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先,狠抓课程学理研究,通过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其次,多维互通,以"四个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贴近文学创作,即要求教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口头讲述与直观展示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文学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再次,开放共享、协作创新,与多所地方高校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中国现代文学 人才培养 “双一流” 山东师范大学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论语文教材编排与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怡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4,共3页
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 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现代人 教材编排 连接 理性 语文 “独尊儒术”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中国抗战文艺史》与田仲济学术思想的发展——兼谈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
3
作者 周循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1期459-476,共18页
《中国抗战文艺史》初版的风貌和修订版的形成,是研究田仲济学术思想和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重要标本,也是考察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线索。田仲济以史料为中心,紧跟文学发展历程和学术动向,面向人才培养... 《中国抗战文艺史》初版的风貌和修订版的形成,是研究田仲济学术思想和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重要标本,也是考察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线索。田仲济以史料为中心,紧跟文学发展历程和学术动向,面向人才培养,努力探索新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观念与实践,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又深刻影响了他领衔的学科团队,使该学科一直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梳理《中国抗战文艺史》的成书与修订过程,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田仲济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对很多重要史料文献进行考证,清理诸多错讹,并从修订细节中折射出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文艺史》 田仲济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下载PDF
郭沫若海洋体验与《女神》中“海的精神”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沫若学刊》 2014年第1期42-47,共6页
郭沫若是第一个在中国诗歌中注入了真正的"海的精神"的人,"海的精神"通过郭沫若的海洋体验进入《女神》中,具体表现为自由灵动的节奏和雄浑高昂的格调,这"海的精神"是《女神》"时代精神"的具体... 郭沫若是第一个在中国诗歌中注入了真正的"海的精神"的人,"海的精神"通过郭沫若的海洋体验进入《女神》中,具体表现为自由灵动的节奏和雄浑高昂的格调,这"海的精神"是《女神》"时代精神"的具体化,更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海洋体验 海的精神
下载PDF
《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吗?——从接受史角度重审《女神》的文学史形象 被引量:3
5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27,共8页
"诗化五四时代精神"作为《女神》的经典文学史形象,历来被认为源于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实际上,它的提出根源于40年代以来中共的政治需要,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干预下进入了文学史书写。这一形象的合理性在于《... "诗化五四时代精神"作为《女神》的经典文学史形象,历来被认为源于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实际上,它的提出根源于40年代以来中共的政治需要,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干预下进入了文学史书写。这一形象的合理性在于《女神》的狂放诗风契合了中国人心中的五四情结,然而,它遮蔽了郭沫若在创作《女神》时的精神世界,也曲解了这部诗集与五四时代思潮的关系。作为《女神》文学史书写方面的重要问题,认清这一文学史形象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而且可以窥见这部诗集的接受史之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文学史书写 文学形象
下载PDF
“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6,共8页
探讨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应首先宏观地将二者视为两个完整体系,进而分析双方核心观念的影响关系,这应该是一个立足于细致辨析的整体性比较,而不是仅仅寻找鲁迅使用过的文论术语的词源。但是,学界目前普遍集中于探讨鲁迅... 探讨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应首先宏观地将二者视为两个完整体系,进而分析双方核心观念的影响关系,这应该是一个立足于细致辨析的整体性比较,而不是仅仅寻找鲁迅使用过的文论术语的词源。但是,学界目前普遍集中于探讨鲁迅对几个名词概念的接受情况,最主要的是鲁迅对"同路人"概念的接受,但是,综观鲁迅的所有文章会发现一个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洛茨基 鲁迅文学 名词概念 文章会 “革命文学” 皮涅克 未名社 叶灵凤 革命意识 汉译本
下载PDF
新世纪贵州诗歌抒情主体变迁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颜同林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新世纪贵州诗歌相对于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贵州诗歌的最大变化在于抒情主体由"我们"变为"我"。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诗人创造性想象由弱变强,作品"情"与"景"由分离状态逐渐合一,"真"与&q... 新世纪贵州诗歌相对于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贵州诗歌的最大变化在于抒情主体由"我们"变为"我"。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诗人创造性想象由弱变强,作品"情"与"景"由分离状态逐渐合一,"真"与"幻"由对立状态逐渐协调。同时它开拓了另一层个人化的表现空间,在"向内转"的倾向中,凸现个体心灵中的繁复感受,也相应导致贵州诗歌中的民族色彩开始消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贵州诗坛 抒情主体
下载PDF
“正传”:游民的梦想与绝望——《阿Q正传》的社会文化视角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循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8-14,共7页
自古民间艺人创作的“言归正传”的作品,所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游民企图凌驾于主流宗法社会秩序之上的梦想,《阿Q正传》同样写了这一内容,然而鲁迅并没有让阿Q实现梦想。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到“正传”二字所隐含的游民的... 自古民间艺人创作的“言归正传”的作品,所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游民企图凌驾于主流宗法社会秩序之上的梦想,《阿Q正传》同样写了这一内容,然而鲁迅并没有让阿Q实现梦想。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到“正传”二字所隐含的游民的梦想,也能感受到游民梦想无法实现的绝望,鲁迅的思考中固然有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批判性锋芒,而更多的是关怀,是对游民挣扎生活中之梦想的同情,以及永难翻身之绝望的悲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鲁迅 游民形象
下载PDF
树欲静而风不止——从1936年鲁迅的处境与心态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事件 被引量:1
9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91,共8页
根据1936年鲁迅的特殊处境和心态,可以跳出已有研究成果对《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事件的两种猜测,提出第三种可能性,即鲁迅的本意是认为根本不必要回信,回信这一行为是多此一举。在这一观点下,鲁迅在该事件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可以得到重新阐... 根据1936年鲁迅的特殊处境和心态,可以跳出已有研究成果对《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事件的两种猜测,提出第三种可能性,即鲁迅的本意是认为根本不必要回信,回信这一行为是多此一举。在这一观点下,鲁迅在该事件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可以得到重新阐释,并为我们理解1936年的鲁迅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鲁迅 托派
下载PDF
思想相遇与观点误读——从前期思想的角度看鲁迅如何接受“同路人”概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循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年第3期189-203,共15页
研究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思想的影响,需要突破一个时间界限。目前学界普遍将这一话题归入"鲁迅后期思想研究"范围内,主要考察1925年鲁迅买到《文学与革命》一书之后的思想发展状况,这一划分方式固然有其道理,但同时也造成了局... 研究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思想的影响,需要突破一个时间界限。目前学界普遍将这一话题归入"鲁迅后期思想研究"范围内,主要考察1925年鲁迅买到《文学与革命》一书之后的思想发展状况,这一划分方式固然有其道理,但同时也造成了局限和断裂,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后期"这样一个时间范围内,就很容易忽视其"前期"思想,从而导致无法在一个连贯的思想发展脉络中考察托洛茨基文论与鲁迅思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未名社 托洛茨基 吕纬甫
原文传递
古雅的哀愁——蹇先艾诗作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同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7-20,共4页
蹇先艾步入文坛,是以诗歌铺路的。他的诗作不多,却质量很高。这些诗以稀疏的意象、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孤寂的夜影"的形象,这一... 蹇先艾步入文坛,是以诗歌铺路的。他的诗作不多,却质量很高。这些诗以稀疏的意象、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孤寂的夜影"的形象,这一形象反过来加强了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蹇先艾 现代新诗 古雅 哀愁
下载PDF
历史清理中的追问——读李怡主编《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6-58,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一系列批评概念的运用,作为一种“公共专业话语”,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参与到“公共批评空间”,使学术研究这种对话形式得以实现,并保障对话渠道的畅达.然而,熟练运用各种概念名词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这些词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一系列批评概念的运用,作为一种“公共专业话语”,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参与到“公共批评空间”,使学术研究这种对话形式得以实现,并保障对话渠道的畅达.然而,熟练运用各种概念名词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这些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实际上,任何一个概念都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而是经历了很长的、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且在不同时代由于受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所指.简而言之,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个概念都有悠久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词语 嬗变 主编 李怡 追问 清理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评魏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历史档案书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4-216,共3页
新时期以来出现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在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它既是对以往政治意识形态主宰叙述模式的深刻反思,又是对未来文学史书写方式的热切展望,其中最强烈的诉求就是:如何回到文学史现场。当年提出"二十世... 新时期以来出现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在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它既是对以往政治意识形态主宰叙述模式的深刻反思,又是对未来文学史书写方式的热切展望,其中最强烈的诉求就是:如何回到文学史现场。当年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原因,即"人们习惯以政治的标准对待文学,因此把新文学史拦腰截断,形成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书写 历史档案 中国文学 政治意识形态 新文学史 叙述模式 现代文学 书系 主流 中国当代文学史
原文传递
故事为何新编?——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缘由
14
作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8-93,F0002,共7页
《故事新编》可能是目前鲁迅作品中争论最大的小说集,有必要从基本的史实入手,研究其各个作品的创作缘由,并展现这些小说新编了哪些故事。从鲁迅的书信、日记及各类其他材料来看,这些作品的创作缘由存在差别,既有读书治学过程中的感悟,... 《故事新编》可能是目前鲁迅作品中争论最大的小说集,有必要从基本的史实入手,研究其各个作品的创作缘由,并展现这些小说新编了哪些故事。从鲁迅的书信、日记及各类其他材料来看,这些作品的创作缘由存在差别,既有读书治学过程中的感悟,又有在不同城市的生活体验,这主要是受鲁迅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影响,从中也能看到鲁迅独特的小说观,即特别重视神话,并以此探索更丰富自由的小说创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小说史研究 创作缘由
下载PDF
从两份土地法文件看1946-1952年土改小说创作
15
作者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6-24,共9页
土地改革小说创作潮流是一种特定时代与题材的文学书写思潮,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而起。党的土地法规和土改小说作品的关系并不能用"图解政策"简单概括:从作品内容方面看,小说对法规表现方式分为只选取很... 土地改革小说创作潮流是一种特定时代与题材的文学书写思潮,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而起。党的土地法规和土改小说作品的关系并不能用"图解政策"简单概括:从作品内容方面看,小说对法规表现方式分为只选取很小部分予以表现和完全不表现两种类型,且在表现过程中充满了作者对法规的思考;从创作过程看,作者普遍坚持以自身亲历的事件为作品的基础和主要材料,同时,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地改革而时刻考虑法规要求。实际上,1946-1952年土改小说创作是在一个由政策、艺术和生活三要素构成的场域环境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小说 解放区文学 土地改革运动
下载PDF
谈对鲁迅内心非理性因素的把握之必要性
16
作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13,共3页
鲁迅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统计,“从1913年到2012年的100年间,中国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共计31030篇,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716部”(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鲁迅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统计,“从1913年到2012年的100年间,中国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共计31030篇,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716部”(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这些数字的精确度如何,并不重要,它们的意义在于描绘了这一领域已被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数万篇文章和上千部著作已经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一个“大先生”的文学史形象。这是一个随时处于理性状态中的形象,他每一个观点的提出、每一次选择、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密切关注并深度参与当时的文学发展历程;他在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学史脉络和经验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并提出了若干深刻的文学观念。可以说,“大先生”形象是符合鲁迅其人实际情况的,然而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即“鲁迅崇拜”或“圣化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中国文学史 圣化 展望未来 文学观念 非理性因素 深度参与 三种范式
下载PDF
对一种精神记忆的历史探寻——评颜同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17
作者 《学术评论》 2020年第5期87-93,共7页
语言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从微观上来看,它承载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成为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媒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传递信息;从宏观上来看,它承载着人类文明,使之代代传递,助推了文化的持续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功能... 语言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从微观上来看,它承载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成为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媒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传递信息;从宏观上来看,它承载着人类文明,使之代代传递,助推了文化的持续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功能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记忆 方言入诗 人类文明 相互交融 相互交流 传递信息 承载
下载PDF
“我们才是真的弱者”——游民文化意识与创造社批评话语的建构
18
作者 周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0-118,共9页
创造社成员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往往夹杂着大量非文学因素,这一现象根源于一种游民文化意识。他们不是游民,而是现代知识分子,但自幼接触社会游民,并对这一群体的某些特质表示敬佩和欣赏,成年后长期的游民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文学方面长期自... 创造社成员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往往夹杂着大量非文学因素,这一现象根源于一种游民文化意识。他们不是游民,而是现代知识分子,但自幼接触社会游民,并对这一群体的某些特质表示敬佩和欣赏,成年后长期的游民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文学方面长期自我感觉游离于主流文坛秩序之外,使他们形成了带有游民气的被压迫感和反抗精神,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批评话语,从而出现了创造社成立前后一系列貌似标新立异和狂飙突进的论争文章,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并进一步成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论、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游民文化 五四文学
下载PDF
论出版传媒对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
19
作者 颜同林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7-32,共6页
出版传媒对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很大,其载体性和中介性使它对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发展产生了孕育作用、桥梁作用和平台作用,进而影响到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文本呈现和文学机制,使这两方面都通过出版传媒实现了升级和更换,并为贵州... 出版传媒对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很大,其载体性和中介性使它对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发展产生了孕育作用、桥梁作用和平台作用,进而影响到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文本呈现和文学机制,使这两方面都通过出版传媒实现了升级和更换,并为贵州诗坛培育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传媒 贵州少数民族诗歌 文本呈现 文学机制
下载PDF
从《前茅》到《恢复》:“戎马”生涯“书生”气
20
作者 《励耘学刊》 2014年第2期281-295,共15页
虽然郭沫若在20年代开始思考"革命"问题,但是他作为文人所具有的书生气质是其思想中最稳定、最本质的一面,制约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认识,形成了具有书生气的"革命"理想,在1923年前后主要表现为根据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和个人生活遭遇... 虽然郭沫若在20年代开始思考"革命"问题,但是他作为文人所具有的书生气质是其思想中最稳定、最本质的一面,制约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认识,形成了具有书生气的"革命"理想,在1923年前后主要表现为根据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和个人生活遭遇对革命进行简单想象和幻想,在1928年前后主要表现为对革命的天真执着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这些都可以从《前茅》和《恢复》两部诗集中解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前茅》 《恢复》 国民革命运动 “戎马书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