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 被引量:361
1
作者 方圻 王士雯 +10 位作者 宁田海 朱文玲 邵耕 林传骧 浦寿月 顾复生 徐成斌 戚文航 程显声 戴闺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3-94,共12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本刊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按姓氏笔划排序)方圻,王士雯,宁田海,朱文玲,张运,邵耕,林传骧,浦寿月,顾复生,徐成斌,戚文航,程显声,戴闺柱引言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本刊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按姓氏笔划排序)方圻,王士雯,宁田海,朱文玲,张运,邵耕,林传骧,浦寿月,顾复生,徐成斌,戚文航,程显声,戴闺柱引言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胎儿脑及脐动脉血流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4
2
作者 杨玉英 江森 +2 位作者 戴 笙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0-73,共4页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正常妊娠妇女58例(正常妊娠组),好高征患者34例(好高征组),好高征合并胎儿生长迟缓(IUGR)54例(IUG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速波,计算血流的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正常妊娠妇女58例(正常妊娠组),好高征患者34例(好高征组),好高征合并胎儿生长迟缓(IUGR)54例(IUG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速波,计算血流的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S/D)、脉搏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好高征组及IUG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S/D、PI、RI值变化趋势与正常妊娠组相同,随妊娠进展逐渐下降,当S/D<4、PI<1.6、RI<0.6时,表明胎儿缺氧。好高征组及IUGR组脐动脉血流各指标随妊娠进展逐渐上升,当S/D>3、PI>1.7、RI>0.7时,胎儿缺氧、胎儿窘迫和IUGR的发生率增加,围产儿异常结局占48%。提示:对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进行检测,可监护胎儿宫内状况,并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脐动脉 血流速度 超声波诊断 胎儿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临床应用指南 被引量:103
3
作者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 +2 位作者 穆玉明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9-845,共17页
心肌病是一类病因和临床表现均比较复杂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影像技术如心脏磁共振(CMR)、心脏CT和超声心动图等在心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操作简单,可直观显示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室壁运动、... 心肌病是一类病因和临床表现均比较复杂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影像技术如心脏磁共振(CMR)、心脏CT和超声心动图等在心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操作简单,可直观显示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室壁运动、心脏血流和功能情况,在心肌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成为心肌病检查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声学增强剂(ultrasonic enhancing agents)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和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重要信息,结合基因检测和临床其他检查极大提高了心肌病患者的病因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技术 超声心动图诊断 斑点追踪成像 心肌病 室壁运动 病因诊断 危险分层 影像技术
原文传递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4年修订版) 被引量:86
4
作者 蒋世亮 季晓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美国心脏病学会 ST段抬高型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新指南 ACC/AHA STEMI 修订版 内容简介 协会
原文传递
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1
5
作者 丁士芳 +5 位作者 陈文强 陈玉国 李继福 纪求尚 李贵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ACS和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冠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ACS和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冠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结果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71.4%(20/28),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SA组比较,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04)、斑块负荷重(P=0.048)、以正性重构为主(P=0.013)。ACS组血清hs-CRP、MMP-9、sCD40L含量均高于SA组,TIMP-1含量在ACS组和S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ACS组hs-CRP与MMP-9(r=0.671,P=0.000)、sCD40L(r=0.494,P=0.008)呈正相关。结论冠脉“罪犯”病变处结构性易损斑块是ACS发作基础,CD40L和MMP-9参与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功能性不稳定和不同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斑块 炎症 超声检查 血管内
原文传递
关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0
6
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若干问题张运自从1984年Dougherty等人首次报道一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来[1],单纯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heartfa... 关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若干问题张运自从1984年Dougherty等人首次报道一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来[1],单纯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heartfailure,DHF)已成为基础和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舒张性 发病率 诊断
原文传递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噬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 被引量:66
7
作者 王和峰 翟纯刚 +7 位作者 庞文会 王晨 杨敏 赵凯 李大庆 李继福 陈文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0-397,共8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体吞噬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kt抑制剂康士得(20μmol/L)、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10 nmol/L)及mTOR-siRNA(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体吞噬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kt抑制剂康士得(20μmol/L)、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10 nmol/L)及mTOR-siRNA(30 nmol/L)体外处理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株48 h后,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自噬体的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ELISA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体内实验中,24只雄性新西兰兔给予球囊损伤+1%胆固醇喂养8周,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士得(1.0 mg·kg-1·d-1)组和雷帕霉素(0.5 mg·kg-1·d-1)组,每组8只,干预4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斑块的影像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斑块中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Akt和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士得、雷帕霉素及mTOR-siRNA干预巨噬细胞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明显增多,微管相关蛋白LC3-Ⅱ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Akt及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明显降低,而IFN-γ的分泌显著增加。体内实验:IVUS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康士得组及雷帕霉素组的外弹性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B)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中自噬体增加,组织免疫荧光法示LC3-Ⅱ明显增加,HE染色显示斑块纤维帽的厚度明显增加,内、中膜厚度显著减低,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巨噬细胞RAM-11及p-mTOR染色显著减少。结论:选择性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能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减少斑块巨噬细胞的浸润,抑制炎症反应进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巨噬细胞 自噬 易损斑块
下载PDF
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增加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0
8
作者 刘平 王苏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 (restingheartrate ,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2 0 6例 ,按收缩压 (SBP)水平分为三组 :SBP <16 0mmHg(1mmHg =0 133kPa) ,16 0mmHg≤SBP <180mmHg ,SBP≥ 180mmH...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 (restingheartrate ,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2 0 6例 ,按收缩压 (SBP)水平分为三组 :SBP <16 0mmHg(1mmHg =0 133kPa) ,16 0mmHg≤SBP <180mmHg ,SBP≥ 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 ,又按RHR水平分为 :RHR1组 ,<6 5次 /min ;RHR2组 ,6 5次 /min≤RHR <6 9次 /min ;RHR3组 ,70次 /min≤RHR <74次 /min ;RHR4组 :75次 /min≤RHR <79次 /min ;RHR5组 ,RHR≥ 80次 /min。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1)RHR5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RHR1~RHR4各组 (P <0 0 5或P <0 0 1)。RHR5组或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和颈动脉内径大于RHR1和RHR2组 ;而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RHR1和RHR2组 (P <0 0 5或P <0 0 1)。(2 )RHR与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12、0 2 89、0 6 30、0 5 76 P <0 .0 1) ,而与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5 6 3、- 0 5 10 ,P <0 .0 1)。结论 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靶器官损害 老年高血压病 肌酐清除率 静息心率 尿微量白蛋白 SBP 负相关 水平 定量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5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4 位作者 韩雅玲 曹丰 李牧蔚 王亚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常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导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预后严重不良。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功能学及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CMD的临床诊治措施不断丰富。本共识依据近年临床...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常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导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预后严重不良。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功能学及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CMD的临床诊治措施不断丰富。本共识依据近年临床研究、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建议,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急诊PCI相关CMD的诊断及防治策略给出具体建议,以期改善我国STEM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微循环功能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1-55,57,共6页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研究进展 诊断技术 诊断标准 治疗 发生机制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丁士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8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ELISA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ELISA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含量,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A组颈动脉IMT[(1.11±0.29)mm]和B组IMT[(1.14±0.26)mm]与C组[(0.77±0.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59.2%)为主,B组以纤维型斑块(32.9%)为主,A组斑块表面多呈不规则型。hs-CRP、MMP-9含量在A组[分别为(5.47±2.26)mg/L、(250.64±89.65)ng/ml]、B组[分别为(1.80±0.34)mg/L、(144.67±34.40)ng/ml]、C组[分别为(0.59±0.12)mg/L、(64.49±18.2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P-1含量在A组[(59.64±15.87)ng/ml]、B组[(73.48±21.22)ng/ml]和C组[(57.95±7.8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hs-CRP与MMP-9(r=0.241,P=0.04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MMP-9、TIMP-1参与的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由结构性不稳定向功能性不稳定进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脑梗塞 动脉硬化 C反应蛋白 明胶酶B
原文传递
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正常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4 位作者 高月花 园园 李秀昌 葛志明 季小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 12 5例正常健康者颈动脉及股动脉超声图像 ,测量颈动脉及股动脉内径 (D)、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 中膜层厚度 (IMT)、颈动脉及股动脉僵硬度 (β)和最大剪切率 (SRs)...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 12 5例正常健康者颈动脉及股动脉超声图像 ,测量颈动脉及股动脉内径 (D)、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 中膜层厚度 (IMT)、颈动脉及股动脉僵硬度 (β)和最大剪切率 (SRs)。结果 随年龄增加 ,颈动脉及股动脉IMT、D、β呈增加趋势 ,SRs降低 ;正常人颈动脉和股动脉IMT分别为(0 .63± 0 .15 )mm、(0 .68± 0 .2 1)mm ,颈动脉及股动脉IMT上限分别为 0 .93mm、1.11mm。将正常人分为≥ 5 0岁组与 <5 0岁组 ,颈动脉上限分别为 1.0 9mm、0 .85mm ;股动脉上限分别为 1.2 6mm、0 .98mm。结论 正常人颈动脉及股动脉的IMT、血管内径和僵硬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采用IMT≥ 1.2mm可用于诊断颈动脉及年龄 <5 0岁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对于 5 0岁以上患者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准取IMT≥ 1.3mm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股动脉 内膜-中膜层厚度 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文强 +7 位作者 季晓平 林晨 朱永锋 王荣 刘彦 姚桂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动物模型。方法  6 4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 (5 4只 )与B组 (1 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 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 0周。于 8周末将A组随机分为A1和A2两个亚组 ,...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动物模型。方法  6 4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 (5 4只 )与B组 (1 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 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 0周。于 8周末将A组随机分为A1和A2两个亚组 ,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分别转染携带人野生型 p5 3基因或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2周后A1 (p5 3基因 )和A2 (LacZ基因 )组各处死1 0只 ,观察斑块自发破裂情况。分别给予余下的兔中国斑点蝰蛇毒 (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 ,然后将兔处死取出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开始及处死前进行血脂检查。结果 A1组转染 p5 3阳性细胞数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 (分别为 32 4 %± 1 0 2 %,1 5 8%± 3 6 %,1 6 2 %± 6 7%,P均 <0 0 0 1 ) ,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分别为 2 5 %± 0 8%,1 0 %±0 3%,0 9%± 0 4 %,P均 <0 0 1 ) ,斑块纤维帽显著变薄 (P <0 0 5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 ,巨噬细胞聚集 ,药物触发后有 1 2只共 2 0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A2组中 ,药物触发后仅 5只 7处发生斑块破裂。B组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外源性人野生型p5 3基因转染动脉硬化兔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人野生型基因 P53基因 基因转染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斑块应变及应变率分布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1
14
作者 鹏飞 +2 位作者 姚桂华 王荣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8期573-576,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可行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 2 6例冠心病患者的 3 5处颈动脉斑块 ,运用组织速度成像 (TVI)和Q analysis软件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的位移、斑块应变...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可行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 2 6例冠心病患者的 3 5处颈动脉斑块 ,运用组织速度成像 (TVI)和Q analysis软件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的位移、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峰值 ,对同一处斑块分别在不同参数条件下测量斑块应变及应变率峰值。结果 斑块应变和应变率测量值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不同部位的斑块应变、应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受力情况存在差异。斑块肩部和纤维帽表面是应变最集中的部位 ,并且沿径向方向 ,从斑块表面至基底部 ,应变及应变率呈减小趋势。结论 TVI技术可以用于颈动脉斑块应变及应变率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斑块应变 应变率分布 超声检查 组织速度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
原文传递
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斑块超声显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陈文强 +6 位作者 季晓平 丁士芳 陈玉国 李贵双 李大庆 苏海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 研究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炎性因子和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3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和 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可溶性黏附... 目的 研究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炎性因子和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3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和 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 1、sICAM 1的水平 ,同时对患者的 4 1支冠状动脉进行IVUS检查 ,对比研究血清学指标与斑块的IVUS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sVCAM 1和sICAM 1水平 (4 7mg/L± 2 6mg/L、789μg/L±6 5 μg/L和 36 5 μg/L± 6 3μ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4mg/L± 1 8mg/L、5 4 4 μg/L±70 μg/L和 2 6 4 μg/L± 5 3μg/L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IVUS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主要为脂质性斑块 6 9 2 % (18/2 6 ) ,而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13 3% (2 /15 )。与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和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 ,P <0 0 5 ) ,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LAS)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病变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sICAM 1与血管重构指数 (RI)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4 75 ,P <0 0 5 ) ,CRP与EEMA呈显著的正相关 (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血清炎性因子 超声显像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介入性 IVUS
原文传递
三维超声心动图:从静态、动态到实时 被引量:37
16
作者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三维超声 心动图 静态 动态 心脏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丙丁酚和卡托普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中的作用及与金属蛋白酶1和组织抑制物1基因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3
17
作者 园园 +3 位作者 高月花 李秀昌 方永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01-404,共4页
观察药物消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的表达。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 ,分别给予辛伐他汀、丙丁酚和卡托普利治疗 12周。结果发现 ,3种药物均可显著降低血脂 ,以丙丁酚和辛伐他汀... 观察药物消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的表达。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 ,分别给予辛伐他汀、丙丁酚和卡托普利治疗 12周。结果发现 ,3种药物均可显著降低血脂 ,以丙丁酚和辛伐他汀效果较强 ;在停止喂胆固醇后 ,自然消退组内中膜进一步增厚 ,3种药物均可显著消退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组的胶原Ⅰ、基质金属蛋白酶 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的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 ,其中丙丁酚组金属蛋白酶 1的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3种药物均有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以辛伐他汀最佳 ;而药物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 1表达 ,相对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 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的表达比例 ,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和消退作用 病理学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下载PDF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住院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蒋世亮 +3 位作者 季晓平 王晓荣 宋兆峰 王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对AMI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2004年12月11年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AMI病例,对比2001年指南发布前... 目的探讨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对AMI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2004年12月11年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AMI病例,对比2001年指南发布前后AMI住院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共有1783例患者入选,指南发布前(1994年1月—2001年12月)1208例,发布后(2002年1月—2004年12月)575例。指南发布前后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发布后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调脂药和肝素等的使用率均较指南发布前显著提高(P均<0.001),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与指南发布前比较也有所变化,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发布后住院期间心绞痛、心力衰竭和病死的发生率较发布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2.2%比41.2%,P<0.001;17.2%比26.2%,P<0.001;6.4%比9.4%,P=0.038),再次心肌梗死率也有所降低,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7%比2.2%,P=0.492)。结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住院治疗影响显著,治疗使之更趋规范化,并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医院死亡率 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AMI) 治疗指南 住院患者 诊断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预后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的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 被引量:43
19
作者 卜军 陈茂 +39 位作者 程晓曙 董一飞 方唯一 葛均波 龚艳君 何奔 黄岚 霍勇 贾绍斌 蒋峻 李悦 李昭 梁春 刘学波 刘震宇 马翔 马依彤 钱菊英 沈成兴 沈涤非 沈雳 石瑞正 苏晞 孙英贤 唐熠达 王建安 吴岳 向定成 徐通达 徐亚伟 杨跃进 曾和松 国刚 瑞岩 书宁 郑博 周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感染流行并迅速蔓延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整体防控方案,绝大部分地区启动限制出入、限制交通等措施。此特殊形势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运救治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致死性...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感染流行并迅速蔓延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整体防控方案,绝大部分地区启动限制出入、限制交通等措施。此特殊形势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运救治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致死性高、最佳救治窗口期短、且容易合并呼吸系统感染及呼吸、循环衰竭,更加需要就地积极治疗。为规范管理、易化流程,现制定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策略,其核心是就近原则、安全防护原则、溶栓优先原则、定点转运原则、远程会诊原则。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应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对发病时间窗,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在这一特殊时期,包括介入医师在内的心血管医生都应掌握溶栓的禁忌症和适应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运和治疗中,应严格掌握转运及手术指征,严格按照要求对感染者及医务工作者进行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心肌梗死 防护 转运 溶栓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粘附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38
20
作者 陈良 +6 位作者 李长江 姚桂华 李晓楠 徐新生 萧亚伟 蒋桂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粘附因子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应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后,高脂饲养12周,然后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小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大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组,分别给予安慰剂、复方丹参滴丸5粒/天和复方...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粘附因子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应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后,高脂饲养12周,然后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小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大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组,分别给予安慰剂、复方丹参滴丸5粒/天和复方丹参滴丸10粒/天治疗,12周后处死实验兔,留取腹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检测;实验前后耳缘静脉抽血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腹主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以及巨噬细胞的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mRNA的表达。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高敏C反应蛋白有降低趋势;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巨噬细胞均减少,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mRNA的表达降低(P<0.01);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抑制粘附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动脉粥样硬化 粘附因子 血清脂质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