载PDF
源外层系油气运聚关键环节研究与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15
作者 张宏国 杨海风 +3 位作者 宿雯 黄志 程燕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2,共12页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烃源超压-断层活动耦合作用是断裂带垂向输导的关键,在烃源充足条件下断裂带分形维数大于0.7时,油气垂向输导能力较强;富砂型层系形成的早期油藏控制油气二次汇聚能力,利用馆陶组圈闭面积和有效幅度等计算汇聚系数,当馆陶组汇聚系数大于700 km3时,对应明下段具备发育大、中型油田的基础;断层的泄压控制浅层砂体侧向分流环节,利用砂体高部位和低部位断-砂接触面积计算泄压系数,当明下段砂体泄压系数大于2.0时,砂体烃柱高度可超过30 m。3个主要运聚环节紧密配合,是富生烃凹陷源外层系高丰度油藏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汇聚能力 高丰度油气藏 油气运聚 明化镇组下段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新涛 +2 位作者 王晨杰 张震 刘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7-1036,共10页
为了探讨火山岩油气藏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孔渗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等手段,对环渤中凹陷中生界义县组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发育... 为了探讨火山岩油气藏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孔渗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等手段,对环渤中凹陷中生界义县组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发育英安岩、粗面岩、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和隐爆角砾岩。依据储集物性和孔喉结构差异,将火山岩储层划分为4类(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储层),其中,Ⅰ类、Ⅱ类储层为优质储层:Ⅰ类储层为发生隐爆角砾化作用并发生大面积溶蚀作用形成的中酸性隐爆角砾岩,为高孔-中渗型储层;Ⅱ类储层为发生大面积溶蚀作用形成的中酸性粗安质隐爆角砾岩和粗面岩,为高孔-中低渗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岩性岩相、界面处溶蚀以及隐爆造缝三方面作用。优质储层发育在中酸性隐爆角砾岩发育溶蚀的界面位置,界面溶蚀和隐爆作用越强,越易于形成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白垩系义县组 火山岩 优质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火山发育区通道相类型、特征、成因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希家 张新涛 +2 位作者 华晓莉 边立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7-946,共10页
为探讨火山岩发育区通道相特征,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研究了通道相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火山通道和热液通道两种通道相。二者均表现为上粗下细的倒锥状,但是在岩相和地震相等方面差别较大。火山通道多... 为探讨火山岩发育区通道相特征,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研究了通道相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火山通道和热液通道两种通道相。二者均表现为上粗下细的倒锥状,但是在岩相和地震相等方面差别较大。火山通道多为火山岩充填,表现为堆砌充填结构,具有明显的速度异常,反射振幅与围岩差别较大,常伴生较大规模的强振幅溢流相,整体上呈现出"两强夹一弱"的地震反射特征,即顶、底部强反射,中间弱反射;热液通道多为围岩碎屑充填,无速度异常,反射振幅与围岩差别不大,无溢流相伴生,整体上呈现出"一强一弱"的地震反射特征,即底部强反射,上部弱反射。在对2类通道相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火山岩发育区通道相发育模式:火山通道由岩浆上侵喷发而成,热液通道受控于岩浆侵入引起的围岩液化侵位作用。2类通道相对油气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火山通道为"利盖不利储",热液通道为"利储不利盖"。最后结合通道相的分布特征,指出了研究区有利的勘探区带。该研究成果对火山岩发育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通道 热液通道 发育特征 成因模式 油气意义
下载PDF
渤海海域428潜山地层结构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震 +3 位作者 王晨杰 于娅 张参 夏成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1期52-58,共7页
在新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钻井岩心、岩屑等岩性数据,结合古生物、测年等分析测试资料,对渤海海域428潜山地层类型、分布及内幕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勘探潜力。结果表明,428潜山基底为太古界花岗岩,428西为2层结构... 在新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钻井岩心、岩屑等岩性数据,结合古生物、测年等分析测试资料,对渤海海域428潜山地层类型、分布及内幕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勘探潜力。结果表明,428潜山基底为太古界花岗岩,428西为2层结构,太古界上覆中生界。428东为3层结构,太古界上覆寒武系和石炭-二叠系,寒武系只分布在潜山东部。基于已钻井油气信息和地层结构分析,认为428潜山油源条件优越,中生界和太古界仍具较大的勘探价值,值得进一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潜山 地层结构 碳酸盐岩 勘探潜力
下载PDF
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志伟 王德英 +5 位作者 牛成民 杨海风 柳屿博 任健 康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8-627,共10页
探讨渤海海域西北部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凹陷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大连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将断裂剖面特征与平面组合分析相结合,对主干控洼断裂进行精细刻画,并探讨了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作用... 探讨渤海海域西北部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凹陷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大连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将断裂剖面特征与平面组合分析相结合,对主干控洼断裂进行精细刻画,并探讨了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作用差异叠合下的洼陷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辽西-秦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由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应力体制多期复合叠加形成,区内主要发育伸展型和伸展-走滑复合型2类成因6种构造样式。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弱伸展-弱走滑初始裂陷期、强伸展-弱走滑裂陷Ⅰ幕、强伸展-中走滑裂陷Ⅱ幕和弱伸展-弱走滑拗陷期4个阶段。研究区发育继承型、衰退型和萎缩型3类洼陷,其中继承型洼陷成藏物质发育,勘探潜力较大,应为重点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秦南地区 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 断裂体系 形成演化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区新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及“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龙 张新涛 +2 位作者 张震 刘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5,共9页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古构造脊的规模和断层的形态共同控制了新近系油气运聚和空间分布,二者的有效配置决定了该区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条件。建立了渤中西洼区“脊-断”联控成藏模式,划分出2类“脊-断”配置关系、3种垂向组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深化环渤中凹陷油气成藏认识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区 新近系 油气分布特征 “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