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怀球 张卫东 +1 位作者 彭敏 江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802-3806,共5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利伐沙班组3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0、20及30天亚组右心室最大短轴、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和肺动脉收缩压值明显降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明显增加,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T-proBNP值在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0、20和30天显著降低,PO_2值在治疗后第10、20天明显升高,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利伐沙班组更明显,而在治疗后20、30 d降低,利伐沙班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安全,具有临床实施与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钠 肺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江刚 张卫东 彭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传统华法林组(对照组),各30例。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CT肺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组右心室最大短轴、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和主肺动脉直径值在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显著降低,PO2值在治疗后10 d、20 d明显升高,而治疗后30 d与20 d比较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利伐沙班组更明显,而在治疗后20 d、30 d降低,利伐沙班组下降更显著,且两组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实施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肺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华法林
原文传递
内皮间质转化的信号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彭敏 戴爱国 +2 位作者 蒋永亮 刘蕾 李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2期2382-2385,共4页
内皮间质转化是上皮间质转化的一种,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转化类型,和上皮间质转化一样也参与体内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已经证实,在转化过程中内皮细胞首先发生细胞与细胞脱联系过程,失去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和VE-钙粘蛋白,获得间质... 内皮间质转化是上皮间质转化的一种,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转化类型,和上皮间质转化一样也参与体内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已经证实,在转化过程中内皮细胞首先发生细胞与细胞脱联系过程,失去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和VE-钙粘蛋白,获得间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SMA和FSP1,由原来的鹅卵石样结构转变为细长梭形结构,同时其迁移力和侵袭力明显增强。早期研究显示内皮间质转化在胚胎期心内膜的发育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间质转化也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纤维化、特发性门脉高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以及肿瘤等。转化生长因子-β、Notch信号、Wnt信号以及MicroRNAs等参与对内皮间质转化的调节,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过探索内皮间质转化过程中重要信号通路及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间质转化 信号机制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江刚 张卫东 +1 位作者 彭敏 严文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蚓激酶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蚓激酶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0,20及30 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和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蚓激酶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和主肺动脉直径在治疗后10,20及3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治疗后10,20及3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蚓激酶组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 BNP)在治疗后10,20和30 d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和蚓激酶组氧分压(PO2)在治疗后10,20和30 d明显升高,但治疗后20和3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蚓激酶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而在治疗后20,30 d明显降低,且两组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蚓激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肺血栓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蚓激酶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江刚 张卫东 彭敏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1期25-27,共4页
目的 :探讨蚓激酶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 目的 :探讨蚓激酶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两组根据不同时期分为治疗前、治疗后10d、治疗后20d和治疗后30d亚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0d、20d及30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蚓激酶组右心室最大短轴、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和主肺动脉直径值在治疗后10d、20d及3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两组各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蚓激酶组NT-pro BNP在治疗后10d、20d和30d显著降低,而PO2值在治疗后10d、20d和30d明显升高,且对照组和蚓激酶组各亚组组间的NT-pro BNP和PO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肺血栓栓塞
原文传递
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江刚 张卫东 彭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277-1281,共5页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分为治疗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和对照组(低...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分为治疗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根据不同时期两组各分为治疗前、治疗后10 d、治疗后20 d和治疗后30 d亚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蚓激酶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和主肺动脉直径值在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蚓激酶组NT-proBNP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显著降低,而PaO_2值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明显升高,且对照组和蚓激酶组各亚组组间的NT-proBNP和PaO_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蚓激酶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而在治疗后20 d、30 d显著降低,且两组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肺血栓栓塞 队列研究 肝素钠
下载PDF
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症的回归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尔力 彭敏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549-550,共2页
目的:了解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该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使用自制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某医院呼吸内科470例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了解该疾病患者6类并发症发生状况。... 目的:了解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该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使用自制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某医院呼吸内科470例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了解该疾病患者6类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症前三位依次为:肺部感染(91.5%)、肺性脑病(47.7%)和高血压(41.7%),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5,P=0.00)。结论:对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并发症 回顾分析
下载PDF
低氧诱导猪肺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鉴定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敏 戴爱国 +1 位作者 蒋永亮 谭永丽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目的原代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探讨缺氧环境对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为肺部疾病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将猪原代肺动脉内皮细胞分为两组分别置于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培养1、4和7 d,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皮... 目的原代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探讨缺氧环境对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为肺部疾病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将猪原代肺动脉内皮细胞分为两组分别置于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培养1、4和7 d,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常氧组肺动脉内皮细胞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低氧培养的内皮细胞出现长梭形外观。免疫荧光法观察发现低氧培养的内皮细胞开始表达间质细胞抗原α-SMA,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α-SMA表达量逐渐增多(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内皮细胞VE-cadhrein蛋白表达逐渐下降,α-SMA蛋白表达逐渐上升,RT-PCR结果与此一致。结论低氧促进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可能参与体内多种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肺动脉内皮细胞 内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