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战后初期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演出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徐
亚
湘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63,共14页
本文广泛运用台湾战后11份报纸材料及相关文献,以探讨此"彼时彼地"色彩至为明显的抗战戏剧,在台湾战后四年间被搬演的情形为何?对于中国文化与国语尚待学习熟悉,且战时经验迥然相异甚至对立的"此时此地"的台湾人而...
本文广泛运用台湾战后11份报纸材料及相关文献,以探讨此"彼时彼地"色彩至为明显的抗战戏剧,在台湾战后四年间被搬演的情形为何?对于中国文化与国语尚待学习熟悉,且战时经验迥然相异甚至对立的"此时此地"的台湾人而言,其接受度又为何?不同类型内容的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接受度可有差异?在1949年底两岸隔绝后,在新的剧本荒年代里抗战戏剧可有新的面貌得到延续?其短暂且集中压缩式的演出又对台湾戏剧发展造成何种影响?以上皆为值得研究却又是长期为两岸学界所忽视的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解决,将对台湾地区戏剧史、两岸戏剧交流史及中国话剧史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初期
台湾地区
抗战戏剧《野玫瑰》《国家至上》
原文传递
进步文艺的示范:战后初期曹禺剧作台湾演出史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
亚
湘
《文学与文化》
2010年第4期36-48,共13页
战后四年两岸的统一状态,使得中国1930年代以迄抗战胜利的优秀话剧作品得以大量的在台湾演出,其中即以曹禺的作品被搬演的次数最多,最为台人所熟悉,亦因其为中国剧作范式的地位,被官方及民间积极地引介及舞台实践,甚至高比例地被改编以...
战后四年两岸的统一状态,使得中国1930年代以迄抗战胜利的优秀话剧作品得以大量的在台湾演出,其中即以曹禺的作品被搬演的次数最多,最为台人所熟悉,亦因其为中国剧作范式的地位,被官方及民间积极地引介及舞台实践,甚至高比例地被改编以台语演出,对台语话剧艺术有过正面的刺激作用。本文以1945年至1949年为研究时间段落,利用当时各报相关报导、评论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参考当代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厘清当时曹禺剧作在台湾演出的情形为何,对台湾戏剧发展有何影响,当时台籍剧人、观众对曹禺剧作演出的接受情形如何,彼时之时局与文艺政策对曹禺、"左翼"剧作得以搬演可能有何作用力,以及透过曹禺剧作演出的国族想象等诸多问题。期盼透过本文的讨论,对台湾战后戏剧史、中国话剧史及曹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话剧
台湾
战后初期
雷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时代显影:战后台湾京剧身份的多重转换(1945—1995)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
亚
湘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二战”前台湾与大陆之间已经出现频繁的艺术交流,但是战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京剧出现极大发展,京朝派京剧逐步取代海派京剧,国家京剧超越民间京剧,京剧的演出内容和风格也出现...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二战”前台湾与大陆之间已经出现频繁的艺术交流,但是战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京剧出现极大发展,京朝派京剧逐步取代海派京剧,国家京剧超越民间京剧,京剧的演出内容和风格也出现值得注意的改变。近年来,台湾京剧又出现全新变化,国剧观念的式微和市场力的介入,使得京剧的存在面临极大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京剧
京朝派京剧
台湾京剧
多重转换
原文传递
走得平稳的三条腿——厦门行三戏观后感
4
作者
徐
亚
湘
《福建艺术》
2004年第6期43-43,共1页
八月底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观赏了三出大陆歌仔戏的演出,在欣见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简单地从戏曲发展、戏曲生态的角度谈一下个人对《邵江海》、《西施与伍员》及《杨家巧媳》三戏的...
八月底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观赏了三出大陆歌仔戏的演出,在欣见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简单地从戏曲发展、戏曲生态的角度谈一下个人对《邵江海》、《西施与伍员》及《杨家巧媳》三戏的一点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
《邵江海》
《西施与伍员》
《杨家巧媳》
创作题材
编剧
表演艺术
舞台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战后初期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演出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徐
亚
湘
机构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
出处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63,共14页
文摘
本文广泛运用台湾战后11份报纸材料及相关文献,以探讨此"彼时彼地"色彩至为明显的抗战戏剧,在台湾战后四年间被搬演的情形为何?对于中国文化与国语尚待学习熟悉,且战时经验迥然相异甚至对立的"此时此地"的台湾人而言,其接受度又为何?不同类型内容的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接受度可有差异?在1949年底两岸隔绝后,在新的剧本荒年代里抗战戏剧可有新的面貌得到延续?其短暂且集中压缩式的演出又对台湾戏剧发展造成何种影响?以上皆为值得研究却又是长期为两岸学界所忽视的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解决,将对台湾地区戏剧史、两岸戏剧交流史及中国话剧史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战后初期
台湾地区
抗战戏剧《野玫瑰》《国家至上》
Keywords
Early Postwar Period, Taiwan, Anti-Japanese drama, Wild Roses, Supremacy of theState
分类号
J909.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进步文艺的示范:战后初期曹禺剧作台湾演出史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
亚
湘
机构
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10年第4期36-48,共13页
文摘
战后四年两岸的统一状态,使得中国1930年代以迄抗战胜利的优秀话剧作品得以大量的在台湾演出,其中即以曹禺的作品被搬演的次数最多,最为台人所熟悉,亦因其为中国剧作范式的地位,被官方及民间积极地引介及舞台实践,甚至高比例地被改编以台语演出,对台语话剧艺术有过正面的刺激作用。本文以1945年至1949年为研究时间段落,利用当时各报相关报导、评论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参考当代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厘清当时曹禺剧作在台湾演出的情形为何,对台湾戏剧发展有何影响,当时台籍剧人、观众对曹禺剧作演出的接受情形如何,彼时之时局与文艺政策对曹禺、"左翼"剧作得以搬演可能有何作用力,以及透过曹禺剧作演出的国族想象等诸多问题。期盼透过本文的讨论,对台湾战后戏剧史、中国话剧史及曹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
曹禺
话剧
台湾
战后初期
雷雨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时代显影:战后台湾京剧身份的多重转换(1945—1995)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
亚
湘
机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文摘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二战”前台湾与大陆之间已经出现频繁的艺术交流,但是战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京剧出现极大发展,京朝派京剧逐步取代海派京剧,国家京剧超越民间京剧,京剧的演出内容和风格也出现值得注意的改变。近年来,台湾京剧又出现全新变化,国剧观念的式微和市场力的介入,使得京剧的存在面临极大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海派京剧
京朝派京剧
台湾京剧
多重转换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走得平稳的三条腿——厦门行三戏观后感
4
作者
徐
亚
湘
机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出处
《福建艺术》
2004年第6期43-43,共1页
文摘
八月底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观赏了三出大陆歌仔戏的演出,在欣见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简单地从戏曲发展、戏曲生态的角度谈一下个人对《邵江海》、《西施与伍员》及《杨家巧媳》三戏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
“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
《邵江海》
《西施与伍员》
《杨家巧媳》
创作题材
编剧
表演艺术
舞台美术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战后初期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演出分析
徐
亚
湘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
原文传递
2
进步文艺的示范:战后初期曹禺剧作台湾演出史探析
徐
亚
湘
《文学与文化》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时代显影:战后台湾京剧身份的多重转换(1945—1995)
徐
亚
湘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
原文传递
4
走得平稳的三条腿——厦门行三戏观后感
徐
亚
湘
《福建艺术》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