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3 位作者 李景林 王命全 赵书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8-1916,共9页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和2.21d/10a的倾向率提早和推迟,无霜冻期以3.59d/10a的倾向率延长,并且上述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5年发生了突变。但各要素变化倾向率或突变前后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大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大,反之,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无霜冻期 气候变暖 时空变化 ARCGIS
原文传递
旱作春小麦品种高产抗旱特性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2
作者 石书兵 +2 位作者 张强 克尤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20,共7页
对引进的旱作春小麦品种 (系 )做小区试验 ,初步筛选出 C1 60和 82 75两个抗旱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系 )。其叶面积变化表现为峰值出现早、大小适中 ,后期能保持较高叶面积。通过生理指标测定 ,在干旱条件下 ,这两个品种 (系 )均表现为叶... 对引进的旱作春小麦品种 (系 )做小区试验 ,初步筛选出 C1 60和 82 75两个抗旱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系 )。其叶面积变化表现为峰值出现早、大小适中 ,后期能保持较高叶面积。通过生理指标测定 ,在干旱条件下 ,这两个品种 (系 )均表现为叶绿素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多、脯氨酸积累增加、叶水势加大、细胞膜的相对透性减少等特征 ,是较抗旱的表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各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和生理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对品种优劣进行排序 ,其顺序为 :C1 60 ,82 75,81 39,862 4 ,8338,定西 35,C4,昌春 3号 ,会宁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高产 抗旱性 综合评价 旱作 品种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判在旱作春小麦品种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石书兵 +1 位作者 克尤木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22-25,共4页
本研究对引进的旱作春小麦品种 (系 )做小区试验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各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和生理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对品种优劣进行排序 ,其顺序为 :C160 ,82 75,8139,862 4 ,8338,定西 35,C4 ,昌春 3号 ,会宁 1... 本研究对引进的旱作春小麦品种 (系 )做小区试验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各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和生理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对品种优劣进行排序 ,其顺序为 :C160 ,82 75,8139,862 4 ,8338,定西 35,C4 ,昌春 3号 ,会宁 17。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全面、综合、定量地评价旱作春小麦品种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春小麦 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施氮量对低肥力棉田土壤氮素及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秦宇坤 李鹏程 +4 位作者 郑苍松 孙淼 刘帅 董合林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253,共12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低肥力棉田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土壤速效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79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hm^(-2),分别以N0、N90、N180、N270、N360、N450表...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低肥力棉田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土壤速效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79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hm^(-2),分别以N0、N90、N180、N270、N360、N450表示),于2016和2017年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测定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氮磷钾积累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0―100 cm土层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与N0相比,除2016年N90处理外,其余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籽棉产量。两年N360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与其它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对棉花衣分无显著影响。(2)与N0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施氮90~360 kg·hm^(-2),棉花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450处理氮、磷、钾积累量较N360处理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棉花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氮生理利用率开始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除N9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41―80 cm土层NO3--N含量较N0显著提高;N270、N360、N450处理41―8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N0、N90和N180处理;施氮对土壤NH_4^+-N含量无显著影响。(4)施氮0~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超过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下降。【结论】氮肥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7.0 kg·hm^(-2)。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棉花养分积累量降低,土壤NO3--N含量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抑制,氮肥利用率降低,棉花增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速效氮 脲酶活性
下载PDF
近52年北疆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区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景林 普宗朝 +3 位作者 张山清 王命全 李新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30,共9页
基于北疆52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逐年≥10℃积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和无霜冻期资料,使用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对上述各热量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使用线性趋势和年代间比较对近52年各热量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棉花气候分区指标... 基于北疆52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逐年≥10℃积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和无霜冻期资料,使用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对上述各热量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使用线性趋势和年代间比较对近52年各热量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棉花气候分区指标,完成了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2年5个时段的北疆棉花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对比分析了各时段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和不宜棉区分布区域和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北疆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2年北疆≥l0℃积温、7月份平均气温和无霜冻期分别以每10年75.657℃、0.218℃和4.36 d的斜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速率呈增大趋势。受其影响,近52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疆宜棉区面积明显扩大,次宜棉区和不宜棉区有所减小,风险棉区变化不大。2001―2012年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宜棉区面积扩大了6.54164×104 km2;次宜棉区和不宜棉区分别缩小了0.99982×104 km2和5.28675×10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10℃积温 7月份平均气温 无霜冻期 棉花区划 北疆
下载PDF
近51a伊犁河谷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娇媚 李大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2-480,共9页
基于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年平均气温、≥0℃和≥10℃积温及无霜冻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t-检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近51 a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 基于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年平均气温、≥0℃和≥10℃积温及无霜冻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t-检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近51 a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地区多山区少的特点;②近51 a伊犁河谷的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0℃和≥10℃积温及持续日数、无霜冻期分别以0.43℃·(10a)-1、89.9℃·d·(10a)-1、88.0℃·d·(10a)-1、4.0 d·(10a)-1、3.2 d·(10a)-1和5.4 d·(10a)-1的倾向率上升,51 a来分别增加了2.2℃、458.5℃·d、448.8℃·d、20.4 d、16.3 d和27.5 d。并且各热量资源要素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和无霜冻期在平原地区增幅最大,在山间盆地增幅较小。≥0℃与≥10℃积温在丘陵地区增加最明显,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少。而≥10℃持续日数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多,在平原地区增加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资源 时空变化 年平均气温 积温 无霜冻期 伊犁河谷
原文传递
滴灌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娜 张永强 +5 位作者 李大平 牛海生 张洋 胡春辉 赵有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5-801,共7页
为了解滴灌冬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滴灌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在1管5行的毛管配置条件下,设置3 300、3 900和4 500m3·hm^-2三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用处理A、处理B和处理C表示),研究了滴灌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 为了解滴灌冬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滴灌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在1管5行的毛管配置条件下,设置3 300、3 900和4 500m3·hm^-2三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用处理A、处理B和处理C表示),研究了滴灌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时间和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拔节期至乳熟期,处理B的叶面积指数始终高于处理A和处理C。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而胞间CO2浓度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呈下降和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增幅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积累总体上呈"S"型曲线变化,处理B和处理C的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期分别比处理A延长了3d和4d;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产量均以处理B最高,其中处理B产量分别较处理A和处理C提高了7.09%和4.55%;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处理A和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二者较处理C增加了29.61%和18.99%。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小麦的适宜灌水定额为3 300~3 900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冬小麦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1961-2010年新疆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对冬季负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4 位作者 李景林 李新建 王命全 张祖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9-1427,共9页
基于新疆96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冻土深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新疆冬季负积温和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a来,新疆冬季负积... 基于新疆96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冻土深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新疆冬季负积温和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a来,新疆冬季负积温绝对值总体以51.5℃·d·(10a)-1的倾向率减少,并于1985年发生了突变.受其影响,最大冻土深度以-3.5cm·(10a)-1的倾向率减小,也于1988年发生了突变.就全疆平均而言,1961-2010年,负积温每减少100℃·d,最大冻土深度将减小4.6cm.但这种影响区域性差异显著,最大冻土深度减小量呈现"南疆小,北疆和天山山区大"的格局.南疆大部最大冻土深度对负积温变化的响应相对较敏感,一般为-3.0^-12.7cm·(100℃·d)-1;北疆和天山山区响应的敏感性较小,多为0.0^-4.9cm·(100℃·d)-1,其成因很可能是北疆和天山山区冬季积雪较南疆厚,较厚的积雪所具有的低导热性和较大的容积热容减小了气候变暖对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负积温减少、最大冻土深度变浅将改变土壤的水热物理性状,加剧土壤干化、草场退化以及土地的荒漠化,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最大冻土深度对负积温变化响应的实际,采取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负积温 最大冻土深度 时空变化 ARCGIS 新疆
下载PDF
新疆连作、轮作棉田可培养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韩剑 张静 +2 位作者 罗明 吴莉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4,共6页
研究了新疆连作、轮作棉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多年连作造成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减少,连作6~8年、9~12年、大于13年的棉田与连作小于5年的棉田相比,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下降了40.2%,46.7%,52.4%。连作超... 研究了新疆连作、轮作棉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多年连作造成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减少,连作6~8年、9~12年、大于13年的棉田与连作小于5年的棉田相比,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下降了40.2%,46.7%,52.4%。连作超过5年后,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逐渐从高肥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转化,细菌/真菌(B/F)和放线菌/真菌(A/F)比值均降低,拮抗菌减少,病原菌积累。氮素生理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下降,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连作还导致土壤呼吸强度、纤维素分解强度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连作棉田与草木樨、番茄、春麦、玉米倒茬轮作能使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长,有益于调节菌群平衡,提高微生物活性,固氮菌数量呈现显著增长。不同轮作作物的效应不同,以草木樨、番茄的效应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制度 可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新疆棉花光温生产潜力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牛新湘 边秀举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依据《新疆棉花区划新论》,从光热资源的角度,对新疆各个棉花分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各棉花亚区的光合生产潜力都很高,平均高达13076.7kg·hm^-2,是近三年棉花平均... 依据《新疆棉花区划新论》,从光热资源的角度,对新疆各个棉花分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各棉花亚区的光合生产潜力都很高,平均高达13076.7kg·hm^-2,是近三年棉花平均现实生产力的8.6倍。光温生产潜力达4391.2~5502.6kg·hm^-2,比现实生产力高出2.3~3.9倍。其中,中熟棉亚区的光温生产潜力最高,达5502.6kg·hm^-2,其余依次是早中熟棉亚区、早熟棉亚区、特早熟棉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生产潜力 棉花 新疆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牛海生 李大平 +6 位作者 张娜 郝维维 张娜 张洋 赵有来 胡春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9-755,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并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碳平衡 滴灌 漫灌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永强 张娜 +3 位作者 王娜 唐江华 李亚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1-578,共8页
以大豆品种‘黑河43’为材料,于2012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5种不同种植密度——37.5(A)、45.0(B)、52.5(C)、60.0(D)和67.5万株·hm-2(E)的田间复播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密度对大豆功能叶叶绿素值(SPAD)、叶面积指数(LAI... 以大豆品种‘黑河43’为材料,于2012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5种不同种植密度——37.5(A)、45.0(B)、52.5(C)、60.0(D)和67.5万株·hm-2(E)的田间复播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密度对大豆功能叶叶绿素值(SPAD)、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面积(SLA)、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密度对复播大豆苗期叶片SPAD值影响较小,苗期之后处理间差异显著,且整个生育期SPAD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2)LAI在2年试验中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均在鼓粒期左右达到峰值,处理E在2012年和2013年的最大值分别为6.24和5.56,较同期最低的处理A分别显著提高18.41%和36.17%;SLA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生长发育前期和后期处理间差异明显,中期差异相对较小。(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后降,且均以C处理最高,Pn、Gs在结荚期达到极值,而Tr在开花期最大;胞间CO2浓度(Ci)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2012年和2013年均以C处理最低,分别为185.70和179.61μmol·mol-1。(4)各处理2年的籽粒产量均以中等密度的C处理达最高,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3 205.0和3 142.53kg·hm-2,并分别比同年的其余处理显著高出1.42%~14.26%和1.08%~27.65%。研究表明,适宜密度的复播大豆不仅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同时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而不致植株郁闭,有效保证了群体内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高了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种植密度 复播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杏棉间作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郁娜 陈飞虎 +3 位作者 胥新强 张巨松 张永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m×6.5m、树高5.45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m×6.5m、树高5.45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数、倒4叶宽及果枝数有优势。棉花茎粗与棉花的株距呈正比。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B处理高于其余2个处理,并且毛地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一致;净地群体干物质质量则随着棉花净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遮阴推迟了棉花生长发育,导致3种配置下棉花均以伏桃和秋桃为主;横向分布内围铃是构成棉铃主要部分,并且内围铃所占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纵向分布均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B处理)时最高,分别比株距12cm、8cm的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 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配置的分别高7.18%、3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棉间作 田间配置 棉花 生长发育 棉铃分布
下载PDF
绿肥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银平 +4 位作者 陈冰 候松山 韩晶磊 侯猛 陈雅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9-153,共5页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作用;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葵、大豆,直播绿肥沙打旺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除毛苕子外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此外,各种绿肥茬口均能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其中春麦复播草木樨茬口的棉花增产最高达48.8%,其次是直播绿肥沙打旺茬口的棉花增产36.1%。建议长期连作棉田的倒茬应优先选择小麦复播草木樨种植方式,单作可选沙打旺直播绿肥作为棉花前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绿肥 连作 茬口 棉花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气候突变后伊犁河谷两熟制作物种植区的变化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牛海生 +2 位作者 娇媚 只娟 唐江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6-521,共6页
利用伊犁河谷1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0℃和≥10℃积温、无霜期逐日气象数据指标,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及t-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当地两熟制种植方式即冬小麦-早熟玉米、冬小麦-早熟... 利用伊犁河谷1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0℃和≥10℃积温、无霜期逐日气象数据指标,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及t-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当地两熟制种植方式即冬小麦-早熟玉米、冬小麦-早熟大豆和冬小麦-牧草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分析了气候突变前后两熟制种植区的变化情况;利用突变后历年热量资料计算各地热量大于两熟制所需热量临界值的保证率,分析了两熟制种植区的气候风险。结果表明,(1)50a来伊犁河谷≥0℃和≥10℃积温、无霜期分别以89.9℃·d/10a、88.0℃·d/10a及5.4d/10a的倾向率上升(P<0.05),并均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2)突变后伊犁河谷热量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平原最多,丘陵次之,山区最少的特点。(3)伊犁河谷各区域突变前热量条件无法满足两熟制种植要求,突变后平原区域≥0℃和≥10℃积温、无霜期年平均分别达4217.7℃·d、3649.6℃·d和197d,均超过两熟制热量要求,且最低热量条件保证率85.7%,成为伊犁河谷两熟制最适宜种植区,若平原麦后复播大豆,其热量保证率可达93%以上,但复种早熟玉米仍有一定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谷乃至整个北疆地区发展多熟制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气候变化 t-检验 保证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永强 张娜 +3 位作者 王娜 唐江华 李亚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86-1391,共6页
为揭示不同种植密度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37.5(A)、45.0(B)、52.5(C)、60.0(D)、67.5万株·hm-2(E)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叶绿素(SPAD值)、叶... 为揭示不同种植密度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37.5(A)、45.0(B)、52.5(C)、60.0(D)、67.5万株·hm-2(E)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夏大豆功能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叶面积指数(LAI)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单株叶面积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随着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且均以C处理最高,Pn、Gs在R2期达到极值,而Tr在R4期最大;胞间CO2浓度(Ci)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各处理大豆籽粒产量以中等密度C处理(52.5万株·hm-2)时达最高为3 205.04 kg·hm-2,比A、B、D、E 4个处理分别高出14.26%、4.09%、1.42%和5.88%,并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麦后复播大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绿肥压青对棉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银平 +3 位作者 李钦钦 赵双印 杨涛 侯松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265,共4页
选用草木樨、毛苕子、沙打旺三种绿肥在连作棉田上进行压青试验,研究三种绿肥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及压青后对连作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绿肥中均以草木樨的生物量和植株养分含量最高;三种绿肥压青后对棉田土壤有机质、速... 选用草木樨、毛苕子、沙打旺三种绿肥在连作棉田上进行压青试验,研究三种绿肥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及压青后对连作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绿肥中均以草木樨的生物量和植株养分含量最高;三种绿肥压青后对棉田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也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沙打旺压青后对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的提高最为明显,有机质提高了15.9%,速效氮提高了28.8%,尤其是沙打旺的富磷、富钾作用更为显著,压青后使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62.0%和78.4%,三种绿肥以沙打旺培肥效果最好,可作为与棉花间作或轮作倒茬的最佳绿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生物量 养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唐江华 苏丽丽 +3 位作者 罗家祥 李亚杰 彭姜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026-2032,共7页
为探求适合北疆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的耕作方式,就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4种耕作方式对夏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符合Logistic模型曲线,其中... 为探求适合北疆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的耕作方式,就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4种耕作方式对夏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符合Logistic模型曲线,其中翻耕覆膜处理的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值最为协调,其单株干物质动态积累量不仅比其它各处理提早进入快速积累时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出现也最早,使其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多;翻耕覆膜处理的花前的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贡献率略低,但花后的提高显著,总体表现较优,产量最高,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的高出7.42%、10.85%和16.05%,差异极显著(P<0.01),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也均高于其它各处理,基本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本研究可为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耕作方式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罗明 +1 位作者 李大平 赵双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于2007年以不同连作年限棉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连作5a、8a、12a年和15a棉田土壤容重、土壤氮、磷、钾养分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规律,以揭示长期连作造成棉田减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棉农自主经营管理条件下,棉田土壤容重并未随... 于2007年以不同连作年限棉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连作5a、8a、12a年和15a棉田土壤容重、土壤氮、磷、钾养分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规律,以揭示长期连作造成棉田减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棉农自主经营管理条件下,棉田土壤容重并未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全氮、全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则是连作8a之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连作8a、12a、15a棉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平均值分别比连作5a的下降了40.1%、46.7%、52.4%,而且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总体表现为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连作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容重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唐江华 苏丽丽 +2 位作者 李亚杰 彭姜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90,共9页
2013-2014年设置复播大豆田间试验,调查滴灌条件下麦后不同耕作方式复播大豆的生理指标及主要农艺性状,以探究适合北疆滴灌条件下麦后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结果表明:麦后实施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复播大豆在测定期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 2013-2014年设置复播大豆田间试验,调查滴灌条件下麦后不同耕作方式复播大豆的生理指标及主要农艺性状,以探究适合北疆滴灌条件下麦后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结果表明:麦后实施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复播大豆在测定期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均表现出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而胞间CO_2浓度(C_i)呈现相反的结果.其中,TP处理两年LAI、SPAD、P_n、T_r、g_s的均值分别比NT处理高55.0%、9.1%、41.8%、37.5%和56.4%,而C_i下降22.1%,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说明TP处理增强了大豆的光合效率,提高叶片同化CO_2的能力,这是其较NT处理大豆增产的主要光合生理机制.TP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分别较NT处理提高50.3%、48.1%、11.8%,增产达20.8%,差异显著.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北疆麦后复播大豆宜采用翻耕后地膜覆盖结合膜下滴灌技术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复播大豆 光合特性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