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和“又”的负极性特征探索——从二者在WH句式中的区别出发
1
作者 邢莉莉 《语言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85-104,454,共21页
"也"和"又"都是表示重复意义的副词,同时可以表示语气。在表示任指的"WH+也/又……"陈述句中,"WH+也"句多为否定句,但也有少量的肯定句;而"WH+又"句基本都是否定句。从语料统计、&qu... "也"和"又"都是表示重复意义的副词,同时可以表示语气。在表示任指的"WH+也/又……"陈述句中,"WH+也"句多为否定句,但也有少量的肯定句;而"WH+又"句基本都是否定句。从语料统计、"也"和"又"的演变过程及功能出发,得到"也"的负极性弱,"又"的负极性强。同时,从"也"和"又"的主观化程度及其本身的基本语义和信息价值入手,探讨了二者在肯定、否定的WH陈述句中表现不对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句式 负极性 不对称
原文传递
摹状词语否定的主观性限制条件探索
2
作者 《对外汉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81-97,共17页
本文重新界定了“摹状词语”的范围,从形式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重叠或叠添操作形成的摹状词语,第二类是原本就具有摹状特征的摹状词语.从主观描摹性限制、主观情感性限制和主观程度性限制三个角度对摹状词语否定的主观... 本文重新界定了“摹状词语”的范围,从形式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重叠或叠添操作形成的摹状词语,第二类是原本就具有摹状特征的摹状词语.从主观描摹性限制、主观情感性限制和主观程度性限制三个角度对摹状词语否定的主观性限制条件进行考察,并探讨了形成这些条件的根本原因:预设限制、结构限制和语体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 限制条件 主观性 原因
原文传递
“并”与“又”的主观性比较——从二者在否定性句式中的表现出发
3
作者 王艳艳 《对外汉语研究》 2021年第2期196-209,共14页
语气副词“并”和“又”在否定性句式中都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但是二者呈现出的主观性程度不同。本文主要以否定句式作为观察和比较二者主观性强弱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交互主观性、言者主语、反同盟以及语音形式等角度对“并”和“又”的... 语气副词“并”和“又”在否定性句式中都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但是二者呈现出的主观性程度不同。本文主要以否定句式作为观察和比较二者主观性强弱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交互主观性、言者主语、反同盟以及语音形式等角度对“并”和“又”的主观性进行比较。从语法化角度和认知角度对二者主观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并”的主观性程度整体上高于“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句式 主观性
原文传递
新时期印尼华裔汉语教育的特点与对策
4
作者 《生活教育》 2015年第12期32-33,共2页
本文从文化认同感、汉语水平、学习汉语的目的和社交圈等方面分析了来到中国高校学习汉语的印尼华裔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针对印尼华裔的汉语教育在教学系统、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对策,希望对新时期下印尼... 本文从文化认同感、汉语水平、学习汉语的目的和社交圈等方面分析了来到中国高校学习汉语的印尼华裔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针对印尼华裔的汉语教育在教学系统、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对策,希望对新时期下印尼华裔学生的汉语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华裔 汉语教育 特点与对策
下载PDF
汉语数量成分的非典型功能研究
5
作者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45-160,376,共17页
文章探讨了汉语数量成分在相应的句法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类非典型功能。文章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第一类是将非计量的“一+量”成分和典型的计量“一+量”做比较,第二类是将离散双数量结构与典型的连续双数量结构做比较,第三类是将数... 文章探讨了汉语数量成分在相应的句法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类非典型功能。文章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第一类是将非计量的“一+量”成分和典型的计量“一+量”做比较,第二类是将离散双数量结构与典型的连续双数量结构做比较,第三类是将数量成分充当“O_直”的“S+V+O_间+O_直”和“S+V+O_直+O_间”两种双宾结构做比较,得到了数量成分在一定句法环境中的三种非典型功能:标记主观评价功能、表现主观强量功能和凸显不定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成分 非典型 主观评价 主观强量 不定指
原文传递
信息的确定性对否定表达的制约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振宇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共12页
语言事实中存在着只有肯定形式而无对应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发现,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话语或语句所包含信息的确定性会对否定的表达产生制约,本文将这种制约称为"否定的确定性条件",即包含信息的不确... 语言事实中存在着只有肯定形式而无对应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发现,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话语或语句所包含信息的确定性会对否定的表达产生制约,本文将这种制约称为"否定的确定性条件",即包含信息的不确定性的话语或语句不能自由地进行句法否定。"信息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1)语义内容的不确定,2)指称的不确定,3)数量的不确定,4)认识的不确定等。本文用特指疑问代词、"某"类词及与"一"相关的数量结构三类语言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 确定性 wh词 “某”类词 与“一”相关的数量结构
原文传递
定中式“V+N”中“V”与“N”的相互选择与组配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72,共9页
定中式"V+N"结构相对于动宾式而言是非典型的结构。"V"和"N"各自的典型性是制约构成定中式"V+N"结构类型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V"和"N"的典型性与它们构... 定中式"V+N"结构相对于动宾式而言是非典型的结构。"V"和"N"各自的典型性是制约构成定中式"V+N"结构类型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V"和"N"的典型性与它们构成定中式"V+N"的能力成反比。本文从典型性的角度入手,考察了名词的空间性、离散性和自足性三组特征,以及动词的动作性、变化性和及物性三组特征。同时,本文还进一步从双向选择、相互限制的角度出发,发现、归纳、总结得到了三组最倾向于构成定中式"V+N"的优先组配,即:V弱动作性+N弱空间性、V弱变化性+N弱离散性、V弱自足性+N弱自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中式“V+N” 典型性特征 双向选择 优先组配
原文传递
“代人称+名”结构中“代人称”与“名”的相互选择与制约
8
作者 《对外汉语研究》 201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人称代词和名词在构成黏合式定中结构“代人称+名”时具有一定的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只有指人名词和空间名词才能与人称代词构成“代人称+名”的组合,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在人的认知中的识别度和准确度最高。文章还考察了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和名词在构成黏合式定中结构“代人称+名”时具有一定的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只有指人名词和空间名词才能与人称代词构成“代人称+名”的组合,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在人的认知中的识别度和准确度最高。文章还考察了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构成的“代人称+名指人”中“代人称”与“名指人”的相互选择与制约条件。各类“代人称+名”结构在表现领属和复指关系上出现了差异。并非所有的“代人称+名指人”结构都能够同时表示这两种关系,这取决于“代人称”和“名指人”二者相互选择时的三个限制因素:单复数的限制与搭配、指别性高低的限制与搭配和句法结构的限制与搭配。文章还进一步从指别性和指称性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代人称+名”与“代人称+的+名”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人称+名 选择 制约 指别
原文传递
在邻居小女孩的影响下
9
作者 《好日子》 2020年第31期220-220,共1页
在她还没有搬到我家隔壁来的时候,我是一个只懂得玩不懂得学、不爱帮助别人的小女孩,可自从她搬来后,我变了,变好了!
关键词 邻居 小女孩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