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4
1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2 位作者 张宪洲 周才平 徐兴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04-2016,共13页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趋于改善;高原东北部、东中部以及西南部湿润半湿润及部分半干旱地区植被趋于改善,植被覆盖较差的北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说明高原植被年际变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高原植被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植被覆盖中等区域全年月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由草甸向草原、针叶林逐步减弱,荒漠区相关性最弱。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和全年相关性较一致,降水则不同,生长季期间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与降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DVI 生态地理分区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 被引量:71
2
作者 孙悦 徐兴 Yakov KUZYAKOV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75,共14页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各种有机物质添加等处理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周转强烈的短期改变。根际是激发效应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生部位。根际激发效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各种有机物质添加等处理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周转强烈的短期改变。根际是激发效应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生部位。根际激发效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虽然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产生机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对根际激发效应在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生态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该文在论述激发效应的研究历史和主要发生部位的基础上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深入剖析了影响根际激发效应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并阐释了根际激发效应的生态重要性,对未来根际激发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 根际沉积物 根际激发效应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 被引量:55
3
作者 田玉强 欧阳华 +2 位作者 徐兴 宋明华 周才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2,较前人的C8.01-19.05kg·m^-2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偏低。青藏高原总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8.37Pg,其中有机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38.14%,矿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占6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分布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38
4
作者 周才平 欧阳华 +1 位作者 裴志永 徐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在中国 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 ,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在中国 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 ,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30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_N和NO_3 _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 ,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的矿化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0 1 )。同时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 (t)和湿度 (wfps)对土壤氮矿化速率 (Rmin)的影响 ,Rmin =e-7.60 +0 .0 7×t+1 4 .74×wfps-1 0 .41×wfps2 。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矿化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氮矿化 森林土壤 实验室培养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3 位作者 周才平 徐兴 张宪洲 武俊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43-1954,共12页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积温
原文传递
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三种高寒草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白洁冰 徐兴 +3 位作者 宋明华 何永涛 蒋婧 石培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5-859,共5页
选取了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0~10 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可控温度下的碳矿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矿化在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选取了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0~10 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可控温度下的碳矿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矿化在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较低的温度下,高寒湿地土壤的碳矿化速率显著低于高寒草甸土壤,而温度在15℃左右时,高寒湿地土的碳矿化速率略高于高寒草甸土壤,当温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时(〉20℃),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速率远高于高寒草甸土壤,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的Q10显著大于高寒草甸。无论是低温还是较高的温度,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最低,数值范围也最窄。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均受温度的显著影响(P≤0.05),其速率均跟温度呈现一级指数函数方程关系,而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与温度间未呈现明显的函数关系,但不同温度间的土壤碳矿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氮素输入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不明显,但显著促进了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矿化作用 氮素输入 温度 高寒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水分梯度对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俊琴 徐兴 +1 位作者 张锋 王春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6-131,共6页
沿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形成的水分梯度,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LC)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有机碳和全氮沿水分梯度(减小)变化趋势一致,即在表层0—10cm湿润环境中的有机碳和全氮... 沿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形成的水分梯度,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LC)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有机碳和全氮沿水分梯度(减小)变化趋势一致,即在表层0—10cm湿润环境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远高于淹水环境和过渡地带,而10—30 cm沿水分梯度差异变小。泥炭土的有机碳和氮素含量在湿润环境远大于淹水(流水)环境。这说明当时的挖沟排水疏干沼泽使得相当一部分土壤有机碳或者释放到大气中,或者随水流流失。沼泽土活性有机碳在表层0—10 cm沿水分梯度升高;在10—30 cm差异变小,与有机碳和氮素的变化趋势一致。泥炭土的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升高,与泥炭土有机碳和氮素变化趋势一致。这一方面反映了两种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差异。沼泽土的碳氮比沿水分梯度有降低的趋势而泥炭土的碳氮比沿水分梯度有升高的趋势。此外,高寒沼泽土碳氮比,pH值以及机械组成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素和活性有机碳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梯度 高寒沼泽湿地 沼泽土 泥炭土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氮素的获取策略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常诚 李倩茹 +1 位作者 徐兴 欧阳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20-2625,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氮素获取策略,选择了江西千烟洲森林生态研究站红壤区的3种林龄杉木人工林(5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和30年生成熟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它们的氮素吸收策略。结果表明,杉...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氮素获取策略,选择了江西千烟洲森林生态研究站红壤区的3种林龄杉木人工林(5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和30年生成熟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它们的氮素吸收策略。结果表明,杉木对硝态氮的吸收受林龄影响,成熟林的吸收速率最高,为(5.72±0.24)μg N g^(-1)干重h^(-1),而中龄林和幼龄林的吸收速率相当,分别为(1.57±0.13)μg N g^(-1)干重h^(-1)和(2.36±0.22)μg N g^(-1)干重h^(-1)。幼龄林((34.33±1.20)μg N g^(-1)干重h^(-1))和成熟林((34.18±2.32)μg N g^(-1)干重h^(-1))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相似,均显著高于中龄林((23.33±1.39)μg N g^(-1)干重h^(-1))。杉木对甘氨酸的吸收不受林龄的影响。3种年龄的杉木均对铵态氮表现出强的获取能力,其中成熟林杉木对硝态氮的获取能力明显弱于对铵态氮的获取,但却强于对甘氨酸的获取。这样的结果反映了林龄能影响杉木人工林对无机氮的吸收,但未影响对有机氮的吸收;杉木偏好吸收铵态氮,对硝态氮和甘氨酸的吸收很少。如果能把氮素形态考虑进对杉木人工林的施肥管理当中,那么可能会极大地改善杉木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杉木 氮素获取 15^N示踪技术 无机氮 有机氮
下载PDF
基于ZYNQ-7000 FPGA和AD9361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鹏辉 张翠翠 +1 位作者 赵耀 徐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93,共9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7000系列FPGA和AD9361的软件无线电(SDR)平台。该平台采用零中频软件无线电方案,选用AD9361设计射频收发前端,选用ZYNQ-7000系列FPGA搭建基带处理平台,并借助PC的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PC和Z... 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7000系列FPGA和AD9361的软件无线电(SDR)平台。该平台采用零中频软件无线电方案,选用AD9361设计射频收发前端,选用ZYNQ-7000系列FPGA搭建基带处理平台,并借助PC的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PC和ZYNQ基带处理平台之间通过千兆网口通信。在PC上使用GNU Radio软件实现802.11a基带数据的处理,搭建两套SDR系统。实测结果验证了该平台的通信可靠性。该软件无线电平台对于通信类学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平台 ZYNQ-7000 AD9361 GNU RADIO 802.11a
下载PDF
近10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敏 周才平 +2 位作者 徐兴 欧阳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6,共8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对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计划的实施以及全球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MODIS EVI数据集,2001-2010年生长季干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青藏高原干湿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渐干的趋势,干旱及半干旱区占高原总面积的67%。10 a间高原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且南北差异明显;(2)高原生长季EVI的空间格局与干湿格局相近,且东西部界线分明。10 a间高原植被活动由东南向西北整体上呈现"退化-增强-变化不大"的规律;(3)区域干湿程度对EVI空间格局差异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占高原面积44%的半干旱区,两者相关性最大。人为干扰对高原EVI变化的作用不明显,但EVI与干湿程度相关性相对偏小的区域人为干扰程度往往较大;(4)从高原96个气象站点生长季EVI对干燥度指数变化的敏感性来看,敏感程度较大的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中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干湿状况 干燥度指数 EVI 人为干扰
下载PDF
利用RFID技术构建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婧 张红 +1 位作者 王志奇 徐兴 《中国医疗设备》 2009年第7期44-46,共3页
本文在环绕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AmI)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的概念和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应用模型。利用RFID作为环绕智能感知接口,本文设计了RFID在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的应用方案,分析了RFID应用优势并讨论了RFID技... 本文在环绕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AmI)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的概念和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应用模型。利用RFID作为环绕智能感知接口,本文设计了RFID在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的应用方案,分析了RFID应用优势并讨论了RFID技术在医院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绕智能 数字化环绕智能医院 RFID
下载PDF
五道梁高寒草原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空间异质性的地统计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兆平 欧阳华 +1 位作者 徐兴 杨文斌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6-434,共9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由于长期冻融和地下冰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水文结构,土壤水分是控制高寒草原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利用地统计学对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原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浅...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由于长期冻融和地下冰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水文结构,土壤水分是控制高寒草原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利用地统计学对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原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浅层剖面(0~50 cm)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土壤含水量沿垂直方向逐渐增大,介于19.43%~25.37%之间,变异系数介于23.77%~40.92%;植被盖度具有强变异性,变异系数为47.99%。0~50 cm土壤含水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其中91.1%的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主要体现在10~190 m的中尺度上;植被盖度在研究尺度上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植被盖度随机部分的空间变异性占总空间变异性的比例为34.2%,主要体现在〈10 m的尺度内。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其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被盖度 空间异质性 半方差函数 高寒草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红河干热河谷木棉种群的天然更新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高卷 徐兴 +5 位作者 马焕成 黄冬 杨建军 舒媛媛 葛娈 平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42-1351,共10页
在以干热为显著特点的干热河谷,木棉成年树生长、开花良好。但其实生苗天然更新不良,其发生过程和影响因子至今尚不明确。通过对红河干热河谷木棉种群种子扩散特点、萌发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在分析木棉实生天然更新困难影响因子的同时,... 在以干热为显著特点的干热河谷,木棉成年树生长、开花良好。但其实生苗天然更新不良,其发生过程和影响因子至今尚不明确。通过对红河干热河谷木棉种群种子扩散特点、萌发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在分析木棉实生天然更新困难影响因子的同时,对更新幼苗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株木棉成年母树平均生产果实(358±46)个,单果和单株种子数分别为(274±45)粒和(98092±2540)粒,木棉种质资源丰富。种子的扩散范围广,而田间种子损失量大(损失比例为霉变54.0%、动物取食18.2%和搬运12.0%)。自然条件下种子活力在落种后10—35 d,种子含水量为2.1%—5.9%时为最佳,落种45 d后活力显著下降。干旱条件下木棉落种萌发成苗过程是天然更新的关键环节,其间水分因子起直接作用,连续数日20%—40%的土壤含水率能促进幼苗更新。适度覆土(1—2 cm)可起到改善落种的水分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萌发。旱季降雨少,干旱持续时间长是阻碍更新幼苗向幼树转化的瓶颈。可见,地表种子存留量低、土壤含水量低、种子自然活力保存时间短、自然和人为干扰等环节限制了木棉种群成功的实生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棉 天然更新 干热河谷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狼毒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福山 何永涛 +3 位作者 石培礼 牛犇 张宪洲 徐兴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7-572,共6页
局部草甸退化是西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狼毒在高寒退化草甸中的入侵、扩散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退化草甸中主要的毒杂草之一.为了解狼毒对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指示作用,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选择3处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群落,调查植... 局部草甸退化是西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狼毒在高寒退化草甸中的入侵、扩散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退化草甸中主要的毒杂草之一.为了解狼毒对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指示作用,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选择3处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群落,调查植物群落组成,并测定各群落表层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狼毒分布增加,草甸呈逐步退化的态势,一方面,草甸群落的优势物种组成从以牧草为主转变为以毒杂草为主,狼毒盖度、地上生物量及重要值逐渐增加,而禾本科、莎草科等优良牧草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重要值逐渐降低;另一方面,草甸表层土壤表现出贫瘠化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降低,无机氮(硝态氮、氨态氮)也呈降低的趋势,而pH值、土壤容重则呈增加趋势.狼毒盖度及地上生物量与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与土壤容重和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较易测定的狼毒盖度及地上生物量能较好地指示当雄草原化草甸的退化程度,可作为判定草甸退化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 群落组成 土壤养分 草甸退化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于贵瑞 徐兴 +3 位作者 王秋凤 宜树华 虞强 曾晓东 《中国基础科学》 2017年第6期19-23,35,F0002,共7页
我国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评估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我国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评估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关于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评估结果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本项目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为对象,采用联网观测、联网控制实验、样带—区域调查等手段,开展关键资源环境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和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理论和生态系统演变与突变转型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软件平台,准确评估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全球增暖1.5℃情景下的资源环境系统发生转折的阈值,编制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高精度分布图,服务于国家对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全球变化 生态脆弱区脆弱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原文传递
土壤碳排放组分区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庞蕊 刘敏 +1 位作者 李美玲 徐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27-2335,共9页
土壤呼吸作为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地下碳排放过程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环节。然而,土壤呼吸是由不同组分构成,目前对有关土壤呼吸的许多关键术语尚存在理解片面和使用不当问题,阻碍了相关土壤碳循环的研究进程。本... 土壤呼吸作为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地下碳排放过程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环节。然而,土壤呼吸是由不同组分构成,目前对有关土壤呼吸的许多关键术语尚存在理解片面和使用不当问题,阻碍了相关土壤碳循环的研究进程。本文针对此现状,分别从土壤呼吸各组分所利用的碳源、产生的部位与途径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土壤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及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排放过程的认知,并对所涉及的相关术语进行梳理与界定。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大气CO_2浓度的贡献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合当前有关土壤碳循环的研究热点,强调了区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必要性与生态重要性,指出深入研究根际激发效应发生机制是破译未来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土壤有机碳 土壤呼吸 激发效应
原文传递
浅析医院中心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的必备要素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志奇 徐兴 张红 《医疗设备信息》 2007年第1期33-34,共2页
本文主要从电源、温控、防雷、防静电、报警系统、防火墙、系统安全补丁以及机房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保证医院中心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的几个必备要素。总结医院中心机房的建设维护经验,以便为以后医院中心机房建设... 本文主要从电源、温控、防雷、防静电、报警系统、防火墙、系统安全补丁以及机房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保证医院中心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的几个必备要素。总结医院中心机房的建设维护经验,以便为以后医院中心机房建设及维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 机房维护 服务器安全 机房管理
下载PDF
1960年-201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戈丽 陶健 +1 位作者 董金玮 徐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23-2332,共10页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d/10a和1.85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d/10a和1.26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d/10a和3.11d/10a;③≥0℃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长季 初日 终日 活动积温 内蒙古东部
原文传递
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白洁冰 徐兴 +3 位作者 付刚 宋明华 何永涛 蒋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698-14700,14756,共4页
[目的]研究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0 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结果]温度... [目的]研究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0 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结果]温度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影响显著,其中高寒草原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氮素输入对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不显著,而氮添加显著促进了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青藏高原3种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的土壤氮矿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的土壤氮矿化有不同表现的显著影响,且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依赖于生态系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温度 氮素输入 高寒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拉萨河谷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及植被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尹志芳 欧阳华 +3 位作者 徐兴 宋明华 段德玉 张宪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灌丛草原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农田与附近的灌丛草原开展实验,利用SHAW模型模拟了2004年10月-2005年9月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以及根系吸水过程。模拟结果经分析得出,(1)农田...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灌丛草原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农田与附近的灌丛草原开展实验,利用SHAW模型模拟了2004年10月-2005年9月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以及根系吸水过程。模拟结果经分析得出,(1)农田所接收的净辐射比灌丛草原要多,农田接收的能量大部分以潜热形式支出,全年的波文比为0.29;而灌丛草原的波文比为0.89。灌丛草原全年的潜热通量是农田的53%,具有一定的抑制蒸散发的功能。(2)农田耗水量是灌丛草原的1.8倍。农田由于大量的灌溉造成较大的渗漏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蒸发这一无益损耗。(3)深层土壤水向上的补给与根系吸水两方面的模拟都表明,灌丛草原的植被比农田能更大程度地利用深层土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灌丛草原 农田 SHAW模型 水热平衡 根系吸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