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王雪军 +1 位作者 蒲莹 建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共14页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2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建模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区域性单木生物量与材积回归模型,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间段的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测算出了近70年全国及各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能力,以期揭示出70年来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及对碳汇的相关贡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2018年间,林分、疏林等森林资源碳储总量由4.509×10^(12) kg增加到8.601×10^(12) kg,增加了90.74%,其中2014-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3.09%;林分碳储量由4.38×10^(12) kg增加到7.97×10^(12) kg,增加了81.97%;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1.64 t/hm2,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4.30 t/hm2,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49年的46.48 t/hm2;各区域的森林资源碳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华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增长较快,分别增加了145.91%和116.63%;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全国碳源汇的变化规律也与此基本相同,1981年之前,年均碳积累是负值,以碳源为主,1981年之后碳积累是正值,年均生物量碳汇0.122×10^(12) kg/a,且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林分生物量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据主要地位,各期的全国林分碳储量占碳储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碳累积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生物量碳汇为0.04×10^(12) kg/a;天然林在1989年前虽然碳累积为负值,但自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是我国森林碳逐年累积的主要贡献者。【结论】随着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清查 生物量碳库 碳储量 碳汇
下载PDF
湿润指数与干操度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3
2
作者 陈建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9-82,共4页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侯区划标准接轨,从其定义出发,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反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当≥4时...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侯区划标准接轨,从其定义出发,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反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当≥4时,湿润指数为0.8/K,当4>K≥1.5时,湿润指数为0.75/K,当K<1.5时,湿润指数为0.65/K.在实际应用中,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侯区划相比较,我国湿润区面积有所扩大,极干旱气候区域有所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度 湿润指数 公约 气候区划 干燥气候
下载PDF
全国森林蓄积生物量模型建立和碳变化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雪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4,共16页
用蓄积量推算生物量是森林碳估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林分蓄积生物量模型只有个别树种在局部建立,因此建立全国和区域性该类模型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差异等将全国划分成7个区域,分区建立了25个树种、21个针、... 用蓄积量推算生物量是森林碳估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林分蓄积生物量模型只有个别树种在局部建立,因此建立全国和区域性该类模型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差异等将全国划分成7个区域,分区建立了25个树种、21个针、阔和针阔混交林林分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并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段的森林资源数据,测算了70年全国及各区域碳变化.结果表明,各区域碳变化差异明显.1949~1976年间,全国碳减少明显,林分碳储量年均减少0.52%;碳储总量年均减少0.13%.1977~2018年林分碳和碳储总量均逐年增加,其中1999~2003年时段增速最大,分别为3.80%和3.14%;70年间碳储总量由4.050 PgC(1 Pg=10^(15)g)增加到8.362 PgC,增加了106.46%;林分碳储量由3.938 PgC增加到7.669 PgC,增加了94.74%;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5.24 Mg/ha(1 Mg=106 g),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2.63 Mg/ha,且仍具有增长趋势,未来中国碳汇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清查 生物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汇
原文传递
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建设及扩展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许等平 李晖 +3 位作者 庞丽杰 黄国胜 韩爱惠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3,171,共9页
首先,介绍了县省国家多级林地"一张图"建设的内容,研究了林地"一张图"信息提取、检查验收、整合建库等关键技术;其次,基于Web Service技术设计开发了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实现在线运行;... 首先,介绍了县省国家多级林地"一张图"建设的内容,研究了林地"一张图"信息提取、检查验收、整合建库等关键技术;其次,基于Web Service技术设计开发了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实现在线运行;最后,对全国林地"一张图"的扩展应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一张图” 多级数据库 服务
下载PDF
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7,共8页
该文根据1950—2003年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中国森林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经过50多年的培育、保护和利用,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有了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比建国初增加约111.74%,但蓄积增加仅约17.4%.森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林... 该文根据1950—2003年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中国森林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经过50多年的培育、保护和利用,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有了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比建国初增加约111.74%,但蓄积增加仅约17.4%.森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林面积和蓄积比重逐渐提高,面积比重由1964年的4.49%提高到2003年的33.77%;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比重明显下降,但天然林蓄积仍占森林蓄积的主体,到2003年仍占89.65%;针叶树面积和蓄积比重由原来的70%以上逐步降低,现在针阔比接近1∶1,而且优势树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红松、樟子松和华山松等优质用材林几乎采伐殆尽;森林结构低龄化,单位面积蓄积量降低,可采资源减少;林种结构调整显著,防护林明显增加,用材林大幅度减少,两者的面积和蓄积已接近相等;防护林经营问题凸显,森林资源经营还处在向可持续经营不断接近过程中的森林多资源、多功能利用的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森林资源开始逐渐恢复,且势态良好,但到2003年森林资源质量仍未达到1962年水平.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快林业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森林的需求,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结构 森林调查
下载PDF
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 被引量:22
6
作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及演变,提出了其异同点和荒漠化发展程度评价中零水平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 荒漠 荒漠化 评价
原文传递
棉花地上鲜生物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黄春燕 王登伟 +3 位作者 曹连莆 任丽彤 程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通过测试棉花6个生育时期350~2500 nm波段的冠层高光谱数据,采用连续统去除和波段深度归一化的分析方法,计算出棉花反射光谱550~750 nm波段深度参数(Dc);同时,将冠层反射光谱数据与棉花鲜生物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近红外波段76... 通过测试棉花6个生育时期350~2500 nm波段的冠层高光谱数据,采用连续统去除和波段深度归一化的分析方法,计算出棉花反射光谱550~750 nm波段深度参数(Dc);同时,将冠层反射光谱数据与棉花鲜生物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近红外波段763 nm及红光波段670 nm是棉花鲜生物量的2个敏感波段,并组成了高光谱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基于Dc参数和NDVI、RVI植被指数,建立了棉花地上鲜生物量的5种单变量线性与非线性函数模型,分析表明,RVI的指数函数模型反演的棉花地上鲜生物量的估计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R=0.7289**,RMSE=0.8776);5种函数模型方程,经检验均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中,以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双曲线函数构建的棉花鲜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相对较高;该研究采用高光谱植被参数和指数,实时、无损、动态、定量提取了棉花地上鲜生物量,为分析、模拟、评价、预测棉花群体大小,设计理想棉花群体及棉花高光谱遥感估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高光谱 地上鲜生物量 估算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雪军 付晓 +2 位作者 孙玉军 黄国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5-1332,共8页
根据赣州市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指标,建立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赣州市实际... 根据赣州市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指标,建立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赣州市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指数和权重,并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以乡为单位计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分值,分析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最后应用ArcGIS绘制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评价结果图。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总体已接近临界饱和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加强控制开发强度与规模,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从各县来看,全南县、崇义县、安远县、定南县、上犹县、会昌县等6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开发力度较小,经济发展空间相对较大;龙南县、宁都县、赣县、石城县、大余县等5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赣州市的中等水平,开发力度和经济发展空间处于赣州市中等水平;寻乌县、瑞金市、兴国县、信丰县、于都县、南康市、章贡区等7县(区、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一般,开发力度较大,经济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应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州市 GIS 空间状态法 资源环境 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多期遥感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破碎化演变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严恩萍 +1 位作者 夏朝宗 党永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共7页
实施三峡工程以来,三峡库区森林空间分布及其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三峡库区遥感解译的1990、2002、2011年3期森林分布数据为基础,建立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rs4.0软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 实施三峡工程以来,三峡库区森林空间分布及其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三峡库区遥感解译的1990、2002、2011年3期森林分布数据为基础,建立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rs4.0软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库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和破碎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面积和数量明显增加,斑块间异质性减弱;2011年森林面积比例超过70%的地理网格单元达40%,比1990年提高15%;森林景观聚集度、优势度升高,团聚性不断增强,破碎化程度明显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由此证明,在长期的人工造林等植被建设和保护工程作用下,能够促进森林景观格局的改善,减缓森林景观破碎化,增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遥感 森林景观格局 破碎化 演变规律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S7-1200PLC的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鑫 高博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6-119,152,共5页
针对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滞后性的特征,运用传统控制方法不能实现啤酒发酵温度精确控制的问题。引入论域伸缩因子,设计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实现PID参数在线精细整定;以S7-1200PLC控制器和KTP1000触摸屏为硬件基础... 针对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滞后性的特征,运用传统控制方法不能实现啤酒发酵温度精确控制的问题。引入论域伸缩因子,设计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实现PID参数在线精细整定;以S7-1200PLC控制器和KTP1000触摸屏为硬件基础,开发啤酒发酵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啤酒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啤酒发酵温度控制误差为±0.09℃,控制精度为0.75%,温度控制系统稳定性好、精度高,提高了啤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发酵 温度控制 变论域 S7-1200PLC
下载PDF
基于棉花红边参数的叶绿素密度及叶面积指数的估算 被引量:24
11
作者 黄春燕 王登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37-141,共5页
利用野外非成像高光谱仪,测试棉花两个品种4种配置种植方式两年关键生育时期的冠层反射光谱数据,应用光谱微分技术,获取棉花微分光谱680~750nm波段的红边参数:红边面积(SDr)、红边斜率(Dr)以及红边位置(λr)变量;将棉花红边面积、红边... 利用野外非成像高光谱仪,测试棉花两个品种4种配置种植方式两年关键生育时期的冠层反射光谱数据,应用光谱微分技术,获取棉花微分光谱680~750nm波段的红边参数:红边面积(SDr)、红边斜率(Dr)以及红边位置(λr)变量;将棉花红边面积、红边斜率分别与其冠层叶绿素密度(CH.D)、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相关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均达到1%极显著水平,其中红边面积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性最好(RCH.D=0.8787**,n=137);并且红边面积较红边斜率对叶绿素密度、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更高。以棉花新陆早13号和19号为建模样本,通过红边面积与叶绿素密度的线性相关模型,分别反演新陆早13号、19号冠层叶片的叶绿素密度,结果表明对这两个棉花品种的叶绿素密度估算精度分别达87.4%和83.3%,说明高光谱红边参数是估算棉花叶绿素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的一种简单、快捷、非破坏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棉花 叶绿素 红边参数 冠层叶片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棉花叶绿素密度和叶片氮积累量的高光谱监测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黄春燕 王登伟 +3 位作者 闫洁 曹连莆 程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6,共6页
利用非成像高光谱仪,获取棉花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冠层关键生育时期的反射光谱数据,应用光谱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研究表明,棉花冠层叶绿素密度(CH.D)和叶片氮积累量(LNA)分别在反射光谱762 nm和763 nm处的相关系数达最大值(rCH.D=0.8845**... 利用非成像高光谱仪,获取棉花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冠层关键生育时期的反射光谱数据,应用光谱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研究表明,棉花冠层叶绿素密度(CH.D)和叶片氮积累量(LNA)分别在反射光谱762 nm和763 nm处的相关系数达最大值(rCH.D=0.8845**和rLNA=0.7870**,n=47);而一阶微分光谱数据对CH.D、LNA最敏感的波段均发生在750nm处(rCH.D=0.9098**和rLNA=0.9164**,n=47);采用47个建模样本的一阶微分光谱750 nm处的数值与棉花冠层CH.D建立线性相关模型方程,估算47个检验样本的棉花冠层CH.D,再根据CH.D与LNA建立的线性相关方程估算检验样本的LNA,47个检验样本的实测LNA与估测LNA极显著线性相关(r=0.8982**,n=94),模型方程的估算精度达86.3%,实测值与估算值的RMSE=1.0155,相对误差为0.1380。说明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棉花冠层叶绿素密度的遥感估测,可以间接用于棉花冠层叶片氮积累量的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高光谱 叶绿素密度 叶片氮积累量
下载PDF
美国的林业政策和制度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培兴 何时珍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7,共3页
对美国林业管理及服务体系、林业政策和制度、林业体系管理的目标 ,以及美国各个部门和组织在实施这些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实施成效作了介绍。
关键词 林业政策 制度 美国 部门 林业管理 服务体系 林业体系
下载PDF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司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公约 荒漠化土地 防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与森林植被碳吸收潜力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尹晶萍 +1 位作者 付尧 王雪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1,共9页
碳排放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的权利。中国碳排放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2016年人均碳排放仍仅为美国的46.28%。2030年中国CO2排放总量将可能达到170190亿t/a。实现... 碳排放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的权利。中国碳排放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2016年人均碳排放仍仅为美国的46.28%。2030年中国CO2排放总量将可能达到170190亿t/a。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能源结构,改进减排技术,使能源结构更加合理,煤改气是当前减排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到2060年,中国森林植被年固碳能力将达到或超过7.5914亿t,年吸收CO2能力将达到27.835亿t,以此目标控制碳排放,必须在2017年碳强度基础上降低95.39%,达到640t CO2/亿元。中国陆生植被(森林、草原)的年固碳能力将达到13.803亿t,年吸收CO2能力将达到50.693亿t,以此控制碳排放,中国的碳强度要在2017的基础上降低91.70%,达到1152t CO2/亿元。由此表明,中国碳强度在难以达到零排放的条件下,保障和提高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碳储量 森林资源清查 碳中和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的分布 被引量:19
16
作者 《干旱区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46-50,共5页
本文根据荒漠化气候类型湿润指数区划法的结果和我国一直沿用的干燥度法气候区划资料,结合我国特定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对其进行了对比和深入的分析认为,直接利用湿润指数法对我国进行气候类型划分,其结果大体上与我国的气候特点是... 本文根据荒漠化气候类型湿润指数区划法的结果和我国一直沿用的干燥度法气候区划资料,结合我国特定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对其进行了对比和深入的分析认为,直接利用湿润指数法对我国进行气候类型划分,其结果大体上与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为:这种划分使我国的湿润区面积有所扩大,达到国土总面积的62.8%,极干旱区面积有所缩小,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6%,荒漠化区占34.6%,各个气候类型区有所北移。本文利用温润指数与干燥度相关性的理论推导成果.求出了由干燥度推导的湿润指数荒漠化气候类型区划面积,其结果是我国的湿润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4.5%,极干旱区面积占5.4%,荒漠化区占50.1%。但这种推导仅是一种理论求值方法,不能作为实际准确的数据应用,其目的仅在于对荒漠化范围的修正提供方法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荒漠化 湿润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2060年前我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预测 被引量:19
17
作者 付晓 王雪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预测研究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以期为制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取必要的CO_(2)排放空间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资料,利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方法... 【目的】预测研究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以期为制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取必要的CO_(2)排放空间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资料,利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建立8~9组主要优势树种(组)的样地公顷蓄积量与林龄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我国森林经营规划推算各时期的森林面积,预测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库和碳汇潜力。【结果】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达到204.73亿m^(3),比2005年增加74.73亿m^(3);2060年将达到286.45亿m^(3)。从各区域动态变化来看,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我国未来森林蓄积增长量最快的地方,也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潜力最大的地区,分别占206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的37.68%和21.37%。到2060年,现有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2.12 Pg C(Pg=1×1015g),新造林将再增加碳储量0.92 Pg C,森林生物量总碳库将达13.04 Pg C,与2018年的7.57 Pg C相比增加了5.47 Pg C,森林碳密度达63.96 Mg C·hm^(-2)。【结论】鉴于目前我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增加,我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和碳汇能力在未来40年内还将持续增长,森林年增汇达到0.13 Pg C·a^(-1),表明我国森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为此,需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减少森林碳损失,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以维持和增强我国森林的碳汇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资源清查 林龄 森林蓄积量 生物量碳库 碳密度
下载PDF
我国沙尘暴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廖雅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15,共3页
2000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2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这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建国50年来全国67773条气象站沙尘暴记录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易发区域广泛,但多发区集中在我国西北部,与荒漠化状况相近;70年代前沙尘暴有增无减,但因当时人... 2000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2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这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建国50年来全国67773条气象站沙尘暴记录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易发区域广泛,但多发区集中在我国西北部,与荒漠化状况相近;70年代前沙尘暴有增无减,但因当时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并未引起足够重视;70年代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期,80~90年代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逐渐减小,强度有所减轻。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尘暴灾害损失日趋增大。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对减小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及灾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生态环境 现代特征 成因 气候异常 林草植被建设
下载PDF
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6-78,共3页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历次清查和全国历年造林面积统计公布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造林贡献率:1950—1962年、196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间造林贡献率分别为:15.0%、33.1%、19...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历次清查和全国历年造林面积统计公布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造林贡献率:1950—1962年、196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间造林贡献率分别为:15.0%、33.1%、19.3%、47.1%、46.0%、53.9%和46.9%;1950—1981年、1982—1993年和1994—2003年3个时段造林贡献率平均为24.9%、46.8%和50.1%;1950—2003年的54a间,造林至少增加森林覆盖率9.38个百分点,而其中被采伐和征占用等消耗达41.83%,保存面积占59.17%,54a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7.33%,但保存面积仅占造林总面积的22.1%。另一方面,我国森林采伐利用数量较大,1950—2003年森林采伐蓄积总量达130.57亿m3,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85m3计算,折合森林覆盖率约16个百分点。即,建国初的森林全部被采伐过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择伐。可见,人工造林在稳定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62—2003年,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占期间森林面积增加值的78.43%。但经长期采伐利用,我国森林质量变低,林相状况变差,到2003年,森林的平均郁闭度仅为0.54,平均胸径仅为13.8cm,与1962年比,单位面积蓄积量由98.87m3/hm2下降到84.73m3/hm2,下降14.3%;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46.84%下降到32.14%,下降31.4%。指出:随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数量的同时,应提高造林质量,彻底解决重造轻育、忽视森林资源经营问题,并重视人工造林在碳汇交易、绿色GDP测算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覆盖率 造林 人工林 森林资源清查
下载PDF
盐胁迫下芨芨草种子萌发中有机物及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陶锦 王果平 +3 位作者 陈韩飞 阎平 康喜亮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504-506,共3页
对盐胁迫下芨芨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下降,与盐胁迫浓度呈负相关性,而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 对盐胁迫下芨芨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下降,与盐胁迫浓度呈负相关性,而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上升,并且呈现双峰曲线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芨芨草 盐胁迫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