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被引量:644
1
作者 蒋志刚 江建平 +35 位作者 王跃招 雁云 李立立 谢锋 蔡波 曹亮 郑光美 董路 正旺 丁平 罗振华 丁长青 马志军 汤宋华 曹文宣 李春旺 胡慧建 马勇 吴毅 王应祥 周开亚 刘少英 陈跃英 李家堂 冯祚建 王燕 王斌 李成 宋雪琳 蔡蕾 臧春鑫 曾岩 孟智斌 方红霞 平晓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0-551,共52页
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濒危状况,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编制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关键词 野生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红色名录 编制工作 生物多样性 濒危状况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样线法在鸟类数量调查中的运用 被引量:118
2
作者 许龙 正旺 丁长青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7-130,共4页
样线法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 ,并对 4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 ,即条带最大记数法、Gates截线法、Fouri er截线法以及距离取样法进行比较和总结 ,认为在鸟类野外数量调... 样线法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 ,并对 4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 ,即条带最大记数法、Gates截线法、Fouri er截线法以及距离取样法进行比较和总结 ,认为在鸟类野外数量调查中应记录鸟类个体到样线的垂直距离 ,并使用距离取样法来计算鸟类的种群密度 ,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数量统计 样线法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我国鸟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3
3
作者 孙全辉 正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48,共4页
研究了 1 0年来国内有关鸟类分布及越冬地变化的资料 ,结合我国近年来气候变暖的事实 ,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我国鸟类可能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鸟类 分布 影响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天津地区水鸟区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8
4
作者 淑萍 正旺 +2 位作者 徐基良 孙全辉 刘冬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0-285,共6页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间 ,作者对天津地区的 2 0处湿地的水鸟进行了调查 ,共记录到水鸟 10 7种 ,分属 7目 14科 39属。其中候鸟 10 3种 ,占总数的 96 .2 %。形目和雁形目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分别占水鸟群...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间 ,作者对天津地区的 2 0处湿地的水鸟进行了调查 ,共记录到水鸟 10 7种 ,分属 7目 14科 39属。其中候鸟 10 3种 ,占总数的 96 .2 %。形目和雁形目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分别占水鸟群落种类组成的 4 1.1%和 31.1%。记录到包括东方白鹳 (Ciconiaboyciana)、黑鹳 (Ciconianigra)、丹顶鹤 (Grusjaponensis)、白鹤 (Grusleucogeranus)、大鸨 (Otistarda)及遗鸥 (Larusrelictus)在内的国家I级保护物种 6种。记录到国家II级保护物种 8种 ,分别为白枕鹤 (Grusvipio)、蓑羽鹤 (Anthropoidesvirgo)、灰鹤 (Grusgrus)、海鸬鹚 (Phalacrocoraxpelagicus)、大天鹅 (Cygnuscygnus)、小天鹅 (C .columbianus)、疣鼻天鹅 (C .olor)、白额雁 (Anseralbifrons)。对包括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七里海水库及尔王庄水库在内的 4个重点调查区域进行水鸟多样性分析表明 ,北大港水库的物种多样性及科、属多样性均较高 ,且有众多的珍稀物种 ,是一个重要的水鸟停歇地 ,应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此外 ,本文提出在分析生物群落多样性时 ,应将分类因素与物种的数量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因而同时使用G F指数与Shannon Wiener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地区 水鸟 区系组成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60
5
作者 正旺 丁长青 +1 位作者 丁平 郑光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14-421,共8页
鸡形目是一个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鸟类类群 ,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加强该类群鸟类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 鸡形目是一个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鸟类类群 ,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加强该类群鸟类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林业局“十五”期间将要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多样性、特有性和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该类群的濒危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以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该类群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鸡形目 鸟类 保护对策 物种多样性 特有种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45
6
作者 徐基良 晓辉 +1 位作者 正旺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1-476,共6页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地方的坡向以东南方向居多、坡度较缓而坡位靠下 ,与林缘的距离大于 6 0m而与水源的距离通常小于 30m。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 ,与林缘的距离、乔木胸径、灌木盖度、草本植物的种类和高度等是影响白冠长尾雉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植被结构 ,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特征 ,是影响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方面。建议在对白冠长尾雉采取保护措施时 ,从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入手。注意保护现存栖息地 ,在育雏期保护好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群 白冠长尾雉 育雏期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斑翅山鹑巢址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正旺 梁伟 盛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7-43,共7页
1991-1993年在山西宁武县对斑翅山鹑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60个巢,其中绝大多数位于远离林地的农田或灌丛地带,66.67%的巢位于向阳的东南坡和西南坡上。对巢址与随机选取的非巢样点所进行的对比分... 1991-1993年在山西宁武县对斑翅山鹑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60个巢,其中绝大多数位于远离林地的农田或灌丛地带,66.67%的巢位于向阳的东南坡和西南坡上。对巢址与随机选取的非巢样点所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在12个栖地参数中,影响巢址选择的5个因素依次为:落叶的数量、地缘宽度、干草的数量、灌丛宽度和梯田高度。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落叶的数量和干草的数量是区别巢址与非巢样点的两个最重要参数。斑翅山鸽倾向于把巢址选在落叶和干草数量相对较多、各层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的地方。P<0.01表2斑翅山鹑的巢址与随机选取的非巢样点的判别分析结果Tab.2TheresultsofdiscriminantanalysisbetweenDaurianPartridgenest-sitesandrandomchosennon-nestsitesp<0.01标准相关系数=0.7442.3落叶数量、干草数量与巢址选择某个地点被斑翅山鹑选作巢址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通过一种选择性指数(selectionindex)来予以反映。选择性指数可通过下式求得:S=n/N其中s为选择性指数,n为具有某个特定参数值的巢数,N为具有该特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翅山鹑 巢址选择 繁殖 鸟纲
下载PDF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国钢 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李晓强 李俊峰 黄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8,共6页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 ,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 ;进入繁殖期后 ,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 ,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 ,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 ,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 ,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草本植物都已枯萎 ,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 ,隐蔽条件较差 ,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 ,共同取食 ,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 ;进入繁殖期后 ,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五鹿山 褐马鸡 季节 空间分布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繁殖期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孙全辉 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国钢 郑光美 +3 位作者 正旺 郭建荣 王建平 宫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2-957,共6页
1998~2 0 0 0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4种空间尺度(10 m、10 0 m、30 0 m和距离尺度) ,对影响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 1998~2 0 0 0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4种空间尺度(10 m、10 0 m、30 0 m和距离尺度) ,对影响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模型。在30 0 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草丛等。活动点周围针叶林面积显著高于非活动点(F=- 3.116 ,P=0 .0 0 2 ) ,虽然针阔混交林在两者中的面积比例都较小,但活动点周围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地低于非活动点(F=- 2 .2 5 5 ,P=0 .0 2 4 ) ,在灌木林和草丛的面积上两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褐马鸡在30 0 m尺度上喜欢活动于针叶林较多的地域,由于冬季针阔混交林不如针叶林能提供很好的隐蔽条件,褐马鸡避免选择针阔混交林;在10 0 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无灌木林生境,活动点的针叶林面积明显地高于非活动点(F=- 2 .931,P=0 .0 0 3)。这表明褐马鸡在10 0 m尺度上虽然倾向于选择针叶林,但对其它类型的生境如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是可以利用的,这可能与其广泛取食活动有关。褐马鸡大尺度上的隐蔽条件满足以后,在小尺度上主要是为了获取更为丰富的食物。在距离尺度上活动点距居民点的距离、距道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栖息地 越冬期 尺度 逻辑斯谛回归
下载PDF
褐马鸡羽毛超微结构探讨 被引量:30
11
作者 常崇艳 正旺 陈晓端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5-496,共2页
关键词 褐马鸡 羽毛 鸟类学 超微结构 SEM分析
下载PDF
利用无线电遥测位点分析红腹锦鸡的生境利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梁伟 郑光美 +1 位作者 正旺 丁长青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为了解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pictus)的生境利用及其季节变化以及对距森林边缘不同距离的生境的利用情况 ,我们于 1996年 1月~ 8月、 1998年 11月~ 1999年 9月分别在陕西佛坪和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 ,采用无线电遥测位点与随机点相... 为了解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pictus)的生境利用及其季节变化以及对距森林边缘不同距离的生境的利用情况 ,我们于 1996年 1月~ 8月、 1998年 11月~ 1999年 9月分别在陕西佛坪和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 ,采用无线电遥测位点与随机点相比较的方法 ,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分析了红腹锦鸡的生境利用。两研究区共遥测 2 4只红腹锦鸡个体 (亚成体和成体 ,6♂ ,15♀ ,3亚♂ ) ,其遥测位点分布与随机点比较 ,冬、春和夏季 3季节中均有极显著差异 ,落入各区域的活动位点与其期望位点数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这说明红腹锦鸡对生境的利用不是随机的 ,而是有选择地利用。红腹锦鸡对距森林边缘不同距离的生境的利用有选择性 ,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红腹锦鸡在冬、春季对森林边缘和林缘开阔区的利用较多 ,有一定偏好。红腹锦鸡在两研究区的生境利用模式相似 ,但在对森林边缘和林缘开阔区的利用强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无线电遥测位点分析 季节变化 生境利用 选择性
下载PDF
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世萍 段昌群 +3 位作者 韩青辉 正旺 孙超云 胡艳红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2-674,共3页
采用模拟方法探讨了毒死蜱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酶活性的抑制幅度较大,在试验所设的培养时间内,毒死蜱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总的变化趋势呈... 采用模拟方法探讨了毒死蜱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酶活性的抑制幅度较大,在试验所设的培养时间内,毒死蜱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总的变化趋势呈现先激活后抑制。建议对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采用蔗糖酶活性作为表征土壤毒死蜱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毒死蜱 蔗糖酶活性
下载PDF
鸟类学研究:过去二十年的回顾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勇 正旺 +4 位作者 郑光美 李建强 徐基良 马志军 Atilio Luis Biancucci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37,共19页
为了解中国鸟类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利用在线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了1991-2010年间发表的与鸟类有关的文献,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鸟类学研究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鸟类学研究发展... 为了解中国鸟类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利用在线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了1991-2010年间发表的与鸟类有关的文献,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鸟类学研究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鸟类学研究发展很快,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在1991-2010年间增长了近四倍,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近几年年均增长25%;论文数量占世界的比例已经由1991-2000年的0.46%上升到了2001-2010年期间的1.53%,世界排名由第27位上升至第16位,并且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在鸟类系统发育与演化、合作繁殖和婚配、禽流感、巢寄生等领域的许多成果开始在国际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在古鸟类以及雉类和鹤类等濒危鸟类的保护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从整体而言,中国鸟类学研究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对中国鸟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需要更加关注鸟类的生活史对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鸟类迁徙、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鸟类研究及数据保存和处理的方法,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学 中国 研究现状和进展 研究方向 影响因子 WEB of SCIENCE
原文传递
北京东灵山地区春夏季鸟类群落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晓辉 正旺 +3 位作者 宋杰 李磊 毕中霖 付兴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7-682,共6页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春夏季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 ,共记录到鸟类 8目 2 6科 73种 ,其中留鸟 2 7种 ,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 37.5% ;迁徙鸟 4 6种 ,占 6 2 .5% .本地区鸟类中有 56 9%为古北界种 ,15 3%为东洋界种 ,2 7 8%为广布种 .山雀科鸟...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春夏季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 ,共记录到鸟类 8目 2 6科 73种 ,其中留鸟 2 7种 ,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 37.5% ;迁徙鸟 4 6种 ,占 6 2 .5% .本地区鸟类中有 56 9%为古北界种 ,15 3%为东洋界种 ,2 7 8%为广布种 .山雀科鸟类、环颈雉、北红尾鸲、燕雀、普通、黄雀为本地区春夏季鸟类的优势种 .调查中记录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种 ,Ⅱ级保护动物 11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相对密度 多样性指数 北京
下载PDF
中国鸟类红色名录评估 被引量:28
16
作者 雁云 正旺 +4 位作者 董路 丁平 丁长青 马志军 郑光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8-577,共10页
中国有1,372种鸟类,其中77种为中国特有。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的鸟类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评估当前中国野生鸟类的濒危状况,国家环境保护部支持启动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中国有1,372种鸟类,其中77种为中国特有。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的鸟类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评估当前中国野生鸟类的濒危状况,国家环境保护部支持启动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依照IUCN的标准,对中国鸟类的受胁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通过确定评估对象、数据收集、初评、初核、复审、定稿等步骤,集国内27位鸟类学家的力量,完成了本次评估。结果表明:区域灭绝(RE)3种,分别是白鹳(Ciconia ciconia)、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和赤颈鹤(Grus antigone),极危(CR)15种,濒危(EN)51种,易危(VU)80种,近危(NT)190种;无危(LC)876种,数据缺乏(DD)157种。列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受胁鸟类合计146种,占中国鸟类种数的10.6%。受威胁程度最高的科是鹈鹕科和犀鸟科,这两个科100%的物种都属于受胁种。。77种特有鸟类中有29种(37.7%)属于受胁种。陆禽和猛禽是受胁最严重的生态类群,分别有25.2%和23.2%的种类处于受胁状态。不同行政区域受胁鸟类差异较大。本工作对于我国鸟类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红色名录 保护 特有 受胁
原文传递
黄腹角雉求偶炫耀行为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郑光美 尹荣伦 +2 位作者 正旺 刘宗行 周洪青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28-332,共5页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偶炫耀由6个动作组成,需时45—48秒。对雄鸟求偶炫耀时的叫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频率范围与红腹角雉相似,但音节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求偶行为
下载PDF
北京2种鸟类的新分布记录 被引量:25
18
作者 正旺 毕中霖 +1 位作者 王宁 宋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1-543,共3页
Two new records of birds occurred in Beijing are reported. Two flocks of Chinese Bulbul (Pycnontus sinensis sinensis) composed of 38 individuals were found in Hongluosi of Huairou County in September 26—27, 2002. One... Two new records of birds occurred in Beijing are reported. Two flocks of Chinese Bulbul (Pycnontus sinensis sinensis) composed of 38 individuals were found in Hongluosi of Huairou County in September 26—27, 2002. One male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 Clamator coromandus ) was observed in Xiaolongmen Wood Farm of Mengtougou District on May 23, 2000. Further surveys indicate that Chinese Bulbul is a resident species of birds in Beijing, the distribution sites include Haidian, Shunyi, Huairou and Fangshan; while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a summer visitor, arrives in Beijing in the middle ten days of May and migrates southward in early September.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with the records of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Ficedula mugimaki, Fringilla coelebs coelebs, F. beijingnica, Phylloscopus sichuanensis since 1990 have increased the bird species living in Beijing from 344 to 351.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intensive surveys may increase avian species diversity of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新分布记录 北京 白头鹎 红翅凤头鹃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徐基良 晓辉 +4 位作者 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朱家贵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61-2067,共7页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越冬期 栖息地选择 尺度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 被引量:19
20
作者 国钢 郑光美 正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 o December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s of release site selection in Gui delines for Reintroductions of IUCN,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 nt, Kuantan forestry in Wutaishan Mountains of Sh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 he release site. Of the 8 released individuals, 5 wild individuals were captured in winter in Luyashan Nature Reserv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3 were offsprings of captive-reared individuals. Transmitters were attached when the 8 individua l s were released. Overall, 6 individuals survived for at least 1 month, and the l ongest time for survival was 155 days, except that one was confirmed as having b een killed by a raptor on the second day and one was lost on the eighth day afte r release. All moved away from the release site after release and established st 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after 10 days, respectively. In early May, t he individuals again dispersed to establish new home ranges. The wandering dist ance and days of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were longer and the home range size wer 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bird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weak adaptability to new habitat for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such as recognizing and fetching foo d. For wild individuals, the second wander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the first . We believe the difference was related to looking for partners. After wandering , individuals established st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再引入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五台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