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76
1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2
2
作者 刘纪远 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1
3
作者 刘纪远 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周万村 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69
4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59
5
作者 岳书平 树文 闫业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9-886,共8页
根据中国东北样带上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别选取抚松县、磐石市、公主岭市、通辽市及林西县作为典型区,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近30年来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本文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参考Cos... 根据中国东北样带上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别选取抚松县、磐石市、公主岭市、通辽市及林西县作为典型区,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近30年来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本文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参考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来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0年间东北样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很大,土地利用程度均呈加大趋势,耕地、林地和草地的ESV均有较大变动,不同类型区单位面积的ESV差别也很大,其基本分布规律为林区>农林交错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东北样带 中国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08
6
作者 李颖 养贞 树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7-682,共6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类型的斑块和面积大小、形状特征、主要景观及其相关土地覆盖类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沼泽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和研究1986~2000年三江平原沼泽景观的动态变化,结...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类型的斑块和面积大小、形状特征、主要景观及其相关土地覆盖类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沼泽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和研究1986~2000年三江平原沼泽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5年来,三江平原沼泽的面积正在日益缩小,沼泽正在大幅度地转化为耕地,沼泽已经到了完全破碎化的边缘。最后分析了沼泽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三江平原 数据库 沼泽湿地
下载PDF
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 被引量:115
7
作者 匡文慧 树文 +1 位作者 养贞 盛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1-850,共10页
综合集成TM、SPOT遥感影像,地形图、历史地图及其它空间数据提取长春市1900年、1930年、1954年、1976年、1990年、2004年共6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与城市土地—人口异速增长模型分析长春市100年... 综合集成TM、SPOT遥感影像,地形图、历史地图及其它空间数据提取长春市1900年、1930年、1954年、1976年、1990年、2004年共6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与城市土地—人口异速增长模型分析长春市10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1900年到2004年城市土地面积扩张56.77倍,其中1990 ̄2004年扩张速度最快;1900年以伊通河左岸的宽城子和现在的南关区北部的内城作为城市的雏形。1900 ̄1930年日俄为进行资源掠夺修筑铁路并在周围建立商埠用地将宽城子与内城连为一体。1930 ̄1954年城市主要沿铁路沿线的西南扩张,1954 ̄1976年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向南北方向填充,1976 ̄2004年城市受高新技术开发、旅游业等的影响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张。除1976 ̄1990年外城市向外扩张的不规则程度逐渐提高,稳定性降低。1976 ̄1990年以边缘区填充为主,其他时段以边缘区扩张为主。1900 ̄2004年人口增加87.57倍,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面积与人口二次幂拟合曲线优于乘幂拟合曲线,从百年尺度上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大社会背景的长春城市土地-人口异速增长模型并非规则变化,说明长春100年来城市演变过程中城市建设在历史时期具有不合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空间扩张 人口 100年 长春市 城市土地利用 扩张速度 利用空间 机理分析 长春市 空间变化特征 高新技术开发 模型分析 土地面积
下载PDF
性传播疾病中的支原体感染 被引量:100
8
作者 王荷英 王千秋 +5 位作者 树文 施美琴 王红春 钟铭英 孙厚华 戴秀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8,共3页
对872例性病门诊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其中部分标本还做了淋球菌(NG)和沙眼衣原体(CT)的培养。结果表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共258例(29.6%),其中UU... 对872例性病门诊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其中部分标本还做了淋球菌(NG)和沙眼衣原体(CT)的培养。结果表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共258例(29.6%),其中UU感染为188例(21.6%),显著高于MH感染(17例,1.9%)和MH与UU混合感染(53例,6.1%)(P<0.01)。在173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有53例(30.5%)合并CT和(或)NG感染。作者对上述病例的支原体和其它病原体合并感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支原体
下载PDF
基于景观结构的吉林西部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被引量:84
9
作者 李晓燕 树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2,共6页
景观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在景观干扰度和脆弱度指标构建的基础上 ,引入生态安全指数 ,并利用区变量理论对吉林西部 1980 - 2 0 0 0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 景观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在景观干扰度和脆弱度指标构建的基础上 ,引入生态安全指数 ,并利用区变量理论对吉林西部 1980 - 2 0 0 0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的生态安全指数时空变异显著。全区生态安全程度整体有所下降 ,且安全程度较高的地区降低的幅度更大。生态安全指数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 ,2 5 0km以内表现为显著的各向同性 ,自相关范围都在 5 0 0km以上 ,小尺度不存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9个市县中 ,生态安全指数最高的是前郭 ,最低的是通榆 ,环境恶化程度最大的是大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指数 结构性因素 吉林西部 安全程度 区域 构建 景观结构 脆弱度 环境恶化
原文传递
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91
10
作者 杜国明 树文 有全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3-390,共8页
为探测经典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在微观层面上的适用性,本文通过计算基于格网的沈阳市人口景观密度,利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研究发现:在10种不同采样粒度上人口密度半变异函数都符合球状模型,表征着城市人... 为探测经典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在微观层面上的适用性,本文通过计算基于格网的沈阳市人口景观密度,利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研究发现:在10种不同采样粒度上人口密度半变异函数都符合球状模型,表征着城市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但由于粒度不同,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不同,块金值不同,基台值不同,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差异较大,证明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对于700m粒度而言,通过计算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曲线可以发现,沈阳市人口密度呈现典型的带状异向性,反映出人口分布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因此,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时,可以城市人口分布的自相关性和变异性分析为基础,并须充分注意适宜尺度的选择和结构特征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城市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模型 空间变异性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保护原理和技术综述 被引量:40
11
作者 树文 李文毅 +2 位作者 米增强 郝玉山 杨以涵 《电力情报》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首先回顾了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保护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几种保护原理及其代表性产品或装置的特点,看重分析了ML和MLN系列的微机选线装置中的判线方案优缺点,最后给出了单相接地保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小电流 接地系统 单相接地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82
12
作者 阎百兴 杨育红 +5 位作者 刘兴土 树文 刘宝元 沈波 王玉玺 郑国相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30,共5页
通过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侵蚀沟的数量和密度、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以及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对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之中,侵蚀面积不断扩... 通过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侵蚀沟的数量和密度、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以及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对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之中,侵蚀面积不断扩大,但增加速度减缓,侵蚀强度在增加,黑土层不断变薄,以面蚀为主;侵蚀沟的数量在增加,沟道继续扩展,向大沟方向发展;土壤养分下降;河流泥沙缓慢增加。协调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是今后防治黑土区土壤侵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现状 趋势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中国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6
13
作者 徐新良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树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该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 1985、1995和 2 0 0 0年 3期全国林地空间分布数据 ,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探讨了 1985— 2 0 0 0年中国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的时空过程和内在动因 .结果表... 该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 1985、1995和 2 0 0 0年 3期全国林地空间分布数据 ,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探讨了 1985— 2 0 0 0年中国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的时空过程和内在动因 .结果表明 :1985— 2 0 0 0年全国林地面积总量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其中 2 0世纪 90年代前期林地净增加2 2 2 63万hm2 ,主要是由于灌木林和疏林地的增加所导致 ;90年代后期林地总量呈减少的趋势 ,但有林地却净增加84 56万hm2 .全国林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空间分异明显 ,其中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以林、草、耕地相互转换为主 ;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以林地、耕地相互转换为主 ;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以林地、草地相互转换为主 .从全国来看 ,90年代林地面积呈现总量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传统林区 ,其中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净减少最多 ,其次为西南地区 .而在造林区林地面积净增加最多的为东南地区 ,以福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森林 林地资源 时空动态特征 驱动力
下载PDF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2
14
作者 匡文慧 树文 +22 位作者 杜国明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陆灯盛 潘涛 宁静 郭长庆 董金玮 包玉海 迟文峰 窦银银 侯亚丽 尹哲睿 常丽萍 杨久春 谢家丽 邱娟 汉松 宇博 杨仕琪 萨日盖 刘纪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6-1071,共16页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耕地变化 城市扩展 云计算 遥感 中国
原文传递
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及其实现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陈静 树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第2期44-46,共3页
通过回顾地理数据模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RACGIS8所推出的新型的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的产生及其特点;分析了Geodatabase数据模型在空间信息存储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并对模型的实现过程予以阐述。
关键词 面向对象 空间数据模型 GEODATABASE 地理数据模型 空间信息存储 GIS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
下载PDF
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6
作者 树文 颜凤芹 +3 位作者 于灵雪 卜坤 杨久春 常丽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06-1412,共7页
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和城市用地,湿地的质量退化和数量减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遥感技术为湿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从遥感... 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和城市用地,湿地的质量退化和数量减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遥感技术为湿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从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分类、湿地调查3个方面论述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宏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唐俊梅 树文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 ,快速提供各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是实现资源保护的基本手段。而及时准确地获取覆盖广的地表影像资料是大范围动态监测的重要环节。介绍了 MODIS影像数据的特点 ,并与其它遥感数据源进行了比较 ,就其在土地利用中的... 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 ,快速提供各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是实现资源保护的基本手段。而及时准确地获取覆盖广的地表影像资料是大范围动态监测的重要环节。介绍了 MODIS影像数据的特点 ,并与其它遥感数据源进行了比较 ,就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松嫩平原2 0 0 1年 9月 MODIS影像的特征 ,准确地解译出该区在宏观上的土地利用方式 ,为监测该区土地沙化、盐碱化和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监测 遥感 MODIS
下载PDF
基于景观结构的城乡交错带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65
18
作者 荆玉平 树文 李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例,基于2005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 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例,基于2005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生态风险指数与研究区的高程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程越低,生态风险强度越高,300m以下区域中,高风险区域约占整个研究区高生态风险总面积的96%;生态风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侧,长双公路与长伊公路之间,该区域地势较低,经济较为活跃,是开发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空间变异 净月开发区 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50年代以来湿地退缩过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8
19
作者 侯伟 树文 +1 位作者 养贞 匡文慧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5-731,共7页
以小尺度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湿地的空间和时间退缩过程及其驱动力,重建了自1954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湿地面积由1954年的1149878hm2下降到2000年的277691.25hm2,由占总面积的... 以小尺度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湿地的空间和时间退缩过程及其驱动力,重建了自1954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湿地面积由1954年的1149878hm2下降到2000年的277691.25hm2,由占总面积的45.85%下降到11.07%,仅仅是原来面积的1/4不到;而耕地面积由206003.5hm2增加到1440260.25hm2,由占总面积的8.21%增加到57.43%。同时指出,人类农垦活动是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退缩 景观空间格局 耕地 驱动力
下载PDF
吉林省德惠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晓燕 树文 +1 位作者 王宗明 惠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89-997,共9页
基于区变量理论,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吉林省中部德惠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理论模型属于球状模型、全氮和速效钾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则属于有基台值的线状模型... 基于区变量理论,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吉林省中部德惠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理论模型属于球状模型、全氮和速效钾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则属于有基台值的线状模型。空间结构上,有机质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属于中等程度,而速效磷则具有弱相关性。四种土壤养分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和全氮的有效变程最大,速效钾次之,速效磷的有效变程最小。受研究区形状、地形及土壤母质区域性差异的影响,速效磷各向同性显著,其他养分各向带状性比较明显。根据空间分异的分析结果,在GIS支持下,采用Kriging和IDW两种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均自东北向西南有规律地分布;速效磷分布的随机性较强,较前三者结构性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钾 速效磷 全氮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特征 土壤养分 土壤特性 德惠市 结构性特征 吉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