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 被引量:116
1
作者 赵丽 朱永明 +2 位作者 付梅臣 曹银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5-242,共8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值法,对1999、2005和2008年3个时间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值法,对1999、2005和2008年3个时间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2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集约度等级划分,2种方法测算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度级别差基本控制在±1范围内,仅个别县(市)级别差为±2。对于集约度变化率,2种方法在1999-2005年、2005-2008年和1999-2008年3个不同时段数值变化方向上基本保持一致,熵值法测算所得农居点集约度的变化率明显高于PCA测算所得集约度变化率。对于空间分布上,在同一时间点2种方法所划分的农居点集约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种方法的结果差异主要与其计算所得的权重差异、结果处理差异、方法理论差异、数据标准化处理差异等有关。建议在农居点集约度评价中,如果涉及一个或多个时间段的评价,熵值法较为适用;如果仅对某一具体年份进行评价,则可考虑采用PC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PCA) 农村地区 熵值法 石家庄市
下载PDF
粮食安全:西北地区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封志明 宋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9-306,共8页
据西北五省区制定的规划或计划,到2010年将累计退耕400×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1/4。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例,西北地区将减少粮食产量近400×104t,相当于1996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8。同时,退耕对当地的粮食... 据西北五省区制定的规划或计划,到2010年将累计退耕400×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1/4。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例,西北地区将减少粮食产量近400×104t,相当于1996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8。同时,退耕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存在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提高;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局地小生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粮食生产、降低灾害风险。此外,农业科技进步和工程设施建设的加强,会对保留耕地上的粮食生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的预测并结合人口预测可知,201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4516.9×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3936.1×104t、4182.1×104t和4428.1×104t。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就西北地区整体而言将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粮食盈余水平较低;而就具体省区而言,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必须通过粮食调入才能满足本省区需求,而新疆和宁夏粮食则有一定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西北地区 粮食生产 影响 退耕还林 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 粮食供求平衡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特点及衰败成因分析 被引量:55
3
作者 李香云 章予舒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26-30,共5页
近 5 0年来塔里木河上中游的水土开发活动 ,使得下游地区的来水骤减并中断有近 30年的历史 ,从而引发了下游绿色走廊的逐步走向衰败、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塔河下游绿色走廊发... 近 5 0年来塔里木河上中游的水土开发活动 ,使得下游地区的来水骤减并中断有近 30年的历史 ,从而引发了下游绿色走廊的逐步走向衰败、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塔河下游绿色走廊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特点 ,认为绿色走廊衰败主要有 5个主要因素 :绿色走廊自然生命过程的衰退 ;新生幼林发生和发育原生机制的中断 ;土壤盐分的累积和增加 ;水分条件持续恶化 ;人类开垦荒地、滥伐、滥挖等行为。通过成因分析认为 ,只有充分考虑到下游绿色走廊的特点及其衰败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绿色走廓 生态环境 衰败成因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1 位作者 宋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2-561,共10页
论文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分县的详查数据,以全国2475个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其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划分。对初... 论文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分县的详查数据,以全国2475个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其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划分。对初次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原则并对其进行处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最终确立了一个由6个土地利用结构系列和44个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构成的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分类系统。最后,对中国县域土地利用主要结构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地利用结构 类型 县域土地 最小方差法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被引量:53
5
作者 路路 郑新奇 +1 位作者 孟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4,共10页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功能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度 湖南省
下载PDF
城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红 陈百明 +2 位作者 高永 刘新卫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57,共8页
城市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利用,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关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 城市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利用,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关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文章从分析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城市土地整理的理论依据.并对城市土地整理的潜力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针对我国近几年城市土地整理的实践.提出了城市土地整理的程序及应用模式.探析城市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等引起的效应,对于丰富城市土地整理理论,规范和指导城市土地整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整理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李香云 章予舒 +2 位作者 王立新 红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 90年代末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埋深和水化学资料 ,系统分析了塔河下游在断流 2 0多年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埋深情况 ,对地下水的矿化度、离子含量和化学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水化学特征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 本文基于 90年代末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埋深和水化学资料 ,系统分析了塔河下游在断流 2 0多年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埋深情况 ,对地下水的矿化度、离子含量和化学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水化学特征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化学成分变化的区间性 ;高矿化地下水的普遍性等 ;地下水埋深在断流 2 0多年后河道附近地下水水位为 6.5米 -1 0米。地下水的盐分和埋深分布特点和规律表明 ,在解决塔河下游生态问题时 ,除解决下游来水问题还必须考虑到下游不同地段的水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 特征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 塔河下游 地下水 水化学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土地多功能转变与特征分析——以河北省唐县为例 被引量:40
8
作者 赵丽 贵军 +2 位作者 朱永明 许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50,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 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 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心迁移理论,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讨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下降比例达41.33%。耕地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间的转换主要在中南部地势平坦地带,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间的转化主要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均表现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比例分别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内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幅度。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重心分别向西北移动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区域扩展,水源条件为关键因素;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转变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动因与发展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型 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 生态功能 唐县
下载PDF
西北地区的退耕规模、粮食响应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32
9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退耕还林 (草 )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但退耕必然会对的粮食生产带来直接影响。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数据 ,研究认为 :(1)按照法律规定 ,大于 2 5度的陡坡耕地必须无条件地退耕。仅此一项 ,西北地区就必须退耕 15 3.... 退耕还林 (草 )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但退耕必然会对的粮食生产带来直接影响。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数据 ,研究认为 :(1)按照法律规定 ,大于 2 5度的陡坡耕地必须无条件地退耕。仅此一项 ,西北地区就必须退耕 15 3.6× 10 4 hm2 ,占现有耕地的 9.2 % ,粮食减产为 71.2× 10 4 t,占 1996年粮食产量的 2 .2 % ,对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很小 ;(2 )在保证人均耕地 0 .1hm2 前提下对大于 15度的坡耕地退耕 ,则退耕面积可达 347.8× 10 4 hm2 ,超过现有耕地的 1/ 5 ;对应的粮食减产为 2 34.5× 10 4 t ,是 1996年粮食产量的 7.3% ,甘肃、陕西和青海的粮食减产比例都在 1/ 10左右 ,退耕带来的直接粮食减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最后针对西北地区的退耕规模及其粮食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耕地 粮食响应 政策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网络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39
10
作者 汤峰 王力 +1 位作者 付梅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272,共10页
随着环境形势的严峻化和生态问题的复杂化,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已成为全民共识,而构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安全格局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然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研... 随着环境形势的严峻化和生态问题的复杂化,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已成为全民共识,而构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安全格局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然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研究以河北省青龙县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调查及影像数据和多年气象数据等,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及生态网络构建方法融合,通过空间叠加及分析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融合于研究区域的生态保护网络,旨在规避常规研究中单独使用一种方法造成保护要素缺失、安全格局不连通等问题。基于该方法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青龙县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443.94 km^2,占县域面积的12.7%,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国有林场区和中部的河流水系沿线地带;生态网络由11块生态源地、24条生态廊道、22个生态节点和34个生态断裂点构成;青龙县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安全保护要素、生态安全保护目标区以及生态安全保护措施共同构成。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和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的建设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 保护红线 生态网络 安全格局 青龙县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市大兴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红 陈百明 +1 位作者 高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82,共6页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经济的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5个方面提出了基于...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经济的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5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结合部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方法,以期为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 潜力 评价
下载PDF
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与优先区划定 被引量:32
12
作者 汤峰 徐磊 +3 位作者 贵军 付梅臣 俊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42-251,共10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该文以河北省昌黎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土地利用变更、土壤采样等多元数据,以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为评价单元,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热点分析法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该文以河北省昌黎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土地利用变更、土壤采样等多元数据,以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为评价单元,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热点分析法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与优先区划定。结果表明:1)自然质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迥异,综合适宜性以适宜为主不适宜为辅,空间上滦河及饮马河沿河地区、国道及县道沿线地带综合适宜性强,而七里海河流域沙土带、东南滦河出海口等地区综合适宜性差;2)建设优先区以二级为主、一级次之、三级最少,三者所占面积比分别为38.65%、32.28%和29.07%,空间上一级优先区与完全适宜等级区高度重合,二级优先区与基本适宜等级区高度重合,三级优先区基本位于不适宜等级区。基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和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利于后续建设决策,研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昌黎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高标准基本农田 改进突变级数模型 适宜性评价 优先区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基准地价预测模型研究——以河北省主要城市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0年第5期32-35,共4页
城镇基准地价体现了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它的评定对于规范城镇房地产市场 ,维护国家的正当收益 ,制定城镇发展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基准地价成果的确定性和城镇土地价格的变动性存在着矛盾 ,从而带来成果应用的困难和偏... 城镇基准地价体现了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它的评定对于规范城镇房地产市场 ,维护国家的正当收益 ,制定城镇发展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基准地价成果的确定性和城镇土地价格的变动性存在着矛盾 ,从而带来成果应用的困难和偏差。建立基于 BP神经网络的基准地价预测模型 ,建立基准地价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准地价的现实性。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城市基准地价预测模型的个案研究 ,表明此方法经济、便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地价 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地价 城市土地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26
14
作者 贵军 朱永明 +2 位作者 臧亮 杨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7-246,共10页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矢量化。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组合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向的差异影响,并规避相关案例研究中综合分值法的使用对评价指标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考虑不足,融合了分层次评价和综合分值法2种方法,构建出两步评价法,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分区的评价。两步评价法:1)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指标体系及多逻辑条件评价标准,实施分层次评价,剔除禁建区并得到农业产业优势、居民点整治潜力及迁聚条件、居民点综合经济和区位条件分级结果。2)选择判别评价法,结合并继承第1步评价结果,建立重构判别准则,进行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并将昌黎县宜居评价结果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图叠合,调整并完善昌黎县居民点空间迁聚规划方案及策略。该研究结果将昌黎县分成优农区、优城区、分流区和低保区,分区提出迁聚重构策略,并结合昌黎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了"昌黎县城—一级小城镇—二级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针对昌黎县居民点迁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方案有利于加快昌黎县"十二五"和"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该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农村地区 新型城镇化 农村居民点 两步评价法 空间重构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 被引量:18
15
作者 封志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类型多、质量高的特征 ,同时也存在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的丰度、分布密度 (面积相对密度和人口相对密度 )、类型和质量进行了较为系统...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类型多、质量高的特征 ,同时也存在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的丰度、分布密度 (面积相对密度和人口相对密度 )、类型和质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西部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总数的 1 3左右 ,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达 8处 ,占全国总数的 34 8%。然而西部主要旅游资源的面积相对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4 0 %~ 6 0 % ,其中森林公园数目仅为全国水平的 31 % ;而西部地区较高的人口相对密度则意味着较少的当地旅游客源。针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①资源开发遵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层次的原则 ,形成旅游网络 ;②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力度 ,改善信息闭塞的现状 ;③加强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分析 西部地区 旅游资源 开发对策 中国
下载PDF
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贵军 崔海宁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69,共4页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从"生态退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生态补...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从"生态退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构成,并以张承地区17个贫困县为例进行了基于退耕的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以期促进生态补偿区和受益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标准 环京津贫困地区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整治分区 被引量:20
17
作者 贵军 赵丽 +2 位作者 毅功 魏明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48-255,共8页
为快速准确的掌握耕地资源安全要素的时空变化信息,推进小尺度耕地资源安全保护实践,文章以昌黎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构成进行了完善,并构建了县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框架体系。研究以昌黎县2015年农用地分等... 为快速准确的掌握耕地资源安全要素的时空变化信息,推进小尺度耕地资源安全保护实践,文章以昌黎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构成进行了完善,并构建了县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框架体系。研究以昌黎县2015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作为数据基础,结合同期土地利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土壤实地采样检测等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库建设;运用单指标评价法,对耕地资源安全要素逐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县有接近15%的耕地粮食单产水平较低,接近10%的耕地灌溉保证不足,接近15%的耕地土体剖面构型处于安全等级以下,接近10%的耕地有效磷的含量偏低;另外,全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铜元素含量出现极小面积的低度不安全;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县处于低度不安全级别。文章按照整治技术手段和监测管理措施一致性原则将不安全评价结果图进行分组并叠加,划出综合工程整治区、肥力提升区、退耕区,并对应提出整治及监测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利用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能够快速完成耕地资源安全数据建库,并能促进耕地资源安全监测和诊断的常规化,可以高效地推行耕地资源的全要素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监测 耕地资源 要素保护 农用地分等 单因素评价
下载PDF
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婧 汤峰 +1 位作者 贵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9-671,共13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 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驱动因子 残差分析 滦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青龙满族自治县耕地细碎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郭硕 杨伟州 +2 位作者 魏明欢 杨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4-269,共6页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重点从地块平均面积大小、地块形状的规则度以及地块分布方面选取平均地块面积、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聚集度4个指标,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重点从地块平均面积大小、地块形状的规则度以及地块分布方面选取平均地块面积、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聚集度4个指标,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测算分级,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与坡度、距村落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青龙满族自治县耕地细碎化以中度细碎化和重度细碎化为主,占比分别为45.18%,49.19%;距村落距离、距道路距离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距河流距离、坡度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各影响因素影响度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且在空间上波动较大。研究所得结论对耕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细碎化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青龙满族自治县
下载PDF
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伟州 邱硕 +2 位作者 付喜厅 赵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9-276,共8页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研究其生态功能区划能为河北省今后的产业布局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河北省实际的生态环境特征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河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研究其生态功能区划能为河北省今后的产业布局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河北省实际的生态环境特征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河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采用自上而下法、叠加法、主导标志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将河北省分为7个生态区、20个生态亚区、33个生态功能区,并分别提出了各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设与发展方向。为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协调发展,明确生态保护与产业转移区域以及各功能区的生态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河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