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展开更多
【目的】开展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和管控,是实现新阶段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精准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分区方法对于保护对象行为需求,人-野生动物关联性、动态性、适应性认识仍有限。【方法】基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采用Max...【目的】开展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和管控,是实现新阶段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精准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分区方法对于保护对象行为需求,人-野生动物关联性、动态性、适应性认识仍有限。【方法】基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采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模型方法,对保护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需求,以及与人类行为空间交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BAZM)。【结果】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鹤系统为例,识别出黑颈鹤夜栖地最小接近距离400 m缓冲区及重要湿地恢复区为核心保护区;辨识出保护区45%面积为生境维护区,保证黑颈鹤主要觅食区食源安全和维持人鹤共生系统,将文化体验区、风景展示区、传统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共同划定为一般控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围协调区,协调黑颈鹤区域越冬和迁徙安全;最终提出3+N的细化分区以及精准化管控和适应性管理策略。【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方法、推动精准化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分析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发现自1988年以来,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缓慢、波动和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系统管理日益成为应对全...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分析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发现自1988年以来,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缓慢、波动和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系统管理日益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实现保护目标的重要工具。生态系统管理视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保护地生态系统长期的完整性、社区居民生计可持续性和满足公众游憩需求的复合目标;重视多学科融合、共同管理、社区价值,将基于科学和价值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地规划是一大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以及现代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新特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
文摘【目的】开展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和管控,是实现新阶段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精准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分区方法对于保护对象行为需求,人-野生动物关联性、动态性、适应性认识仍有限。【方法】基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采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模型方法,对保护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需求,以及与人类行为空间交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BAZM)。【结果】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鹤系统为例,识别出黑颈鹤夜栖地最小接近距离400 m缓冲区及重要湿地恢复区为核心保护区;辨识出保护区45%面积为生境维护区,保证黑颈鹤主要觅食区食源安全和维持人鹤共生系统,将文化体验区、风景展示区、传统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共同划定为一般控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围协调区,协调黑颈鹤区域越冬和迁徙安全;最终提出3+N的细化分区以及精准化管控和适应性管理策略。【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方法、推动精准化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分析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发现自1988年以来,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缓慢、波动和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系统管理日益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实现保护目标的重要工具。生态系统管理视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保护地生态系统长期的完整性、社区居民生计可持续性和满足公众游憩需求的复合目标;重视多学科融合、共同管理、社区价值,将基于科学和价值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地规划是一大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以及现代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