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中国电影“青年银幕文化”的生产与传播(1913—1937)
1
作者 沈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早期中国电影是观照中国青年的现代性时空。新兴的电影媒介开辟出一方新的具有成长性的消费青年与青年消费的公共空间,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青年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媒介资源。文章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青年”置于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视野中,... 早期中国电影是观照中国青年的现代性时空。新兴的电影媒介开辟出一方新的具有成长性的消费青年与青年消费的公共空间,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青年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媒介资源。文章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青年”置于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视野中,考察早期电影创作与青年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地分析“青年观念”在不同时期的银幕呈现特征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初步回顾早期中国电影对“青年观念”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影响。通过对早期中国电影的青年银幕文化的阶段特征、建构路径、现实影响和艺术表达的梳理,立足于“媒介—社会—人”的理论思考,以期总结出早期电影对青年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积极意义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青年文化 现代性
下载PDF
“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青年形象的银幕书写
2
作者 沈鲁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4,共4页
改革开放初期,国产电影中所传递的教育繁荣、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的改革景象、新观念新时尚新风气新价值不断涌现的时代风貌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青年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与追求等,在历史新时期的电影银幕上组合起一个个以人本主义为标... 改革开放初期,国产电影中所传递的教育繁荣、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的改革景象、新观念新时尚新风气新价值不断涌现的时代风貌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青年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与追求等,在历史新时期的电影银幕上组合起一个个以人本主义为标志的“存在空间”与“精神物象”,并以艺术的魅力持续感召着我们在电影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双重语境下继续关注“人的现代化”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改革开放初期 人的现代化 时代风貌 青年形象 新风气 生产与再生产 双重语境
原文传递
五四精神视域下早期中国电影青年形象的银幕书写 被引量:3
3
作者 沈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五四运动在精神层面上所引发的观念变革与科学民主思潮的开启,对传统文化支配下的道德伦理系统产生了冲击,这种具有"I先锋"意味的影响很快进入了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领域,具有新特质的银幕"青年形象"成为早期中... 五四运动在精神层面上所引发的观念变革与科学民主思潮的开启,对传统文化支配下的道德伦理系统产生了冲击,这种具有"I先锋"意味的影响很快进入了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领域,具有新特质的银幕"青年形象"成为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获,及至五四精神在社会民族矛盾的催化下,早期中国电影更将"青年形象"的塑造书写为左翼文艺理念在电影美学实践领域的一道亮丽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五四精神 青年形象 美学实践
下载PDF
山花红紫树高低——面向新时代的江西影视剧创作
4
作者 沈鲁 舒童 《创作评谭》 2022年第4期15-23,共9页
回眸江西影视创作的时代变迁,“江西影视”可以初步界定为以江西省内多方创作主体为核心创作力量,内容根植于江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展现江西风土人情,具有浓郁赣鄱文化精神气息的影视作品或影视现象。一、江西影视剧创作的基本... 回眸江西影视创作的时代变迁,“江西影视”可以初步界定为以江西省内多方创作主体为核心创作力量,内容根植于江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展现江西风土人情,具有浓郁赣鄱文化精神气息的影视作品或影视现象。一、江西影视剧创作的基本历程、现状与特征新世纪以来的江西影视创作不断探索、着力创新,在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中,逐步告别了以改革开放之初的毕必成的《庐山恋》与王一民的“乡土三部曲”以及横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张刚导演的“阿满系列喜剧”等作品为代表的“江西现象”,开始向更广阔而丰富的“红绿古三色文化”“现实主义书写”“网络文艺创新”这三个创作场域挺进,从影视创作的文化定位、创作观念和业态发展三个层面初步实现了江西影视创作在低回中奋起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创作 赣鄱文化 影视剧创作 现状与特征 《庐山恋》 文艺创新 文化定位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石挥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沈鲁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10期181-185,共5页
石挥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导演,其在话剧和电影领域的艺术成就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对石挥表导演艺术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并梳理其人生轨迹,重新阐释石挥的话剧表演理论、电影表演特色、导演艺术风格,在... 石挥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导演,其在话剧和电影领域的艺术成就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对石挥表导演艺术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并梳理其人生轨迹,重新阐释石挥的话剧表演理论、电影表演特色、导演艺术风格,在石挥研究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同时留下了新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挥 表导演艺术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民族精神成长史的影像书写——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沈鲁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6期112-122,共11页
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以20世纪"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当代中国电影,从创作观念到叙事策略,再到新的历史文本生成,常被局限在"爱国主义"或"消费主义"的实用窠臼之中。&... 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以20世纪"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当代中国电影,从创作观念到叙事策略,再到新的历史文本生成,常被局限在"爱国主义"或"消费主义"的实用窠臼之中。"南京大屠杀"电影文本的历史建构与文化建构,尚未完成从"民族"到"世界"的美学书写方式的过渡。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在文化建构下话语权力的悬殊,"南京大屠杀"在电影叙事中难以达到"犹太大屠杀"的传播效果。该题材影片中拯救关系的设置、女性受难模式、英雄缺位的主题呈现都可透视出一部分人民族自尊心的脆弱,并试图在电影创作中完成责任代偿。纵观"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文本,其叙事基调未能突破历史悲情的拘囿,大多集中于展现民族苦难和屠杀场景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创伤记忆中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重塑的必要性。基于当前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大屠杀",如何进一步寻找多重化的叙事视角,跨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以实现历史对当下的关照并完成历史对未来的引领,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创作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中国电影 历史文化建构 精神重塑
原文传递
从早期中国电影的明星制与类型化看石挥的艺术创作
7
作者 《创作评谭》 2020年第5期65-69,共5页
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主要包含明星制的生产消费及电影类型化的商业策略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几乎是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早期中国电影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它们一方面是早期中国电影行业的基本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也为电影从... 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主要包含明星制的生产消费及电影类型化的商业策略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几乎是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早期中国电影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它们一方面是早期中国电影行业的基本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也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这也是早期中国电影快速成长繁荣的重要基础。艺术家石挥正是在这一阶段完成了从话剧到电影的转型,实现了由话剧演员转型至电影演员、电影导演的重要过渡与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话剧演员 石挥 艺术创作 明星制 商业策略 经营策略 相对自由
原文传递
从石挥看中国早期电影人才的成长
8
作者 《剧影月报》 2018年第3期12-15,共4页
石挥在话剧、电影领域都达到十分高的艺术造诣,其成长道路在中国早期电影人才群体中具有独特的典型性。童年的成长环境孕育了石挥日后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才能,苦难经历奠定了他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剧团的熏陶和丰富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 石挥在话剧、电影领域都达到十分高的艺术造诣,其成长道路在中国早期电影人才群体中具有独特的典型性。童年的成长环境孕育了石挥日后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才能,苦难经历奠定了他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剧团的熏陶和丰富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情对石挥的电影创作带来了冲击,使他自觉地“修正”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挥 早期电影 剧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