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微生物膜类脂物和碳酸盐二元同位素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季顺川 +1 位作者 聂军胜 文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8,共8页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的黄土沉积是研究古气候演变的天然档案,如何选取气候环境意义较为明确的代用指标重建古环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尽管磁化率、粒度、碳酸钙和孢粉等被广泛地用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历史的半定量重建,但是,对于该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的黄土沉积是研究古气候演变的天然档案,如何选取气候环境意义较为明确的代用指标重建古环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尽管磁化率、粒度、碳酸钙和孢粉等被广泛地用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历史的半定量重建,但是,对于该地区更为细致的古温度定量重建工作却少有涉及,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黄土-古土壤巨大的研究潜力以及古温度定量重建对深入理解古气候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特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古温度研究应给予高度关注。在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古温度重建的两种方法(MBT/CBT、二元同位素)基础上,详细介绍MBT/CBT和二元同位素的原理和应用;进而总结该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温度变化历史并讨论生物标志化合物和二元同位素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温度 MBT CBT指标 二元同位素 定量重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4
2
作者 侯战方 张军 +5 位作者 宋春晖 李吉均 刘佳 刘善品 惠争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78,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该区下山剖面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TOC含量变化特征,揭示该区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17.02~12.26Ma时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该区下山剖面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TOC含量变化特征,揭示该区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17.02~12.26Ma时期降水较多,气候相当暖湿;12.26~10.92Ma时期气候相对冷湿;10.92~8.50Ma时期降水减少,气候相对冷干;8.50~7.05Ma时期气候相对暖湿;7.05~6.05Ma时期气候相对冷干。其中12.26~10.92Ma气候相对冷湿,与全球降温有关。10.92~8.50Ma时期沉积物碳酸盐中δ18 O较10.92Ma之前偏重1.5‰,可能由于10.92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到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高度,阻遏了西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携带湿润气流到达或很少到达该区域。7.05Ma以来气候相对冷干,代表亚洲内陆干旱化开始形成。这些为深入理解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隆升历史、亚洲内陆干旱化及该区域的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天水盆地
下载PDF
兰州西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黏土矿物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叶喜艳 冯展涛 +3 位作者 于凤霞 李孟 于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1,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分析兰州西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风化指数和结晶度,结合粒度和磁化率指标探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比较单一,...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分析兰州西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风化指数和结晶度,结合粒度和磁化率指标探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比较单一,黄土层中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古土壤层中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矿物.西津钻孔中的黏土矿物对化学和物理风化较为敏感,古土壤发育时的水解程度强于黄土.与西津黄土的磁化率和粒度指标一样,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差异能进行古环境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黏土矿物 西津钻孔 古环境
下载PDF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世骐 刘善品 +3 位作者 颉光普 刘佳 侯素宽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84,共14页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中中新世 长鼻类 维曼嵌齿象 生物地层
下载PDF
西部黄土高原兰州黄土磁化率增强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昊 +5 位作者 李孟 于凤霞 叶喜艳 郭本泓 张军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我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风成黄土序列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构造和轨道尺度)的环境演变提供了理想材料,其中轨道尺度上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周期性演变的重要特征。粒度和磁化率分别作为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标被广泛应用于亚洲内... 我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风成黄土序列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构造和轨道尺度)的环境演变提供了理想材料,其中轨道尺度上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周期性演变的重要特征。粒度和磁化率分别作为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标被广泛应用于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古季风演化研究。然而,磁化率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在解释区域环境演化时存在差异性,并不能将其总视为暖湿信号。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兰州皋兰山和西津岩心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并与洛川剖面进行空间对比。研究表明,间冰期的磁化率总体高于冰期,但在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渡期,皋兰山和西津岩心磁化率值并没有降低到冰期水平,而与弱发育古土壤磁化率水平类似。我们推测该时段兰州黄土磁化率增加并非由成壤作用增强贡献,而是源区粗颗粒磁性矿物增加所致,其磁化率增强模式可能同阿拉斯加、新疆黄土类似。由此可见,磁化率增强模式不仅在冰期时黄土高原东西部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沉积时期也存在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冰期-间冰期 兰州黄土 皋兰山岩心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生态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苗 吴泽坤 +5 位作者 马振华 冯展涛 李孟 郭本泓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6-785,共10页
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生态演化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环境相互耦合作用的热点议题,该时段不同区域C4植物是否发生大规模扩张及其在时空维度上如何演化等问题尚存争议。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小水子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总有机碳同位素重建了小... 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生态演化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环境相互耦合作用的热点议题,该时段不同区域C4植物是否发生大规模扩张及其在时空维度上如何演化等问题尚存争议。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小水子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总有机碳同位素重建了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6.7~3.6 Ma)的植物生态型,并结合周边结果对C3/C4植被时空演化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以C3植被为主(平均丰度95%),伴生小部分C4植被;C4植被在空间上以六盘山为界呈现东多西少模式,南北方向上在37°~38°N范围内达到峰值;从时间演化序列上来看,4 Ma前小水子地区生态演化与黄土高原大致相同,晚中新世C4植被含量较高、C3植被含量较低,上新世早期C4植被减少、C3植被增多,大气CO2浓度与区域降水变化可能是植被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 Ma左右夷平面区域构造活动可能导致了小水子地区C4植被差异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中新世-上新世 有机碳同位素 生态演化
下载PDF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夷平面演化与高原隆升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振华 +5 位作者 李小苗 冯展涛 郭本泓 李孟 张军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7-840,共14页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400~1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盆地 主夷平面 晚中新世 高原隆升
下载PDF
皋兰山红黏土-黄土记录的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C_(3)/C_(4)植被演化
8
作者 李孟 +5 位作者 韩冰雁 郭本泓 李小苗 马振华 冯展涛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_(3)/C_(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皋兰山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 总有机碳同位素 单体碳同位素 C_(3)/C_(4)植被演化
下载PDF
兰州黄土高分辨率定年模型的探讨
9
作者 郭本泓 李小苗 +4 位作者 马振华 冯展涛 宋春晖 李吉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1-719,共9页
运用末次间冰期以来兰州西津黄土钻孔和靖远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别以综合年龄模型MG、粒度年龄模型、磁化率年龄模型、综合年龄模型GM为计算方法,建立了兰州和靖远黄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4种时间标尺.经过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的相关性... 运用末次间冰期以来兰州西津黄土钻孔和靖远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别以综合年龄模型MG、粒度年龄模型、磁化率年龄模型、综合年龄模型GM为计算方法,建立了兰州和靖远黄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4种时间标尺.经过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的相关性分析和具有同步信号的气候变化事件的验证,表明综合年龄模型MG具有较高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方法建立兰州黄土地层年代标尺的可行性.在重建第四纪兰州黄土长序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年龄框架时,磁化率年龄模型用于计算古土壤层,粒度年龄模型用于计算黄土层,得出综合年龄模型MG比单个年龄模型计算整个剖面年龄更加准确,相对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磁化率 粒度 年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