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脑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用于区别志愿者不同的麻醉深度
1
作者 Bettina Horn Stefanie Pilge +6 位作者 Eberhard F. Kochs Gudrun Stockmanns Andreas Hock Gerhard Schneider () 周仁龙(校) 杭燕南(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6期79-87,共9页
背景有证据显示,脑电图(EEG)和听觉诱发电位(AEP)联合应用能很好地区分意识清醒与意识消失。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寻找一种EEG/AEP联合的监测标准,除了能区别清醒与意识消失外,且能辨别不同水平的镇静与催眠状态下的各种麻醉深度... 背景有证据显示,脑电图(EEG)和听觉诱发电位(AEP)联合应用能很好地区分意识清醒与意识消失。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寻找一种EEG/AEP联合的监测标准,除了能区别清醒与意识消失外,且能辨别不同水平的镇静与催眠状态下的各种麻醉深度。方法15例未使用手术前用药的志愿者参与了这项随机交叉试验。试验由2个连续部分组成,志愿者需接受七氟烷或丙泊酚诱导的单药麻醉。通过意识消失(LOC)和脑电暴发抑制(BSP)来定义全麻程度。此外,根据BSP和LOC,将麻醉药浓度划分成三等分,从而形成两个浓度点,LOC(最小浓度)和BSP(最大浓度)。采集的数据用来测试之前所提到的EEG/AEP联合监测仪(即意识监测仪)能否同时将从LOC到BSP之间的麻醉效果区分开来。结果以往的镇静监测仪在本研究中区分不同麻醉水平的预测概率(Pk)为0.77。新的EEG/AEP监测仪为0.94,用于之前的研究中可达到R为0.89。结论结果显示联合EEG/AEP的新的监测仪参数能辨别较广范围下不同程度的麻醉效应,即从意识清醒到深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麻醉深度 志愿者 脑电图 麻醉药浓度 随机交叉试验 意识消失 手术前用药
原文传递
麻醉设备故障的处理:以模拟故障评估麻醉住院医师的应对技能
2
作者 William B. Waldrop, MD David J. Murray, MD +4 位作者 JohnR Boulet, PhD Joseph F. Kras, DDS, MD () 周仁龙(校) 杭燕南(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5期94-100,共7页
背景手术中麻醉设备故障是;j起麻醉死亡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1)设计一套模拟场景以评估麻醉医师应对手术中麻醉设备相关故障的处理能力。(2)评估各研究场景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共设有8个场景来评估麻醉住院医... 背景手术中麻醉设备故障是;j起麻醉死亡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1)设计一套模拟场景以评估麻醉医师应对手术中麻醉设备相关故障的处理能力。(2)评估各研究场景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共设有8个场景来评估麻醉住院医师应对设备故障的能力。有56名住院医师参与这项研究。按接受培训时间分为4组(1年住院医师-4年住院医师)分别参加模拟设备故障评估。每个场景按照处理故障的关键措施及所用的时间评分。结果随着年资的增加,得分也增加。高年资医师(R3和R4组)表现优于低年资医师(R1和R2)。尽管各医师都要经过相同的培训过程,但培训内容逐年加深。8个评估场景的总体得分能很好地反映麻醉住院医师的应对技能(无论按关键措施还是按完成所需时间来评分)。结论模拟手术中突发设备故障情况能较好反映麻醉住院医师的应对技能。所用多种场景评估能有效反映个体处理危机的水平。按年资得到的总结性结果可作为评价目前住院医师技能培训成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设备故障 术中麻醉 技能培训 评估 模拟 培训时间 低年资医师
原文传递
对避免产科硬膜外麻醉时导管误入静脉的策略的评估——一项对随机对照性研究的系统综述
3
作者 Jill M. Mhyre Mary Lou V. H. Greenfield +3 位作者 Lawrence C. Tsen Linda S. Polley () 杭燕南(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4期1-13,共13页
背景我们在本综述中对产妇腰段硬膜外麻醉时导管放置,以降低其误入静脉风险的7种策略进行了系统回顾。方法我们在多个数据库中搜索了从196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关于评价避免产妇腰段硬膜外导管置管误入静脉方法的所有前瞻性、随... 背景我们在本综述中对产妇腰段硬膜外麻醉时导管放置,以降低其误入静脉风险的7种策略进行了系统回顾。方法我们在多个数据库中搜索了从196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关于评价避免产妇腰段硬膜外导管置管误入静脉方法的所有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于已经发表的研究采用质量评估工具进行评价,并且通过研究结果的合并来考察这些预防误入硬膜外静脉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在检索90项研究后,有30项试验(n=12738例)被选入。5种策略能有效防止硬膜外导管误入静脉丛:操作时采取侧卧位而不是坐位[6项试验,质量评分为35%(标准差11%),比值比为0.53(95%置信区间为0.32~0.86)];在置管前通过穿刺针预注入液体[8项试验,质量评分为48%(标准差18%),比值比为0.49(95%置信区间为0.25—0.97)];使用单孔而非多孔导管[5项试验,质量评分为30%(标准差6%),比值比为0.64(95%置信区间为0.45—0.91)];使用有金属线包埋的聚氨酯导管而不是聚酰胺导管[1项试验,质量评分为31%,另加4篇未评分的摘要,比值比为0.14(95%置信区间为0.06—0.30)];导管置入深度≤6cm[2项试验,质量评分为47%(标准差11%),比值比为0.27(95%置信区间为0.10—0.74)]。而采用旁正中法进针和更细的穿刺针及导管型号都不能降低置管误入静脉的风险。结论可以通过患者的侧卧体位、椎管内预注液体、单孔导管、包埋金属的聚氨酯导管,以及置管深度≤6cm等方法来降低产科腰段硬膜外麻醉置管中导管误入静脉的风险。总之,低质量的研究文章削弱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段硬膜外麻醉 随机对照试验 硬膜外静脉 导管误入 系统综述 评估工具 产科 质量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