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0
1
作者 邵志刚 周龙泉 +2 位作者 蒋长胜 马宏生 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84-1795,共12页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四个断层段,分别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青川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南段.而且震后4年内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可能与同震变化相当,相当于再发生一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因此震后效应在分析强震影响时不应忽略.本文基于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动态演化,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由Dieterich(1994)模型给出地震发生概率,结合相关构造地质、历史地震、余震活动等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上述4个断裂段地震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龙门山断裂南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和青川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黏滞松弛 Dieterich(1994)模型 地震发生率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与强震间关系 被引量:40
2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马宏生 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6-1158,共13页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验证了该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以上地震的相互触发作用,然后采用更符合实际的分层黏弹介质模型研究强震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并基于负位错理论计算鲜水河断裂带10个断层段的...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验证了该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以上地震的相互触发作用,然后采用更符合实际的分层黏弹介质模型研究强震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并基于负位错理论计算鲜水河断裂带10个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引起的断层上的应力积累.在此基础上,讨论同震、震后、震间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给出断层上库仑应力随时间的演化.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发生的7次强震均在其前面一系列强震及构造应力加载的驱使下发生,同震、震后、震间三方面效应均引起了鲜水河断裂带不可忽略的库仑应力变化.对断层上的库仑应力状态的研究,可进一步为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找寻危险断层段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库仑应力变化 黏滞松弛 构造应力加载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水氡浓度的临界慢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晏锐 蒋长胜 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7-1826,共10页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度观测点资料为例,分别计算了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自相关系数和方差.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不同台站的水氡浓度震前都存在明显的临界慢化现象,这表明临界慢化现象可能是强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早期信号.将临界慢化理论引入地震前兆资料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地震前兆机理、判定前兆异常所处阶段以及提高地震预测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水氡浓度 临界慢化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Ⅰ:Molchan图表法 被引量:30
4
作者 蒋长胜 浪平 +1 位作者 韩立波 来贵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对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的统计检验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通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促进地震预测理论、模型"无障碍"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I算法和RI算法回溯性预测结果统计... 对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的统计检验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通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促进地震预测理论、模型"无障碍"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I算法和RI算法回溯性预测结果统计检验的实例,介绍了如何运用CSEP计划中已常规采用的Molchan图表法进行地震概率预测统计检验和分析,并分别考虑了网格权重和地震活动权重两种算法计算"时空占有率"的情况。结果表明,Molchan图表法可通过显著性水平α和概率增益Gain有效地评价概率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此外,对于同样的预测结果,在考察不同的预测策略时得到的统计检验结果也可能不同。其中地震活动权重相对网格权重采用更为严格的统计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统计检验 Molchan图表法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分析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错与近场形变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1 位作者 江在森 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43-2249,共7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宫城县东海岸近海发生M_W9.0级地震,本文在对GPS同震位移场分布及误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反演了同震位错分布.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北西向300 km、北北西向550 km、南西向700 km范围内的同震位移量值明显大于误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宫城县东海岸近海发生M_W9.0级地震,本文在对GPS同震位移场分布及误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反演了同震位错分布.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北西向300 km、北北西向550 km、南西向700 km范围内的同震位移量值明显大于误差,可以为位错反演提供有效的地表位移约束.沿震源北西向GPS剖面结果和位错反演位移剖面结果均表明同震近场位移符合指数衰减特征.位错反演结果表明,日本9.0级地震最大同震位错为25.8 m,位于震中附近;位错量大于10 m的同震破裂集中在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日本海沟南段同震位错量相对较小,此次地震为日本海沟地区典型逆冲型地震.根据此次9.0级地震和该地区以往强震破裂空间分布特征,此次9.0级地震破裂既体现了强震原地复发的特点,又体现了强震破裂的填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级地震 GPS同震位移场 有效位移约束 同震位错反演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20年及其展望 被引量:23
6
作者 尹祥础 浪平 +8 位作者 晖辉 尹灿 王裕仓 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余怀忠 庄建仓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4期1-17,共17页
地震孕育过程是一个非线性、不可逆的过程,震源区介质的加载响应不同于卸载响应,这种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差别可以定量地刻画地震的孕育过程。基于这个物理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参数加卸载响应比,作为一类地震前兆,用来定量预测强震的... 地震孕育过程是一个非线性、不可逆的过程,震源区介质的加载响应不同于卸载响应,这种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差别可以定量地刻画地震的孕育过程。基于这个物理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参数加卸载响应比,作为一类地震前兆,用来定量预测强震的发生。在本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发展历史,然后详细介绍了地震震例检验、数值计算、实验研究、地震预测精度、可信度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对加卸载响应比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测 数值计算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浪平 尹祥础 梁乃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74-1881,共8页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考察Weibull指数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然后利用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的数据,用声发射数密度描述岩石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并由此根据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损伤和应变,计算花岗岩试件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并与用Benioff应变作响应量计算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两者的加卸载响应比值都经历了出现异常→升高到最大值→急剧回落→岩石试件破裂或失稳,这一规律与实际地震震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演化趋势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在实际地震预测中用Benioff应变作为响应量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是合理的。最后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二层楼房的加卸载实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的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的关系,不仅为加卸载响应比用来定量研究脆性介质的损伤程度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能为评估大型建筑的损伤和预测工程事故开辟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力学 加卸载响应比 WEIBULL分布 声发射实验 Benioff应变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邵志刚 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下载PDF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相互俯冲的动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浪平 邵志刚 李志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9-471,共13页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参数准定量地给出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接触的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呈现自南往北的俯冲;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呈现由北往南的俯冲;同时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之间存在俯冲交汇区,在该区印度板块以北西方向、欧亚板块以南东方向相互俯冲.其次基于哈佛大学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对不同接触部位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在兴都库什俯冲区域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帕米尔弧西段主要表现为走滑性质,且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俯冲交汇区域,走滑、逆冲性质并存,表现为震源机制一致性紊乱.结合两大板块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认为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主动往北俯冲,而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被动往南东—南向俯冲,形成两大板块的相互俯冲.本文从几何形态和应力场反演分析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的动力作用方式,可为该区域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 几何形态 中源地震 应力场反演 Slab1 0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马宏生 浪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9,共10页
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两次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粘滞松弛效应引起的周边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同震和震后效应均引起了芦山... 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两次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粘滞松弛效应引起的周边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同震和震后效应均引起了芦山7.0级地震震中位置的库仑应力增加,有利于芦山地震的发生;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同震和震后效应引起的周边各断层上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分布显示,这两次大地震引起了其间的破裂空段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此外,累积库仑应力显著升高的断裂还有:鲜水河断裂带中段、灌县—安县断裂北段、文县断裂的一部分、平武—青川断裂北段、略阳—勉县断裂。累积库仑应力显著降低的断裂有: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南端、虎牙断裂、龙泉山断裂北端、北川—映秀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断层相互作用 汶川8.0级地震 芦山7.0级地震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梅秀苹 邵志刚 +2 位作者 浪平 冯建刚 代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25,580,共17页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其次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Dieterich模型分析历史强震对空段地震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段所在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自高到低依次是: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若尔盖—九寨沟段、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空段、香山—天景山段裂中南段同心空段、天祝—大靖空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西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该结果可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破裂空段 库仑应力 动态演化 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地震参数的缅甸弧俯冲带处板块间几何接触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浪平 邵志刚 +2 位作者 马宏生 王行舟 李志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3-664,共12页
从全球板块系统来看,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活动是其地壳运动的主要外部力源,明确周边板块与中国大陆间较精细的三维几何接触方式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参数,引用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 从全球板块系统来看,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活动是其地壳运动的主要外部力源,明确周边板块与中国大陆间较精细的三维几何接触方式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参数,引用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模型,对其进行改造以适用于研究缅甸弧俯冲带处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接触的几何产状.其次,沿缅甸弧俯冲边界带截取了166个剖面,依次考察各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对其进行线性平面与非线性曲面拟合,定量地给出了缅甸弧俯冲带东向俯冲的三维几何产状及俯冲范围.最后,针对缅甸弧俯冲带上6个典型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并联合震源机制解和地质构造背景讨论并初步给出了该俯冲带可能的动力作用模式.本文企望为研究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几何接触方式提供一个初步方案,并为板块间的动力作用及相关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弧俯冲带 地震参数 板块边界 几何产状 Slab1 0
原文传递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被引量:10
13
作者 尹祥础 浪平 +6 位作者 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李文军 晓涛 袁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前兆 大时空观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浪平 李志雄 +1 位作者 邵志刚 尹祥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63,共11页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根据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综合累积概率与条件概率、b值下降判断了各边界带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程度。最后,根据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中国大陆未来5年发生强震的可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加卸载响应比 对数正态分布 B值 强震趋势 中国大陆
下载PDF
量纲分析应用于地震预测的探索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月 尹祥础 +1 位作者 袁帅 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43-3050,共8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能够通过刻画震源区介质的损伤程度,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很多人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异...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能够通过刻画震源区介质的损伤程度,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很多人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异常区与地震发生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性,但是预测效果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预测中对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考虑的不够.本文采用量纲分析与加卸载响应比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例如剪应变率和平均地震波能量等因素的影响.文中选取197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34个震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与发震震级和时间相关的无量纲量π1和π3,根据对实际数据的拟合,π1和π3均与震级成指数关系.在应用于地震预测实践时,首先根据LURR空间扫描结果选取异常区,然后确定异常区的地球物理参数,通过π1确定震级M,再由π3确定发震时间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量纲分析 地震预测
下载PDF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浪平 邵志刚 晏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8,共10页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时序特征,分析了研究区的强震活动状态。从历史地震活动看,安达曼弧地区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动力关联,当前研究区域的周边动力环境表现为安达曼弧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和东构造结地区的持续平静。从地震活动图像看,198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在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空区,表现类似于1950年墨脱—察隅地震前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LURR时序特征看,喜马拉雅带东段现处于高应力状态,其次为澜沧江带与三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图像 加卸载响应比(LURR) 活动地块边界带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同震破裂、余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邵志刚 马宏生 +2 位作者 浪平 黄建平 闻学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00-3810,共11页
针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MS7.1地震,本文利用InSAR数据给出同震视线向位移确定出的发震断层空间展布,并以该同震位移为约束反演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同震位错分布.结果表明,主震同震位错发生在东玉树断裂,最大余震同震位错发生在西玉... 针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MS7.1地震,本文利用InSAR数据给出同震视线向位移确定出的发震断层空间展布,并以该同震位移为约束反演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同震位错分布.结果表明,主震同震位错发生在东玉树断裂,最大余震同震位错发生在西玉树断裂东端;基于位错分布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与西部余震集中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反映玉树主震后最为活跃的余震活动可能受控于近东西向的次级断层(走向约为85°),而非玉树主干断裂;玉树断裂带整体呈现为左旋走滑运动,但其具体断层运动形式表现出主干断裂典型走滑运动、走滑断裂间的拉张和逆冲性质的次级运动、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相互作用下更为复杂的多方向次级断层活动等等不同变形特征,而主震同震破裂与余震空间分布均与这些不同断层变形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 1地震 同震位错 余震 地震构造
下载PDF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浪平 冯建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7,共8页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的MS6.6地震序列,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6级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89°,倾角51°,滑动角142°;节面Ⅱ参数走向...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的MS6.6地震序列,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6级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89°,倾角51°,滑动角142°;节面Ⅱ参数走向305°,倾角61°和滑动角46°,主震为逆冲兼走滑型,矩心震源深度均为7km;8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解向NE倾的节面Ⅱ的优势倾角约为52°,表现出逆冲分量大的特性。结合震区的活动构造、余震及烈度分布,判定节面Ⅱ代表了相应地震的发震断层面,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特性反映了与临潭-宕昌断裂带相似的活动特征,分析认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生与临潭-宕昌断裂的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CAP方法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近场流体的同震响应与震后效应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司学芸 邵志刚 +2 位作者 周龙泉 浪平 晏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8,共10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起大范围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显著响应,本文通过对流体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显著近场流体观测变化的台站。基于汶川8.0级地震永久形变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讨论近场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变化的物...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起大范围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显著响应,本文通过对流体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显著近场流体观测变化的台站。基于汶川8.0级地震永久形变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讨论近场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变化的物理机制。为探讨强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流体影响空间特征,分别计算了不同机制类型不同震级所对应的流体响应,以期确定流体近场效应的空间特征,为强震同震和震后流体观测机理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流体观测 孔隙压力 力学机制 汶川 8.0级地震
下载PDF
基于形变观测分析2011年日本9.0级地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邵志刚 浪平 +2 位作者 马宏生 刘晓霞 孙小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7-871,共15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断层运动强闭锁段、无震滑移段和弱闭锁段.由同震位错反演结果,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存在深浅两个滑移极值区,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50m,深度小于30km)震间为断层弱闭锁段;同震较深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20m,深度在40km左右)震间为断层强闭锁段;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同震位错相对较小,震间断层运动表现为无震滑移.震后初期断层运动主要分布在在闭锁线以上的同震较深滑移极值区,而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能量释放比较彻底,断层震后余滑量相对较小.依据本文同震和震间断层运动反演结果,震间强闭锁段积累10m同震位错需要100多年时间,与该区域历史上7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相当;震间弱闭锁段积累30~50m同震位错约需要300~600年时间,与相关研究给出的日本海沟9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比较一致.在实际孕震能力判定的工作中,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段在同震过程中会表现更多的组合形式,断层发震能力判定结果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利用区域形变观测等资料给出震间断层运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对于断层强震发震能力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级地震 GPS观测 地壳变形 反演 断层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