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微环境代谢的研究进展及免疫治疗新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罗香梦 陈婧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09,共5页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和生长的环境,包括多种细胞类型和细胞外成分,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的异常增殖,肿瘤微环境具有特殊的理化环境,造成复杂的代谢模式,免疫细胞作用随之受到影响。理解肿瘤微环境代谢模式能帮助...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和生长的环境,包括多种细胞类型和细胞外成分,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的异常增殖,肿瘤微环境具有特殊的理化环境,造成复杂的代谢模式,免疫细胞作用随之受到影响。理解肿瘤微环境代谢模式能帮助我们开发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方案。微生物代谢和脂代谢是肿瘤微环境的关键代谢过程,也是目前新兴的研究热点。微生物释放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脂代谢重编程影响肿瘤和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本文概述了肿瘤微环境组成及代谢特征,讨论了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和脂代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相关代谢调控靶点和免疫治疗策略,指出找到高效的治疗靶点是肿瘤微环境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代谢 脂代谢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美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
作者 李兰 任铭新 +5 位作者 王博 张元福 屈弓丞 韦婉儿 张文勇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3期280-285,共6页
本文旨在探索美育与医学专业病理学课程融合协同育人教学的新模式。病理学课程将病变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显微摄影拍图、绘图、讲图、评图一系列参与式互动,引导学生对人体疾病微观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鉴别。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加... 本文旨在探索美育与医学专业病理学课程融合协同育人教学的新模式。病理学课程将病变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显微摄影拍图、绘图、讲图、评图一系列参与式互动,引导学生对人体疾病微观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鉴别。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提升对疾病组织结构的认知水平,还能引导学生发现和感知医学微观世界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病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美育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深入渗透到病理学课堂全过程,达到促进医学形态学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医艺修养的效果。病理学和美育的跨学科融合,也可为基础医学教育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病理学教学 医学绘图 参与式互动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的假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兰兰 于思洋 +7 位作者 朱绪杰 林宝月 张雅曦 张娟娟 廖明凤 林静燕 张政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假阳性率及导致抗体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有效发挥抗体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和防控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到2021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9034例住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信息、... 目的分析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假阳性率及导致抗体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有效发挥抗体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和防控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到2021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9034例住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注射信息及其他相关临床信息;收集患者血浆,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水平,计算IgG和IgM抗体的假阳性率,统计分析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假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75%和0.34%。②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P=0.6098)和IgM(P=0.8288)的假阳性与患者性别无关。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假阳性与患者年龄无关(P=0.9130),但IgM假阳性受患者年龄影响(P=0.0022),年龄大于45岁人群的IgM假阳性比例明显增加。③新型冠状病毒IgG和IgM抗体假阳性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患者占比最高。结论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和IgM的假阳性率较低,年龄大于45岁是新型冠状病毒IgM假阳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IgG/IgM抗体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假阳性
下载PDF
加热灭活及4 ℃储存对血浆新型冠状病毒总抗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爱敏 于思洋 +8 位作者 董晓宇 童山石 林宝月 陈晓杭 张丽婷 张明霞 张政 魏兰兰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93-499,共7页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经不同灭活和储存处理后,SARS-CoV-2总抗体稳定性的变化,从而论证以56℃,60 min加热作为患者血液标本安全有效的...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经不同灭活和储存处理后,SARS-CoV-2总抗体稳定性的变化,从而论证以56℃,60 min加热作为患者血液标本安全有效的灭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3月3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患者,另外选取同期因其他疾病入院的已排除患有COVID-19可能的33例住院患者。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肘静脉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血液,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56℃,30 min灭活前后和60 min灭活前后血浆SARS-CoV-2总抗体水平,并在指定时间点检测SARS-CoV-2总抗体,进一步比较不同灭活处理方式及不同储存时间对SARS-CoV-2总抗体的影响。结果56℃,30 min灭活前后和60 min灭活前后,血浆样本中SARS-CoV-2总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一致率分别为96.15%和100%,灭活前后总抗体样本临界指数(cut-off index,COI)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5(95%CI:0.9920~0.9984,P<0.05)和0.9981(95%CI:0.9962~0.9990,P<0.05)。血浆样本经先离心再灭活处理与先灭活再离心处理,SARS-CoV-2总抗体阳性结果一致率为100%,两组总抗体COI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95(95%CI:0.9950~0.9999,P<0.05)。未灭活样本4℃储存30 d;56℃,30 min或60 min灭活样本4℃储存10 d,SARS-CoV-2总抗体COI值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结论56℃,30 min或60 min灭活处理血浆样本及灭活后4℃储存10 d,未灭活4℃储存30 d均不会对SARS-CoV-2总抗体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稳定性 病毒灭活 离心 储存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