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二题
被引量:
5
1
作者
徐寿
凯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3期87-92,56,共7页
关键词
吴汝纶
近代教育
张百熙
京师大学堂
《东游丛录》
《清史稿》
废科举
李鸿章
课程设置
学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汝纶在我国近代教育中定位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
3
2
作者
徐寿
凯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4-96,121,共4页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毅然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主张,首倡在旧式书院创办东(日)、西(英)文学堂,建议京师大学堂派代表团赴日访求学制,为我国近代教育绘出了可供操作的蓝图。
关键词
吴汝纶
近代教育
先驱者
奠基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神禹九州终不改 螺蛳哪能便吞象——简述吴汝纶访日时与军国主义的抗争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寿
凯
《安徽史学》
1999年第1期54-56,共3页
光绪二十八年夏历五月初三日,吴汝纶从北京出发,率团赴日考察学制,至九月二十一日返抵上海,前后历时4个月又13天。吴汝纶这次访日,工作的辛劳,方法的得当,以及对我国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另有专文,不再赘述,这里所论述的只...
光绪二十八年夏历五月初三日,吴汝纶从北京出发,率团赴日考察学制,至九月二十一日返抵上海,前后历时4个月又13天。吴汝纶这次访日,工作的辛劳,方法的得当,以及对我国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另有专文,不再赘述,这里所论述的只是他在访日期间,为维护国权和民族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留学生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政府
李鸿章
螺蛳
三国同盟
国际公法
维护国权
驱逐出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
4
作者
徐寿
凯
《古籍研究》
1995年第3期12-18,27,共8页
一吴汝纶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人。出身累世书香之家。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释褐后,历仕内阁中书、署天津知府、深州直隶州知州和冀州直隶州知州。任内阁中书时,曾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请奏调入曾幕。...
一吴汝纶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人。出身累世书香之家。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释褐后,历仕内阁中书、署天津知府、深州直隶州知州和冀州直隶州知州。任内阁中书时,曾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请奏调入曾幕。两次丁忧期间,又曾先后应江苏巡抚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入张、李二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自请卸去州职,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在举国渴望办学堂、行新政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州直隶州
内阁中书
古籍整理
江苏巡抚
光绪二十八年
书香之家
同治四年
光绪十五年
莲池
直隶总督
原文传递
聂绀弩、冯英子笔下的李文
5
作者
徐寿
凯
《江淮文史》
2006年第5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聂绀弩
李文
英子
同事之间
行政干部
中医学院
文化局
建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籍标点二题
6
作者
徐寿
凯
《古籍研究》
1996年第2期19-23,44,共6页
一近读《吴汝纶日记》史学部分,这是吴氏政余之暇研阅《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心得日录。读毕对吴汝纶在一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分析评论上的卓识,以及对《史记》中一些极见功力的读法,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无怪乎他在当时为北方士林及日...
一近读《吴汝纶日记》史学部分,这是吴氏政余之暇研阅《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心得日录。读毕对吴汝纶在一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分析评论上的卓识,以及对《史记》中一些极见功力的读法,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无怪乎他在当时为北方士林及日本众多汉学研究者所宗师。拙文《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载本刊1995年第三期)曾述及,在吴汝纶一生为学的过程中,点勘过大量经史子集作品,《史记》即为其中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标点本,标点考,曾参考过吴汝纶的点勘本,其《点校后记》有云:'《史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点本
中华书局出版
《资治通鉴》
日录
点校
人物分析
璇玑玉衡
两汉刊误补遗
曹相国世家
张裕钊
原文传递
陆机《文赋》注译
7
作者
徐寿
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3-98,共16页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⑩,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11),他日殆...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⑩,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11),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12),虽取则不远(13),若夫随手之变(14),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15)于此云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操斧伐柯
才士
见其
创作思想
玉藻
大羹
诗缘情而绮靡
注译
因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儒家神圣光环笼罩下的王通文艺思想
8
作者
徐寿
凯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43-47,共5页
关于王通及《中说》朝有门生作大臣,史无列传等凡民. 不由正道干昏主,敢以微言比圣人. 万世遗经那可续,一时私谥恐非真. 太平十二尊王策,差胜扬雄献《美新》。这首诗见于《艮斋诗集》卷一,是元人侯克中为抨击王通而写的。由《中说》(一...
关于王通及《中说》朝有门生作大臣,史无列传等凡民. 不由正道干昏主,敢以微言比圣人. 万世遗经那可续,一时私谥恐非真. 太平十二尊王策,差胜扬雄献《美新》。这首诗见于《艮斋诗集》卷一,是元人侯克中为抨击王通而写的。由《中说》(一名《文中子》)所“塑造”的王通,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怪诞形象。他以孔子自命,后人也高度赞许他,称他是“吾道之粹焉者也”(刘宗用浯),“董子(按指董仲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王通
孔子
中子
儒家
扬雄
光环
子曰
神圣
历史事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涛“一画”三题
9
作者
徐寿
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6-40,共5页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曲尽其态
绘画理论
大涤子题画诗跋
一幅画
绘画作品
俞剑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
道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丁宁先生与诸大家
10
作者
徐寿
凯
《江淮文史》
2010年第6期130-142,共13页
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想介绍丁宁先生“清泠澈骨,悱恻动人”的华词,曾经怎样撼动过与她并世的文界精英,并获得他们非常高的评价。激赏丁词的文界精英很多,这里只选六位,举一隅而已。
关键词
《丁宁先生与诸大家》
杂文
文学
徐寿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述隋唐五代的文化交流与反交流
11
作者
徐寿
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43-50,共8页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根据史料,在我国,这种交流、吸收与融合,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十六世纪的夏代便已出现,隋唐五代则是此后发展的一个高潮。交流、吸收与融合,丰富、发展了各族文化的内容与...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根据史料,在我国,这种交流、吸收与融合,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十六世纪的夏代便已出现,隋唐五代则是此后发展的一个高潮。交流、吸收与融合,丰富、发展了各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对一些邻国的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胡部新声
隋唐五代
音乐舞蹈
八十四调
泼寒胡戏
破阵乐
坐部伎
立部伎
清商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二题
被引量:
5
1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3期87-92,56,共7页
关键词
吴汝纶
近代教育
张百熙
京师大学堂
《东游丛录》
《清史稿》
废科举
李鸿章
课程设置
学校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汝纶在我国近代教育中定位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
3
2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4-96,121,共4页
文摘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毅然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主张,首倡在旧式书院创办东(日)、西(英)文学堂,建议京师大学堂派代表团赴日访求学制,为我国近代教育绘出了可供操作的蓝图。
关键词
吴汝纶
近代教育
先驱者
奠基者
Keywords
WU Ru-lun
modern education
precursor
founder
分类号
G40-092.5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神禹九州终不改 螺蛳哪能便吞象——简述吴汝纶访日时与军国主义的抗争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安徽史学》
1999年第1期54-56,共3页
文摘
光绪二十八年夏历五月初三日,吴汝纶从北京出发,率团赴日考察学制,至九月二十一日返抵上海,前后历时4个月又13天。吴汝纶这次访日,工作的辛劳,方法的得当,以及对我国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另有专文,不再赘述,这里所论述的只是他在访日期间,为维护国权和民族尊...
关键词
吴汝纶
留学生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政府
李鸿章
螺蛳
三国同盟
国际公法
维护国权
驱逐出境
分类号
K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
4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
出处
《古籍研究》
1995年第3期12-18,27,共8页
文摘
一吴汝纶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人。出身累世书香之家。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释褐后,历仕内阁中书、署天津知府、深州直隶州知州和冀州直隶州知州。任内阁中书时,曾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请奏调入曾幕。两次丁忧期间,又曾先后应江苏巡抚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入张、李二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自请卸去州职,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在举国渴望办学堂、行新政之时,
关键词
深州直隶州
内阁中书
古籍整理
江苏巡抚
光绪二十八年
书香之家
同治四年
光绪十五年
莲池
直隶总督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K825.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聂绀弩、冯英子笔下的李文
5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
出处
《江淮文史》
2006年第5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聂绀弩
李文
英子
同事之间
行政干部
中医学院
文化局
建省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籍标点二题
6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
出处
《古籍研究》
1996年第2期19-23,44,共6页
文摘
一近读《吴汝纶日记》史学部分,这是吴氏政余之暇研阅《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心得日录。读毕对吴汝纶在一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分析评论上的卓识,以及对《史记》中一些极见功力的读法,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无怪乎他在当时为北方士林及日本众多汉学研究者所宗师。拙文《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载本刊1995年第三期)曾述及,在吴汝纶一生为学的过程中,点勘过大量经史子集作品,《史记》即为其中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标点本,标点考,曾参考过吴汝纶的点勘本,其《点校后记》有云:'《史记》
关键词
标点本
中华书局出版
《资治通鉴》
日录
点校
人物分析
璇玑玉衡
两汉刊误补遗
曹相国世家
张裕钊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陆机《文赋》注译
7
作者
徐寿
凯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3-98,共16页
文摘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⑩,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11),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12),虽取则不远(13),若夫随手之变(14),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15)于此云尔。
关键词
《文赋》
操斧伐柯
才士
见其
创作思想
玉藻
大羹
诗缘情而绮靡
注译
因论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儒家神圣光环笼罩下的王通文艺思想
8
作者
徐寿
凯
出处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43-47,共5页
文摘
关于王通及《中说》朝有门生作大臣,史无列传等凡民. 不由正道干昏主,敢以微言比圣人. 万世遗经那可续,一时私谥恐非真. 太平十二尊王策,差胜扬雄献《美新》。这首诗见于《艮斋诗集》卷一,是元人侯克中为抨击王通而写的。由《中说》(一名《文中子》)所“塑造”的王通,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怪诞形象。他以孔子自命,后人也高度赞许他,称他是“吾道之粹焉者也”(刘宗用浯),“董子(按指董仲舒)
关键词
文艺思想
王通
孔子
中子
儒家
扬雄
光环
子曰
神圣
历史事实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涛“一画”三题
9
作者
徐寿
凯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6-40,共5页
文摘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曲尽其态
绘画理论
大涤子题画诗跋
一幅画
绘画作品
俞剑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
道醇
分类号
J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丁宁先生与诸大家
10
作者
徐寿
凯
机构
安徽省古典文学研究会
出处
《江淮文史》
2010年第6期130-142,共13页
文摘
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想介绍丁宁先生“清泠澈骨,悱恻动人”的华词,曾经怎样撼动过与她并世的文界精英,并获得他们非常高的评价。激赏丁词的文界精英很多,这里只选六位,举一隅而已。
关键词
《丁宁先生与诸大家》
杂文
文学
徐寿凯
分类号
I26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述隋唐五代的文化交流与反交流
11
作者
徐寿
凯
出处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43-50,共8页
文摘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根据史料,在我国,这种交流、吸收与融合,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十六世纪的夏代便已出现,隋唐五代则是此后发展的一个高潮。交流、吸收与融合,丰富、发展了各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对一些邻国的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胡部新声
隋唐五代
音乐舞蹈
八十四调
泼寒胡戏
破阵乐
坐部伎
立部伎
清商伎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二题
徐寿
凯
《江淮论坛》
CSSCI
199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吴汝纶在我国近代教育中定位问题之我见
徐寿
凯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神禹九州终不改 螺蛳哪能便吞象——简述吴汝纶访日时与军国主义的抗争
徐寿
凯
《安徽史学》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
徐寿
凯
《古籍研究》
1995
0
原文传递
5
聂绀弩、冯英子笔下的李文
徐寿
凯
《江淮文史》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古籍标点二题
徐寿
凯
《古籍研究》
1996
0
原文传递
7
陆机《文赋》注译
徐寿
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在儒家神圣光环笼罩下的王通文艺思想
徐寿
凯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石涛“一画”三题
徐寿
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丁宁先生与诸大家
徐寿
凯
《江淮文史》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述隋唐五代的文化交流与反交流
徐寿
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