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脱硝催化剂失活及其原因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商雪松 陈进生 +3 位作者 赵金平 张福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5-470,共6页
以运行后的蜂窝型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催化剂和新鲜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应用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等手段对新鲜催化剂及运行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运行后催化剂表面官能团发生了变化,比表面... 以运行后的蜂窝型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催化剂和新鲜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应用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等手段对新鲜催化剂及运行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运行后催化剂表面官能团发生了变化,比表面积严重降低,载体(TiO2)产生了型变,并且催化剂表面微粒出现了团聚现象。对运行后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硝催化剂在运行过程中遭遇了突发性高温(如t>650℃),导致活性出现劣化。此外,催化剂表面沉积物中水溶性离子及砷、磷等物质也对催化活性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剂 失活 评价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54
3
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2 位作者 王光杰 张雪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5-1052,共8页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东构造结 重力场 深部地壳结构 楔形插入
下载PDF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郝天珧 +6 位作者 孙福利 游庆瑜 吕川川 黄松 丘学林 胡卫剑 赵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98-3116,共19页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果作为约束,其中FF'剖面层速度分析是利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973项目2009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并利用了OBS2009南沙段数据对重力数据进行了物性结构拟合反演.根据剖面深部结构与物性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南海北部、南部陆缘均应以非火山型构造属性为主.北部陆缘CC'剖面以东,虽有下地壳高密度层存在并伴有活跃的岩浆活动,但缺乏典型向海倾斜反射层(SeawardDipping Reflectors)存在的证据,推断高密度层应与浅表岩浆岩一样,是海底扩张之后陆缘裂解过程中的产物.中沙隆起与礼乐盆地区的磁性基底和深部结构特征十分相似,推断在海盆拉张之前应为同一块体,属于共轭大陆边缘中的"共轭点".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表明:在陆坡坡脚附近有中生界分布,但层速度计算结果表明可能整条剖面上的中生界并不完全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共轭大陆边缘 物性拟合剖面 构造属性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下载PDF
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郝天珧 SUH Mancheol +6 位作者 刘建华 阎晓蔚 CHOI Suckwon 姚长利 刘少华 戴明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1-61,共11页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扬子块体边界结合带 黄海 深部结构 重磁异常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对黄海—东海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49
6
作者 郝天珧 +4 位作者 胥颐 Suh Mancheol 刘建华 戴明刚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中地壳消失;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增加最大,推断其原因应与俯冲作用及俯冲带附近板块与地幔的运动速率之差有关.地球物理场“东西分带”是黄海—东海地区壳内结构从西向东变化的反映,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研究区的岩石层结构出现以近EW向为优势的构造格局.因此推断深部近EW向的异常是三叠纪时期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所致,浅部的NE向条带异常是后期构造运动在岩石层较浅部位构造效应的反映.黄海—东海地区岩石层结构存在浅部与深部优势构造方向不协调的现象.层析成像结果证实了南黄海东缘断层的存在,还勾绘出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为以40°左右的倾角向NW方向倾斜的高速带,另一条倾向基本相同的高速带则是南、北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深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一东海 岩石层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密度反演
下载PDF
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与评价 被引量:49
7
作者 陈进生 商雪松 +3 位作者 赵金平 张福旺 李建荣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4-69,共6页
脱硝催化剂性能的定期检测与评价是烟气脱硝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厦门某电厂SCR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其表观活性、微观性能和表面沉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与表征,研究发现:运行了25 144 h后的催化剂活性(K/K0)为0.... 脱硝催化剂性能的定期检测与评价是烟气脱硝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厦门某电厂SCR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其表观活性、微观性能和表面沉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与表征,研究发现:运行了25 144 h后的催化剂活性(K/K0)为0.72;孔径小于3.5 nm孔道基本消失,比表面积下降的幅度为13.5%~17.7%;VOx物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催化剂的晶体粒子也有抱团现象;运行催化剂表面沉积的Ca2+、Na+、K+、P的质量浓度分别是新鲜催化剂的4.5~5.0、115~140、4.6~5.7和7.4~7.9倍,同时存在砷的累积。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可为我国今后全面开展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与评价提供借鉴,对烟气脱硝系统的运行优化、再生工艺选择、延长催化剂的寿命、降低SCR系统的生产运行成本等方面均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催化剂 性能 检测 表征 评价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9
8
作者 胥颐 黄润秋 +3 位作者 李志伟 刘劲松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坟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S波速度
下载PDF
南海磁性基底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郝天珧 +2 位作者 赵百民 张永军 彭利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63-2774,共12页
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南海一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并以拟合结果作为约束,反演全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对南海磁力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利用Halo小波基对化极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 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南海一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并以拟合结果作为约束,反演全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对南海磁力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利用Halo小波基对化极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并依据磁力异常特征进行了磁场分区.根据剖面与全海域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缘更倾向于非火山型的构造属性.磁性基底对浅部沉积作用的控制关系在莺歌海一带表现得非常明显.中—西沙和南沙块体的磁性基底特征十分相似,推测在海盆拉张之前,二者为同一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磁性基底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 被引量:42
10
作者 郝天珧 胡卫剑 +5 位作者 邢健 胡立天 秦静欣 刘少华 雷受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69-3883,共15页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化投影基础上,经过完全布格校正、格莱尼改正等步骤,并将图幅内依据构造特征划分成不同的分区.研究中以120条地震测深等剖面数据为控制点来计算各分区的莫霍面平均深度反演参数和开展偏差分析.在对重力数据异常场分离方法及界面反演方法优化的基础上,编绘了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梯度带与分区,并对每个分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图幅内莫霍面深度图所反映出的地质内涵及东亚地区的宏观构造格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陆 莫霍面深度 重力
下载PDF
集装箱倒箱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陈秋双 +2 位作者 龙磊 杨立志 刘丽芸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3666-3669,3674,共5页
为降低集装箱堆场的倒箱率,对翻倒箱落箱位置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H及其改进算法IH。利用仿真实验将所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与最优解及已有启发式算法OH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在解的效果和稳... 为降低集装箱堆场的倒箱率,对翻倒箱落箱位置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H及其改进算法IH。利用仿真实验将所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与最优解及已有启发式算法OH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在解的效果和稳定性上均明显优于算法OH,其中改进算法IH相对算法H又有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码头 堆场 倒箱 启发式算法
下载PDF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郝天珧 +4 位作者 戴明刚 赵百民 李军 涂广红 赵玉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881,共14页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重磁异常 岩石物性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研究区深部结构特点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郝天珧 江为为 +6 位作者 胥颐 丘学林 刘建华 戴明刚 黄忠贤 宋海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4-593,共10页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对该断裂带入海之后的去向进行了讨论.并依据重力数据对莺歌海中的两条剖面重建了密度结构,认为该区浅部与深部构造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同时认为莺歌海地区的中地壳中有一低密度层存在,推测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地区的走滑,很有可能就是沿着这一层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异常 密度结构 红河断裂带
下载PDF
南海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各构造单元的关系 被引量:35
14
作者 秦静欣 郝天珧 +3 位作者 黄松 吕川川 胡卫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71-3183,共13页
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莫霍面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缘海盆、海沟、岛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关系等构造单元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全布格改正,得到研究区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并以近年来的声纳浮标探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剖... 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莫霍面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缘海盆、海沟、岛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关系等构造单元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全布格改正,得到研究区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并以近年来的声纳浮标探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剖面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为控制点采用三维带控制点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图和地壳厚度图.本文通过已有的地震剖面和研究区内9条剖面的莫霍面分布特征与各个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各构造单元莫霍面的形态、走向、梯度和地壳性质,并绘制了研究区沟-弧-盆体系构造简图.本文所得到的结果和认识对研究区内进一步的构造特征、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岩石圈的研究以及油气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控制点 莫霍面 地壳厚度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4 位作者 黄润秋 郝天珧 刘劲松 刘建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原文传递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大豆水溶性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32
16
作者 范会芬 +5 位作者 赵玎玲 苏伟华 冯雅茗 肖付明 张洁 王冬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6-202,共7页
为提高考马斯亮蓝法提取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效率,本研究以河北省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冀豆12号为材料,对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大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 为提高考马斯亮蓝法提取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效率,本研究以河北省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冀豆12号为材料,对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大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转速4种因素对大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河北省大豆品种鉴定的精确、高效、可重复性强的方法体系,并采用优化后的提取方法测定河北省29份大豆材料的水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定的优化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00、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90 min、转速220 r·min^(-1);采用优化体系测定了2020年秋季收获的29份河北省大豆新材料的水溶性蛋白含量,其中3份材料水溶性蛋白含量为15%~20%,7份材料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为20%~25%,5份材料蛋白质含量为25%~30%,14份材料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溶性蛋白 考马斯亮蓝法 正交试验 提取方法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地区特异区域重磁场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1 位作者 王光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4-320,共7页
根据内蒙古阴山山系及邻近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发现阴山、大青山山地和呼包盆地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地形高程呈“同步型”的特异变化特征.而该地区航磁异常分布呈现为阴山山区是大面积负磁异常区,呼包盆地为强正磁异常区... 根据内蒙古阴山山系及邻近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发现阴山、大青山山地和呼包盆地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地形高程呈“同步型”的特异变化特征.而该地区航磁异常分布呈现为阴山山区是大面积负磁异常区,呼包盆地为强正磁异常区的特异磁异常分布特征.通过对地震、大地电磁数据、特别是重力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给出阴山山系和呼包盆地地区的地壳结构,均表明地壳底界面都没有明显的下凹与上凸,且盆地北缘为两大块体的接触带.这些特征可能表征着阴山山系和呼包盆地重磁异常呈特异变化的一些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山系 大青山 布格重力异常 航磁异常 深部构造
下载PDF
低纬度磁异常的转换与处理 被引量:30
18
作者 赵百民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我国的南海大部分海域位于磁赤道带附近,属于低磁纬度区域,以水平磁化为主,磁性体产生的ΔT异常特征与中国大陆广大地区的ΔT异常特征差别较大,且南北跨度大,达两千余公里,通常的化极技术在该区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化赤方法在低... 我国的南海大部分海域位于磁赤道带附近,属于低磁纬度区域,以水平磁化为主,磁性体产生的ΔT异常特征与中国大陆广大地区的ΔT异常特征差别较大,且南北跨度大,达两千余公里,通常的化极技术在该区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化赤方法在低纬度地区算法稳定,并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是目前针对化赤异常的解释技术却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南海地区的航磁数据,对几种常用的化极技术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对化赤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异常 化极 化赤
下载PDF
基于Arnold映射的分块双层自适应扩散图像加密算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绍武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0-748,共9页
目的针对图像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rnold映射的分块双层自适应扩散数字图像加密(BDAM)算法,提高图像加密效率及安全性。方法首先利用Logistic映射、Tent映射和Sine映射,进行两两组合构建3种新1维混沌映射,提取初始混沌序列;然后... 目的针对图像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rnold映射的分块双层自适应扩散数字图像加密(BDAM)算法,提高图像加密效率及安全性。方法首先利用Logistic映射、Tent映射和Sine映射,进行两两组合构建3种新1维混沌映射,提取初始混沌序列;然后定义一个与明文图像矩阵大小相同的初始加密图像矩阵,对其进行分块,预处理Arnold映射参数,正反向联合映射将明文图像矩阵中随机位置像素值,存入初始加密矩阵随机块中的随机位置,并同时进行块内像素、块间自适应扩散,直至填满初始加密矩阵,完成加密。结果针对多种类型灰度图像,通过仿真实验与性能对比分析表明:BDAM算法在信息熵、密钥空间、相关性、敏感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加密算法,置乱效果好,对密钥及明文的敏感性高,可取得较好加密效果。结论结合随机置乱的分块双层非线性自适应扩散BDAM算法可有效抵御多种攻击,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灰度图像加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NOLD映射 分块 双层自适应扩散 图像加密
原文传递
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振峰 郝天珧 +1 位作者 王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中 ,地震资料的应用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特征的应用对解决薄层分析、岩性预测、物性预测、压力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提... 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中 ,地震资料的应用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特征的应用对解决薄层分析、岩性预测、物性预测、压力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尽管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地震反射参数 时频分析 岩性预测 孔隙度预测 烃类指示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