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8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集因子在环境地球化学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8
1
作者 秀芝 鲍征宇 唐俊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2,共8页
介绍了富集因子的概念、技术路线及应用方法,重点讨论了富集因子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参考元素及确定背景值;总结了参考元素应满足的3个条件,即稳定性、单一自然源、与其他污染元素显著相关;论述了背景值的重要意义以及确定方... 介绍了富集因子的概念、技术路线及应用方法,重点讨论了富集因子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参考元素及确定背景值;总结了参考元素应满足的3个条件,即稳定性、单一自然源、与其他污染元素显著相关;论述了背景值的重要意义以及确定方法,分析了全球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和区域背景值在富集因子应用中的不同效果;介绍了污染的判断标准。以湖北省某湖泊表层底泥为例说明了富集因子的计算过程,结果表明湖泊底层沉积物未受重金属污染,并通过地质积累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论述了富集因子存在的不足,指出其在区域性的、或特殊地质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因子 参考元素 背景值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6
2
作者 赵士诚 裴雪霞 +5 位作者 何萍 秀芝 李科江 周卫 梁国庆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92-497,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N 240 kg/hm2,基肥和大喇叭口追肥为1∶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N 168 kg/hm2,基肥、大喇叭口肥和吐丝肥为1∶3∶1)处理的产量、植株...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N 240 kg/hm2,基肥和大喇叭口追肥为1∶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N 168 kg/hm2,基肥、大喇叭口肥和吐丝肥为1∶3∶1)处理的产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没有降低,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氮肥减量后移可使耕层无机氮供应较好地与作物吸收同步,降低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减少氮素的田间表观损失。基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特征进行氮肥减量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氮素施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夏玉米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易琼 秀芝 +2 位作者 何萍 杨利 熊桂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9-1077,共9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下载PDF
等氮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春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4
作者 高洪军 朱平 +3 位作者 彭畅 秀芝 李强 卫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8-325,共8页
【目的】研究等氮量投入条件下,长期使用不同有机物料替代无机肥的适宜比例对玉米氮养分累积、运移和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吉林黑土区春玉米高效施肥,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公主岭)黑土肥力与肥... 【目的】研究等氮量投入条件下,长期使用不同有机物料替代无机肥的适宜比例对玉米氮养分累积、运移和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吉林黑土区春玉米高效施肥,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公主岭)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设5个不同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钾化肥(NPK)、粪肥+NPK(MNPK)、秸秆还田+NPK(SNPK)。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地上部植株样品,分析玉米植株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运移比例,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在玉米各生育时期,MNPK处理氮素累积量均高于NPK和SNPK处理;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氮素累积量为19.67~86.44 kg/hm2,其中MNPK氮素累积量达到86.44 kg/hm2,为氮素累积量增加最多、吸收速率最快的时期;在成熟期,MNPK、NPK、SNPK、N和CK处理植株氮素总累积量分别达到286.2、276.2、249.4、151.7和63.6 kg/hm2,SNPK处理氮素累积量略低于NPK处理,MNPK显著高于NPK和SNPK(P【0.05)。MNPK、SNPK、NPK和N处理中,叶和茎鞘总氮素转移量分别为99.0、79.7、87.2和41.8 kg/hm2,总的转移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51.0%、47.7%、47.2%和43.4%,以MNPK处理的总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氮素对籽粒贡献率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各处理中,MNPK、NPK和SNPK三个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PFP)均大于60kg/kg,以MNPK最高,达到65.4 kg/kg。与化肥NPK处理比较,SNPK氮素偏生产力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MNPK处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一直高于化肥NPK处理,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达到最高,达到60.83 mg/kg,并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结论】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用,不仅能有效调节氮素积累和转运,还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在适宜氮用量为165 kg/hm2时,以农家肥氮替代70%,或秸秆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春玉米 氮肥利用效率 无机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黑土春玉米连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1
5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3 位作者 秀芝 任军 冯国忠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7,共9页
通过三年定位试验,在东北春玉米连作区比较了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及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以期评价两种施肥方式对黑土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根据土壤无... 通过三年定位试验,在东北春玉米连作区比较了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及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以期评价两种施肥方式对黑土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根据土壤无机氮测试推荐追肥量,Opt)处理玉米产量、生物量、吸氮量最高。农民习惯施肥1(氮肥85%基肥+15%种肥,Tra1)和农民习惯施肥2(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Tra2)处理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残留硝态氮下移明显。与Opt处理相比,三年连作后3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约2.0倍,60—90 cm硝态氮含量增加约2.4~3.3倍。Opt处理可显著降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在氮素输出项中,作物携出量因施肥方式不同而差异显著,氮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最高达400.9 kg/hm2。Tra2处理氮盈余最小,但以残留Nmin为主。氮肥一次性基施使氮素在土壤中累积较多,且易导致土壤残留硝态氮下移,从而对东北黑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而在基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无机氮测试推荐追肥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玉米 氮肥效应 氮素平衡
下载PDF
不同砧木对富士苹果矿质元素含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8
6
作者 秀芝 郭江云 +2 位作者 王永章 刘成连 原永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4-420,共7页
砧木作为果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树体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转和利用,而且对地上部树体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砧木与苹果叶营养元素、果实矿质营养和品质指标间的关系... 砧木作为果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树体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转和利用,而且对地上部树体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砧木与苹果叶营养元素、果实矿质营养和品质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砧木类型影响苹果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矮化砧苹果叶片的P、K、Ca和Cu含量均高于乔化砧,分别比乔化砧高20.00%、13.50%、9.09%和32.72%;但其他矿质元素含量均低于乔化砧。除Ca和B元素外,矮化砧苹果果实的N、P、K、Mg、Fe、Mn和Cu含量均高于乔化砧,分别比乔化砧高39.46%、46.30%、19.13%、9.68%、32.41%、18.96%和68.31%。与乔化砧相比,矮化砧富士苹果具有较高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乔化砧高5.53%、5.25%和6.82%。相关分析表明,苹果叶片大量元素N、P、K和Ca与果实部分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叶片K和果实N的相关系数高达0.9001;而叶片微量元素Fe、Mn、Zn和B与果实矿质元素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外,富士苹果果实的Ca含量仅为叶片Ca含量的1.58%,是所测矿质元素中相对含量最低的,这可能是套袋苹果易发生"苦痘病"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砧木 矿质营养 叶片 果实品质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 被引量:62
7
作者 秀芝 裘越芳 吴迅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使用Hadley中心1901~2004年1°×1°海表温度(SST)资料,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选择代表区域研究中国近海海温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近100年多来各海区呈增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渤、黄、东海... 使用Hadley中心1901~2004年1°×1°海表温度(SST)资料,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选择代表区域研究中国近海海温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近100年多来各海区呈增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渤、黄、东海年平均和1月海温、东海7月海温变化基本呈阶梯型,20世纪初至30年代冷、50年代较暖、6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上升;7月渤、黄海海温呈2波型,20世纪第一个10年和80年代冷,30~50年代和90年代暖;南海20世纪初至70年代海温变化不显著.除东海年平均海温外,各海区年、季海温均具有2~4年的显著变化周期和准7年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温变化 增温趋势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48
8
作者 秀芝 吴迅英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61,共11页
使用中国 57个站 1981~ 2 0 0 0年 0~ 10 0cm的土壤湿度资料 ,逐站进行了垂直方向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根据湿度的垂直分布形态归纳为 3种主要类型 :夏季均匀型、急剧变化型和季节差异型 ;分析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发现 :多数测站湿度... 使用中国 57个站 1981~ 2 0 0 0年 0~ 10 0cm的土壤湿度资料 ,逐站进行了垂直方向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根据湿度的垂直分布形态归纳为 3种主要类型 :夏季均匀型、急剧变化型和季节差异型 ;分析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发现 :多数测站湿度的距平符号在垂直方向是一致的 ,变化趋势以长时间持续干和湿以及 3~ 4a振荡周期为主 ;进一步对干和湿期土壤湿度和降水量进行合成 ,发现湿期和干期的土壤湿度垂直分布多数情况下保持了气候态的基本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垂直分布 年际变化 降水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1
9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2 位作者 秀芝 李强 朱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790-4799,共10页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CK、NP、NK、PK、NPK、M1NPK、SNPK和M2NPK)的25年数据分析玉米产量变化及土壤养分状况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玉米产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增产效果也较为明显;M1NPK、SNPK和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前11年NPK处理玉米产量高于SNPK和M1NPK处理,后14年NPK处理玉米产量低于SNPK和M1NPK处理;施化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1990—2014年)排序为NPK>NP>NK>PK、CK。氮、磷和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增产效应差异较大,每千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产量效应分别为33.0、16.2和15.3 kg。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值高,分布在0.712—0.798,玉米产量可持续性好,而不平衡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SYI值最低;CK、PK和NK处理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布在18.5%—34.7%,产量稳定性差,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相对较小都在10.8%—13.0%。在施肥处理中,PK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最低,仅为37.8%,但与氮配施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到91.2%;NPK、M1NPK与S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差异不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施用化肥磷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较显著,但施用化肥氮和钾分别对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效果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不施肥或偏施化肥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减弱、土壤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长期施肥 玉米产量趋势 产量稳定性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及指标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秀芝 李江龙 +1 位作者 闫俊岳 丁一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使用美国NCEP/NCAR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及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7月南亚和东亚上空环流场,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1953~1999年季风爆发的时间序列,指出季风爆发存在3种类型的环流场,发现东印度洋赤道两侧涡旋对的出现... 使用美国NCEP/NCAR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及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7月南亚和东亚上空环流场,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1953~1999年季风爆发的时间序列,指出季风爆发存在3种类型的环流场,发现东印度洋赤道两侧涡旋对的出现对季风爆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综合季风爆发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要素的特征,建立了适合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指数计算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环流场 涡旋对 爆发指标 外逸长波辐射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3
11
作者 秀芝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8-116,共9页
Weibull分布对于年最大风速、波高、降水量等气候极值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和很强的适应性。本文给出四种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概率权重矩法(PWM)、最小二乘法(LSM)、最大似然法(M-L)和适线法(FIT... Weibull分布对于年最大风速、波高、降水量等气候极值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和很强的适应性。本文给出四种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概率权重矩法(PWM)、最小二乘法(LSM)、最大似然法(M-L)和适线法(FIT),并通过统计检验进行拟会精度比较。结果表明:PWM、LSM和M-L法对样本的拟合精度都比较高,其中PWM法计算最为简便,LSM和M-L法采取a0的试设法,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经验累积频率公式更适合于Weibull分布;三参数计算精度较二参数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极值 参数估计 拟合检验 WEIBULL分布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论证——血清和肝组织HBV抗原、HBVDNA以及病理变化与证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克洲 章明太 +10 位作者 陈智 蔡培仁 何文南 丁列明 阎辉 金建华 余乾炎 秀芝 冯兰生 金龙 陈明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13,共3页
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13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论证,发现肝郁脾虚型临床符合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者占94.6%,肝组织病理呈CPH改变者为69.2%;血清HBeAg和(或)HBVDNA阳性占61.5%,肝组织HBsAg阳性率为69.2%,其中... 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13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论证,发现肝郁脾虚型临床符合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者占94.6%,肝组织病理呈CPH改变者为69.2%;血清HBeAg和(或)HBVDNA阳性占61.5%,肝组织HBsAg阳性率为69.2%,其中呈弥漫型者占44.4%,HBVDNA阳性率为33.3%。肝肾阴虚型临床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者占75.5%,肝脏病理呈CAH改变者占88.5%;血清HBeAg和(或)HBVDNA和肝组织HBsAg阳性率均为80.8%,后者弥漫型占阳性病例85.7%,高于肝郁脾虚型(P<0.05);肝内HBcAg阳性率为34.6%,其中浆型占阳性者55.6%,HBVDNA阳性率63.2%,高于肝郁脾虚型(P<0.05)。气滞血瘀型临床属CAH伴早期肝硬化者占75.0%,病变较重,HBV复制程度与肝郁脾虚型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辨证分型 乙肝病毒 抗原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3 位作者 秀芝 李强 朱平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613-4622,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结果】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O)、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黑土区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固碳效率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裴雪霞 王秀斌 +5 位作者 何萍 秀芝 李科江 周卫 梁国庆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5,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N 3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比较,氮肥后移处理(N 210 kg/hm^2,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各占1/3)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同时,大大提...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N 3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比较,氮肥后移处理(N 210 kg/hm^2,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各占1/3)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全生育期氮素表观损失极低。过量施用氮肥(N 300 kg/hm^2)明显提高了6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了其向地下水淋溶迁移的风险。氮肥后移可提高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其在20—100 cm土层的积累。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而进行氮肥后移是可行的,氮肥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施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冬小麦 土壤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15
作者 吴海燕 金荣德 +5 位作者 范作伟 彭畅 高洪军 秀芝 李强 朱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目的】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国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平台,定量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建立东北黑土区合理施肥模式和土壤肥力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目的】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国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平台,定量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建立东北黑土区合理施肥模式和土壤肥力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差异。以欧氏距离作为衡量不同处理肥力差异的大小,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定位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有机质、微生物碳和微生物量氮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表现出负相关趋势。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1.5(NPK+M1)>NPK+M2>NPK+M1>NPK+M1(R)>NPK+S>NPK>CK,其中R表示轮作。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4类,1.5(NPK+M1)和CK单独聚为一类,分别为土壤肥力质量最好(一等)和最差(四等);NPK+M2、NPK+M1、NPK+M1(R)三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NPK+S和NPK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结论】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肥力质量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化肥单施。因此,应提倡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生物肥力 土壤化学肥力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区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奚小环 杨忠芳 +7 位作者 廖启林 建新 白荣杰 秀芝 金立新 王会峰 李敏 夏学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3-583,共11页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高精度和高密度上壤碳分布数据,建立"单位土壤碳量",采用指数模型计算方法,取得各地区土壤碳储量数据。按照土壤类型、上地利用分类、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等划分方式,按照0~0.2m,0~1.0m和0~1.8m...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高精度和高密度上壤碳分布数据,建立"单位土壤碳量",采用指数模型计算方法,取得各地区土壤碳储量数据。按照土壤类型、上地利用分类、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等划分方式,按照0~0.2m,0~1.0m和0~1.8m不同土壤深度,分析了四川、湖南、吉林、江苏、河北、陕西等代表性地区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中国土壤碳储量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全国土壤碳储量分布不均匀。按照0~1.8m深度比较,成都平原土壤碳储量为1462.9Mt,碳密度为24813t/km^2;吉林平原区碳储量1381.96Mt,碳密度14473t/km^2;湖南洞庭湖区碳储量757.65Mt,碳密度18171t/km^2;江苏省碳储量1468.87Mt,碳密度13802t/km^2;陕西渭河平原碳储量165.47Mt,碳密度12124t/km^2;河北平原区碳储量844.84Mt,碳密度10525t/km^2。按照面积加权平均计算,推算出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地区平均碳密度,0~0.2m为3186t/km^2,0~1.0m为11646t/km^2,0~1.8m为15339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指数模型法 单位土壤碳量 土壤碳储量 土壤平均碳密度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7
作者 刘红梅 李睿颖 +7 位作者 高晶晶 朱平 路杨 高洪军 贵龙 秀芝 彭畅 杨殿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7-1284,共8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保护性耕作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保护性耕作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有机碳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保护性耕作增加了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重量直径(GMD)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升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团聚体内分布特征和活性高低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真菌/细菌比值,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向以真菌为优势菌群的方向发展;土壤微生物含量和组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存在差异,微团聚体中有更高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含量。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适宜的轮耕制度、适量秸秆还田的可能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团聚体 分布特征 酶活性 微生物
下载PDF
玉米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变异 被引量:41
18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2 位作者 陈范骏 秀芝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6-873,共8页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该值主要受氮肥水平影响,并因土壤肥力而变异。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间平均变异幅度为17.7%,但品种间变异很小,平均仅为4.3%。说明利用SPAD值诊断玉米氮素营养时,其诊断指标不需要因品种而调整,但需要因不同肥力而调整。在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的SPAD临界值指标分别为46.1和57.8;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两个时期的SPAD值临界值较为接近,分别为59.9和60.3。植株叶片硝态氮含量在土壤肥力间及品种间变异均较大,变异幅度分别为43.1%和29.3%,且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均较差,不适于在大面积范围内单独作为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SPAD值 叶片全氮 叶片硝态氮
下载PDF
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阎俊岳 秀芝 +1 位作者 陈乾金 黄爱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13,共5页
根据1949-1990年台风年鉴及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在介绍以往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标准基础上,提出西北太平洋和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新标准。通过与以往标准的比较,认为新标准在定义上更加严谨,在使用上亦相当简便,可在... 根据1949-1990年台风年鉴及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在介绍以往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标准基础上,提出西北太平洋和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新标准。通过与以往标准的比较,认为新标准在定义上更加严谨,在使用上亦相当简便,可在业务预报及台风科学研究上作为固定用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加强标准 气旋
下载PDF
松茸多糖抗辐射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陈月月 李雪静 +3 位作者 王宏芳 秀芝 石明 李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6期989-990,998,共3页
预防给予小鼠松茸多糖(PTM),测定小鼠在受到2 Gy X线照射后,脾和胸腺重量、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和肝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PTM处理组小鼠的各项指标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提示... 预防给予小鼠松茸多糖(PTM),测定小鼠在受到2 Gy X线照射后,脾和胸腺重量、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和肝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PTM处理组小鼠的各项指标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提示PTM可促进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对辐射所致的免疫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多糖 抗辐射 自由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