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田德英 严先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观察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186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 10 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组 8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 目的 :观察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186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 10 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组 8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 ,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血氨的下降幅度均好于对照组 ,且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病程明显缩短 ,预后较好 ,存活率明显提高 (P<0 0 5 )。结论 :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开辟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途径治疗机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 肝功能 预后 中药保留灌肠
下载PDF
老年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17
2
作者 田德英 桂清荣 +2 位作者 许东 宋佩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8-940,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6.5%,革兰阴性菌占73.3%;49.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82.5%的其他类型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但无万古霉素耐药株;3%的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与1996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以及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除外)耐药率均显著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21.4%和19.1%,高于1996年的17.7%和15.2%;产ESBLs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外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产ESBLs细菌感染增多是老年患者耐药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临床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全面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老年患者 耐药性
下载PDF
四照花的利用和繁育技术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西仓 《林业科技开发》 2003年第3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四照花 利用 繁育 形态特征 分布习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继鑫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63-64,I0001,共3页
关键词 重型肝炎患者 低钠血症 肝硬化腹水 并发症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血钠水平 血清钠浓度 细胞外液容量
下载PDF
结肠灌洗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文勇 钱宜丹 +4 位作者 邱绍勤 王淑平 彭秋萍 田德英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结肠灌洗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60例对照组仅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结肠灌洗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60例对照组仅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1.1±0.3Eu/ml对0.7±0.2Eu/ml)、TBIL(376.5±105.6μmol/L对133.7±56.4μmol/L)、血氨(187.8±89.8mmol/ml对87.7±37.7mmol/ml)和PTA(37.6±8.0%对65.7±16.6%)改善明显,并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0.3Eu/ml对1.0±0.2Eu/ml,379.3±108.2μmol/L对232.7±98.3μmol/L,190.5±83.5mmol/ml对92.6±51.7mmol/ml和36.2±8.9%对49.6±15.6%。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为68.3%(41/60),与对照组46.7%(28/60)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88,P<0.05)。结论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结肠灌洗 中药保留灌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YMDD变异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宋世会 齐俊英 +4 位作者 杨道锋 肖非 马科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对238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直接序列分析;采用基因芯片检测YMDD及前C/BCP区变异。结果:238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对238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直接序列分析;采用基因芯片检测YMDD及前C/BCP区变异。结果:238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型190例(79.8%),C基因型41例(17.2%),BC混合型7例(3.0%);发生YMDD变异44例,变异率为18.5%,其中B基因型33例,变异率为17.4%,C基因型8例,变异率为19.5%,BC混合型3例,变异率为42.4%,C基因型YMDD变异的发生率与B基因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4例YMDD变异者中,30例同时存在L528M变异,7例联合前C区(nt1896)变异,13例联合BCP区(nt1762/1764)双重突变。结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优势基因型为B型和C型,经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的发生率在B型和C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时伴有L528M及前C/BCP区多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YMDD变异 基因型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病毒(HBV) BCP区变异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 拉米夫定治疗
下载PDF
七叶树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西仓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年第4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七叶树 开发利用 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材用价值 形态特征 繁育技术
下载PDF
七叶树的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文 陈西仓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3年第3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七叶树 栽培技术 开发利用 七叶树科 分布习性
下载PDF
Kimura病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胜文 黄露露 +2 位作者 柯昌庶 齐俊英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KD)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并发症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确诊为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表现为头颈部肿块,11例表现为身体其他部位肿块,如腹股沟、腋窝、肺门及肠系膜根部等;21... 目的:探讨Kimura病(KD)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并发症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确诊为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表现为头颈部肿块,11例表现为身体其他部位肿块,如腹股沟、腋窝、肺门及肠系膜根部等;21例累及淋巴结,8例发生于大唾液腺;23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升高,2例行血清总IgE检测,均明显升高;7例尿常规异常,其中3例为大量蛋白尿(+++),2例为血尿(+);6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其中2例嗜酸性细胞升高;2例并发肾病综合征;6例并发头颈部局限性炎性疾病,2例并发恶性肿瘤。结论:KD常表现为头颈部肿块,多累及淋巴结和大唾液腺。不明原因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到KD的可能,血清总IgE和肿块病理检查有助于KD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田德英 +4 位作者 黄元成 许东 李正莲 严先英 魏艳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58-561,共4页
目的观察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16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10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 目的观察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16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10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其预后。结果治疗组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血氨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且神志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9±1.4)d,较对照组的(3.5±1.7)d明显缩短(P<0.01),感染、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1.6%、7.9%、5.3%、30.7%)较对照组(64.7%、22.5%、20.6%、57.8%)低(x^2值分别为22.39、8.06、10.20、15.05;P值均<0.01),治疗组存活率为92.1%,较对照组的78.4%明显提高(x^2=7.11,P<0.01)。结论高位结肠灌洗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缩短神志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 灌洗 肝性脑病 存活率 中草药
原文传递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元成 田德英 +3 位作者 石淑仙 邢铭友 宋佩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793-795,共3页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 (可耐 )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 5 6例 ,其中 2 9例应用膦甲酸钠 2 .4g静滴 ,bid ,共用 2 8d ,另 2 7例同时合用干扰素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4d和治疗 2 8d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 (可耐 )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 5 6例 ,其中 2 9例应用膦甲酸钠 2 .4g静滴 ,bid ,共用 2 8d ,另 2 7例同时合用干扰素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4d和治疗 2 8d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复制指标 (HBeAg ,HBV DNA) ,同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变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中 ,2 9例单用膦甲酸钠组HBeAg ,HBV DNA分别阴转 8例 (2 7.6 % )和 16例 (5 5 .2 % ) ;2 7例合用干扰素组HBeAg ,HBV DNA分别阴转 6例 (2 2 .2 % )和 14例 (5 1.9% )。 5 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头痛、腰痛等 ,均不影响治疗。结论 :膦甲酸钠抗乙肝病毒疗效肯定 ,疗程短 ,病毒指标阴转快 ,同时具有护肝、降酶、退黄及改善症状的作用 ,单用膦甲酸钠与合用干扰素者抗病毒的近期疗效相近 ,远期有待追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胸甲酸钠 干扰素 治疗
下载PDF
武汉地区SEN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德英 许东 +1 位作者 宋佩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913-915,共3页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SEN病毒 (SEN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对 191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中SENV DNA进行D亚型和H亚型分析。结果 SENV的感染率为 14 7% ,6种人群中SENV感染率的高低依次为血浆置换患者 (36 7% )...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SEN病毒 (SEN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对 191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中SENV DNA进行D亚型和H亚型分析。结果 SENV的感染率为 14 7% ,6种人群中SENV感染率的高低依次为血浆置换患者 (36 7% )、静脉吸毒者 (33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1 1% )、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 (9 4 % )、重症肝炎患者 (8 3% )、正常人群 (5 6 % )。结论 输血和静脉吸毒是SENV感染的重要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病毒 流行病学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与PD0300生物被膜形态观察和耐药性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会玲 田德英 +3 位作者 陈安群 宋世会 倪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72-575,共4页
目的研究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D03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探讨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改良... 目的研究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D03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探讨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两株铜绿假单胞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常用β-内酰胺类,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17、PD0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96孔板建立生物被膜测定抗菌药物对第五天成熟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PA17成熟生物被膜呈薄膜状、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呈蘑菇状;在浮游状态下PA17、PD0300对头孢他啶(CAZ)、妥布霉素(TOB)、庆大霉素(GEN)、亚胺培南(IPM)敏感,而对左氧氟沙星(LVX)、环丙沙星(CIP)不敏感,两者具有一致的耐药性;生物被膜状态下两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20-8000倍;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黏液型PA17。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相同条件下能形成不同形态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状态下较浮游状态下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同时生物被膜形态也影响抗菌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mucA基因 突变 耐药性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治疗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潇瑾 +2 位作者 杨道锋 宁琴 吴迪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3期20-21,88,共3页
目的评价对症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临床恢复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感染科,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术后86例患者,临床恢复期内,使用常规对症疗法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疗效。结果患者在肝癌介入术后一般对症疗法,无特殊不良反应。... 目的评价对症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临床恢复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感染科,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术后86例患者,临床恢复期内,使用常规对症疗法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疗效。结果患者在肝癌介入术后一般对症疗法,无特殊不良反应。结论一般性对症支持疗法缓解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有较好的疗效和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手术 术后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抗肝衰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加权 黄铁军 +6 位作者 建军 余海静 邢铭友 肖非 宁琴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31-333,337,共4页
目的:评价抗肝衰复方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肝衰复方(... 目的:评价抗肝衰复方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肝衰复方(药物口服和/或灌肠)治疗,100ml/次,1剂/d,14天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研究抗肝衰复方对重型肝炎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统计治疗的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1.7%。显效率为48.3%,对照组有效率为51.7%,显效率为2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乏力、上腹不适、恶心、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缓解,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也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对照组比较也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在治疗3个疗程后均少于对照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HBVDNA、HBeAg定量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加速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肝衰复方有助于改善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是提高整体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肝衰复方/治疗应用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德英 +1 位作者 杨道锋 宋佩辉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71-272,共2页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对1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4例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占41.3%。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少尿期,其次为移行期。主要分布于...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对1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4例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占41.3%。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少尿期,其次为移行期。主要分布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其死亡率高(39.1%)。其病因主要为脑水肿、颅内出血、中毒性脑病、电解质紊乱、阿-斯综合征等。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病情复杂,预后凶险。正确认识其特征,尽早诊断与及时治疗对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并发症 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研究 预后 发病机理 实验室检查 病例分析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邹婕 +5 位作者 严伟明 黄加权 黄元成 徐三鹏 宁琴 田德英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通过对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和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例HN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大多数患... 目的通过对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和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例HN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增高、血沉增快,9例EBV-DNA阳性。初诊时7例误诊为淋巴瘤,4例误诊为淋巴结核,1例误诊为败血症。淋巴结活检HE染色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12例患者应用疗程为2~6个月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未复发。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周治愈,但6年后复发。结论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进行淋巴结活检,CD标志免疫组化为关键依据,可用于排除T、B淋巴瘤,其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早期长疗程的激素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Kikuchi’s病 病理
原文传递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秋仙 +4 位作者 吴亮 聂华 章莉莎 黄元成 田德英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0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肝(ALSS)组21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SMT)组91例。两组患者以治疗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0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肝(ALSS)组21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SMT)组91例。两组患者以治疗8周为疗效观察节点,以48周为预后观察终点。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生存时间。应用SPSS17.0软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ALSS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人工肝治疗前分别平均下降63.6U/L和34.17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平均升高7.71%(P〈0.01)。在治疗8周时,ALSS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SMT组(52.07%比34.07%,P〈0.01);至12周时,ALss组和SMT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和4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48周结束时,ALSS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6.2±11.5)天,SMT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0.3±19.0)天,两组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比40.7%,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可以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并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 肝衰竭 肝炎 乙型 生存率
原文传递
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永豹 黄元成 +2 位作者 田德英 王文秀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 RNA,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结果: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为4.40∶1...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 RNA,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结果: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为4.40∶1,30~59岁年龄段占71.60%,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有41份HEVRNA阳性,阳性率为25.31%,同源进化分析表明41株HEV毒株均属于基因Ⅳ型,各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7%~100%,基因Ⅳ型又可进一步分为5种亚型,即Ⅳ-A、Ⅳ-B、Ⅳ-C、Ⅳ-D和Ⅳ-E,各亚型内部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1.3%~100%、98.0%、92.0%~100%、98.0%~100%、100%,其中Ⅳ-A与上海株、西安株和广西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0%~97.3%、94.7%~99.3%和91.3%~96.0%,Ⅳ-D与北京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96.7%。结论: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以男性多见,好发于30~59岁年龄段,且均由基因Ⅳ型HEV引起,基因Ⅳ型又可进一步分为Ⅳ-A、Ⅳ-B、Ⅳ-C、Ⅳ-D和Ⅳ-E 5种亚型,其中Ⅳ-A与上海株、西安株和广西株亲缘关系较近,Ⅳ-D与北京株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戊型 流行特点 基因型 亚型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生存质量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虹 徐秋仙 +1 位作者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对200例CHB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的普适性测定量表(SF-36)进行生存质量调查,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常规用甘草酸二胺护肝治疗...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对200例CHB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的普适性测定量表(SF-36)进行生存质量调查,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常规用甘草酸二胺护肝治疗,77例)和恩替卡韦治疗组即试验组(在常规护肝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23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6周、52周的临床症状、肝功能、HBV DNA、生存质量指数,并进行对照分析,综合评价恩替卡韦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时年龄、性别、肝功能、HBV DNA水平和生存质量指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的肝功能复常率(26周:90.08%Vs 28.95%,P=0.000;52周:97.44%Vs 26.03%,P=0.000)、HBV DNA阴转率(26周:68.60%Vs0.00%,P=0.000;52周:86.32%Vs 1.37%,P=0.0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6周后和5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QOL在除PF(躯体功能)、BP(肌体疼痛)以外的多个纬度的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的QOL在治疗26周和5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善。结论:恩替卡韦能改善CHB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生存质量 恩替卡韦 治疗应用 SF-36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