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81
1
作者 潘根兴 周萍 +1 位作者 李恋卿 旭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7-337,共11页
土壤碳固定是当前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地球表层过程研究的重要优先领域。国际社会对全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驱动着土壤学对土壤固碳容量与潜力、固碳与减排的过程与机理的前沿探索,并越来越呈现为一个独特的土壤学... 土壤碳固定是当前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地球表层过程研究的重要优先领域。国际社会对全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驱动着土壤学对土壤固碳容量与潜力、固碳与减排的过程与机理的前沿探索,并越来越呈现为一个独特的土壤学新兴分支学科——固碳土壤学(Soil Science of C Sequestration)。本文围绕固碳土壤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回顾了最近1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固碳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固碳土壤学中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土壤固碳容量与固碳作用的机理,论述了土壤物理保护、碳化学结合与碳化学转化稳定与固碳容量及稳定化的关系,提出了土壤-植物(作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当前固碳土壤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化方向,并结合国内对水稻土固碳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固碳土壤学的概念性框架,认为我国亟待加强固碳土壤学研究,深入探索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特色下土壤固碳容量、过程、机理,丰富和发展农业土壤碳循环理论,并服务于全球变化生物学和国家碳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生物学 固碳土壤学 农业土壤 碳循环 土壤碳库 土壤学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153
2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旭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 的源汇效应 ,以及其在人类利用和管理与生态环境演变中的动态变化。西方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导向。对土壤中有机碳固定作用的研究已应用颗粒分组13 CNMR或CPMAS NMR技术 ,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和分子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机制的微观水平。土壤有机碳在生态环境变化和全球变化下的稳定性是认识土壤碳库对于全球变化的长期效应的基本问题 ,成为土壤碳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从土壤升温和空气CO2 加倍两方面进行研究 ,但短期的实验结果用于讨论长期效应时仍存在不定性。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土自 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大气CO2 可能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因而建议就这一问题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全球变化 中国 水稻土 有机碳固定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2
3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3 位作者 旭辉 代静玉 周运超 平究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我国总土壤有机碳库的估计在50~180Pg之间。估计我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20Pg,它主要分配于几个与湿地和水成过程有关的土壤类型,且水稻土占有较大比例。因而我国人为土的管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 土壤有机碳库 农业土壤碳固定 碳循环
下载PDF
边坡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正交法计算分析 被引量:130
4
作者 旭辉 龚晓南 徐日庆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39,共4页
在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判别边坡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正交分析法。以正交矩阵设计来安排因素水平组合 ,同时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对各种组合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进行计算机电算 ,然后采用极差分析和趋势分析对因素敏感性... 在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判别边坡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正交分析法。以正交矩阵设计来安排因素水平组合 ,同时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对各种组合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进行计算机电算 ,然后采用极差分析和趋势分析对因素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 1 0 m高土坡分析实例 ,讨论了正交分析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计算分析 道路工程 边坡稳定性 正交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33
5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2 位作者 郑聚锋 旭辉 周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1-914,共14页
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近年来的热点领域。本文简要概述了国际土壤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发展态势,着重讨论了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已获得的认识。提出碳循环研究越来越走向与生... 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近年来的热点领域。本文简要概述了国际土壤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发展态势,着重讨论了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已获得的认识。提出碳循环研究越来越走向与生物学的结合,且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试验和观测。中国稻田土壤的固碳水平、潜力已有较丰富的认识和资料积累,在团聚体尺度上也开展了较多的固碳机理的研究,包括物理保护、化学结合、生物学的稳定等。无论是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培养均表明稻田土壤碳矿化潜力较低,这与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有关外,还与稻田土壤中存在的碳的化学结合而稳定的机制有关;固碳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机制是当前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中心内容,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生物多样性可能是控制碳稳定和温室气体减排与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定量表征固碳中碳更新的关键环节,同时需要加强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碳输入、转化和固定的影响及机理的研究。中国稻田土壤固碳与农业发展意义值得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稻田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被引量:136
6
作者 刘晓雨 +5 位作者 潘根兴 郑聚锋 池忠志 李恋卿 旭辉 郑金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844-4853,共10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施用(0、20、40 t.hm-2)试验,连续两年观测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变化。【结果】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对主要土壤肥力性质表现出改善效应,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pH,同时降低土壤容重,但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对CH4排放的影响依氮肥施用而异。不施氮肥下,施用生物质炭提高当季土壤CH4排放(20 t.hm-2用量时),但次年无影响。施用氮肥下,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无显著影响,仅40 t.hm-2用量时次年CH4排放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对不施氮肥土壤当季N2O排放无显著影响,并降低次年的排放。然而,施氮肥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其降幅高达66%。施氮肥条件下,连续两年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及其水稻生产的碳强度,特别是40 t.hm-2的高用量下。【结论】在连续两年内,稻田采用生物质炭配施氮肥的管理措施对改善土壤性质和稳定水稻产量具有持续效应,高用量生物质炭(40 t.hm-2)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和水稻生产的碳强度,且在连续两年内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因此,在当前稻田管理措施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温室气体 综合温室效应 碳强度 稻田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133
7
作者 潘根兴 阿凤 +3 位作者 邹建文 李恋卿 旭辉 郑金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400,共7页
生物黑炭是有机废弃物转化的稳定性碳物质。国际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技术研究日益活跃,并正在进行农田增汇减排的试验示范。文章介绍了生物黑炭技术发展的背景,以及生物黑炭技术转化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动态,讨论了生物黑炭技术在应对... 生物黑炭是有机废弃物转化的稳定性碳物质。国际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技术研究日益活跃,并正在进行农田增汇减排的试验示范。文章介绍了生物黑炭技术发展的背景,以及生物黑炭技术转化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动态,讨论了生物黑炭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对农业生产和固碳减排的潜在作用,并分析将其纳入国际碳贸易市场和国内自主减排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最后,提出我国开展农作物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与农业应用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黑炭 农业废弃物 气候变化 固碳减排
下载PDF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95
8
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旭辉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93-195,共3页
采用超声波分散分离提取土壤微团聚体 ,通过测定有机碳含量、分析碳稳定性同位素 ,研究了退化红壤在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粒组分布与有机碳分布 .结果表明 ,植被恢复尤其是豆科 -禾本科植物轮作较快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存 ,这种碳存... 采用超声波分散分离提取土壤微团聚体 ,通过测定有机碳含量、分析碳稳定性同位素 ,研究了退化红壤在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粒组分布与有机碳分布 .结果表明 ,植被恢复尤其是豆科 -禾本科植物轮作较快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存 ,这种碳存储表现为 2~ 0 .2 5mm团聚体的建成 ,并对微团聚体有机碳的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分异产生影响 .本文揭示了我国广泛实施的区域土壤治理和植被恢复措施促进了土壤碳截存 ,可以认为显著地贡献于陆地系统对大气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植被恢复 土壤退化
原文传递
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14
9
作者 刘莹莹 秦海芝 +5 位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旭辉 郑金伟 韩晓君 俞欣研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2,共7页
选择由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经350~500℃热裂解制成的生物质炭,研究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生物质炭粒径和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和Pb2+的... 选择由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经350~500℃热裂解制成的生物质炭,研究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生物质炭粒径和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和Pb2+的吸附约10 min即达平衡;3种生物质炭对Cd2+和Pb2+的等温吸附均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玉米秸秆炭对Cd2+和Pb2+的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小麦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在生物黑炭投加量为150 mg(6 g.L-1)时,3种生物黑炭对溶液Cd2+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玉米秸秆炭对溶液Pb2+的去除率达90.30%,而小麦秸秆炭和花生壳炭的去除率仅为52%和47%,玉米秸秆炭有望成为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Cd2+ PB2+ 吸附 作物原料
下载PDF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4
10
作者 曲晶晶 郑金伟 +5 位作者 郑聚锋 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 纪雄辉 余喜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8-293,共6页
选择湖南长沙红黄泥水稻土和江西进贤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小麦秸秆制生物质炭在20、40t.hm-2施入量水平下与氮肥配施对早、晚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情况下,2个试验点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处... 选择湖南长沙红黄泥水稻土和江西进贤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小麦秸秆制生物质炭在20、40t.hm-2施入量水平下与氮肥配施对早、晚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情况下,2个试验点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处理间早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进贤试验点生物质炭施用量为20和40t.hm-2处理晚稻产量分别比未施生物质炭对照提高5.18%和7.95%,而长沙试验点3个处理间晚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在相同氮素水平下,当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2个试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施生物质炭对照相比最高增幅均在55%以上;施用生物质炭可提高酸性或弱酸性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施用生物质炭也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在40 t.hm-2施用水平下,长沙和进贤试验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0.33和17.58百分点,进贤试验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9.81%。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保持水稻产量稳定或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质炭 水稻土 水稻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被引量:101
11
作者 潘根兴 周萍 +4 位作者 旭辉 李恋卿 郑聚锋 邱多生 储秋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04-3710,共7页
肥料施用对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是农业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太湖地区黄泥土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作物系统作物碳同化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所研究的肥料施... 肥料施用对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是农业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太湖地区黄泥土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作物系统作物碳同化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所研究的肥料施用处理包括不施肥(NF)、单施化肥(CF)、化肥与秸秆配施(CFS)以及化肥与猪粪配施(CFM)4个处理,始于1987年,一直实行稻.油轮作,实行少耕。连续观测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并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采集了土壤剖面样品和耕作层(0—5cm和5-15cm)土壤,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尤其以配施有机无机肥处理水稻产量显著最高且最为稳定,而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施肥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碳密度,而对全土碳密度没有显著影响。施肥处理的固碳速率介于0.1-0.4t/(hm^2·a),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固碳速率与作物根茬+有机肥源碳的总碳输入量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这提示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与作物产量有关,而并非依变于有机肥源碳输入。因此,与作物产量直接关联的作物碳输入的增加是土壤中碳固定提高的重要途径。施入N素对水稻碳同化和土壤碳固定的效应均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这揭示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高与稳定稻田生产力和促进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赢措施。当然,不同施肥下上述效应的差异可能与土壤-作物系统中碳分配和土壤生物碳利用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碳固定 长期试验 施肥措施 水稻产量
下载PDF
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7
12
作者 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9,共4页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OC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and the natural abundance of 13 C in these aggregates were studied.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ze of the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e studied soils were found after 5 years of the crop rotation on the soil.SOC was mainly found in 0.02~0.25mm fraction of aggregates in the soils.The aggregates in layers deeper than 35cm became coarse and richer in SOC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rotation.Young carbon derived from corn tended to be accumulated in the coarse fractions as revealed by heavier stable carbon composition in those aggregates from deep layer under the rotation system containing corn crop.Compared to the soil under think pine forest,All soils under crop rotation system showed rapid increase of SOC at rates ranging from 0.14C g·kg -1 ·a -1 to 0 22C g·kg -1 ·a -1 ,with the highest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system.Thus,the significance was indicated for increasing SOC storage by crop rotation in paludalfs and for reinforcing terrestrial carbon retention of atmospheric C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淮北 白浆土团聚体 有机碳积累
下载PDF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39
13
作者 旭辉 马宏伟 《机械制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4-26,共3页
介绍我国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指出现代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正向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图象化和多领域发展,检测中定位、定性、定量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无损检测 发展趋势 超声检测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3
14
作者 旭辉 王淑云 +2 位作者 李清平 赵京 王爱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69-3074,共6页
利用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及力学性质一体化试验设备,以粉细砂土作为土骨架,分别对冰沉积物以及对四氢呋喃(THF)、二氧化碳(CO2)和甲烷3种水合物沉积物进行了室内合成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这4种沉积物样品的应力-应变和... 利用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及力学性质一体化试验设备,以粉细砂土作为土骨架,分别对冰沉积物以及对四氢呋喃(THF)、二氧化碳(CO2)和甲烷3种水合物沉积物进行了室内合成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这4种沉积物样品的应力-应变和强度特性,初步探究了冰和不同气体在水合物沉积物强度中所起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4种沉积物均表现为塑性破坏;围压越大,水合物沉积物强度越高;在水合物含量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水合物会使水合物沉积物的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水合物沉积物 一体化试验设备 应力.应变关系 剪切强度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2
15
作者 周萍 旭辉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水稻土总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深度变化。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深度分布都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不同的施肥处理主要影响耕...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水稻土总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深度变化。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深度分布都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不同的施肥处理主要影响耕层土壤的TOC和POC含量,POC分配比例在土壤深度上也有差异。其中,化肥与猪粪配施处理,由于有机物质的输入其TOC和PO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处理;不施肥处理的PO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配施化肥。并且,没有观察到耕层POC含量与不同小区的作物平均产量间的显著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土壤POC仅从含量来说,与作物生物量的输入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可能与施肥中的直接输入有较大关系。同时,POC含量与大团聚体颗粒组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不同施肥处理下POC的结构和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异,导致其对大团聚体颗粒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存在差异。可见,不同的施肥处理并没有改变TOC和POC的深度分布格局,只是改变了它们在耕层土壤的含量以及POC的分配比例。不同施肥处理下POC的结构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长期施肥
下载PDF
生物质炭基肥施用对蔬菜产量和品质以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0
16
作者 李大伟 周加顺 +6 位作者 潘根兴 旭辉 李恋卿 刘晓雨 郑聚锋 郑金伟 程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40,共8页
[目的]作物秸秆、竹屑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生态环境。本文以商业化生产的稻壳生物质炭基肥、竹炭基肥和猪粪有机肥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与化肥配施对蔬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的... [目的]作物秸秆、竹屑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生态环境。本文以商业化生产的稻壳生物质炭基肥、竹炭基肥和猪粪有机肥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与化肥配施对蔬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番茄和辣椒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复合肥(CF)、猪粪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CPF)、竹炭基肥与复合肥配施(CBF)、稻壳炭基肥与复合肥配施(CRF)。[结果]生物质炭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番茄和辣椒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并改善一部分蔬菜品质。与CF处理相比,CPF、CBF和CRF处理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2.6%、8.5%和23.2%,CRF处理辣椒产量提高了26.3%,而CPF和CBF对辣椒产量没有影响。CPF、CBF和CRF处理番茄氮素农学利用率比CF处理分别提高了419.6%、215.5%和231.2%,辣椒氮素利用率比CF处理分别提高了78.5%、92.6%和138.1%。CPF、CBF和CRF处理下番茄和辣椒果实硝酸盐含量比CF显著降低了18.2%~27.7%和32.0%~40.4%。CBF和CRF处理较CF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而对辣椒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生物质炭基肥可部分替代传统化肥,降低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但不会影响蔬菜产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基肥 番茄 辣椒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氮素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长期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17
作者 陆海飞 郑金伟 +7 位作者 余喜初 周惠民 郑聚锋 旭辉 刘晓雨 程琨 李恋卿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2-643,共12页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总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并结合克隆测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土壤细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分子标靶基因分别为16S rRNA基因V3区和V6区片段,土壤真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标靶基因均为18S rRNA基因。DGGE分析采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细菌和真菌,所用变性梯度分别为35%65%和20%40%。同时采用荧光微孔板检测技术测定土壤几丁质酶、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单脂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PCR-DGGE分析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土壤细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大,而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NPKM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3个处理。后续的切胶测序得出,土壤细菌分属于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NPKM处理下隶属于Clostridum(梭菌属)和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的两类细菌显著增加。土壤真菌主要分属于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这些真菌条带在DGGE图谱上的分布不同处理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因而不同处理间真菌的群落分布未出现较清晰的变化。q PCR的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拷贝数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多样性 酶活性 红壤水稻土 长期施肥
下载PDF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被引量:64
18
作者 周萍 宋国菡 +3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旭辉 Laosheng Wu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3-1071,共9页
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分配变化,... 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分配变化,探讨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团聚体物理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以200—20μm和20~2μm粒径为主,分别占22%~43%和27%一44%,微团聚化作用较强。SOC含量以2000—200μm和〈2μm粒组中最高;而易氧化态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主要富集于2000~200μm粗团聚体颗粒组中,其占SOC的比例(LOC/SOC)也是以该粒径中明显最高。直径为2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作为新增有机碳的主要载体,随不同耕作和施肥等长期处理的变化最为强烈,其中又以红壤性水稻土的SOC和LOC随不同施肥的变化最为强烈,说明其良好管理下的有机碳累积效应最为显著。统计分析表明,全土的有机碳积累量与2000~200μm粗团聚体的有机碳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拟合(R2=0.95,n=8)。由此看来,长期试验下新固定的有机碳积累及其粗团聚体保护可能存在某种饱和机理。计算表明,供试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在长期试验期内还未达到其饱和限,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学者对于近20年来南方水稻土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固定速率较高的认识。同时,红壤性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作用最强,仍然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这也提示土壤中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固定和化学稳定可能有重要贡献,水稻土固碳的团聚体保护作用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 长期试验 团聚体 水稻土 物理保护 有机碳
下载PDF
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秸秆禁烧与绿色农业新途径 被引量:65
19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6 位作者 刘晓雨 程琨 卞荣军 吉春颖 郑聚峰 旭辉 郑金伟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92-101,共10页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的优势,讨论了其产业主要产品——生物质炭的土壤和农业功效,分析了秸秆气炭联产多产品产业链的产业化前景,提出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提供了既处理秸秆废弃物又促进农业增产优质安全的新技术选择,形成了以生物质炭土壤施用和生物质炭基肥料生产应用为中心的绿色农业新途径。建议国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秸秆禁烧大环境下秸秆处理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收储配套服务,强化树立已经初现的秸秆生物质热裂解产业优势,通过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带动解决秸秆问题,服务中国可持续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质热裂解 生物质炭 绿色农业 循环利用
原文传递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被引量:59
20
作者 旭辉 李典友 +3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林凡 许信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02-208,共7页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过去50a间的损失可能达1.5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过去50a间的损失可能达1.5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碳 陆地碳库 减缓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