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 被引量:37
1
作者 依力亚 黄利金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1期89-101,198,共14页
在当下中国,“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性焦虑。青年人为何“躺平”,如何变“躺平”为“挺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躺平”现象产生之外因主要是当代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主要是其生命意义缺失... 在当下中国,“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性焦虑。青年人为何“躺平”,如何变“躺平”为“挺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躺平”现象产生之外因主要是当代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主要是其生命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后者表现为躺平者的“空心病”和“三观”问题,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价值观。青年人要走出“躺平”之困境,打造昂扬挺立之人生,需要以人之“贵”“灵”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挺立时代潮头;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修德进业,担当责任使命;以时中之智慧走出“内卷”与“不公”,突破制度瓶颈;以经典阅读和反思构筑信仰与价值观,激发青春活力。概言之,要疗治“躺平”之“疾”,既需要社会消除“内卷”,构筑公平机制;更需要青年个体安顿心灵秩序,重建人生意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 内卷 空心病 人生意义 精神危机
下载PDF
情理融通: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之特质——兼论中国特色伦理话语体系之建构 被引量:12
2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与西方伦理思想重视理性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情感,因此,中国伦理学常被称为情感伦理学,中国社会也因之被贴上了“人情”社会的标签。但人们忽视了“情感”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情感”是融注了理性... 与西方伦理思想重视理性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情感,因此,中国伦理学常被称为情感伦理学,中国社会也因之被贴上了“人情”社会的标签。但人们忽视了“情感”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情感”是融注了理性的道德情感而非一般情感,作为诸道德范畴情感之基的“敬”是情理合一的伦理理念,“仁”“礼”统一的思想架构是情理融通之枢轴。只有搭准传统伦理思想之脉,把握其情理融通之特质,才能为中国特色伦理话语体系的构建找到出发点和支撑点。今天,我们需要立足本来,珍视传统,构筑中国伦理道德之基;吸收外来,强化理性,重视方法,补足中国伦理思想之短板;面向未来,落实“两创”,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儒家 中国特色伦理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礼文化之和谐观探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礼文化的价值定位;礼、乐、仁是支撑和谐观及礼乐文明的三根“擎天柱”;“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礼文化 中和 和谐观
下载PDF
从《礼记·学记》看为师之道 被引量:10
4
作者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89,共4页
《礼记.学记》作为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把教育作为“建国君民”之本;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把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并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把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基本... 《礼记.学记》作为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把教育作为“建国君民”之本;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把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并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把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学之师应为“经师”、“人师”、仁爱之师、善教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学记》 教育 为师之道
下载PDF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被引量:7
5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0,共3页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文化 和谐观 人与自然关系 “天人合一” 本质特征 三者关系 人与社会 礼法自然 理想目标 自然和谐 人与人 追求 天地 万物
下载PDF
用Moodle构建虚拟学习环境的探索 被引量:5
6
作者 江敬尧 仲兆满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0-72,109,共4页
构建一个虚拟学习环境对网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构建虚拟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黎加厚教授提供Moodlel.7.1+中学习活动项目的功能,说明了Moodle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适合构建虚拟学习环境.
关键词 虚拟学习环境 MOODLE 探究式学习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与“天下情怀” 被引量:8
7
作者 闵明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5期101-110,197,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之上的价值观。这种“天下情怀”以“万物一体”的“天下观”为哲学之基,以“义以为上”“以德服天下”为实践理路,以“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为价值旨归,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核...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之上的价值观。这种“天下情怀”以“万物一体”的“天下观”为哲学之基,以“义以为上”“以德服天下”为实践理路,以“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为价值旨归,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核心意蕴,是中华民族德性与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时代,“天下情怀”是人类共生共存的“道德积蓄”,是国家民族守望相助、互尊互重的“理性枢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天下情怀 精神人文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从词源学视角探礼之起源 被引量:4
8
作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1,共5页
礼的起源是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个问题。从"起源"一词的两个含义"开始发生"和"发生的根源"出发,可以寻找到以往分歧的根源;从礼包括礼仪和礼义表里两个层面分析,认为礼仪源于人类交往过程中反复使用... 礼的起源是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个问题。从"起源"一词的两个含义"开始发生"和"发生的根源"出发,可以寻找到以往分歧的根源;从礼包括礼仪和礼义表里两个层面分析,认为礼仪源于人类交往过程中反复使用的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礼义则源于人类运用理性对欲望及情感的适度节制和规范;用学术研究的价值标准判断,认为礼之起源应是礼发生的根源,即礼源于人类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文明 起源
下载PDF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0,共6页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下载PDF
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探赜
10
作者 傅羿超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先秦名家的重要辩题之一,记载于《庄子·天下》篇。目前学界对该辩题的内涵、学派、性质等问题的研究存在歧见。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对当时名实之辩的理论回应,其中蕴含的“以名举实”的理论关怀体...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先秦名家的重要辩题之一,记载于《庄子·天下》篇。目前学界对该辩题的内涵、学派、性质等问题的研究存在歧见。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对当时名实之辩的理论回应,其中蕴含的“以名举实”的理论关怀体现了对儒、墨、道、法等主流学派“以名制实”思想的发展;它讨论了物影的同一性、改换和运动的差异性问题,符合科学、逻辑规律与公孙龙“唯乎其彼此”的思想,并不能称为诡辩;它重视概念分析的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哲学思辨理性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巨大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家 同一性 公孙龙
下载PDF
论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理性奠基——以《尚书·洪范》篇为中心
11
作者 傅羿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来源及其理性化转向等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认识,亦关系到对原始儒家基本特征的认识。原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来源于三代早期盛行的巫史传统,但对之作了理性化发展。《尚书·洪... 对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来源及其理性化转向等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认识,亦关系到对原始儒家基本特征的认识。原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来源于三代早期盛行的巫史传统,但对之作了理性化发展。《尚书·洪范》篇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以卜筮为手段、以君王对天道的认识为基础的“稽疑”畴是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理性萌芽,而以天象为参考、以君王和各级官吏的德性为基础的“庶征”畴则是“天人合一”观理性化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天人合一 理性化 《尚书·洪范》
下载PDF
“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精神契合——从历史本体论维度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亚萍 《哲学分析》 2023年第3期84-93,197,198,共12页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度自觉地弘扬和践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本体论上看,“天命德延”“敬德保民”是“人民至上”观所遵循的历史规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其所依托的历史主体,“凯弟君子,民之父母”是其所建基的历史动力,“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是其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概言之,“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政治伦理 民本 历史本体论
下载PDF
恪守“时中”以成“恒德”——时间维度下《周易·恒卦》的德性意蕴探析
13
作者 依力亚·艾尔肯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9-35,68,共8页
关于儒家德性问题的研究,静态角度的研究居多,而动态角度的研究阙如。《周易·恒卦》从时间的维度将“静态之德”与“动态之德”融于一体,并以“时中”之法开显了“恒德之道”。《恒卦》不仅贯穿着“六位时成”“德位相配”、恪守... 关于儒家德性问题的研究,静态角度的研究居多,而动态角度的研究阙如。《周易·恒卦》从时间的维度将“静态之德”与“动态之德”融于一体,并以“时中”之法开显了“恒德之道”。《恒卦》不仅贯穿着“六位时成”“德位相配”、恪守“时中”以成“恒德”的理念,而且彰显出君子持守“仁”“礼”“因时而中”、践行“恒德”以达“君子”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恒卦 恒德 君子时中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14
作者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下载PDF
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信息化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敬尧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年第11期18-19,共2页
合理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高校实验教学情况分析,按照实验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按评价因素之间关系的关联和隶属进行层次聚合,构成多层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 合理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高校实验教学情况分析,按照实验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按评价因素之间关系的关联和隶属进行层次聚合,构成多层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构建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权重
下载PDF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的特征与理念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振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时空有序结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其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其...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时空有序结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其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其内部存在矛盾和差异、涨落和突变。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解析当代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平衡"与"非平衡"的好与坏、"有序"与"无序"的优与劣、"差异"与"矛盾"的喜与忧、"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的是与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结构理论 和谐社会 特征 理念
下载PDF
先秦“礼教”再认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7,共4页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教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封建专制
下载PDF
论“明礼”与“有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行十周年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思想理论教育》 2011年第23期25-29,共5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行已经十年,但中国的道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公民的道德素质仍不容乐观,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有"滑坡"的迹象。导致道德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为道德建设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成为当务之...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行已经十年,但中国的道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公民的道德素质仍不容乐观,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有"滑坡"的迹象。导致道德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为道德建设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纲要》中的"明礼"规范是通向"有德"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要真正实现由"礼"向"德"的转化,还需要人们在认知层面上"知礼"、"懂礼",在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尚礼"、"行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 道德建设 明礼知礼 尚礼行礼
原文传递
古代“礼治”的反思与当代和谐的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2,共5页
礼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思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失角度看,封建礼治因灭绝人欲而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与落... 礼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思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失角度看,封建礼治因灭绝人欲而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与落后;因忽视法治而使礼治走向了人治,减缓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今天,深入发掘礼文化中"和谐因子"的价值,实现古代礼治的现代转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文化 礼治 儒家 和谐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 被引量:5
20
作者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5,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孝悌为本、仁爱友善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感之基,重人远神、天下己任是国人担当精神之源,礼让诚信、人文化成是公民道德教育之本,追求公平、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孝悌为本、仁爱友善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感之基,重人远神、天下己任是国人担当精神之源,礼让诚信、人文化成是公民道德教育之本,追求公平、崇尚正义是社会秩序之基石,尚中贵和、万物化育是社会和谐之秘诀,变易日新、自强不息是改革创新之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文化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